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云台山,又称北云台山,是连云港市云台山众多群峰中的组成部分,它原系海中的岛屿,经沧海桑田,后与陆地相接。明朝被列为“海内四大灵山”之一,大清时被列为“海内四大名山”之一,其最高峰桅尖山的大桅尖海拔605米,现为军事禁区海军的雷达基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一诗中“瀛洲”即今海上云台山。 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一日清晨l六时,前日预报为雨天的连云港市转为多云,雨时延至午夜以后。临时起意,于是相约三两驴友,直赴海上云台山,登临蓬壶仙境---桅尖山。 汽车停在距“新亚欧大陆东端起点”标志西的870米处的海滨大道的临时停车位上。在一公交站台处右转,就开始上坡并路过了军车营地“铁骑”的石碑旁。 这里位于桅尖山的北麓,抬头仰望,山上已是云雾缭绕,远处的山峦忽隐忽现。 沿着一条被荒草湮没的崎岖坡路,向山脚迈进。老远处,就听到了山脚下的“哗哗”流水声,识图的老“驴”告诉我,这流水是从山上汇聚而下的。沿着山涧上行,就能到达山顶。 在山脚下,稍微整理一下行装,一行三人掂着脚尖,踩着石头,跨过了眼前缓缓流淌的小溪,开始攀登被驴友称之为“听海”的山崖,我想,之所以命名为听海崖,或许是因为该山崖离大海最近,能听到波涛汹涌声响的缘故吧。 “山涧依硗瘠,竹树荫清源”,山色空濛,树木阴翳之中,我们依傍山涧左右,或在山泉之下,踩着凹凸不平的石头,有时借助悬垂下来的缆绳,借力树枝、岩石的棱角,手脚并用,迂回、曲折地向上登攀。“潺潺”“滋滋”的流水声、水珠撞击石头和落入流水时的“滴答”“叮咚”声形成的合奏曲成了我们登山览翠时的背景音乐。 在远望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的旁边,好奇的停下,仔细端详着这块岩石,原来是流经的山泉而保持住了长期潮湿的环境,从而在石头表面滋生出厚厚的青苔,抚摸其上,嫩嫩的、松松的、软软的、滑滑的。 在攀登一悬崖绝壁过程中,正好与伫立在岩石上的、着红衣的“四姐”和“五哥”相遇,免不了招呼一下。我想现在,山下的民间不知演绎这对男女怎样凄美的爱情故事呢,或许时下他们正啜饮着浪漫的爱情醇醪呢。我衷心地祝福她们的爱情像对面的大海一样深,与桅尖山的石头一样坚。 真是天公作美,山涧凉风习习,厚厚的云层遮挡住了阳光的直射,虽是夏日,绝没有平时登山时的大汗淋漓和焦渴难耐。沿着山涧向上攀登,在抬头仰望时,犹如水从天上来,山泉重重跌落在凹凸不平的石头上,水珠四溅,犹如天女散花一般,飞落在我们的身上,有股凉丝丝的、好惬意的感觉。口渴的时候,手掬一捧泉水,甘甜如饴,滋润整个心田。在这轻松愉快的攀岩过程中,我们总会情不自禁的的停下攀岩的脚步,欣赏美丽的山光水色。 远处,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近处,奇花异草,怪石嶙峋,五颜六色的山花点缀在山野之上,心旷神怡。特别是在山崖上、岩石间,开着鲜艳的、喇叭形状的黄花格外耀眼夺目,那是“令人好欢,乐而忘忧”、“药食两用”今人称之为黄花菜的“忘忧草”。人家白素贞昆仑山盗灵芝仙草为了救相公,可我们的驴友采天物却为了饱口福而不惜性命,这不,超有机、零污染的花骨朵,晚上竟成了她餐桌上的美味了,完全颠覆了“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的认知。<br> 我惊奇于岩石间、石罅里钻出来的顽强生命,尽管在生存逼厌空间、瘠薄的土壤中,仍然绽放出的绚丽的色彩。那些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菌类,有的像高傲的白雪公主,有的像帅气的黑马王子,有的像自觉卑微的灰姑娘,还有的像点缀在绿植上的朵朵小花……,更有那菌盖布满古朴的史前图案、被两片绿叶穿透菌盖的等等神奇蘑菇, 如果不具有孩童般想象力和艺术家灵感,不经过奇思妙想 ,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被创造出来。在这里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一股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 随着海拔的升高,山涧流水也越来越少,在山底乱石间婉转连续的流水,在中部密密厚厚的雨帘,到上部则为串串珍珠悬挂石间,再向上就是大珠小珠撒向石面,直至将到山顶,山体渗析出的水分只能湿润岩石的表面。 越过了最后一个险崖,在接近山顶的一棵生长于嶙峋巨石间的多分杈的古树上,结束了听海崖的攀登。随后轻松地登临上一个山体向北凸起并上翘的巨石上面。 我们在这块突兀的巨石之上小憩,补充体能,尽情的享受海风的吹拂和清新的气息,回望来时的山下景物,远眺连绵起伏的 山峦和脚下欣欣向荣的港城。<div> 追寻着往日驴友们留下的路标,又一路地披荆斩棘,终于到达了海拔503.7米的海上云台山第二高峰-----桅尖山的二桅尖顶峰。<br></div> <div> 越过围栏,就进入到了二桅尖游览区,山顶直立一醒目的“桅尖山”巨石,背面丹书大清连云海州诗人唐昆基咏桅尖山的诗:“仙人船入古云台,百尺桅尖海上来。云起峰腰惊舵转,霞飞石角讶帆开。三山欲引风樯势,半壁真须砥柱才。拟趁春潮夸破浪,成连一曲重徘徊”。<br></div><div> 原来古时,云台山四面环海,就像海上一艘劈波斩浪的巨舟,高耸入云的三个山峰(大桅尖,二桅尖和三桅尖)恰似高高的桅杆直刺蓝天,唐昆基的诗是对海上云台山磅礴豪迈气势和魏巍大观的形象概括。<br></div> 如仙人到来一般,进入景区,已云雾四合,刚刚在巨石上映入眼帘的壮美景观已全部漫没在云海之中。在“海天一览”处,也只见白雾茫茫,浩翰无垠。不识连云真面目,只缘身处云雾中。 “山在虚无缥缈间”,我们身处瑶台阆苑中。偶遇一两游人,就惊为天人。在桅尖山上,远离尘世的喧嚣,没有了凡事的滋扰,我们“凌空踏浪”,在“云中漫步”,仰望云台神鹰,俯察神龟探海,快活如神仙一般。 在烟涛微茫的海上云台山上,我寻觅到了蓬壶仙境-----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