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已去世…

玄光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各位看官,今天我“沉痛”的宣布:昨晚我已去世!去世就是死了,死了还能自己宣布?当然不能,自古没有。正因为没有,我才要宣布。平生有个爱好,就是喜欢专门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有人要问了,你都死了,还能干啥?死了,当然啥都不能干了,但反过来说,不能干了也就等于死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就切入我今天想说的一个话题:“关于对死的理解”。一般人认为死就是生命的结束,但在我看来,死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死并非生的对立,就像热并非冷的对立一样,科学上的冷是不存在的,因为只有温度没有冷度。如果活人的温度是零上36度,那死人的温度可能就是零下36度,俗称凉了。由此看来生与死都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上升到哲学的理论,就是物质不灭,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维度空间转换而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零六年我去台湾阳明山拜见李敖大师,他的生死观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说人死不是突然的,而是慢慢的,一点一点地慢慢死掉。人到一定年龄,你会发现今天这里不行了,明天那里不行了,这就说明你已经进入逐渐死亡模式。健康不等于长寿,死亡的过程因人而异,有的人很慢,有的人很快。有的人小病不断,就是死不掉,有的人看上去没什么病,却很快嗝屁了。人就像一台机器,也是由无数的零部件组成的,无关紧要的零部件坏了或死了也无所大碍,怕就怕关键的零部件坏了,这就很麻烦。有的人上面死了,下面活着。而有的人上面活着,下面却死了。我可能就是属于后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按常理,生命的过程是自然的规律,但不巧的是就在前几天,我的好朋友隔壁老王给我发了一篇貌似科学测验的短文,让我不免频添了些些惆怅和对生命的感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中说生命与性休戚相关。在古汉字中“生”与“性”是相通的。生命就是性命,性命性命,没性就没有命。说男人的寿命是可以算出来的,当你的性功能彻底丧失以后,什么荷尔蒙、多巴胺之类的激素也就随之耗尽,剩下还能喘气的时间,只有现存年龄的五分之一。按此推算,假如你息菜的年龄是60岁,那60的五分之一就是12,60+12=72,也就是说,72岁就是你蹬腿玩完之日。不管你是政界领䄂还是商界大咖,不管你多有钱多牛逼,只要床上的活完全没了,你有再大能耐,也跨不过生命这道坎。</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着一句俗语:“七十三,鬼来搀。八十四,阎王不找自己去”。意思是人活到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一道“坎”,大都很难跨过而在此时就挂了。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岁为七十二岁,虚岁是七十三岁。孟子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死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周岁是八十三岁,虚岁是八十四岁。古人的年龄一般以虚岁计算,所以孔子死于七十三岁,孟子死于八十四岁。孔孟都被尊为圣人,圣人都无法跨过的坎,常人就更难跨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如果按上列公式推算,孔子没活过73岁,往回推,孔子应该在60岁时,上面活着,下面就没有作为了。孟子要比孔子能熬一些,到70岁才歇下来,剩余的时间刚好14年,84岁时古得拜,这也是命中的定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在想想孔孟之道也是人性之道。一切大思想的产生都源于生命个体。我们常说的“食色性也”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很多人误认为这是孔子所说,其实不是,这句话乃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所说,这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中就有记载。这个思想也是尊崇了人的本性。但孔子在《礼记》中也说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为饮食男女之事是人最强烈的欲望所在。 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是“形而下”而非“形而上”的,大凡人的生命,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男女,这也是人活世间最基本的问题。孔子在《论语》中还从现实的角度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多次发出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女色一样的人)可见人喜于女色皆胜于喜于道德乃人之常情。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难怪“英雄难过美人关”,十万大军办不到的事,满朝文武无奈的事,只需一个绝色美人就搞定了。难怪“不爱江山爱美人”,皇帝宁可不当,却要“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 原来这都是关乎性命的大事啊。 </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如此一看,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生命如此短暂,难道我就要英年早逝?中国历史上迷信的东西很多,比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搞生殖器崇拜,将性与命的关系看的至高无上,甚至像祖宗牌位一样供起来。这在汉字中就有体现。在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中的“且”字就是男人生殖器的形状,“且”就是“屌”。《揅经室一集》有“释且”,中说“古文‘祖’皆‘且’字”,到了小篆出现,才在‘且’字旁边加上“示”字旁,成为“祖”。祖宗的牌位就是一个典型的“且”字状,可见性对于命的重要。</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性命不可小觑,我不能坐以待毙,中国历史水份太大。于是我找来西方的相关著作,在一本医学杂志上这样写道:男女性爱一周至少四次,看上去比普通成人年轻十多岁,这是英国皇家爱丁堡医院一项研究的结论。快乐来源于性是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性爱能释放肾上腺素等,这些有助于人体保持皮肤细胞壁的紧致和放松肌肉。此外,美国威尔克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发现,一周性爱两次会让你有更好的免疫系统。英国国际泌尿学杂志上刊载的一个研究报告也指出,男人经常啪啪,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会降低三分之一。奥马高!难道男女啪啪之事真的与性命相关?</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还是不愿全信。几经论证,得出结论:性爱不等于性交。性交,狗都会。但性爱不是人人都会的。人之生命首先源于爱。爱,首先要懂得欣赏。而欣赏的本源就是好色。这就与我们的儒家思想越来越接近了。 “好色”应该是褒义词,“好”是喜欢的意思,“色”指姿色。你有姿色,我喜欢,又有什么错呢?“好色”不仅是对女人的一种赞美,更是对男人的一种恭维。道理很简单,好色是一种欣赏、一种审美、一种品味、一种修养。没了色,就没了性,也就没了命。下面可以死,但好色之心不能变。如果你连好色之心都没有了,那离死真的就不远了。</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艺术家为什么多长寿?有人说练书法和绘画可以使人长寿,错!长寿不是因为练书法和绘画,而是好色所致。试想一个不懂好色的艺术家还能写出什么好字,画出什么好画来?好色是最基本的审美,也是人性最真实的表达。俗话说:”老牛啃嫩草,身体肯定好。” 真正的好色一定欣赏的是30岁以下的女人。什么老有老的美,那就是胡扯。什么老有老的味道,那也只能是老人味,鬼才喜欢闻。道家说的采阴补阳,怎么采?只有30岁以下的女人才有阴柔之美,才可采之补之。30-40岁的女人切不可采,为啥?人说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指的是女人,采不好,变成她采阳补阴,反搭上你的老命。50岁以上沟浅渠枯就更无阴可采了。所以通常老夫少妻者多长寿,一个老男人只有同小女人在一起才会“一朵梨花压海棠,玉树临风胜潘安。”这样想想,下面不管是死是活,只要色心还在,人生的那道坎也就无所畏惧了。</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死亡与复活。”我国的庄子也有句名言:“不知死焉知生”,就是说人在生之前,要先明白死。只有知道了死的意义,才会知道怎样更好地去活。在大自然构成的世界中,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不过是一场轮回。陶渊明在他的《拟挽歌辞》中就曾写道:“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nbsp;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有生就必定有死,既然如此,那么早死也不算命短。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个谁也逃脱不掉的规律。死是早晚的事,无非是寄身山陵与自然化为一体罢了,所以也不必过于悲伤。生与死是相对的,无论是上面先死,还是下面先死,看开来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我看来,还是下面先死好一点,因为你还可以过着有思想的生活。只要有好色的意念,心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年过期颐茶寿也并非镜花水月。</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人生不过沧海一粟,生死只在阴阳之间。命由天定。永垂不朽并非仅指死后,活着也一样。昨晚我已去世,且死且活,但愿我能永“垂”不朽。</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