纸,文明的见证(二)纸的发明与传播

世平

<p>  中国人是如何发明造纸术的?纸的制造与传播。</p> <p>  【竹简书册】(网络照片)</p><p> 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在造纸术发明前,在甲骨文和金文之后,信息记载的介质主体是简牍和缣帛。简牍笨重(秦始皇一天阅读奏章,就要装整整一车),缣帛虽然轻便,但成本过于昂贵。汉代社会发展迅速,促使信息记载介质的改进,“纸”就被发明出来了。</p> <p>  【线装书】(网络照片)</p><p> 这是从信息记载和传递的角度,来论述纸的发明的,给人们留下了“纸,是为方便书写和信息记录而发明"的印象。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纸是如何造出来的?</p><p> 纸的发明,有日常生活的偶然因素,也是物质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造纸术产生的物质与技术的基础是什么?</p> <p>【树皮布制成的衣服】(网络照片)</p><p> 黎族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的衣料。据古代典籍记载,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出现了树皮布。深圳咸头岭遗址曾出土大量石拍,距今有6800年的历史。用石拍制作树皮布,曾在西太平洋沿岸原住民中广泛使用(直到1992年,广东才停止向香港出口石拍)。</p><p> </p> <p>【石拍•新石器时代/海南岛】(网络照片)</p><p> 晋人裴洲的《东观汉记》,是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书面记载,当时边疆少数民族还以树皮布制衣裳、被褥。树皮衣的制作有一套很繁琐的工序,包括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p><p> 成熟的制作树皮布的技术,是华南地区迅速普及造纸术的物质基础。但,这不是中原汉地,造纸术发源地的物质基础。</p> <p>【桑树叶。荨麻目、桑科种,原产东亚,全球有一半国家种植,中国是最大种植国】 </p><p> 说造纸术,就不能不讲桑蚕技术,因它是造纸术的物质和技术的基础。</p> <p>  【蚕。鳞翅目、蚕蛾科,原产中国,其蚕丝绸产量占世界70%】(网络照片)</p><p> 养蚕制丝,是中国人的发明。相传伏羲氏发明乐器,以桑制瑟,以蚕丝为弦。黄帝打败蚩尤,有人献丝,黄帝命织成绸、制成衣帽。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嫘祖,又把野蚕移入室内饲养,并教化人们养桑制丝,嫘祖便被尊为养蚕的先祖。这是传说,考古则是科学证明。1998年,在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发现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纺织工具,可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但国际公认,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是丝绸发明之源。</p> <p>  【蚕的一生】(网络照片)</p><p> 笔者以为,虫吐丝为全球普遍现象,但唯有中国发明了丝绸,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蚕,从卵→虫→蛹(茧)→蛾→再到卵,近两个月生态形体的多次转换,完成蚕的生命周期循环,从而达到永生。在蚕的生命循环中,蚕茧是唯一不能直观的生存形态,而蚕虫只有通过破茧成蛾才会飞。古人有理由认为,蚕茧丝是实现仙化的必不可少的物质。人是万物之灵,自身虽不会生丝,但可借助养蚕生丝,实现生命永续。故古人养蚕缫丝,生着冷暖、死裹遗体,即为长寿和轮回。丝绸,不仅是物质的产物,它也启迪了古人生死轮回的世界观。</p> <p>  【“蜀”字的原始字符】(网络照片)</p><p> 笔者以为,丝绸发明与蜀地关联紧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螺祖西陵氏,学术界主流认为出生在四川盐亭或湖北宜昌一带,她的儿媳为蜀山氏,孙子即五帝之一的颛顼。从部族来说,与蜀有关。</p><p>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提到甲骨文“蜀”字,从目从虫。目,即古代典籍中提到的蜀民纵目;虫,即蚕蛾(有《诗经》为证)。考证地望,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丝绸,出现在山东和河南,商部族是从山东迁徙到河南的,但商人却认为虫是蜀人的突出特点,从生产技能和生活特点来说,丝绸应与蜀有关。</p> <p>【蜀锦织机模型•西汉/成都天回镇】</p><p> 有西方学者认为,至少在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和古波斯人,已经使用蜀锦。</p> <p>  古人重视丝绸,在其制丝过程中,余剩的丝茧残絮不舍丢弃,经过击碎漂洗脱脂自然阴干,也可得到丝质短纤维制品。丝茧(动物)残物能做到的,制麻(植物)的余物也能做到(着麻衣,在诗经中有记,《礼记·间传》“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丝、麻余物粉碎后,在水中混合并沥出晾干,即可产生新的生活用品(古代的废物利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纸,从系氏声(将其与之相关字源联系,纸即是将丝质絮状物在水中击打沥出)。</p> <p>  【纸质地图(残片)。汉朝文、景帝时期,上限公元前179年,天水放马滩出土。表明了西汉的纸有用于线绘的,因只是线条而没有文字,不能说明西汉初年的纸已普遍用于书写】</p><p> 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日常的生活技术发展起来的。中国造纸术源于制作丝织品的过程中,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当人们熟练的掌握了这一生产技巧,就奠定了造纸术发明的深厚的物质与技术基础。</p><p> 二十世纪以来,不断的考古发现证明,现代意义的纸,即人工制造的纸,其出现时间至迟在西汉初。同样的考古证据表明,西汉的麻纸,是人工纸的雏形,难以证明有成熟的标准化的材料来源、工艺流程及制造规模。</p> <p>  查典籍,“纸”字的出现早于纸的产生。“纸”之名,源于何时,无从确证。但,南北朝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p><p> 看考古,纸的出现早于东汉蔡伦。西安古墓中出土的“灞桥纸”,甘肃金关遗址发现的“居延纸”,陕西颜村西汉窖藏的“扶风纸”,敦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发现的麻纸,均早于东汉,且以麻质为主。</p> <p>【青檀木,荨麻目榆科翼朴属青檀种,中国特种,以枣庄峄城青檀寺为标准种】</p><p>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2007年,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226名,其中与传统纸张制作有关的传承人有7位。而流传至今的著名手工纸,其造纸原料大致是:安徽泾县宣纸(唐天宝年间以来的贡品),青檀树皮为主、辅之沙田稻草;山西平阳(襄汾)麻笺(明清皇宫用纸),为纯天然麻;江西铅山连四纸(素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多用于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为毛竹;贵州黔东南石桥白皮纸,为喀斯特山地构皮麻;新疆吐鲁番手工纸,为桑树、柳树皮;西藏江孜浇纸(藏纸),为狼毒草。</p> <p>  纸有千种,材料万般,但万宗归一,湿法造纸均溯流源于蔡伦。蔡伦,是东汉朝廷主管铸剑和手工制品的尚方令(宦官,位尊九卿),他在改进铸剑工艺方面的成就,早被后人忽略或忘记;他集前人造纸零散经验的基础上,试验并完成了造纸术的发明。</p><p>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二是打浆,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壮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赶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p> <p>【赵朴初题写的蔡伦墓】</p><p> 蔡伦使用树皮、麻头(麻屑)、破布(苎麻、大麻质的纤维)、鱼网等低廉的造纸原料,设计了从材料采集到制浆、抄制、压裁等完整的工艺流程。蔡伦将造纸术献给东汉和帝(公元105年),和帝下令得以在官府、民间推广。因功,东汉安帝邓太后懿封蔡伦为龙亭侯(公元114年,食三百户),蔡伦即被尊为造纸术的鼻祖。公元121年,蔡伦因宫斗波及而自尽于龙亭,151年昭雪后官方修其墓。人去名留,后人将用蔡伦造纸术生产的纸,称为“蔡侯纸”。</p> <p>【构树,荨麻目桑科构属,又称楮树】 </p><p> 构树,造纸的主要原料植物之一。原产中国,分布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日、越、马来西亚也有人工及野生分布。构树皮,纤维好、韧性强、易生长、分布广,是造纸上乘原料。</p> <p>【1.砍伐 2.打捆 3.剥皮切短】</p><p> “蔡侯纸”造纸术的生产流程连环画。连环画共8幅,均摄于陕西洋县龙亭镇纸文化博物馆。笔者瞻仰之时,遇到韩国的一个电视台正在拍电视专题片,对古代文化的尊崇,韩国人也许更为认真。</p> <p>【a. 采集构树皮】</p><p> 自蔡伦的发明起,造纸术就在不断的改进与进步之中。为适应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及降低生产成本,造纸基本采用植物性原料,从剥采野生树皮、野草,到人工种植树种,再到现代工业的纸浆,从未发生质的改变。</p> <p>【蔡侯纸的原材料-构树皮和龙须草】</p><p> 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p> <p>【4.沤制 5.清水蒸】</p><p>   六-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p> <p>【浸泡池、蒸锅、碾盘(由近及远)b. 浸泡:将树皮扎成小捆,浸入水中,使其充分泡软、备蒸。c. 蒸料:把浸好的枸树皮有序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7-8小时,闻到构树皮清香,即为蒸熟。】</p><p> 用竹子做造纸原料,始于晋、盛于唐宋。唐代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有楮、桑树,也有沉香及栈香树;野藤纤维做原料始于唐、终于明代。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黄)色。元明时期的福建,使用“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清代,竹纸占主导地位,草浆也广泛使用,豫、鲁、晋用麦草和蒲草,陕、甘、宁用马莲草和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鄂用芦苇、蔗渣、稻草秆,制作技术也有长足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p> <p>【6.剥青皮 7.浆灰。d. 砸皮:蒸熟的树皮摊放在碾盘上碾20分钟,边碾边翻,抖掉青皮。e. 上灰:将砸好的树皮挑入生石灰水中浸泡,捞出堆放12小时,再蒸。】</p><p>  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p> <p>【8.蒸煮 9.洗料。f. 漂泽。把第二次蒸出锅的构树皮,用河水冲击除去杂质,拧成小把称其“穰”(rang阴平声)。g. 择穰。在石板上揉搓穰,去掉残留杂质,解开捆带,撕成细条,再次冲洗干净。】</p><p> 在公元10到18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盛行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p> <p>【10.打、捣料 11.配制纸浆】</p><p> 在纸的用途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三-五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如史书上论及的: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p> <p>【捣料石槽】</p><p>  纸自产生以来,中国人非常重视纸的书写功能,为便于被毛笔书写,曾创造出很多加工纸的方法,如猪牙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和染色等。南北朝时的沥纸,就是用松脂与油混合提炼的沥青涂在纸上(明末《江西省大志·楮书》提到大龙沥纸,纸中绘有龙纹)。涂蜡加工最著名的是宋代金栗山藏经纸(《金栗笺说》记载,藏经纸中都印有小印,并涂蜡、砑光)。北魏《齐民要术》专门介绍了纸的染色方法,在各色纸中以黄色为重,公文及经书都用黄蘖染色(黄蘖具有防虫蛀作用)。《太平御览》记载,东晋桓玄令平准制作青、赤、缥、绿、桃花等色纸。唐代薛涛纸是用芙蓉皮制作的诗笺(唐代段成式赠给温庭筠的云兰纸,有蓝色云形纹样)。北宋《文房四谱》对蜀国十色笺的加工做了详细的记载,其中的流沙笺为日本墨流以及欧洲斑纹纸(也称云纸)的最初起源。希腊语中的“云纸”,是模仿唐代彩霞纸、云兰纸、霞光纸的图案而制作的。金箔银箔装饰加工方法在唐代已经成熟,元《蜀笺谱》中出现过金花五色绫笺,李肇的《翰林志》中有洒金的金沙纸、漓金笺以及金凤笺(用金泥描绘凤凰)。唐代开始制作水纹纸,利用水印技术制造纸帘称为花帘纸。介绍白纸加工工艺的最为著名的书籍为明代《天工开物》。</p> <p>【木碓。h. 踏碓。把冲洗干净的穰放入碓下踏成薄片,使纤维分散,卷成卷备用。】</p><p> 公元105年蔡伦纸发明后,造纸术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三-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三-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设备方面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六世纪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p> <p>【出土的汉代煮料铁锅和石碓臼】</p><p>  造纸术在中原汉地传播的同时,自东汉时期起,也开始传播到了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区。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时期。三国时期的魏国,颁布法令,规定以纸替代简牍和缣帛,成为政府颁布法令和记录档案的主要介质。</p> <p>【12.抄纸、压榨】</p><p> 造纸术在我国由发明而发展,遍及全国。到公元七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八世纪传入撒马尔罕(阿拉伯),接着又传入巴格达;十世纪传入大马士格、开罗;十一世纪传入摩洛哥;十三世纪传入印度;十四世纪传入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十六世纪传入俄国、荷兰;十七世纪传到英国;十九世纪传入加拿大和墨西哥。</p> <p>【中国造纸术向世界传播的路线示意图】</p> <p>【抄纸】</p><p>  纸传入日本约在天皇十八年(公元610年),掌握造纸术则在天平九年(737年,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创造了和纸,并出口到唐朝。和纸分为白纸和加工纸两类,白纸的原料以楮树、雁皮、三桠等三种树木为主。现存著名和纸传承人有11人。</p> <p>【13.晒纸】</p><p> 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口中。</p> <p>【12. 晾晒。将压成的湿纸块一张张揭分开来,用棕刷平整地刷贴于晒纸墙上晒干、揭下、整理。完成造纸全过程】</p><p>  建国后考古陆续发现“灞桥纸”、汉代金关遗址的“居延纸”、西汉时期的“扶风纸”、敦煌的“马圈湾纸”、公元前141年之前的放马滩“纸地图”,特别是在敦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出土多张麻纸,其中三张写有文字。所有的新发现,尽管将中国造纸技术前推了二百年,但尚不能根本推翻蔡伦纸的始祖地位,蔡伦纸原料更加易得和普遍,工艺更加成熟,更适合于大规模造纸,也更便于书写和绘画,蔡伦纸是现代纸的渊源。</p> <p>【14.整理 15.运货】  </p><p>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2006年,中国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就有7项造纸技艺。针对企图否定蔡伦是造纸术发明人,否定中国是造纸的发明国的歪风,1990年8月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但做为书写专用纸的发明者的历史地位,蔡伦无人可以撼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