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千世界,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来讲一个故事:著名的海因兹事件,主人公海因兹的妻子身患绝症,他无钱买药而医生采取不付钱不给药的态度。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海因茨去偷了药,最终被警察抓捕。在这种情况下,海因兹是坏人吗?不,他不是,他是为了她的妻子。可他偷东西了,并且那明显是那是违法的,违法就代表他做的事一定是错的吗?对于海因兹事件人们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这里就谈到我要讲的“认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影响认知的因素有很多:成长经历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性格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状态的不同,等等原因,都是影响认知的因素。往往我们认为事件直接对应的是结果,不然,其中还有“认知”,事件影响认知,而决定结果的是“认知”,一位母亲很苦恼向我倾诉“自己的孩子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外界接触”,人是社会性团体生物,需要与外界交流是不可否认的,但是,遇见事件想原因。不愿意接触外界的原因是什么?对于新事物,第一次的接触会是必然的,在触摸这一屏障的时候,会不会感到痛?甚至是遍体鳞伤,此刻的心灵是需要疗伤的,若是没有及时得到合理的调和,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受伤,当心灵创伤叠加在一起也没有得到合理疗愈时,心灵被挤到了墙角,逐渐就与外界产生了隔阂,此刻的认知就是:“外界是危险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认知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是大脑思维反馈的结果,是“当下是这么认为的”“面对目前情况,这么做最正确”这就是认知,一个封闭的内心,认知往往是“外界会带来伤害”,而将自己躲藏起来,对于过去事件,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但可以改变的是对过去事件的认知,也就是对事件的接纳,接纳自己受的伤害,接纳自己受伤时没有人给自己疗愈的结果,接纳并不是忘记,我们要允许事件的存在,允许“没有很好疗愈”而导致的疤的存在,只是抚摸这样的伤口是,没有那么痛了,这就是“事件”的改变,导致对已发生事件且没有良好疗愈这个结果的接纳,对于自己一些无法弥补事件的接纳。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就会在蜷缩的角落慢慢站起,向外界迈出一步。乃至奔跑,会遇上深爱自己的亲人,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携手共进,而这一切的前提,不得不提起,就是“接纳”“改变认知”我希望再次确认的是,“认知的改变是自愿的”否则一无用处。</span></p> <p> 认知的形成与改变并不复杂,他是与生俱来的,推销员的推销,欧亨利结尾的反转,都在潜在“认知”改变了的表现,一位好的推销员,绝对会不计口舌的推销自己产品,推销的过程就是内心由我不需要这个商品至我需要这个商品的认知的转变。</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推荐音乐:单恋一枝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