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道 <p>常德道,东起民园广场,西至西康路,全长仅有1.2公里,属于五大道6条东西向道路中最短的一条。常德道所在区域原为一片沼泽地,后于1919-1926年海河清淤工程填筑,1929年建成,始称科伦坡道,解放后更名为常德道。</p> <p>【曾延毅旧居】</p><p>常德道1号</p><p>该建筑为罗马柱式的欧洲中世纪风格3层小楼,正门有退台式圆台阶,圆门厦,上有圆阳台,十分典雅精巧。</p><p>1938年曾延毅因伤病回津治疗,来到英租界住宅居住,从此脱离军职。在津居住期间,曾延毅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5年,其子女所在的耀华学校的地下党组织将秘密活动地点设在此处,得到了他的暗中支持,他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出面保释被捕的进步学生。在平津战役期间,他利用与傅作义旧时的上下级关系,协助我党做傅作义的工作,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贡献。</p> <p>曾延毅(1892—1964),字仲宣,湖北黄冈人。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炮科毕业。1920年任山西督军公署少校参谋,山西陆军第四旅营长、团长、旅长。1929年阎锡山就任平津卫戍司令时,曾任天津市警察局长。后任军职。1938年离职在天津英租界科伦坡道东头一所楼房内(现常德道1号)寓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于1964年去世。</p> <p>【张福运旧居】</p><p>常德道2号</p><p>这是一所欧式洋楼别墅,建于1935年,院落宽阔,环境幽雅,红砖清水墙的二层楼房有一千多平方米的面积,39个房间,大厅明亮,卧室、书房、厨房等布局紧凑舒适。</p> <p>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至1920年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p> <p>【孙凤藻旧居】</p><p>常德道6号</p><p>这是一个宁静的小院,大大的铁门后面是一座典雅的小楼。一百年前创办中国第一所水产学校的孙凤藻就在这栋小楼里生活。</p><p>孙凤藻(1884-1932),字子文,天津人,天津育才馆及北洋大学毕业。曾赴日考察教育、工艺和水产,1921年任直隶教育厅长,1923年任津浦铁路局局长。在其任直隶工艺局参议兼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庶务长期间,受命创办中国最早的水产教育机关——直隶水产讲习所。1932年在天津常德道寓所去世。</p> <p>【林宪祖旧居】</p><p>常德道8号</p><p>该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为英庭院式砖木结构尖顶红瓦三层小洋楼。坐北朝南,清水砖墙,房屋高大,设施完善。楼门前有高台阶,有四根水刷石柱子,上有阳台。楼下设客厅、 饭厅,二楼为卧室,三楼只用于存放东西,共有房屋10多间。院内遍植花草。</p> <p>林宪祖(1891~1980),字稚芗,别号章甫,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人。林家是掖县世家望族,世代都是读书人。5岁随祖父到县里遗爱祠读书,勤奋好学,天资聪慧,成绩优异。1912年,到开封税局作录事。1925年,任山东军务善后事宜督办公署秘书长兼政务厅长。1926年4月,被张宗昌保荐为山东省代省长。1928年3月,任山东省省长。其间曾组织创办山东大学。日军侵占东北后,举家由大连迁到天津。新中国成立后,仍寓居天津,任天津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1980年11月15日病逝。</p> <p>【孙啸南旧居】</p><p>常德道20号</p><p>英庭院式3层楼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棕灰色清水砖墙,多坡大筒瓦顶,四周出檐,入口处有方柱支撑的小方过厅,上有铁护栏围墙,3层阳台与2层阳台重叠。</p><p>孙啸南(1894-1987)名琦字啸南,浙江平阳县鳌江镇人。出生于商贾之家,曾就读于武汉某专科学校,学习会计专业,先后在中兴煤矿、北票煤矿负责财会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定居天津,曾担任中孚银行副经理。</p> <p>【范权旧居】</p><p>常德道24号</p><p>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具有典型英国庭院式建筑风情。大筒红色瓦顶格外醒目,门窗全由优质木材做成。室内装修精致,欧派风格,设施完善,院落宽阔。</p><p>范权(1907-1989), 江苏吴县人。儿科专家,毕生致力于儿科事业,在儿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水盐代谢及液体疗法研究中作出积极贡献,创范氏输液法。在儿科人才培养、医院营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是中国儿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p> <p>【孟广宧旧居】</p><p>常德道28号</p><p>英式三层小楼,顶层前面呈坡形,在二层上面附带阁楼。首层是一个向前突出的弧形,二层有阳台。建筑线条简洁、明快,楼外有一个院子。楼里装潢讲究,壁橱与地板用菲律宾木,卫生间铺设比利时高级地砖。</p><p>外界一直有一个说法,称常德道26号和28号都是孟氏旧居。孟氏后人孟宪鑨老人说,孟家当年只是住在28号。</p> <p>孟广宧(1891年~1955),字养轩,1891年生人,山东章丘旧军孟氏,系孟子后裔,后执掌自家商号“谦祥益”,在天津开办“谦祥益保记”,生意遍布大江南北。1928年与全家从山东迁至天津定居,1952年全家搬至今常德道28号,1955年去世。</p><p>从1952年到1966年,孟家人一直居住在内,后来“文革”到来,举家迁出,直到1973年落实政策才又搬了回去,这一次住到了2005年,而后转手卖出。</p> <p>【林修竹旧居】</p><p>常德道30号</p><p>该楼是林修竹以“日升堂”名义建造的。1938年春,林修竹举家迁至于此。这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小洋楼,由一位美国著名建筑师设计。</p><p>林修竹(1884~1948)字茂泉。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幼年读私塾,17岁考中秀才第一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留学。民国成立后,学成回国。林修竹积极倡导发展山东实业。</p><p>1927年6月,林修竹任北京军政府教育次长。1928年军政府垮台后,林修竹避居大连,后移居天津。1948年病逝。</p> <p>【过之翰旧宅】</p><p>常德道51号</p><p>建于20世纪30年代,砖木结构楼房。外檐通体水泥饰面,筒瓦坡顶,挑檐。设有地下室,平面布局舒适合理,严整对称;建筑立面采用西方古典建筑三段式构图,比例协调,线脚丰富细腻,典雅而又温馨。1940年,次子过家斌将房子卖掉,过家离开了天津。</p><p>过之翰(1887-1965),字觐宸,楚村乡大过庄人。宣统三年(1911年),入南京陆军讲武堂,参加同盟会。曾参与讨伐张勋,升炮兵上尉。后任冯玉祥部十六混成旅军需官。1926年,任国民联军总部军需处长。后任宋哲元二十九军军需处长,力主抗日。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委员,聘为上海市文史馆员。1965年病逝。</p> <p>【佟兆元旧宅】</p><p>常德道62-64号</p><p>英式三层小楼,顶层前面呈坡形,在二层上面附带阁楼。首层是一个向前突出的弧形,二层有阳台。建筑线条简洁、明快,楼外有一个院子。楼里装潢讲究,壁橱与地板用菲律宾木,卫生间铺设比利时高级地砖。</p><p>佟兆元(1881—1948),字德一,出生于抚顺大岭村,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一位佟氏后裔,佟氏家族的第十七世孙。</p><p>清末中举人。民国初年曾任奉天省第一届省议会议长、奉天都督府教育顾问、巡按使署政治顾问。1921年受张作霖之命,创办东北地区最早,也是最大的民族棉纺企业—奉天纺纱厂。后又任奉天交涉署署长、辽沈道尹兼营口交涉员等要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躲避日本关东军纠缠,移居天津。1948年因病去世。</p> <p>【赵以成旧居】</p><p>常德道69号</p><p>英式三层小楼,顶层前面呈坡形,在二层上面附带阁楼。首层是一个向前突出的弧形,二层有阳台。建筑线条简洁、明快,楼外有一个院子。楼里装潢讲究,壁橱与地板用菲律宾木,卫生间铺设比利时高级地砖。</p><p>赵以成(1908~1974),字泽如,福建漳州人,神经外科专家。1934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解放后,先后在天津和北京医院建立脑系科。历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p> <p>【刘茀祺旧居】</p><p>常德道71号</p><p>西班牙式二层楼房,砖木结构。</p><p>刘茀祺(1904-1955),我国著名的给排水专家,陕西富平县人。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1925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1928年获硕士学位,在纽约顾问工程处工作。1932年应聘天津济安自来水股份公司工程师,1937年升任总工程师。抗战期间拒绝为日本人工作,抗战胜利后,回到济安自来水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54年,担任中国第一个给水排水设计院的首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55年因肺癌去世。</p><p>她丈夫1955年因病去世后,她选择留在天津。1957年,她加入中国国籍并执教于南开大学外语系。1974年,体弱的格蕾丝受弟弟汤姆邀请到美国医治哮喘。1979年,格蕾丝病故于美国旧金山医院,终年78岁。</p> <p>【韩麟生旧居】</p><p>常德道77一79号</p><p>小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四层混合结构集合式住宅,外檐为硫缸砖清水墙,窗口多用硫缸砖砌筑窗台。外檐立面简洁大方。顶部边缘做白色抹灰。小楼正中央的砖砌台阶通向二层入口,入口位于侧面,上建白色雨厦。建筑正立面对称,坡屋顶,平板瓦屋面。</p><p>曾任天津海关监督的韩麟生曾在此处居住,他的另一处故居在河北区。韩麟生是奉军张作霖手下著名将领韩麟春的弟弟。曾任沈阳商埠局总办,对沈阳城市近代化推动很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任天津海关监督。西安事变发生后,曾和佟兆元等人一起致电张学良,劝他释放蒋介石。1935年由于侵华日军施压,他被南京国民政府解除职务,后来在津赋闲。</p> <p>【苏锡麟旧居】</p><p>常德道72号</p><p>这座小楼为三层砖混结构连体公寓,外观简单。</p><p>苏锡麟(1880—1972)是宁河人,1894年投聂士成部,先当学兵,后任马队教练。1901年初划归山西巡抚岑春煊节制,1903年调回直隶(今河北省),由袁世凯差遣。袁将其改编为直隶淮军先锋队,交张勋统带,从此苏成为张勋下属,受到张的赏识。1911年夏张任江南提督,苏任骑兵营管带,驻南京。1913年袁世凯封张为定武上将军、安徽都督兼长江巡阅使,所部称定武军,苏为统领之一。苏锡麟1927年脱离军旅。1928年寓居天津。1972年以92岁高龄辞世。</p> <p>【毕鸣岐旧居】</p><p>常德道78号</p><p>该宅邸系毕鸣岐1944年以水顺堂毕名义购自玉德堂苏的房产,转年赠予其子毕守藩所有。占地916.67平方米,建有琉缸砖大筒瓦尖顶西式平房13间,灰砖平顶房5间。</p><p><br></p><p>毕鸣岐(1902—1971),字凤岗,山东利津县毕家咀村人。先后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副市长、天津市工商联主任委员、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是著名的爱国民族资本家。</p> <p>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了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毕鸣岐率先捐献飞机1架,带动天津市民主建国会和工商业联合会的会员捐献飞机5架。</p><p>毕鸣岐在“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1971年5月15日含冤离开人世。1978年党为毕鸣岐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1年,他的骨灰被安放到天津市烈士陵园。</p> <p>【茂根大楼】</p><p>常德道121号</p><p>茂根大楼为混合结构四层建筑带半地下室,中部为四层,两翼为三层。该建筑的平面和居住单元均按照新的生活方式布局,即每层以楼梯间为中心布置居住单元,每个居住单元以起居室为中心,设置独立的卧室、工作间、厨房、佣人房、公共卫生间等,该建筑在卧室中还设置了独立卫生间。</p><p>1935年,徐世昌的女婿许大纯投资14万现大洋在科伦坡道(今常德道)建房并聘请中国工程司建筑师阎子亨、陈炎仲设计建设计。该建筑建成于1937年,因许大纯的堂号“茂根堂”得名。大楼建成后,茂根大楼中租住的大多是在银行和企业任职的管理人员。</p> 五大道地区 贵州路 <p>【曹汝霖旧居】</p><p>贵州路86号</p><p>由奥地利建筑师罗尔夫·盖苓设计。砖木结构,英式不规则大坡顶别墅式楼房,4层,大开间、大进深,室内设施完善,装修考究。外檐为棕灰色水泥混水墙,挂瓦顶,高低错落,造型别 致。院内绿荫环绕,环境优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曹汝霖曾蛰居天津。</p> <p>曹汝霖(1877—1966),字润田,民国初年高级官员,新交通系首领。1877年生于上海。幼年入私塾,后去汉阳铁路学堂读书。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期,被指为卖国贼,住宅惨遭烧毁。抗日战争时期,曹汝霖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拒绝担任伪政府总理大臣一职,后被挂上伪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等虚衔,但实际上未给日本人出力,保持了晚节。</p><p>1949年去台湾,1950年赴日本。</p><p>1957年迁居美国。1966年8月4日逝世于美国底特律,终年89岁。</p> <p>【张鸣岐旧居】</p><p>贵州路90号</p><p>小楼建于1927年,建筑面积45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带地下室。红瓦坡顶,外檐施棕灰色水泥饰面,侧山辟并列方形小窗,顶部高低错落。整体建筑简洁大方,错落有致。该建筑造型别致,形体朴素大方,是研究北洋军阀历史和原租界时期建筑文化的主要实物资料。</p><p>张鸣岐(1875年-1945年9月15日),字坚白,山东无棣人,1894年甲午科举人,师从名举岑春煊。 他在任署两广总督兼署广州将军期间曾镇压黄花岗起义,后因赞助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伯爵,袁世凯垮台后张鸣岐逃往天津,并与下台的军阀政客白坚武相勾结,与日本特务接上关系。1945年9月15日,张鸣岐病死天津。</p> <p>【卢景贵旧居】</p><p>贵州路吉安别墅1号</p><p>原为典型西班牙式风格建筑,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坡顶,红瓦黄墙。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受损,修复后成为平顶,现已非原貌,仍为卢氏后人居住。</p><p>卢景贵(1881年—1967年),字介卿。掖县(今莱州市)西南卢家村人。1913年被选送美国留学。1918年回国任教。1923年后,先后任铁路局局长、路政主任委员、技术处长等职。 “七七”事变后,避居天津专心著书。1947年2月,被聘为长春铁路公司理事会顾问。1967年9月7日于天津病逝。著有《高等天文学》《芦氏汉字声韵之研究》《汤伐桀武王伐纣之岁考》《推证释迦牟尼之生灭年》等。</p> 昆明路 <p>【田大文旧居】</p><p>昆明路103号</p><p>这座建于20 世纪30 年代初的小洋楼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属折中主义风格,造型简洁大方,几经风雨,承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田大文在这里居住过多年,与周边的邻居相处甚好,小洋楼环境幽静。</p> <p>田大文(1897-1966),天津市人。中国眼科学创始人之一。他幼年父亲早丧,家境窘困,曾在天津铃铛阁中学读书,后考入北洋海军医学堂,专攻眼科学,1924年毕业。几年后赴法国波尔多大学深造。回津后受世界防盲会委托,接办华洋防盲会(防盲施医局前身)。1931年,田大文在原法租界丰领事路(今赤峰道)创建华北防盲医院,任院长。</p><p>解放后,华北防盲医院改名为天津市立眼科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眼科学专科医院。</p><p>作为中国眼科学创始人,田大文对眼肌学和有关眼病的颅脑神经学进行过深入研究,留下许多眼科学专著。曾先后任河北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眼科学教授,天津市眼科医学会主任委员。</p><p><br></p><p>下图一:20世纪20 年代末,田大文(中)接手华洋防盲会后,在廊坊检查防盲施诊所,与助手们的合影。</p><p>下图二:田大文医师创办中国华洋防盲会,其后开办防盲施医局,1931年改称防盲医院,成为首任院长(前排左二为田大文)</p> <p>【杜承恩旧居】</p><p>昆明路</p><p>杜承恩(1890-1976),字泽先,河北深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曾任张作霖随军医生和张学良私人医生。1931年任天津第一市立医院院长。1933年独立执业行医,在三十二号路63号(今赤峰道85号)开诊疗所。诊所后移至昆明路,1949年将房产设备均献给国家,本人被安排在第三医院工作,后任南开大学校医。曾任市政协委员。</p> <p>【胡奇旧居】</p><p>昆明路105号</p><p>特点: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折中主义风格,造型简洁大方,清水砖墙,朝南有大阳台。室内宽敞明亮,三槽窗,一楼为水磨石地面,室内有灯光灰线和挂镜线,设备齐全,住用方便。</p> <p>胡奇(1902-1969),字稚田,又名胡钟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1921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192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商科,后进入中南银行工作。自中南银行工作期间开始从事漫画创作,发表于《北洋画报》《大公报》《益世报》等报刊。上世纪30年代末,他出版的作品结集有:《胡奇漫画集》《胡奇素描集》《胡奇炭画集》(明信片)。</p><p>七八十年前的中国漫画史上,曾风靡着“南丰北胡”的说法。“南丰”指的是漫画大师丰子恺;“北胡”说的就是天津著名漫画家胡奇。</p><p>胡奇一生虽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但一场浩劫却将他大部分作品几乎尽毁。半个世纪后,当我们回忆这位天津画坛的奇才时,只好面对着被撕成几块的水彩画黯然神伤。</p> <p>【吴颂平旧居】</p><p>昆明路117号</p><p>该建筑建于1934年,由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局部三层),平面呈八字形,红瓦坡顶,外檐为混水墙面,局部硫缸砖清水墙。立面构图简洁朴素,形体特点鲜明,高耸的双坡顶错落有致,建筑整体大方而端庄。</p><p>吴颂平(1882-1966),名熙忠,婺源人,父吴调卿为天津四大买办之一。吴颂平出生于天津,北洋巡警学堂毕业,捐得候补知府衔,后赴美学习军事,回国后任山西教育厅厅长。天津沦陷后,曾任日资企业大华煤油公司常务董事。</p><p> </p> <p>【马达旧居】</p><p>昆明路132号</p><p>马达(1903.10-1978.4)原名陆诗瀛、林杨敬,亦名林扬波,广西北流县人。版画家。</p><p>1930年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联盟。1938年在武汉曾参加负责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工作,同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曾任天津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解放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全国美协理事,天津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天津市文化局顾问等职。作品有《保卫大西北》、《饥之奔流》、《炼钢工人》等。</p><p>1966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革”。马达受到惨无人道的摧残。1975年,妻子刘薇在巨大压力下自杀未成,却病倒失忆了。1978年4月18日在天津病逝。</p> 湛江路 <p>【崔伯旧居】</p><p>湛江路19号</p><p>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美式花园别墅洋房。按美式风格设计,其建筑所用门窗、地板等均为美国松木,且都是在美制作后运来的。主客厅宽敞明亮,有2米高落地式拉窗,客厅北侧有壁炉。楼前有花园。崔伯后人近年多次对其进行整修,目前仍由崔家后代居住。</p> <p>崔伯(1881-1947),字仰西,生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系毕业,喜爱中国传统文化。1906年,清政府直隶学务处委托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在美聘请两位英文教员来津任教,崔伯欣然就聘,来到中国。执教于官立中学(今天津三中,创建于1901年),后就任南开中学中学部英文科顾问。1915年娶中国少女何淑娴为妻,1917年正式加入中国国籍。1930年8月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创建,他受邀担任该校的英语教师,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1947年7月18日因病在天津去世。</p> 云南路 <p>【屈鸿钧旧居】</p><p>云南路24号</p><p>屈鸿钧(1918—1993),流行病学专家。天津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北医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天津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天津市卫生防疫站站长、天津市科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理事。五十年代研究总结了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等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撰有《乙型脑炎临床分析》、《天津市麻疹流行规律的研究》等论文。</p><p>1993年11月5日1时15分逝世,享年75岁。</p> <p>【李漪旧居】</p><p>云南路30号</p><p>李漪(1897-1982),山西昔阳人。1897 年6 月17 日在广州出生,后随家迁至北平。她是1924年北平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第一位女生,曾受聘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1 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派遣美国。</p><p>1954 年李漪回国后被国家安排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1956年在朱宪彝、杨济时力邀下,李漪来到天津医学院,在这里她建立了新中国首个实验肿瘤研究室,开展近交系小鼠的培育及研究工作,取得突破。</p><p>开展近交系小鼠的培养,是对建立纯系动物的鼻祖,美国著名医学家勒特教授之纯系动物--"生物天平"培养的继承。李漪和勒特教授,同样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为祖国赢得了尊敬和荣誉。</p> <p>图为美国科学期刊1946年的报道,"来自中国的女医生从事癌的研究工作",高度评价李漪教授</p><p><br></p><p>李漪教授多次荣获地方和国家科技进步及发明奖,参与编译《癌的病理生理学》一书,被誉为"揭癌之谜的女强人"。李漪被人称作"老小姐",一生忙于事业,为了人类能战胜癌症病魔,她大半辈子与小鼠结伴,终身未嫁,1982 年去世 ,享年85岁。</p> <p>【朱宗尧旧居】</p><p>云南路31号</p><p>朱宗尧(1912—1998),天津市人。1939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后先后赴丹麦、瑞典、法国、美国等国学习卡介苗制作技术。1948年回国,在天津首次推行卡介苗预防接种,并获显著成效,使天津成为中国最早接种卡介苗的城市。他是闻名于国内外的结核病防治医学专家,天津防病事业的奠基人之一。</p><p>解放后,任天津市结核病防治院院长、名誉院长,天津市结核病防治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会长,中国防痨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分会理事长,国际防痨协会理事。著有《结核病概论》《皮内接种卡介苗实用价值》《结核病学流行病学》等医学专著。</p><p>1998年8月31日逝世,终年86岁。</p> <p>【卞万年旧居】</p><p>云南路57号</p><p>该宅建于1937年,据说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早期的作品。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属英格兰乡村别墅建筑风格,建筑面积889平方米。整幢楼坐东朝西,立面为3层人字形组合造型,顶部为人字形大坡瓦顶,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室内为菲律宾木地板、木楼梯、三槽窗,内装修十分考究,设施完善。该址院落宽敞,遍植花草,景色优美,环境幽静。是卞白眉的儿子卞万年投资建造的。</p> <p>卞白眉(1884-1968)名寿孙,字白眉,著名银行家。自幼聪颖好学,15岁即应乡试成为童子秀才,1906年赴美白朗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12年回国后进入金融界,后多年担任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副经理、经理,在金融界颇负盛名。“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卞白眉于1938年赴港,在港成立中国银行驻天津办事处,1943年出任中国银行副总经理。1951年移居美国,1968年在美国逝世。</p> <p>卞万年(1904—1992),男,1904年10月16日出生于江苏扬州的望族豪门。著名内科、心脏病专家,为中国近代银行家卞白眉之四子,曾任天津恩光医院院长。</p><p>卞万年早年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1931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后,后留校任教,擅长内科、心脏科。194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医院被迫关闭。卞万年等率先来到天津的几位各科名医,集资接办了陈善理的恩光医院。</p> <p>卞万年担任接办后恩光医院的首任院长,由于他领导有方,使得医院的经营蒸蒸日上。</p><p>1946年左右,卞万年到香港投奔其父卞白眉(时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行长)。1948年左右,卞万年到美国旧金山工作。1982年退休。1992年在旧金山去世。</p> 桂林路 <p>【李汉元旧居】</p><p>桂林路生甡里20号</p><p>该房建于1937年,占地8.9亩,共有西式普通公寓楼8幢。建筑系砖木结构,主体2层、局部3层,错落平屋顶。外檐硫缸砖清水墙,前有半封闭矮墙,门楣设雨厦,背面两翼墙体凸出。前后有小院,结构合理,布局紧凑,疏密有致。</p> <p>李汉元,1911年出生,湖北南漳人,武昌文华大学毕业。从1929年起,李汉元就在天津警察局任职。先后在天津警察局任特务处主任、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副处长,1945年至1949年任天津警察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迁居辽宁省沈阳市,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1953年,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李汉元任沈阳市政协常委(副厅)。因为做过有利于天津解放的事,经李烛尘等人作证,李汉元受到起义人员的待遇。后来,他到沈阳与儿女团聚,并近百岁的高龄终老。</p> <p>天朝绝响《金编钟》清16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最高28厘米,最大径16.5厘米。自乾隆年间铸成,用于重大典仪中,在清朝倾覆后被偷偷典卖出宫流落民间。被李汉元、陈亦侯保护上交国家。</p> 芷江路 <p>【王怀庆旧居】</p><p>芷江路泰华里1号</p><p>砖木结构,前部两层,后部三层。红砖清水墙,入口处设拱形门厅,平顶出檐,周边筑有高大围墙。</p><p>王怀庆(1875——1953),字懋宣,河北省宁晋县凤凰镇南塔庄人,北洋直系老将,原是直隶提督聂士成部下的中军,后成为徐世昌在军界第一心腹亲信,资格甚老,与“北洋三杰”同辈,际会风云,扶摇直上,成为煊赫一时的陆军上将,热察绥巡阅使。好鼻烟、骑马,为官贪婪,军事政治才能甚低,用人唯蠢笨老实;主要业绩:剿灭“砍刀会”,击溃外蒙叛军迫使外蒙取消独立,释放冯玉祥。喜好奇特,一具漆红烫金上面写着斗大的“王”字的马桶总是不离左右,人称“马桶将军”。1953年,王怀庆因心肌梗塞久治无效在天津病逝。</p> <p>【民园大楼】</p><p>长沙路66、68号</p><p>该建筑建成于1937年,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400平方米,由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因邻近民园体育场故命名为民园大楼。</p> <p>这里曾经住过的名人有:</p><p>1、【顾学勤旧居】</p><p>顾学勤(1903-1984),妇产科专家。天津人。1929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1934年入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学习,1935年获该院院士学位。后到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学习。1939的起任香港大学医学院副教授。1942年回天津创办天津立仁医院,任院长。1956年后,任天津第二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尤对妇女泌生殖道瘘的研究较深。1964年应用股薄肌修补复杂膀胱尿道阴道瘘,获得成功。著有《复杂尿瘘及其合并症的治疗》等。</p> <p>2、【王光英旧居】</p><p>王光英(1919年8月-2018年10月29日),北京市人,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大学文化,1950年参加民建。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优秀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杰出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018年10月29日,王光英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p> <p><b>传统文物的百年再现</b></p><p>走进王光英复原展厅,你可能会惊讶于这里只恢复了两间房间(客厅与餐厅),但就是在这两间房内,却陈列着你所不能想象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很多都有着纯正的“欧洲血统”,它们的存在再度印证了五大道地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p><p>附:小常识</p><p>台上摆设的调料罐,是按照德国传统风俗习惯摆设的,中间最大的是糖,除了糖,其他调味品从左到右依次是:咖啡、茶、胡椒及盐。</p> <p>3.【袁克桓旧居】</p><p>袁世凯的第六子袁新武,晚年也住民园大楼。</p><p>袁新武(1898-1956)本名克桓,字巽安。留学英国学习陆军,归国后从事实业。曾任启新洋灰公司协理、总理,耀华玻璃公司董事,开滦煤矿常务董事等。</p><p>袁克桓出生于1898年,袁世凯去世那年他才十八岁。袁世凯死后继承了部分遗产,与其他人的奢靡浪费不同,袁克桓把他的钱全部投入到了实业当中。这些实业包括煤炭、玻璃厂、水泥厂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他逝世于1956年,享年五十八岁。</p> 长沙路 <p>【杜友樵旧居】</p><p>长沙路42号</p><p>杜友樵,原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秘书长,文化界人士,擅长收藏与书法,后寓居天津,经营工商业和房地产业。其旧居为砖混结构的3层欧式楼房,建于1928年。平面呈多边多角形,平顶出檐。右侧局部为2层,设条状阳台。外檐为青砖清水墙,大门设于夹角处,台基上立四根罗马柱,人口处形成柱式门廊。</p> <p>【刘汝明旧居】</p><p>长沙路64号</p><p>该建筑为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平顶,顶层设露台。外檐为清水墙面,局部作抹灰,上有条状交叉装饰。拱券式入口,前设石制台阶。入口左侧四颗立柱支撑形成走廊及二层阳台,右侧有六边形外凸。整座建筑造型简洁、精美。</p> <p>刘汝明(1895.5.12-1975.4.28)字子亮,河北献县人。 </p><p>17岁时在河北景县陆建章的左路备补军入伍,为冯玉祥部下。1924年,冯发动北京政变,刘升任第一旅长。1933年,时任二十九军二师师长的刘汝明率赵登禹旅和王长海团,在喜峰口重创日伪军。</p><p>1938年台儿庄会战中,刘部奉李宗仁之命在瓦子口打击日军。解放战争中,刘全军被歼。 1975年4月28日,刘汝明在台湾病逝。</p> <p>【石敬亭旧居】</p><p>长沙路69号</p><p>砖木结构三层西式楼房。平顶出檐,墙体水泥饰面,入口前设高石阶,两侧由石柱承托弧形水泥阳台,风格新颖别致。</p> <p>石敬亭(1886—1969),山东省利津县人,国民党著名将领。出身书香门第,考入东北武备学堂。1911年参加滦州起义。历任绥远第十六混成旅参谋官、 第五师师长、第五军军长兼西北干部学校校长、山东省政府委员、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末期,石敬亭由重庆去台湾,被聘任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1969年病逝于台北。</p> <p>【米春霖旧居1】</p><p>长沙路93号</p><p>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带老虎窗,一楼为混水墙面,首层门窗呈拱圈形。室内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及楼梯均为高级木料,设施完备。</p><p>米春霖(1882-1953)字瑞风,辽宁锦西人。奉天法政专门学校毕业。1906年投奉军,曾任黑龙江督军署副官长、吉林军械厂厂长、奉天将军公署兵部处处长、哈尔滨特警处处长、东三省兵工厂总办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辽宁省政府代理主席。曾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蒋介石看管后,辞职来津做寓公。</p><p>晚年的米春霖夫妇只住在一楼的一个房间,那是由从前的车库改成的,车库的大门改成了大大的窗户。</p><p>1953年他被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不久去世。</p> <p>【关征麟旧居】</p><p>长沙路95号</p><p>该建筑为英格兰庭院式建筑,主楼为砖木结构平顶楼房,有三层,立面简洁明快,没有过多装饰。中间为凸起的半圆形,窗户为旋转式开启,造型非常独特。大门为实木门,一楼有客厅、餐厅、书房。主楼侧面有配楼,为红砖清水墙,原建筑因过于破旧已拆除,现建筑为新建的。</p> <p>关征麟(1905—1980),本名关志道,字雨东,陕西户县人。</p><p>1924年到广东投考黄埔军官学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并于同年12月毕业。1938年指挥五十二军参加“台儿庄大战”。当时被誉为“关铁拳”。1939年,军功赫赫的关麟征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为黄埔学生中任集团军总司令的第一人,时年仅34岁。后曾官至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p><p>1949年,关麟征移居香港。在港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研习书法,阅读兵书。</p><p>1980年8月1日,关麟征因心脏病在香港逝世。</p> <p>长沙路97号</p><p> 米春霖旧居</p><p><br></p><p> 【米春霖旧居2】</p><p>长沙路97号</p><p>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带老虎窗,一楼为混水墙面,首层门窗呈拱圈形。室内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及楼梯均为高级木料,设施完备。</p><p>米春霖(1882-1953)字瑞风,辽宁锦西人。奉天法政专门学校毕业。1906年投奉军,曾任黑龙江督军署副官长、吉林军械厂厂长、奉天将军公署兵部处处长、哈尔滨特警处处长、东三省兵工厂总办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辽宁省政府代理主席。曾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蒋介石看管后,辞职来津做寓公。1953年他被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不久去世。</p><p><br></p><p><br></p> <p>【李季达旧居】</p><p>长沙路求志里17号</p><p>求志里在长沙路与岳阳道交口处,主出口设在长沙路。中间巷道呈“日”字形。于1926年由胡尚义购地建房成巷并命名。两侧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p><p>李季达(1900—1927),四川巫山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6月回国,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在五卅运动中,发动领导了天津纺织、海员罢工和各界的反帝爱国斗争。1927年8月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不久被捕。同年11月在天津就义。</p> 湖南路 <p>【马占山旧居】</p><p>湖南路11号</p><p>这处建筑是马占山于1934年至1937年在天津的居所。始建于1930年代,这是一座英式折衷主义小洋楼。局部三层带地下室,坐东朝南,清水砖墙,平屋顶,室内装潢讲究。目前,该建筑内部结构已不复原貌,只保留了其外檐部分。</p> <p>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吉林怀德人(今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市)。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九一八事变后,任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驻该省副司令,后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领导了江桥抗战,打响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七七事变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率部在晋绥抗击日本侵略军。解放战争期间,他又为和平而奔走,对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立下了功劳。 1950年因肺癌病逝于北京,终年65岁。</p> 河北路 <p>【马福祥旧居】</p><p>河北路237号</p><p>该建筑为砖混结构、三层楼房,带半地下室。平顶,局部出檐。外檐为水泥抹灰墙面。入口前筑高台阶。整座建筑造型简洁大方。据资料显示,这里曾为马福祥旧居,马福祥及其子侄都曾在这里住过,这片旧宅俗称“马家楼”。</p><p>马福祥(1876-1932),字云亭,回族,甘肃临夏人。武举出身。清末任西宁镇总兵兼阿尔泰护军使。民国后历任宁夏镇总兵、绥远都统、西北边防会办。1928年归附蒋介石,历任国民政府委员、青岛特别市市长、安徽省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p><p>民国二十一年(1932)2月,马福祥因心脏病辞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职务,隐居天津,潜心从事回族伊斯兰教经典的研究编印。1932年8月病逝。</p> <p>【马鸿逵旧居】</p><p>宁静里1号</p><p>宁静里共4个门,为砖木结构2层楼房,普通公寓式。清水砖墙,坡瓦顶,上开天窗,装修一般,建筑面积共760平方米。现为民居。</p> <p>马鸿逵(1892-1970),乳名三元,字少云,回族,生于甘肃河州。西北军阀“三马”(西北三马,即民国时期西北军阀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甘肃马鸿宾三人)之一,先依附冯玉祥,后投靠蒋介石,任民国时期宁夏省主席长达十七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被人称为宁夏的“土皇帝”。1949年溃逃于台湾,在台湾受到排挤,不久迁往美国,1970年1月,马鸿逵病逝于美国。</p> <p>【李氏旧居】 </p><p>河北路239号</p><p>1937年建造,著名建筑师齐玉舒设计。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两层,局部三层西式楼房,多坡屋顶带屋顶间。首层入口由石柱支撑,形成门廊,右侧上方筑长方形太平台,上置金属护栏。二层开一列平窗,檐下转角处设跨甬阳台,其上筑半圆雨厦。外檐墙水泥饰面,大坡顶,顶部开有多处天窗。是原英租界内一处环境幽雅的高级花园别墅。</p><p>李氏兄弟</p><p>李淮生、李警予兄弟系原英商仁记洋行天津分行买办李吉圃之子,李辅臣之孙。</p> <p>【杜持礼旧居】</p><p>河北路253号</p><p>由著名建筑师罗尔夫·盖苓设计并督造施工,建于二十世纪30年代初。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顶部有平台,带女儿墙,一楼为混水墙,有水泥磨面和疙瘩面两种。二、三楼为清水砖墙,木质门窗,三槽窗,外有百叶窗。房间高达4米。</p> <p>杜持礼(1913-1984),浙江绍兴人。中国放射医学创建人之一,出身富豪家庭,父亲杜荷舫早年留学英伦,其母为英国仁记洋行买办李辅臣之女。杜持礼自幼接受良好文化教育。从天津新学书院毕业后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班,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8 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留院当助教,期间奠定了扎实的放射医学临床基础,在该学科领域声扬京津,被一些医疗机构争相聘请。</p><p>解放后,杜持礼曾任天津市胸科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是天津放射学科协会理事、《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p> <p>【顾维钧旧居】</p><p>河北路267号</p><p>该建筑建于1921年,为西洋古典式砖混结构3层楼房,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房屋48间。为木屋架起脊,红缸砖墙面,木楼板楼梯,双槽玻璃窗,2、3楼均有平台。楼内卫生、暖气设备齐全。楼门前一对巴洛克式麻花柱,进门左侧还装有楼内配套的硬木沙发式座席,菲律宾木人字地板。现为民革天津市委员会使用。</p> <p>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近现代外交家。 1912年回国后,任内阁总统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1919年和1921年,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1956年-1967年,历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等职。1985年逝世,享年98岁。</p> <p>【王益孙旧居】</p><p>河北路275号</p><p>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两层折衷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首层由8棵罗马柱支撑,前廊设有石台阶入口,二层为设有金属透视围栏的外廊式阳台。旧居原为典型的中式庑殿顶建筑,唐山大地震后改建。</p><p>王益孙(1876—1930)名锡瑛,天津人,祖籍山西洪洞。天津“新八大家”中“益德王”家第三代,王益斋之孙。其父奎章为长芦纲总,曾设家馆延请张伯苓任教,后与严修家馆合并为南开中学前身的敬业中学。王挥霍享受,广事交游。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房地产大部分卖出,家势逐渐衰落。</p> <p>【周志辅旧居】</p><p>河北路277号</p><p>旧居是一幢3层顶部建有方亭的英国外廊式建筑,建于1933年,是由天津工商学院落建筑系主任沈理源工程师按周志辅本人的意图设计。这幢楼的深褐色缸砖全部来自英国。</p><p>周明泰 (1896-1994),字志辅,别号几礼居主人,安徽至德县(今东至)人。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的长子。曾任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内务部参事。酷爱戏曲,专门从事中国戏曲史研究。他熟悉梨园掌故,广泛搜集戏曲史图籍,并常与著名京剧演员交往。1949年他由上海移居香港,后定居美国华盛顿,闭门著述。著有《几礼居戏曲丛书》、《几礼居随笔》、《读曲类稿》、《枕流答问》等,后将所藏珍贵戏曲史料及唱片捐献国家。</p><p>周明泰于1994年5月,在美国逝世。</p> <p>【马连良旧居】</p><p>河北路285号</p><p>疙瘩楼最早曾是英国华侬公司的公寓,后为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在天津的故居。疙瘩楼设计者为意大利建筑设计家保罗·鲍乃弟。疙瘩楼是毗连式里弄住宅,该住宅类型受到西方联排式住宅建筑形式的影响,整体由单元联成并组合,布置较为紧凑,房间朝向和采光通风条件良好。</p> <p>建筑外立面为清水墙面,上面铺有琉璃砖并镶嵌着一些的疙瘩砖,构成建筑主体的粗糙质感外观,圆形的门楣之上设有圆拱半凹悬挑的曲尺形阳台并设有珍珠串式栏杆、窗边设有水纹花饰。是一座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格的西洋公寓式建筑。</p> <p>马连良先生舞台剧照</p> <p>下图一:梅兰芳与马连良</p><p>下图二:谭富英与马连良合作剧照</p> <p>【谈丹崖旧居】</p><p>河北路300号</p><p>建于1925年。入口处位于洛阳道,内为组团式,临河北路一侧为联排式。英商先农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英籍工程师雷德设计。该大院为毗连式住 宅楼,采用周边式布局,由甲乙单元组成,每户均设前后院,用于绿化美化,环境优美。该楼为三层砖木结构,大筒瓦顶,带老虎窗。临街的外檐墙插入花饰,形成 艺术的形体对比,凸出的立面为建筑造型产生阴影交错的效果。</p> <p>谈丹崖(1880-1933)名荔孙,祖籍江苏无锡。生于江苏淮安,少时入江南高等学堂读书,成绩优异。毕业后又考取了官费留日生,入日本东京高等商业学校(今日本东京商科大学)学习银行经济,毕业后到日本银行实习。回国后经清政府廷试考取商科举人。</p><p>大清银行成立,调任该行稽核,民国成立,改组为中国银行,升任会计局长,后转任国库局长。1915年筹设南京分行,任分行行长。1918年调任北京中国银行行长。后得到冯国璋的支持,于1919年创办天津大陆银行,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达13年。1933年初,53岁的谈丹崖突患脑溢血辞世。</p> <p>【张绍曾旧居】</p><p>河北路334号</p><p>建筑为一幢砖木结构的巴洛克风格的二层小楼,外观规整华丽,线条流畅。楼门口朝东,有两块水泥板小雨厦,两根贴墙的罗马柱,水波纹花饰支撑。室内宽敞明亮,过厅有拱券分割,显得肃穆庄重。</p> <p>张绍曾(1880-1928),河北大城县张思河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洋督练公所教练处总办。1911年任新军第二十镇统制。武昌起义后,与吴禄贞等举兵反清。1911年11月7日吴禄贞被袁世凯暗杀后,调任长江宣抚大臣,未赴任,潜至上海。1913年被袁世凯任为绥远将军。1916年任北洋政府陆军训练总监。1922年任陆军次长,次年任国务总理,主张迎孙中山入京协商南北统一,为总统曹锟所忌,不久去职,退居天津。1928年遇刺身亡。</p> 南海路 <p>【曹锟旧居】</p><p>南海路2号</p><p>该建筑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4平方米。三层砖混结构西式小楼并带有地下室,正立面中部前凸,腰线上下均由立柱支撑,顶层四坡出檐,造型稳重而有气势。</p> <p>曹锟(1862-1938),字仲珊,天津大沽人。早年毕业於天津武备学堂,后投靠袁世凯,深得赏识,被封为虎威将军、一等伯爵。曾任直隶督军兼直隶省长。1919年被推举为直系军阀首领。1922年在直奉战争中打败张作霖,次年逼黎元洪总统下台,通过贿选当上民国大总统。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冯玉祥赶下台,1927年回到天津作寓公,主要在此居住。</p><p>华北沦陷后,日伪曾以高官引诱曹锟充任傀儡,曹不为所动,保持了晚节。1938年5月病故于此处。</p> <p>【梁斌旧居】</p><p>南海路永健里7号</p><p>建于1923年,由实业家胡氏建房成巷,因其原籍为浙江省永康县,名永康里。1982年因重名改为永健里。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局部为三层)楼房,清水砖墙,坡式台阶。内部装修考究,设备完善,使用方便。</p> <p>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庄。11岁即在就读的县立高小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1948年随军南下,在湖北襄阳和武汉担任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翻身纪事》等。1996年病逝于天津。</p> 郑州路 <p>【孙季鲁旧居】</p><p>郑州道20号</p><p>该楼由天津著名建筑师雍惠民设计建于1939年,砖混结构,三层楼房,摩登风格,整栋楼成L型,中间主楼为弧形平顶三层塔楼。深色硫缸砖墙面,十分别致。</p><p>孙季鲁(1878—1950)原籍绍兴,生于天津,兴办实业,原天津裕蓟盐务公司经理。孙季鲁和苏锡麟还共同投资经营思勤植物油厂、福星面粉公司和大沽路上的“鸿福楼”饭店,特色是天津本地菜“八大碗”和“五碗四盘”。他钟爱传统中医,最爱看《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等,有时为亲朋悬壶问诊,开方治病。</p> <p>【王普旧居】</p><p>郑州道26号</p><p>旧居是四层砖木结构洋楼,原为张嘏臣名下房产,后售予王普。这处房子只是王普晚年生活的地方。</p><p>王普(1890—1957)字慈生,阜阳县(今阜阳市隅首)人,幼年读过私塾,后考入保定军校,辛亥革命后加入柏文蔚军队,曾和未来岳父倪嗣冲兵戎相见。兵败后曾一度闲居在家,后得倪嗣冲保荐入陆军大学深造。曾在军中任旅长、皖南镇守使等职,两度代理安徽省省长,后任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副军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新华区(现和平区)第一届政协委员。</p> <p>【郑翼之旧居】</p><p>郑州道35号</p><p> 该建筑为2层的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欧洲中世纪古典风格。水泥横断块墙面,一楼为高台阶,敞开式门廊两对罗马柱。二楼有大阳台,房檐为牛角支撑,红瓦顶开双老虎窗。整座楼坐西朝东,楼北侧有拜占庭式的八角雕楼,双层翘檐,造型优美,内装修豪华,主楼后有一幢2层小楼,其造型与装修逊于主楼。</p> <p>郑翼之(1861—1921),原名官辅,俗称“太古郑”,是天津四大买办之一。 </p><p>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灶王上天”之日,而这一天恰好也是郑翼之的生日。他从小勤学好问。16岁时随其长兄到上海,进入英商太古洋行账房作练习生。1881年,上海太古洋行决定在天津设立分行,郑翼之随同北上,参与筹备。1886年,经举荐继任太古洋行天津分行买办。郑翼之善于经营,聚敛了大量财富,系天津广东帮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去世后,其两个儿子先后继任买办,直至1931年。</p> 澳门路 <p>【周学熙旧居】</p><p>澳门路3、5号。</p><p>这两幢为三层砖木结构带地下室的中西结合式楼房,并跨二层后楼。全部为机砖清水墙,部分砂石罩面。临澳门路一面的二楼有外跨长9米阳台,东、西、南三面在窗口下嵌有花马等水泥花纹装饰。</p> <p>周学熙(1866-1947)实业家,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 1866年1月12日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是华北地区早期工业化的奠基者之一,他所开创的实业集团奠定了京津唐地区近代工业的基础。周学熙亦因此与同时期在-一带致力于实业救国的著名状元资本家张謇并称“南张北周”。</p><p>周学熙在20世纪初20余年里,投资领域包括了燃料、建材、纺织、五金、交电、机械、金融多种行业,形成了以启新、滦矿、华新三公司为核心的庞大资本集团。</p><p>1947年周学熙病逝于北京。</p> 湖北路 <p>【张嘏臣旧居】</p><p>湖北路57号</p><p>该建筑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三层带地下室的西式楼房,砖木结构,三楼有大露台。住用舒适。</p><p>张嘏臣(1886-1953),号锡纯,河北省丰润县大齐坨村人。张嘏臣毕业于京师巡警学堂,后任凇沪警察厅卫生科科长,与厅长徐国梁是把兄弟,后调任烟台警察厅厅长。1924年前后,张嘏臣离职回到天津做寓公,在张志潭的关照下经营盐务,颐养天年。1953年张搬臣因脑溢血在天津家中去世。</p> 烟台道 <p>【吴重熹旧居】</p><p>烟台道56-58号</p><p>该建筑建于1912年,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带地下室,青砖清水墙面,局部混水。多坡瓦屋顶,出老虎窗。建筑立面左右对称;两个主入口为条石高台阶,以柱承托突出局部三层,具有较强的导引性;屋顶间显示了木屋架特征。门窗均为木质,门窗套和外檐多处装饰精美得当。</p> <p>吴重熹(1838—1918年),字仲饴,号石莲,山东“海丰吴氏”第十八世孙。举人出身的吴重熹自幼深受家族熏陶,有一腔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他在上海会办电政大臣期间办了三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是收回中国电报总局,二是赎回京汉铁路的管理权,三是参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主要创始人之一,声誉远播海内外,并流芳千古。</p> 西安道 <p>【陈亦侯旧居】</p><p>西安道93号</p><p>由著名设计师沈理源设计、银行家陈亦侯出资兴建。楼房带地下室,前后三个院子,前院配有汽车房、台球房等,中院为花园,后院用于晾晒衣服等。通风良好、冬暖夏凉。现为天津市胸科医院办公用房。</p> <p>陈亦侯(1886-1970)浙江温州人,清朝末代举人,曾在京师译学馆学习外交,毕业后在湖南师范学堂教授英文,1912年入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工作,1927年应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之邀在盐业银行北京分行任襄理等职,1929年调至盐业银行天津分行,1933年任盐业银行天津分行经理,兼开滦矿务局董事和恒源纱厂董事。上世纪四十年代,与胡仲文一起,历尽艰难保护了包括金编钟在内的一批国宝,并在天津解放后将所有物品上交政府。</p> <p>常德道和五大道地区游览已毕。下次再寻找五大道之外地区的名人旧居。期待着……🚲🚲🚲🚲🚲🚲</p> 香港路 <p>【 钱德列斯旧居】</p><p>香港路1号</p><p>这是原益昌洋行总经理钱德列斯(Chandless)旧居,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是五大道地区早期洋楼之一。原为中国某船舶大亨建造,因其不喜欢西式建筑,于是租给了钱德列斯夫妇居住。1949年后,归属卫生部门,作为专家楼使用。</p><p><br></p><p>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922年至1925年间,图中的建筑尚存,位于今香港路与重庆道交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