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说起泾阳,知道的人肯定不多,但说起“泾渭分明”这个成语,知道的人就多了,所以我们先从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说起。</p><p> “泾渭分明” 这个成语涉及到两条河,一条叫渭河,一条叫泾河,前者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主要流经甘肃天水,陕西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在渭南市的潼关县汇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后者发源于宁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主要流经甘肃平凉,陕西咸阳(长武县、彬县、泾阳县)、西安,在西安市高陵区船张村注入渭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两河在船张村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于是,就有了“泾渭分明”这个成语。 </p><p> 再说“泾阳”,古人取名,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比如,江阴,意为处于长江南岸;汉阳,意为处于汉水北岸。再比如,贵阳,意为处于贵山以南;华阴,意为处于华山以北。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山是大地经过挤压而形成的高耸部分,东升西落的太阳光能照射到山的南面,而无法照射到山的北面,所以山南为阳,而山北为阴;受到科氏加速度的影响,北半球的河流在流动时会向右岸偏移,因此河南岸容易受到河水的冲击、侵蚀,形成南湿北干的情形,故水北为阳,而水南为阴。 </p><p> 现在大家就明白了,之所以叫泾阳,一个原因是有泾河流过,另一个原因就是其位于泾河以北。</p><p><br></p> <p><br></p><p> 讲到这里有两个相辅相成的传说故事必须提一提,其一便是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中,泾河老龙潭发生的故事。 传说唐贞观年间,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宰相魏徵扮作老农微服私访到了老龙潭,信手卜卦,得知玉皇大帝已降旨八河总督泾河老龙次日子夜布雨,便在干裂的地里种瓜点豆。变作凡人的泾河老龙见状很是惊奇,魏徵实言相告,龙王此时并不知降旨布雨之事,便与魏徵打赌以争输赢。泾河龙王回宫后果然接到玉皇大帝的圣旨,为了不输给魏徵,擅自将一天一夜的和风细雨改为三天三夜狂风暴雨,直下的洪水泛滥成灾。一天,魏徵与唐太宗李世民对弈时突然熟睡,原来此时玉皇大帝召见魏徵,命其监斩触犯天条的泾河龙王,梦中魏徵将泾河老龙斩首。所以说人民公仆像个公仆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耍个人威风,乱用手中权力,必受组织和人民唾弃!</p><p><br></p> <p><br></p><p> 其二则是一百多年后的唐贞元年间,老龙潭又演绎出柳毅传书的千古佳话。泾河老龙王被斩后,其子继位,洞庭龙王按照玉皇大帝的旨意将独生女嫁给泾河小龙王,但泾河小龙王性情残暴、喜新厌旧,将龙女流放到泾河滩上牧羊。进京赶考落第的湖南书生柳毅,到泾阳寻访好友途经此地奇遇龙女,遂帮龙女传书洞庭,龙女的三叔父钱塘龙王率兵三千将其救回,后龙女变为凡女,与柳毅结为夫妻。至今,老龙潭附近的悬崖下还有“龙女洞”。 这是明显的家暴,古代女子无以争辩,只能以口口相传,母乳教育,拟神话传说来诉以衷肠。</p><p> 泾阳虽不大,但历史文化厚重、红色遗迹丰富、杰出人物众多、发展势头良好,我只能走马观花地解、支离破碎地想、挂一漏万地讲,只有寻机再来弥补所留遗憾。</p><p><br></p> <p><br></p><p> 郑国渠是与都江堰、灵渠齐名的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元年),从郑国渠起历经汉白渠、唐三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和通济渠、清龙洞渠等,在此地域内真实地保留了两千年来历代引泾工程的沧桑巨变。郑国渠是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的缩影,古渠口13处,古渠、古坝26段,集中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蓄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演变,是一座中国水利发展史的“天然博物馆”,2016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渠。 </p><p> 郑国渠建成后意义重大,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成为“天府之国”,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开启了陕西关中作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篇章。 </p><p> 这条渠之所以被兴建,源于一个拙劣的阴谋。战国时期,弱小的韩国为了不被强大的秦国吞并,韩桓惠王想出了一条所谓的“疲秦”之策,派遣水利工程专家郑国去秦国,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之间穿凿一条人工灌溉渠道。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工期旷日持久,势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韩王希望以此来拖垮秦国。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条渠的修建不但没有拖垮秦国,反而让秦国更加强大。</p><p><br></p> <p><br></p><p> 这里就不得不讲一下郑国这个人,此人很了不起,他不但具有高超的专业水平,还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非凡的应变勇气。在工程接近尾声时,他的卧底身份暴露了,秦王大怒,打算杀掉郑国。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人早就吓尿裤子了,郑国却镇静地说:“我的初衷确实是来做卧底的,但是这条渠的修凿,对秦国确实是大为有利的。我虽然为韩国延长了数年的国运,但为秦国建立的却是万世之功啊。”秦王是个明白人,细想之下也确实如此,便消了气,让他继续完成了这一工程。期间,因为郑国事件还引发了一个小插曲。秦国宗室大臣在揭穿了韩王和郑国的阴谋后,进而发展到对所有的客卿不信任,纷纷向秦王进言,希望下令驱逐从六国来秦效命的客卿,这其中就包括日后成为秦相的李斯(楚国人),所以他主动上书劝说不要逐客。李斯这篇《谏逐客书》论证有力,雄辩滔滔,最终说动了嬴政,废除了逐客令。文字的作用大不大?文字的力量强不强?这是最有力的证明。 </p><p> 六国都害怕秦国灭了自己,可恰恰是六国帮秦国灭了自己,不是吗?秦国的起点是比较低的,最初只不过是给周王室养马的部落,但六国将人才、技术源源不断地给秦国“输送”过去,比如,秦孝公时的商鞅(卫国人)、秦昭公时的范睢(魏国人),再比如,冶炼技术(源自楚国)、牛耕技术(源自中原诸国),秦国是来者不拒,统统笑纳,最终成就霸业。这是大智慧,这是大格局,令人感慨,发人深省,改革开放生,闭关锁国死,历史是一面镜子。</p><p><br></p> <p><br></p><p> 泾阳云阳镇还是八路军总部和115师改编地,120师、129师分别在富平县庄里镇、三原县石桥镇完成改编。当时抗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云阳镇的文家大院。非常可惜大院已经改造成临街商铺。经过热心人指点,找到了“八路军从这里踏上抗日征程”纪念广场(也可以说是云阳镇中街村文化广场),纪念广场含改编纪念馆、“救亡号角”群雕、一对纪念亭(分别叫集结亭、出征亭),以及数张巨幅历史照片,其中一幅是1937年7月14日,朱老总为即将开赴抗日前线的红军将士写的题词。 </p><p> 当时,许多指战员对红军改编想不通,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认识,完成这一重大的转变,我们党加强了统一战线教育。1937年5月24日,时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的杨尚昆,专门在延安《解放》杂志上发表文章,强调红军要在“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成为模范的兵团”“在军事的战略战术上,在政治文化的水平上,在军事政治的纪律上大大提高起来”。6月25日,毛泽东、朱德等致电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根据部队有人对统一战线方针认识不足的错误言论和行为,指示他们“通令全军加强统一战线的教育”。1937年7月18日,朱德离开延安,来到了抗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所在地泾阳县云阳镇,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在红军高级干部会议上,着重讨论了红军改编和开赴抗日前线后的政治工作等问题。任弼时在会议伊始就强调改编后我军总的原则是“保证党的领导”“成为抗日的核心”,朱德强调“干部要以身作则,军队要有军队的样子,要有一定的纪律”“要预防军阀主义”,任弼时在会议结束时,再次强调改编后“保证党的绝对领导有特殊意义”“要防止对政治工作传统的破坏”。 </p><p> 8月22日,南京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9月12日,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习惯上仍叫八路军),改编后,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全军编制4.5万人。我们党的目标是在抗战中发展、壮大红军,国民党的目标则是借抗战消耗、消灭红军,相左的目标就注定了这个改编谈判的过程是异常艰苦、异常复杂。最初,我们设想改编为四个军,军长分别是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编制12万人(当时陕北红军满打满算7万人),国民党则只同意两个师八个团,共编1.5万人,经过多次拉锯,最终才确定为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及其直属工、炮、通信、辎重等4.5万人。 </p><p> 这其间有两个事情,很能说明国民党蒋介石的小鸡肚肠。一个是忌惮红军将领的威名,蒋介石8月18日致军令部长徐永昌电列八路军主要将领化名对照:朱蹭陂即朱德、彭特立即彭德怀、林育容即林彪、贺云青即贺龙、刘百诚即刘伯承、肖格即肖克、徐象谦即徐向前,对此,我们当然不能接受;一个是想出红军的洋相,不仅给了红军三个丙种师的编制,而且番号是原东北军撤销的,115师是67军的,120师是57军的,129师是53军的,都属于“倒霉”番号,没想到,这三个师的番号却在我军手中红遍全国。一国领袖如此气量,让人贻笑大方。</p><p><br></p> <p><br></p><p> 现在,很多人都说“西安事变”救了中国共产党,甚至有的说日寇侵华救了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没有日寇侵华,中国共产党就会怎么怎么样。首先,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研究假设的历史,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其次,如果可以假设,那可以假设情况就多了去了,依然无法研究,第三,假设换成别的政党,能在那样险象环生的境况下一举扭转不利局面吗?我敢断言,一定不能。因为长征之后的党和红军,已经不是之前的党和红军了,他们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政治自信、政治自律,这是别的政党和军队难以望其项背的。</p><p><br></p> <p><br></p><p> 前两年有个叫《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电视剧热播,该剧以泾阳安吴堡(就是现在的安吴镇)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这个剧的原名叫《大义秦商之安吴寡妇》,这个名字就直白多了,一看就是讲秦商打拼的故事,不知何故改成了这个模棱两可的名字。这几年电视剧的名字越来越难懂了,比如,《花落宫廷错流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香蜜沉沉烬如霜》、《海棠经雨胭脂透》,都是什么玩意啊! </p><p> 《诗经·小雅》中有泾阳最早的记载“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泾阳的商业发展历史悠长,自殷周起,文化、经济、商务、生产全面兴盛,成为关中一代名城。清朝到民国前期,中国中西部商贸交易繁盛,泾阳一度成为陕西的经济中心。安吴吴氏是秦商的重要代表,周莹是吴氏商业帝国第三代传人吴聘的爱人,吴聘病逝后,她接管了家业,主营食盐、茶叶、布匹、药材等。她知人善任、以诚待人,很快扭转了危局,使吴氏商业帝国再度兴旺,一是运用股份制,实行内部激励,二是实行订单农业,做到供需精准,三是广开分店,尽可能抢占市场。她的生意做得有多大呢? 1900年,慈禧在西安避难,周莹提供了10万两白银,慈禧封其为“一品夫人”,亲书“护国夫人”牌匾,并收她为义女。原来的吴氏庄园,共有东、西、南、北、中五院,为彰显大气,修建前专程派人去京城查看紫禁城的格局,老人们说占据了半个泾阳城,这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能想象出规模之大,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东院。东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012平方米,依南北中轴线排列,分为门厅、前院、大厅、后院、后厅,其中后厅为周莹的住处。尽管里面的墙皮已经脱落,雕梁画栋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华,但从它的旧貌中还能让人感到富豪人家往日的阔绰。东院的后面有一座“望月楼”,中国古典风格与地中海风格相融合,上部楼阁,下部窑洞,很是独特。东院的西侧是迎祥宫,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周莹为迎接“护国夫人”金字牌匾,特出资十万复修,扩建了该宫。电影《白鹿原》也在这里取景,就是段宏奕饰演的黑娃吃面的那一场。 </p><p>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碎片式、裁剪式选料取材,《那年花开月正圆》也有这个问题,公知大V们也推波助澜摇旗呐喊,晚清风、民国风越刮越烈,很多年轻人只知道“大师风流”“黑帮义气”“军阀爱国”“风花雪月”“十里洋场”“自由精神”,并不知道这些之外,严重的阶级对立、残酷的阶级剥削,普通百姓朝不保夕,华夏大地饿殍遍野,美国作家白修德在《中国惊雷》一书中写道:“荒年期间,农民只能借粮度荒,必须拿地抵押,大多无力赎回,七口之家有三、四口人饿死是常事。”当代人怀念晚清、怀念民国,怀念什么?我想是怀念“精英可以为所欲为”的世界吧!</p><p><br></p> <p> 唐崇陵位于泾阳县安吴镇的嵯峨山南麓,是唐朝第十个皇帝唐德宗李适(拼音kuo,同“括”字)(742年-805年)的陵墓。注意,崇陵有两个,除了唐崇陵外,还有清崇陵,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合葬陵寝。陵园有四门,均有石狮一对,朱雀门外有石人十对,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仗马五对,玄武门有仗马三对,十分雄伟壮观。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垒砌,嵌凿石槽,浇灌铁汁,卡有铁板,十分坚固,是晚唐帝陵中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遣唐使者曾在此山参与修筑唐崇陵,当时的日本天皇神野,迷恋汉学,大力推行“唐化”,自封为嵯峨天皇,且将京都的一座山改名为嵯峨野。</p><p><br></p> <p><br></p><p> 我国的大地原点就在泾阳永乐镇境内。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即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在1980年以前,我国使用的大地坐标系统,是从前苏联联测过来的,不仅误差比较大,而且也不适合我国的大地水准面。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决定建立自己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在永乐镇石际寺村。为什么将大地原点设在此地?为了使大地测量成果数据向各方面均匀推算,原点最好在我国大陆的中部,而石际寺村恰好处在祖国大陆的中部。原点建立于1978年12月,占地3.92公顷,由主体建筑、中心标志、测量仪器台和投影亭等组成,建筑主体为七层圆顶塔式结构,高25.8米,原点中心位于塔楼地下室花岗岩标石顶面,以镶嵌的球形玛瑙做标志,坐标为东径105度55分,北纬34度32分,海拔高度417.20米。 </p><p> 陕西省唯一的水利专业博物馆就坐落在泾阳县王桥镇。这是一座集水利文物收藏与展示、水文化交流与研究、水情及水科普宣传教育、园林景观于一体的水利专业博物馆。博物馆总占地103亩,区分为水文化大道、文化广场、主展馆和仪祉墓园四个区块,水文化大道全长350米,建设有22000平方米节水灌溉示范园,以喷灌、滴灌、小管出流等微灌形式普及节水知识;穿过郑国桥,便来到了水文化广场,水文化广场占地13000平方米,主展馆位于其中央,东西两侧矗立着八根文化柱,四周绿水环绕,“八惠”小桥坐落其上;主展馆仿“樽”型设计,建筑面积2127平方米,展馆上下两层分为古代水利、近现代水利、建国后水利及水科普四个展区;仪祉墓园区位于文化广场北侧,是我国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墓园区,建有七楼四柱式仿古牌楼、百米浮雕墙、纪事碑、竹林、柏林、先生墓冢等。</p><p><br></p> <p><br></p><p> 工作地点变化一年多,游览关中大地美景,感受关中大地生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我们畅谈、我们沉思,间或争辩,忘记了生活的烦恼,也消除了工作的疲惫,其实,人生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枯燥乏味是多数人的错觉,但如果你想享受到这份丰富多彩,就必须删繁就简、化繁为简,面对生活工作的诸多繁杂事务,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如此身体和精神就会轻松且愉悦。</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