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吹楼学校,教养我们的母校! 这片贫瘠的土地,因您而灵动!这方勤劳善良的子民因您而智慧绵长!</p> <p> 那是我们小时候,三五成群,背着书包,偶尔伴随着歌谣,偶尔嬉戏打闹,没有急匆匆的车辆,没人低头玩手机,于是,我们的课文里有一篇文章,题为《上学路上》。是谁?夺走了属于我们的一路欢歌?是谁?把《上学路上》弄丢?是社会的进程还人为的因素,我们无从考究!</p> <p> 教室里朗朗读书声,村里人们耕作的脚步,节奏同拍!学校里咚咚咚的响声,我们都能听得出是上课还是下课,没有言语,默契又和谐!</p> <p> 在那岁月,教室里粉笔灰和墙上的红尘,冷不丁飞进我们呼吸的双肺,满是窟窿的黑板经常把老师的字拆成两边。最难堪的是毕业班的晚自修,教室里只有两盏土油灯,但勤奋的学子们照样思考上进!记得的吹楼人估计已两鬓斑白了吧?我们就是那年那岁的见证!</p><p> 在那岁月,老师们住在两层的石条楼,夏天很热,冬天透风;艰难的条件下,老师们依然严谨治学!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成绩就是见证!</p><p> 在那岁月,操场上红土飞扬,两个公厕在没有围墙的校园边上,两张水泥板乒乓球桌是校园里最高级的运动器材,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工作学习!校园里的勃勃生机就是见证吧!</p> <p> 再看看今天,母校变样了!</p><p> 看!肃然起敬的是知识的殿堂。书法家校友林景辉所题“惠安县吹楼学校”闪闪发亮;钢筋水泥建成的教学楼整齐有序;红跑道绿塑胶的操场,过道两旁成荫的绿树,都在展示着母校这些年的发展和坚持!</p><p><br></p> <p> 我们是见证母校从一片青瓦到一方净土一代人。每次回乡,看到母校辉煌的成绩,我们由衷欢喜!也许,我们不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但我们从未忘记过用知识的甘甜哺育我们的母校!</p> <p> 今夏回乡,惊闻母校即将变迁,心头捏过一阵阵酸痛!敬爱的老师们的身影涌现眼前,亲爱的同学们一个个在脑海中跃动,寄宿生的饭盒敲打得如乐器般悦耳……那些青葱岁月的美好回忆再次涌上心头,是否从此不再有吹楼学校?我们这一代人努力过、拼搏过、热爱过的母校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心间?(仅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