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56年5月10曰十团农场(今72团)在5连(现十一连)北侧巩乃斯河上建渡口用自制的木船摆渡来往车辆人员,因为渡口成了团场主要通道,渡口渐渐被大家称呼成了地名,渡囗地区(二营驻地)。图片说明2018年拍摄于伊宁县喀什乡至巩留雅马图渡口一伊犁河上的最后渡口。</p> <p>60年代流经渡口地区的巩乃斯河,可现在随着气候变化水流量以大不 如以前了。图片说明1970年春季在现十一连北侧巩乃斯河边拍摄。</p> <p>这是1969年春季作者本人和战友们刬着渡口的小船过河去5连商店购买生活用品,划船者为作者本人。</p> <p>渡口地区在开发初期仅是粗放性的土地种植和牲畜的养殖。直到1958年从巩留县高尔基调来基建人员和当时团里的三个劳改大队人员共计有600多人经过一年的改造。对渡口地区的条田规划建设和排灌渠系进行俢建后,使渡口地区成为了十团农场的主要产粮区域之一。</p> <p>1963年5连被竖为自治区级样板连队,团里为5连开始兴建窑洞式砖混结构的军营式成排的营房,职工食堂,俱乐部,办公室,大仓库,农机场,等基础设施。并成立了渡口地区的子弟小学。比起其它连队的土块房,干打垒房子强了很多。图中为五连(现十一连)的俱乐部。</p> <p>渡口地区50年代也称之为二营地区,营部驻地昆托别村,历任营长赵多庆,赵盛奎,教导员董金玉,副营长曾光华,陈三玉,魃书文,周友伦,范培豪,副教导员谢作成,罗万荣等, </p><p> 下辖连队有五连,六连,七连(畜牧业连队)打渔队,打猎队,园林排,机务二连,图片中是60年代初成立打渔队全体队员的合照。</p><p><br></p> <p>农建四师十团农场六连全体干部战士在新建的干打垒墙的连队仓库门前的合影,时间为1955年7月13日。</p> <p>图为农建四师十团二营六连全体干部在种植的麦田里拍下的留影。左起第一人为时任连长康锡华,后在72团副参谋长位离休。时间为1955年6月20日。</p> <p>五连军垦老兵苏善计曾任五连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在五连开发建设时期多次被师,团评为五好战士,劳动模范。图片中为1955年被评为师劳动模范参加农四师英模代表大会时所拍摄的留影。</p> <p>军垦老兵张夏林曾任五连机务班长,排长,技术员,副连长。</p> <p>苏善计与战友金盛武,孟庆丁50年代初的合影留念。</p> <p>军垦老兵张兆元曾任班长,排长,七连副连长,五连连长。</p> <p>图为时任副营长范培豪与妻子夏云芬的结婚照。范培豪历任五连文化教员,文书,营部文书,副连长,连长,二营副营长,后在农四师农科所副所长位离休。</p> <p>谢作成全家合影于1964年,谢作成曾任排长,俢配厂副厂长政治指导员,二营付教导员。</p> <p>60年代中期五连机务排在检俢牽引式收割机。</p> <p>60年代主管农业的团领导在渡口地区检查春播工作。</p> <p>图为渡口地区50年代中期牧业连队参加团运动会成立的蓝球队后排右一为时任篮球队长杨忠业。</p> <p>现在的渡口地区统称为十一连,十二连,过去在五,六十年代通往渡口地区的路夏天是扬灰路,春秋是水泥路,从三支公路总排桥一过就进入了戋壁滩,任由车马碾压出无数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这种路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才有了筒易的乡村土路,进入到90年代中期,才修通了从团部至老酒厂到十一连,十二连的路彻底解决了渡口地区的行路难问题。</p> <p>现在十二连西边过去的芦苇荡建成了那拉堤国家湿地公园,供人们游玩了。</p> <p>湿地公园荷花池小景。</p> <p>渡口地区不但道路得到了改善,连队的住房环境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的非常完善,很多连队职工农忙住在连队小院,农闲住在团部的楼房里,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老一辈军垦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经过了几代兵团人的努力奋斗使团场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忘记了他们,军垦第二代,第三代⋯一代代的继承兵团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弘扬老一辈军垦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光荣传统,弘杨兵团精神。</p><p> 向渡口地区所有开发建设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p><p> 作者一张西伟</p><p> 2020年8月1日于伊宁</p><p> 注:由于编辑水平有限难免会有不到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p> <p>游大美新疆,喝伊犁美酒。</p> <p>在过二天就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节日即将到来之际,向曾经奋战在渡口地区的军垦老兵和全体兵团军垦人致敬。</p><p> 2021年6月12日重新发布</p><p> 张西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