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三周年纪念日</p><p> 逄国墀 </p><p> 2020.8.1</p> <p>这是北隍城岛航拍地形图。</p> <p> 上世纪六十年代未,中苏关系日趋恶化。苏联修正主义集团在中苏边界不断挑起事端,先后发生了珍宝岛事件等几起大规模的边境冲突。还在中苏中蒙边境屯兵百万,随时准备对我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据传,苏修还秘密制订了对我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战争的阴云密布我国上空。在这种紧张局势下,毛主席党中央适时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时刻准备打仗“和"准备大打,打核战争”的伟大号召。</p><p> 一九六九年十月,中央军委发出了一号号令,全军立即进入了一级战备。北隍城驻军也在要塞区统一命令下全部进入了坑道。</p><p> 为了适应大打,打核战争的要求,阵地必须具备"走打吃住藏"的各种条件,坑道就是要解决住得下,藏得住的问题。进入坑道以后,修阵地挖堑壕、坑口和阵地伪装、坑道内储粮存水备弹药和战前练兵等各项临战准备工作紧张展开。没有节假日,没有业余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战前准备。紧张的备战工作告一段落后,部队才逐步转入施工训练等正常工作。但是为了随时应付突发事变,一直在坑道内居住到一九七O年春天,才将大部队撤回营房居住。</p> <p>灯塔以西地域是我们连的防区。</p> <p> 进入坑道后就要解决住得下的问题。 </p><p> 首先是吃饭问题。进入坑道后,各班排都进入了自己的阵地。一旦发生战事,离连指挥所近的可以到连部就餐,离得远的就要自己开伙做饭。否则就要吃干粮,喝冷水,不利于长期坚持。我们排是炮兵排,有八五加农炮四门。我所在的十二班与十三班的阵地在西山西,距离连指挥所相隔一个山头,直线距离有七八百米。所以必须做好自己做饭的准备。自已做饭吃就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p><p> 要做饭就要有锅灶。由于坑道的跨度较窄,要保证火炮能在里面畅通无阻的通行,就不能用固定的锅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连里给我们找来了一个旧的汽油桶,帮我们把油桶从中间拦腰截断作为可移动锅灶的外壳,并在油桶的侧壁分别开洞,一个圆洞用作安装烟囱,另一个方洞用作灶门。然后由我们自己在里面垒灶。战友们都是年轻人,谁也没有垒灶的经验。大家就垒了拆,拆了垒,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一个好烧的锅灶终于建起来了。</p><p> 锅灶的问题解决了,排烟的问题更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一级战备期间伪装是藏得住的重要措施。坑道内做饭如果从坑口处冒出滚滚浓烟,无疑是给敌人指示了肉眼就能看到的目标。即便是袅袅炊烟,在敌人现代化侦察手段下也很容易被发现。尤其是在夜间,一不注意还会冒出火光。 </p><p> 为了解决排烟问题。我们先是在烟囱长短上作试验。烟囱探出坑口太长明显不行,很容易被发现。不断缩短也不行,不但在坑道外仍然能看到排烟的痕迹,而且坑道内也会灌满了烟雾。实在没有办法了,有人就想到往坑道壁内排烟的办法。因为开掘坑道的幅员与坑道混凝土被复层之间有大小不一的间隙,特别是拱顶被复层与幅员空间较大,用乱石块回填。这就为排烟留出了空间。而且山体本身也有很多缝隙,当坑道壁外空间被烟填满后就可以顺山缝散发出去。我们觉得这个办法可行,经请示连首长同意后进行了试验。刚开始由于用的烟囱太短,火旺不起来。后来加长了烟囱,火就旺旺的烧了起来,饭也能做熟了。</p><p> 在做饭期间和做完饭后,我们一直有人在坑道外观察,没有发现冒烟的情况。试验终于成功了,我们的阵地终于可以独立开伙了!战友们吃到用自己改造成功的锅灶做的饭,别提有多么高兴了!因为这意味着一旦打起仗来,即便是在防原子弹袭击的条件下我们也能坚持生存下去!</p> <p>我连防域区域全貌。</p> <p> 住得下的第二个难题是防潮。</p><p> 坑道内的温度常年保持在15度左右,特点是冬暖夏凉,冬燥夏潮。部队于十月下旬进入坑道,正值深秋季节。一开始由于外部气温仍然在20度左右,因此刚刚进驻坑道时还比较潮湿。好在随着天气由深秋向冬天逐渐接近,坑道内外的温差逐步缩小,坑道内的湿度越来越低,住在里面也越来越舒服。到了冬天虽然干燥,甚至有时干得鼻子出血,嘴唇裂口,但是在房间里放上几盆水就可以解决问题。总起来说,冬天坑道里边比营房暖和。因为干部战士每人标准装备一床棉褥,一床薄薄的棉被,加上棉大衣,在深冬的夜晚根本抵御不了寒气。加之宿舍里晚上不准生火炉,所以到了晚上大家基本上都当团长。进入坑道以后这个问题解决了,干燥的被褥热热呼呼,钻进被窝舒舒服服。大家都高兴地说,是一级战备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天天夜间进入甜蜜的梦乡了。</p><p> 但是好景不长,转眼到了七O年的四五月份。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坑道内的湿度越来越大。岛上四五月份进入雾季,几乎天天都有浓雾光临,每天都有大半天见不到太阳。一旦遇到下雨,外面大下,坑道内小下。外面不下,里面还滴嗒,而且一直不停的滴嗒。特别是连续几天的连阴雨,情况就更加糟糕。尤其是由于当时的坑道内的墙壁和地面都没有做防水处理,到了雨天,不但拱顶漏水,墙壁渗水,地面上还往上冒水。有一次下雨天的晚上,在我带班的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就从我们居住的房间的两道防护门中间提出去了几十桶水。整个夏天的房间里墙是湿的,地是湿的,空气也是湿的。被是潮的,褥子也是潮的,晚上钻进被窝浑身难受。只是训练施工比较劳累,睡觉时又穿着衬衣衬裤,还能勉强入睡。早晨醒来衣服还是湿的,唯一的办法是穿在身上被体温烘干。</p><p>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在坑道内居住,势必影响干部战士的身体健康,削弱部队的战斗力。而且到了七O年春夏之交,中苏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一级战备的号令实际上已经解除。因此,根据上级指示,全团除了高炮连外,其余全部撤回营房住宿。三个守备连每个连留一个班继续在坑道内坚持,担负寻找解决防潮的方法的任务。我们连抽出十二班外加观察指挥班副班长刘明学,进驻到连指挥所坑道,具体实施这项试验。根据兄弟部队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的摸索,先后用草木灰、石灰粉和锯木粉等干燥剂吸湿;用电炉子和生火提高房间内的温度,缩小内外温差等方法,勉强降低了房间里的湿度,稍微提高了人们在里面居住的舒适度。</p> <p>战斗状态的八五加农炮。</p> <p>实弹射击中的八五加农炮。</p> <p> 说到住坑道,有两件趣事值得一提。</p><p> 一件事是大雪封山。 一九六九年冬天的一个周六的夜间,天气剧变,突降大雪。一夜之间,全岛大雪复盖,漫山皆白。我早晨起床后本想出坑道南口外查看雪情,但坑道防护门怎么也推不动。从为了岗哨观察情况而预留的空间往外一看,乖乖!大雪从上到下把坑道口盖得严严实实。亏得我们阵地是两个班,有十二个人。借助人多的优势,大家用锨挖,撬杠扁担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门打开。</p><p> 正当我们准备歇口气的时候,求援的电话铃响了。原来位于我们阵地西侧的岛炮班阵地坑道口被封住了。他们的坑道虽然有两个口,但是北口外面是悬崖陡壁,人员只能从南口进出。一晚上疯狂的北风夹着大雪把南口外填的满满的,坑道防护门外足足堆积了有五六米的厚雪。人员根本无法从里面打开门。接到电话后,我们十几个人立即带上锹镐撬杠等工具,前往救援。到那一看,哪里还有坑道口?整整一面皑皑白雪的山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好在我们熟悉地形,很快就找到了坑口方向。首先用坑道掘进的方法挖出一条通往坑口的通道,然后在坑道口周围扩大战果,把防护门全部暴露出来。里面的人用撬杠扁担往外撬,我们在外面边清理积雪边往外拉。内外夹攻,好不容易坑道门打开了,把闷在里边的人放了出来。这一刻大家高兴的就象两面夹击敌人的两支部队会师一样,又蹦又跳,别提有多高兴了!</p><p> 另一件事是吃饺子。那一天是周日。按照连队的规矩,周日吃两顿饭,早饭吃饺子,各班自己包。下午吃大米饭,由炊事班做。本来我们起床后应该集体到连指挥所去包饺子。但是一夜大雪,通往连指挥所的大路小路根本无法通行。没有办法,只好派人去指挥所领食材回阵地包饺子。因为通往指挥所的道路全部为大雪覆盖,为了安全起见,没有让其他人去。因为我对地形比较熟悉,去拿食材的任务就由我自己承担了起来。</p><p> 我从坑道北口出发,沿西大山西北侧半山坡上的羊肠小道趟雪前行。随着足迹的延伸,积雪越来越厚,行动越来越困难。当行至北侧山谷处,积雪已经没到了我的大腿根处。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勉强前进。好在我赤手空拳,没有什么带累。跌跌撞撞,连滚带爬地总算到达了目的地。</p><p>但是,领了东西往后返就不是这么轻松了。我一手抓着面粉袋子,一手提着一块猪肉,怀里还抱着一棵大白菜踏上了返回的路程。开始在山脊东北坡还好走,翻过山脊后行动就越来越不便了。特别是到了雪深的一段路,由于没有手的协助,行走就越来越困难,一不小心就摔上一跤。这样摔着走着,到了一处陡峭的山坡上,终于身体完全失控,连人带东西滚下了山。好不容易爬起来,稳住了身体,再去寻找丢掉了的食材。上上下下,前后左右反复寻找,只拣回了大白菜和面粉,唯一的猪肉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丧气之余,我想,猪肉块小量重,刚刚下过的雪又比较松软,肯定不知滚到哪儿埋进了雪里。只好放弃了猪肉,带着面粉和大白菜回到了阵地。战友们见我终于安全返回来,一齐高兴地迎上来,簇拥着我进入了坑道。没有了猪肉,同志们虽然有点遗憾,但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能吃到一顿自己包的素馅饺子,过一过近似战时的生活,也是一种磨练。大家边吃饭边嘻嘻哈哈地开着玩笑,大雪覆盖下的坑道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欢乐气氛!</p> <p>停放状态的八五加农炮。</p> <p> 二O二O年七月三十一日于平度</p> <p> 后记</p><p> 拙文发表以后,战友美友们纷纷点赞,不少朋友还写下了中肯的溢美评论。</p><p> 一篇拙文,枯燥无味的叙述,除了真实写照之外,没有一点感染力。诸友能坚持看完,而且给了详尽的点评,足显定力不凡。</p><p>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至理名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面对美帝国主义的频频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军人在保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当兵光荣,拥军优属,优待军人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让我们国人都来关心军队建设,人人关心军人的待遇!</p><p> 谢谢诸位对军人生活的关注和赞扬。</p><p> </p> <p>宿子良战友:</p><p> 《一级战备中的二丶三事》,读后,颇有感触。</p><p>字里行间都是真情,一言一语都是实感。</p><p>看似平常,实际上深藏着多么崇高的思想丶情操丶精神和品格。</p><p> 说是趣事,但笑不出來。</p><p>因为那是在奋斗丶在牺牲丶在奉献,是在用血汗书写着美丽的人生。</p><p> 苦守海防十八年,我们值了,因为我们青春无悔献海岛!</p><p><br></p><p> 青春无悔献海岛</p><p><br></p><p>岛屿战备驻坑道,长期坚守不动摇。</p><p>煮饭排烟做得巧,群策防潮干得妙。</p><p>大雪封山清坑口,夏雨沥沥排内涝。</p><p>分秒必争抓训练,工程伪装奇迹造。</p><p><br></p><p>亲身走过记得牢,历历在目忘不掉。</p><p>字里行间都是情,点点滴滴皆自豪。</p><p>开心吃碗素饺子,个中心酸谁知道?!</p><p>一片赤诚为人民,青春无悔献海岛。</p> <p>张德义战友:</p><p>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战友们都在用不同形势纪念。逄国迟战友用散文形式记述和回忆了当兵第二年一些小事。看似小事,而且是我们大多战友都经历过了的小事,却反眏出当年那些大事。有大背景,有小环境。而且以美篇形式制作并发表,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该作品是八一建军节纪念活动中的佳作,我给你点几个大赞👍👍👍👍👍👍👍。</p> <p>范培庆战友: </p><p>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穿军装的人思想上想着打仗,训练为了打仗,有了战情敢于打仗。</p><p> 1969年的1号通令,让我们68、69、70年入伍的文革兵,在北隍城岛经历了一次一级战备和战时状态的历练。</p><p> 老逄的追忆文章,真实细腻,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北隍城西大山的军旅生活。</p><p> 俗话说,露出双脚才看到脚上的泥。在部队战备训练和国防施工中吃的过苦、流过的血和汗、留下的病和伤,当时我们痛过,哭过,流过泪。现在,它已然成为我们的骄傲,变成了我们成长成熟的宝贵经历,丰富了我们的含养和素质基因。</p><p> 老战友的文章,是我们北隍九连老兵八一节的精神大餐[耶]</p><p> 注:范培庆六八年入伍,曾在我连任排长、副政治指导员等职,后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政治处主任,副团职。</p> <p>蒋国冲战友:</p><p> 逄老排长发表的记忆文章把我们带回到了当兵的年代,69年12月入伍的新兵蛋子,大雪封住坑道口,挖雪开门的情景就在昨天,我还写了一期黑板报:雪搬家。回想往事⋯⋯眼睛呆呆的、呆呆的看着远方。</p><p> 注:蒋国冲,七O年入伍在岛炮班,是大雪封山的亲历者。</p> <p> 李克登战友:</p><p> 三乐所写《一级战备中的二三事》,內容翔实。再现了当时战备中指战员们的真实场景,使我们重新回忆起了当时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其实七o年以前入伍的老兵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读来感人至深。赞!</p> <p>美友马开健(野马、马到成功):</p><p> @三乐 逄兄好!今日心静,细细读了您的《…二三事》。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对军营的深爱,从细节的描写…一个黄军装红领章红帽徽的解放军战士拎着面粉白菜猪肉在茫茫雪地里跌跌撞撞连滚带爬……多么干净纯洁的心……好可爱的解放军战士!魂牵梦绕的兵营啊!又是一幅极美且圣洁的画面:一片皑皑白雪中的一点红!还有……战友们合力挖开堵坑道门的雪等,这些细节的描写刻画出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保家卫国状态。</p><p> 逄兄文笔朴实流畅,情感纯朴真挚。资料收存认真,足见老兄对事物的认真细致负责。</p><p> 向您学习!向解放军致敬![呲牙]</p><p> 注:马开健,教育工作者,曾任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p> <p> 二O二O年八月九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