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故事开始前,先要介绍几位关键的人物。</p><p>一位是一代宗师,清末民初的琴学大家——杨宗稷(1863—1933),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他把自己的居室称为“半百琴斋”。</p> <p>杨宗稷先生曾在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教授过古琴。杨先生是当时公认的琴学宗师,著作颇多,合刊为《琴学丛书》四十三卷,影响力颇大。后人对古琴的许多研究,都是以《琴学丛书》为指导的。</p><p>一位是政治大亨——徐桴[fú](1884—1958),浙江镇海人。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经理处处长、军需署长、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还担任过国民政府财政部全国卷烟统税局局长、浙江省财政厅长等要职。</p><p>还有一位是皇亲国戚——郎贝勒。他是溥煦次子,而溥煦又寻袭了定郡王。溥煦在去世后,谥曰慎。所以,郎贝勒就是定慎郡王的次子了。</p><p>彩凤鸣岐,古琴有灵。要说这浙博的镇馆之宝唐代“彩凤鸣岐”七弦琴,可谓是十足的传奇。而它的传奇之旅,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关键词:大师之作、皇家渊源、名家收藏。</p> <p>“彩凤鸣岐”的龙池(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两侧刻有杨宗稷行书题刻:“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戊日设弦已施漆,信有鬼斧兼神工。”杨宗稷认为该琴是出自唐代斫琴大师雷威之手。本来吧,唐琴就少,而唐代雷琴更少,其中唐代雷威所做的琴,尤为不易得。</p> <p>琴学宗师杨宗稷有三件珍爱的古琴,“彩凤鸣岐”便是其中一件。而杨先生所收藏的大多数琴没有琴名,而这件“”彩凤鸣岐“”,则题有“彩凤鸣岐”四个字,根据杨宗稷的判断,这四个字就是书法家徐浩所题。徐浩的书法圆劲肥厚,自成一家,米芾极为推崇他。</p><p>“彩凤鸣岐”出自《国语·周语上第一》:“周之兴也,鸑鷟[yuè zhuó]鸣於岐山”。三君注:“鸑鷟,凤之别名。”</p><p>斫琴大师鬼斧神工之作,再加上书法大家的神来之笔,一件古琴融合了工匠和书法之技艺,美哉妙哉。</p> <p>杨宗稷在《琴学丛书》中便认为这件琴很有可能是皇室大婚的嫁妆。想想也是,一般人确实也无法享用如此贵重的古琴。那和皇室有关,不得要找个皇亲国戚求个证吗?说来也巧,杨宗稷巧遇到了郎贝勒,而“彩凤鸣岐”的真实来源便逐渐清晰起来了。原来,“彩凤鸣岐”确实是定王府的琴斋“行有恒堂”的藏琴,而且是定府旧藏百余琴中最好的一张。不过,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之乱的时候,被掠夺走了。而就在庚子之乱后的20余年后,郎贝勒惊喜地发现,原来琴学宗师杨宗稷高价购得了“彩凤鸣岐”。</p><p>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郎贝勒,那叫一个开森!高山流水觅知音,踏破铁鞋无觅处啊!有了这位杨宗稷大师,爸爸再也不用担心“彩凤鸣岐”啦!</p><p>我们下一期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