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祖庆《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的几点感想

杨林

<p>1.心要清,志要明</p><p>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也许是看我在教科室主任这个岗位上做得还不错,教育局把我派往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担任常务副校长。可是,我发现,生命限于困顿,一边是自己钟爱的语文教学,一边是要面对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事情。我迷茫、我困顿。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问自己,我的路该往哪里走?”</p><p>中国有这样一句老话:“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是一定要进行选择,只有专注才有可能做成功一件事情。张祖庆的选择可以给我们以启发:首先要明白自己真正钟爱的是什么,其次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里,最后才有可能成功。</p><p>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心要清,志要明,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矢志不渝。</p><p>2.厚积才能薄发</p><p>在《我的仿课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我感动:“每次上课前,我都努力抄一到两遍课堂实录,再把课堂实录压缩成教学设计,把每一个环节要点,写在书上,把一些画龙点睛的评价语,抄在书上。遇到模仿砸了,便进行‘复盘’,琢磨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关键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于是,找机会再上一遍;一遍不行,再上一遍。”</p><p>很羡慕优秀教师讲课时的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可是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到,我却从未深思过。看了张祖庆的这段回忆,方才明白什么叫功夫。</p><p>3.返璞归真,静水流深</p><p>我们先来看书中的几段话:</p><p>“好课,要少点花拳绣腿,少一点形式创新;好课,要慢慢回到语文,回到真正的语文学习。”</p><p>“人品大于学问,要想上好课,先要做好人。”</p><p>“无论家常课还是公开课,都是我们生命中具有‘此在’意义的独一无二的课,都是我们真实的生命叙事。每一课,都不可苟且,不容苟且。”</p><p>“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懂得适度往后退,把展示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p><p>“有人说,我的课,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朴素。”</p><p>优秀教师修炼到最后,是要达到“无我”的境界的。首先,家常课是不能糊弄的;其次,公开课不是只给别人看的;第三,表现的不是自己,而是为了学生;第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朴素才是最美的。比如说,白色光可以分解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