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浓淡烟云展画,浅深稿橹水挼蓝”</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跨过新冠,越过洪水,在美好的七月,</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于千万人之中来一场与习作的相遇。</span></p><p><br></p> <p> 7月27日~30日,清水小学华雨晴和周博卿两名老师有幸来到婺源参加了“教育新视野面向统编教材的写作教学种子营”培训班。</p> 遇见“可爱的导师们” <p> 幽默风趣的吴勇老师,是童化作文倡导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晓庄师范特聘教授,又被亲切地称作“吴特”。</p><p> 温婉柔美的梁俊老师是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斯霞奖获得者、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她恬静的语言深入我心。</p><p> 活泼俏皮的时燕老师是江苏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辅导员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她甜美的笑容让人毫无距离感,大家亲切的称她为“小燕子”。</p><p> 几天的时间里,三位老师精彩的授课、精心的讲座,令我印象深刻。</p> 遇见“新理念”,开阔新视野 <p> 培训伊始,聆听了吴勇老师的讲座《同类贯通,瞄准靶心,精准开发》。这样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习作教学的大门,让我们明白了习作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这是一堂精彩纷呈的讲座,也是一次为我们提供教学方向的讲座,更是一个具有高品质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p> 遇见“新课堂” <p> 第二天的学习,就是由吴勇老师带来的一堂习作事例课《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幽默风趣的吴勇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课前交流,印象中有没有最最熟悉的人并把他的特征写下来,孩子们精彩的回答让台下的我们为之鼓掌。吴勇老师用几个习作事例和孩子们开始了热闹纷呈的交流,层层递进的课堂将习作方法展现的淋漓尽致。我明白如果要让特点更鲜明,更突出,可以关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散点扫描”;也可以聚焦生活中的某一个事例,对这个人进行“细节聚焦”。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是为了让人物形象变的更加鲜明。有人说,习作课不好教,但吴老师的课堂将习作方法贯穿于事例中,融入于和孩子的交流语言中,短短的四十分钟,孩子们学以致用,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片段。</p> 遇见“新方法” <p> 如果说精彩的课堂是场喜宴,那么绘声绘色的讲座就是场盛宴。《写作支架:指向儿童言语困境的习作教学》,吴勇老师正是用实践证明了习作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他通过“打通儿童言语梗阻” “习作教材呈现样貌”“习作 活动设计指南 ” 三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写作教学要从结果教学法走向过程教学法,应该强化教师的支架设计意识。何为“支架”?就是写作过程中,老师为学生提供的言语“脚手架”,就是改进学生写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作课程是属于“处方”性质的课程,其要旨在于改进“写作学习”,不是侧重“知道某个知识”,而是侧重于“知道怎么去做”。吴老师娓娓道来,将不同支架一一呈现:“策略支架、问题支架、范文支架、程序支架、概念支架...而他们不是孤立进行,他们之间需要彼此相融通,好的习作教学过程就应该将多种写作支架在不同环节交替运行。</p> <p> 梁俊老师的《夏天的成长》课例观摩,清晰地展现了如何运用精读课文来教学生写作文,独具匠心。“作者是怎么写夏天的成长的?”“作者用什么方法给我们呈现了万物生长的特点?”“作者写夏天的成长抓住了什么来写?”……问题层层递进,引人深思。文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心意思来写,这样的教学引导无疑是新颖有效的。梁俊老师的教学展示,不仅教会了学生写作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教学思路。</p> <p> 时燕老师的“初试身手”课例观摩,重在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选材。首先,要明确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其次,要懂得材料和中心思想的关系密切度,对于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要多选。其他的也要选,但是要少选。最后,选材结束后要从不同角度去整合材料。如《戏迷爷爷》选材结束后,可以从“看戏迷、学戏迷、唱戏迷”三个角度来梳理材料,也可以从“家里是戏迷、家外也是戏迷”这个角度来梳理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新意。原来作文选材也隐藏着大大的学问呢。</p> <p> 徐特立说过: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最后一天的上午,吴勇老师通过一节习作课《我的心爱之物》让我再次感受到,习作是融于课文,方法是从课堂提炼。吴老师通过对《桂花雨》一课的讲解,教授写作方法,从“不同角度显特点”到“动作、情景、话语的交融”让我们习得写作妙法。课后便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干货,近两个钟头的专题报告是对体力与能力的双重考验,但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渴望。</p> <p> 看着这满满的笔记及感悟,仿佛是久旱的甘霖,浇灌着我这颗等待发芽的小种子。</p> <p> 能够聆听专家们的作文教学观摩课是一种幸运,能够把习作教学课落地生根是一种成功,能够帮助学生去感受笔尖下的幸福,正是我教学路上一直探寻的教学密码。古人云:“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我唯有在培训中多学、多看、多思、多悟,才能找到作文教学的新坐标,才能和学生一起享受笔尖下独有的幸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播下一粒种子,静待一片花开,未来教育之路,我们会继续前行💪🏻</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