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

杨永利

<h3> 《 忆 故 乡 》<br> ■ 杨永利<br><br> 我出生在内蒙古一个不太偏僻的农村,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在村子后面有一条美丽的河 —— 名叫‘老哈河’,在河的南岸有一个叫九分地的村庄就是我的家乡。听村里的老人说:“以前老哈河的河床上全是水,河岸上的农田少的可怜,从河的上游往下排名,每个屯子的名字都已土地的多少来命名,排到我们这土地还算比较多的所以叫九分地。”<br> 记忆中家乡是贫瘠的,八九十年代的小土房,交通工具主要是毛驴车,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有台自行车就很了不起了。那时自行车也分好几个厂家,有白山的、永久的、还有飞鸽的······<br> 那时我们去学校念书不像现在的孩子有压力,放了学可以成帮结伴的去河滩挖野菜、到麦田地里捡鸟蛋,家里农忙的时候还可以和老师请假干农活。那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好像也没有现在这么解放,对教育没有太高的认识,所以村里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有一个大学生。可那时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虽然日子过的清贫但不缺少乐趣!<br> 随着老哈河水流的减少,河床上空出来很多河滩地。四月清明忙种麦,河滩地上到处呈现返青的浅绿,小伙伴们踩在松软的河床上翻着跟头嬉闹着、追逐着······<br> 农闲的时候和邻家大哥哥去比较宽的河道上划着船撒网挂鱼,有时为了惊起鱼儿乱游进网,我们在船梆上有节奏的敲着鼓点,几袋烟的功夫就会收获满满。<br>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代娃慢慢的长大,有的出外打工、有的考学去了外地工作。家乡的面貌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建设,我们村由原来每人几分地发展为每人几亩地,而且还引进了玉米繁殖技术,家家种植玉米秦本 —— 也就是玉米种子,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年收入,几年的光景村里增添了好几辆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家乡的建设每一年都有新变化,以前的土坯房如今变成了青砖大瓦房,经过了土地治理以前的荒山现在变成了口粮田,农业产业化真正的实现了荒山变绿景、沟壑变梯田的新景象。<br>  为了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前几年内蒙地区实现了“ 十个全覆盖 ”工程,柏油马路四通八达,真正的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各村都有大广场。在习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真的是信心满满干劲十足!<br>  我是亿万普通百姓中的一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这就是我的家乡 —— 九分地,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这也是我对家乡几十年来的见证,今天终于鼓足勇气把它呈现给大家圆一个我多年的梦想,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愿它每时每刻都绽放在心灵的最深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