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鹿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代有东南文宗、探花钱谦益,更有“钱氏一门九进士”之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航空专家钱昌祚、水利学家张光斗等名人都生于鹿苑老街。鹿苑境内河流纵横,桥梁密布,旧时民间素有“金塘桥,银鹿苑”的说法。</p><p> 因善念而建的弘济桥飞跨鹿苑老街三丈浦,连起鹿居和巨桥两村喧嚣生活,弘济桥,架过历史长河痕迹。因桥而得名的弘济老街,东起馨鹿路,西至红卫河,全长800米,其实鹿苑人更习惯称之为“鹿苑老街”。</p><p> 弘济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爱心桥”。据钱氏宗谱记载,这座桥建于明代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由里人钱汝贤及子枋植与里人秦时震、谭永瑞等,应弘济和尚之请捐银建造。桥底拱圈正中央雕刻着“鲤鱼跃龙门”图案,还有“助银功德碑”数块。券石南侧镌有明代尚书钱谦益所写的“弘济桥”三字,是张家港现存的唯一三孔石拱桥。民国十八年时,弘济桥重修过。</p><p> 关于建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弘济桥快要竣工时,不知什么原因,用来做桥顶的一块大黄石总是放不平,能工巧匠都束手无策。恰遇吕洞宾云游经过此地,他疯疯癫癫走上桥顶,右脚用力在黄石上一踏,哈哈大笑,腾空而去。由于吕洞宾脚跟用力过猛,竟在桥顶那块黄石上留下了半只脚印。众工匠大惊之余,突然发现大黄石已服服帖帖放得平平稳稳,那吕洞宾留下的迹印仍在,你若细看,就会发现桥面上确有半只脚印,斑驳陆离,依稀可辨。桥墩两侧刻着阿弥陀佛和莲花,现今仍依稀可辨。上方,长锁石上积了厚厚一层香灰,曾几何时,这里成了人们祈福的圣地?</p><p> 古时,有桥之地一般都有集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商铺林立、宅第相邻、车水马龙的痕迹依稀可见,默默地向人们诉说鹿苑老街曾经的繁华与辉煌。</p><p> 张永兴铁匠铺位于弘济桥西头,铺子里的打铁声已经响了80多年。这间20多平米的铺子被各种“铁器”包围。每打制一件铁具,要经过多道复杂工序,各种工具都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手工打制。</p><p> 如今,经营这个铺子的是子承父业近80高龄的老铁匠张文庆。张师傅依然精神矍铄,他正在帮客人磨剪刀。受到现代工业浪潮的冲击,打铁这个古老行当,逐渐被人遗忘。然而在鹿苑老街这间铁匠铺里每天都会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打铁用的材料是收来的废铁,经过简单的分类切割就能入炉。只见张师傅拿起几把木碎放在炉中当火引,接上鼓风机。火一下就烧旺起来。张师傅熟练地把一根烧好的短铁棍用火钳夹出来,铁锤一起一落,优雅动作,煞是好看。</p><p> 打铁不仅是技术活,还是力气活。张师傅从14岁开始向父亲学习磨剪刀、修缝纫机、打制农具等技能。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手艺高超,制作的器具质量可靠,远近闻名。如今没有人高兴继承,可方圆几十里的人都需要他的手艺,现在张师傅每天上午仍坚持开铺营业。</p><p> 铁匠铺西侧的大众饭店,如今人去楼空。这里曾经是食客的天堂,里面错落有致摆放着八九张桌子,饭点座无虚席,油渣汤绝对是标配。汤色肥腴,油润润、亮晶晶、泛着光、飘着香,汤面上清翠的葱花缀在其间,厨师心情好的话会有几根榨菜丝。这油渣汤实惠又下饭,赛过如今的山珍海味。</p><p> 晨来喧嚣,暮至安宁。弘济桥曾是孩子们玩乐和寻宝之地,站在桥头看南来北往的船只与挑夫。弘济桥西堍南侧曾经有座望江楼,民国6年建的,望江楼一层售卖的是水果和零食。望江楼的二层是客栈,三层是茶馆。那可是鹿苑当时最繁华的中心地了。街西边有新华书店、染色店、桂桂理发店、红星照相馆等。街巷里的往来温情,是尘世间最美的华章,老街上的市井烟火,是鹿苑老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味道。如今,弘济桥西北侧一方房子基本完成了复古式修建,东南角开设了“钱昌照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以钱昌照为主的钱氏名人的历史资料以及照片等,时常有文化人前来参观。在街北的北环路南侧新建了鹿苑文化中心,与新建鹿苑幼儿园相连,文化中心内设“鹿苑钱氏名人馆”。</p><p> 如果说鹿苑老街是位有底蕴的忠厚长者,那么鹿苑文化广场则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了。一街之隔,旭日东升,一群太极拳爱好如约而至鹿苑文化广场,动作如行云流水,身形如若水蛟龙,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华灯初上,爱好舞蹈的居民成群结队奔向广场,随着动听的音乐,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顿时,鹿苑文化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舞者的世界,很多鹿苑居民用自己优美的舞姿来演绎幸福生活,感谢党的富民政策。</p><p> 鹿苑老街的改造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民生议事长廊、望江楼、滨河建筑、弘济桥修复等项目的A期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去年,三丈浦上又新建了一座仿古廊桥——文苑桥。鹿苑桥、弘济桥、文苑桥、无名桥,四桥遥相呼应,构成了一街四桥的独特景观。一栋栋仿明清古建筑屹立于三丈浦两侧,沿街商铺修缮一新,曾经商贩络绎不绝,集市热闹非凡的场景,让人觉得又将上演!</p><p> 弘济桥畔论古今,鹿苑老街展新颜。近年来,塘桥镇着力更新完善硬件设施,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条老街、一座古桥的变化,折射出的是鹿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p> <p> 桥墩两侧刻着阿弥陀佛和莲花,现今仍依稀可辨。上方,长锁石上积了厚厚一层香灰,曾几何时,这里成了人们祈福的圣地?</p> <p> 老街上的手艺人不多见了,若还碰巧,兴许能见到弘济桥西头的张铁匠。卷帘门下挂满了叮呤当啷的物什,老屋子里黑魆魆的,没什么光亮。不管春夏秋冬,热闹寂寥,铺子里的打铁声就这么响了八十多年。</p> <p> 烧水的炉,从煤炉、电水壶、柴炉。一大早,劈柴声声,不绝于耳。每天弄的像炼丹似的,烟雾缭绕、乌烟瘴气,这就是所谓的人间烟火气吧。今年桂师近80岁,算算,他理发有44年了,用的工具从老式的剃刀、手夹剪,再到电动推剪,洗头水从河水加点明矾到井水再到自来水,价钱从最初的5分钱一次慢慢涨价,一直涨到现在的10块钱一次。从青年到老年,在鹿苑老街,桂师一剪就是大半辈子。</p> <p> 去年,塘桥镇鹿苑金苑路,西菜场对面小巷口,72岁的朱师傅正在娴熟的编织淘箩。他从16岁开始学习竹篾手艺,到如今已有56个春秋。很早以前,朱师傅到人家家里去编点竹席,竹篓、竹筐、晾晒谷物用具等竹器。自从分田到户后,也没有人上门来叫了,朱师傅就在家里编点竹制品,做好了拿到街上卖卖。像我现在手中编的淘箩,都是结婚人家来买的的,编一个需要大半天工夫,光材料费就要四五元,也就卖个三十多块一只,卖不了几个钱,年龄大了我也没啥其他爱好,主要是舍不舍得这门手艺。</p> <p> 旭日东升,鹿苑文化广场,一群太极拳爱好如约而至,动作如行云流水,身形如若水蛟龙,让人看得眼花缭乱。</p> <p> 去年,三丈浦上又新建了一座仿古廊桥——文苑桥。鹿苑桥、弘济桥、文苑桥、无名桥,四桥遥相呼应,构成了一街四桥的独特景观。</p> <p> 民生议事长廊,村民休闲议事的好去处。</p> <p> 民生议事长廊,村民休闲议事的好去处。</p> <p> 望江楼原址,新建的袁毅平摄影艺术馆。</p> <p>修缮后的老街,慢慢的聚起人气,很多人家搬回来住了。</p> <p>老寿星每天的工作就是浇浇花,散散步。</p> <p>老街上居民,满满的幸福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