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那些年,走得多的铁路线除了家乡的淮南线外,就是联结上海与南京的沪宁线了。经常跑,故尔大站小站都透熟了。从无锡过来,过了戚墅堰、常州、奔牛、丹阳,就知道快到镇江了。从南京过来,过了下蜀、高资,也知道下一站就是镇江了。从不同方向经过镇江不知多少次,但却一直没有下过车,直到十年前跟朋友去扬州时,才在镇江小作了盘桓。同行的人多,时间只一天,自然是想游览的地方大多去不了,留下些许的遗憾。好在如今时间自己能支配,此地离家也就二百几十公里,这不,自己开着车,三小时就到了。</p><p> 镇江最早地名叫"宜",源自3000年前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名称,春秋时称朱方,后又用谷阳、丹徒、京口、润州等名称之。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镇江府,始称镇江。镇江名胜古迹颇多,其锦绣江山的精华是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由于镇江古有"京口"之名,因此这三山又称"京口三山"。京口三山其实都是小山,海拔高度都在百米以下,但在宽阔的长江江面望去,依然显得俊秀挺拔。更为可贵的是,这三座山留有许多掌故,历史文化积淀那是相当厚实。</p><p><br></p><p>一 焦山</p> <p> △焦山位于京口区东北,是万里长江中一处四面都是水的名胜。焦山只有七十多米高,自长江水面看去宛如碧玉浮江,故又称浮玉山。唐刘禹锡《陋室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焦山的名气怕是来自东汉末年的隐士焦光吧!当时汉献帝闻其贤名,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但焦光不愿在乱世为官,自甘淡泊,拒绝应召,至今焦山尚有三诏洞遗迹。后来他在山上搭棚为屋,垒石为床,采药炼丹,悬壶济世。唐代《润州图经》记载,此地因焦光所隐,故以为名焦山。</p> <p> △游焦山要坐船过渡,焦山对岸的象山山麓有渡口。</p> <p> △焦山牌楼。镌有由苏轼诗句演绎出的一联:妙音 观世音 梵音 海潮音 江音 尽是广长舌(右);天色 月光色 塔色 云树色 山色 无非清净声(左)。</p> <p> △焦山名刹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故有历代祖庭之誉。历史上曾名普济寺、焦山寺,清康熙皇帝游焦山时改名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定慧"一词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之意,颇有禅机。图为定慧寺山门。</p> <p> △进山门后,映入眼帘的是呈睥睨之态的哼将郑伦和哈将陈奇。</p> <p> △天王殿前的放生桥上矗立着两座飞檐青瓦的四角亭,右为焦公亭,纪念的是焦光,左为茗公亭,纪念的是定慧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p> <p> △在天王殿门前朝右走,便来到了与西安碑林齐名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焦山碑林。</p> <p> △绿树浓荫环伺的碑廊。</p> <p> △城市山林,为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手迹。</p> <p> △疑为明嘉靖年间死怼权相严嵩的谏臣杨继盛手书的《椒山诗》。杨的行书当年是很有些名气的,这首诗写得有些俏皮,"杨子怀人度洋子,椒山无意合焦山,地灵人杰天然巧,瞬息神游万古间。"意思是到此一游,没想到我的姓和号与洋(扬)子江、焦山暗合,这怕也是天意吧。</p> <p> △此乃清乾隆皇帝的御笔,笔力遒劲,深得赵(孟頫)董(其昌)之法,"海门东望接扶桑,不拟求仙路渺茫。 此地古今无别虑,一心遥缱浙江塘。"</p> <p> △御碑亭碑文乃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第五次游焦山时所作,碑的阴阳两面均刻有诗文。</p> <p> △焦山碑林诸瑰宝中的王者,当数《瘗鹤铭》。《瘗鹤铭》原文乃一隐士为埋葬爱鹤所作,后被人将其刻于焦山西麓崖壁。《瘗鹤铭》的书写者及勒石年代至今仍在争议,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刻于六朝,为南朝梁时的陶弘景所书。原石刻因山崩坠入江中,陈列于此阁中的为后世打捞出来的五方残石。</p> <p> △《瘗鹤铭》石刻崩沉长江后,历朝历代均有打捞。南宋淳熙年间捞出一石,有二十余字;清康熙年间,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打捞出五方残石,共九十三字;一九九七年和二OO八年镇江博物馆打捞出"欠"、"无"、"方"、"鹤"、"化"、"之遽"七个残字。经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不少缺失。图为当年陈鹏年打捞出来的五方残石。</p> <p> △陈鹏年五方残石上的九十三字。</p> <p> △能和字字国宝的《瘗鹤铭》合影,幸甚至哉!</p> <p> △汉晋时代,正是隶书向楷书转变的时期,六朝时横空出世的《瘗鹤铭》虽说已是成熟的楷书,但还是可以隐隐地观察到隶楷之变。这些被誉为神仙之迹的大字笔法苍劲古朴,历代书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米芾齐名的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说,《瘗鹤铭》者,大字之祖也!南宋书法家曹士冕评价道,《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明代书法家王世贞赞曰,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也!</p> <p> △出了碑林大院,便看见焦山古炮台遗址了。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下游的防务,决定修建焦山炮台。1842年7月,英军战舰开进长江,直逼镇江和南京。在镇江江面,英国侵略者遭到圌山和焦山炮台守军的英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1500多将士全部捐躯。现存的是在抗战期间被日军再次摧毁后的遗迹。</p> <p> △在焦山吸江亭远眺,感悟长江总是后浪驱赶着前浪,历史未来如何变局,只有后浪们知晓了,所以,"后来尽有无穷事,留与他年再赋诗"是理所当然的了。</p> <p> △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因高僧佛印法师"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一诗而扬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雍正年间曾在此处攻读,为此庵增色不少。话说选这个出门可观景、进门能读书的地方来修身养性的名人可不止郑燮,后来康有为、苏曼殊均把此处作为读书地。</p> <p> △沿石阶登上山顶,便是焦山最高处万佛塔了。</p> <p class="ql-block"> △万佛塔院墙上"海不扬波"四字为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他的书法师承颜、柳,且自成风格,当年即有"过颜三分"之说。在嘉靖年间,胡缵宗的书法就己誉滿大江南北,墨迹被时人视若珍宝。</p> <p> △焦山上原有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建成的镇寺塔,塔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毁坏。1999年在原塔址重建了这座有明清风格的宝塔,塔高七层,塔内供奉有万尊佛像,故命名为万佛塔。</p><p><br></p><p>二 金山</p> <p> △金山是金山景区的通称,位于润州区正北。景区包括金山寺、金山公园、中泠泉、金山湖等。来此地游览,最主要的当然是看金山寺。金山寺所在地海拔只有四十多米,原是江中的一个岛屿,至清代同治初年,这个"千载江心寺"才与南岸陆地连接在一起。</p> <p> △进金山大门后回头一看,一口气不小的匾额映入眼帘,这原是南宋孝宗皇帝赵眘《题金山》中的诗句,原诗是"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百二州",这里把百二改成了二百。两侧篆书楹联写的是,"狂澜避地江成陆,古塔擎天寺裹山"。</p> <p> △横跨荷花池的金泉桥是廊桥,从桥上走过去,可以抵达天下第一泉等景点。</p> <p> △荷花池,有几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p> <p> △历史悠久的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的水陆道场的发源地。水陆道场发轫于南朝时的梁武帝时期,经唐代密教的充实发展,至明代成熟定型。现在的水陆道场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一般历时七个昼夜,包括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程序。水陆供养是水陆道场最主要的内容,供养对象分上、中、下三等,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四圣六凡,上供奉法界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中供奉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空宿曜等一切尊神;下供养五岳河海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金山寺的水陆道场自南北朝伊始传承至今,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的转经轮和造型别致的钟架。</p> <p> △金山寺山门全景。</p> <p> △金山寺是江天禅寺的俗称。始建于东晋,自唐代起就称为金山寺,清康熙皇帝来此处游览时,赐名江天禅寺。</p> <p> △金山寺建寺历史有一千七百多年, 梁武帝时,佛风劲吹,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说,京口的金山寺和扬州的高旻寺均为一时之名刹,位列禅宗四大丛林。此处东晋名刹四字,为赵朴初所书。</p> <p> △金山寺原来的大雄宝殿于1948年在火灾中烧毁,后由慈舟法师率众于1990年复建。</p> <p> △金山寺依山而建,举目望去,"紫翠楼阁参差间",见佛殿见亭阁见镇寺塔,就是难见到山,"百层飞阁拥浮山"的美景名不虚传,与定慧寺隐于焦山之麓各成意趣。所以镇江有金山是寺裹山,焦山是山裹寺的说法。图中观音阁里,珍藏着金山寺的镇寺四宝,第一是"周遂启棋鼎",这是二千七百多年前,周宣王赐给北伐统帅遂启棋的;第二是"东汉铜鼓",相传为诸葛亮所创,正面可作战鼓,反面能做炊具,民间称之为诸葛鼓;第三是"东坡玉带",相传是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给金山寺的;第四是《金山图》,明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所绘。</p> <p> △金山寺的镇寺塔叫慈寿塔,始建于南北朝齐梁时代,约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历代屡毁屡建,或单塔,或双塔。于明代建立的慈寿塔在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之手。光绪年间,金山寺主持隐儒禅师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资助下复建了此塔,仍名慈寿。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螺旋式楼梯,可供游人登高远眺。宝塔围墙上"天地同庚"四字为湘乡人李远安所书,当时他只有八岁。</p> <p> △ 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中"江天一览"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游览金山时所书。据传当时康熙将江天一三字写好后第四个"览"字由于笔划多,一时竟想不起来怎么写,只是嘴中念叨着江天一览江天一览,没法落笔。此时,一机灵的大臣跪下后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覽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由"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光绪十二年,毁于兵燹的留云亭得以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荃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拓于石碑上刻好后,重新安置于亭内。</p> <p> △在留云亭凭栏四顾,高楼鳞次栉比,湖水烟雨朦胧,整个金山寺一览无余。抚今思昔,不禁想起了流传甚广的几个与金山寺有关的故事。</p><p> 故事一,苏东坡佛学造谐颇深,金山寺主持佛印文学功力非凡,二人惺惺相惜,引为知己。言谈中每每藏有机锋,相互戏谑是常事。一次,苏东坡新作了一首诗,诗曰,"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所谓八风是指人世间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遇)自觉不错,叫人送给佛印和尚看。谁知佛印和尚看了后,撇撇嘴不屑地说,"什么歪诗,狗屁不如。"苏东坡得知消息后,不禁大怒,气冲冲地过江兴师问罪。佛印和尚却笑着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自知着了老和尚的道,只能是张口结舌。苏东坡此番吃了亏,心中老放不下,总想找回来。不久,他在学打坐时问佛印,"老和尚,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稍后佛印也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心想,可逮着报复机会了,于是就对佛印说,"我看大师就像一坨屎。"佛印闻此话只是微微一笑,继续打坐。苏东坡觉得这次可算是出了口恶气,越想越乐,回家后迫不及待地把这事告诉了妹妹。可苏小妹皱起眉头说,"坏了,哥哥你又被佛印占便宜了,参禅讲究见心见性,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里有佛,你说他像坨屎那你心里有什么呀?"据说苏东坡与佛印较量,一次都没有占过便宜,金山寺现存的镇寺之宝之一的玉带,相传就是苏东坡输给佛印的。</p><p> 故事二,岳飞在抗金前线被被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路过镇江时,在金山七峰岭拜见了道悦禅师。岳飞说,"昨夜宿营瓜洲时,曾有一梦,梦见两条狗在讲话,未知主何吉凶?请大师教我?"道悦答道,"二犬对言,乃为狱字,此行元帅恐怕有牢狱之灾,务必谨慎。"临别时,道悦禅师还口占一诗相赠,"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后来岳飞果然遇害于临安风波亭。相传七峰岭被秦桧铲平后,金山寺众僧在此建造了七峰阁纪念岳飞,至今尚存。</p><p> 故事三,明末清初有一极有趣的人叫张岱,这牛人在世的时候就给自己写了墓志铭,"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在他写的《陶庵梦忆》一书中记载着这么一件趣事。明末某年,张岱有一回在江上泛舟,适逢中秋之夜,月华如水,江涛拍岸,不觉游兴倍增。船行到金山寺附近,索性将船泊岸。登陆径入金山寺大殿,僧人多已入眠,四周寂静无声,他干脆让仆人拿出戏具戏装,在大殿内张灯结彩,锣鼓琴瑟齐鸣,还咿咿呀呀唱将起来。一寺僧人均被惊醒,打着哈欠、揉着睡眼前来看戏。这一闹就是几个时辰,天将欲曙之际,张岱收拾收拾家伙,登船解缆而去。众僧懵里懵懂送至江边,半晌没缓过劲,不知半夜来唱戏的,是人?是怪?是鬼?</p> <p> △妙高台的院墙上龙虎鸾凤写得棒极了,此四字乃清建威将军江南提督徐传隆所书。这是我十年前游览金山寺时在此地的留影,看照片那时还有一头浓密的黑发。而如今……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顺便说一句,妙高台在南宋时,是名将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在黄天荡大破金兵的指挥台。</p> <p> △在金山湖泛舟,也是人间乐事一桩。</p> <p> △御码头。相传康熙、乾隆南巡金山寺时,均在此处登岸。不知何时,御码头后面新竖了一石碑,碑首雕龙,且有双狮守护。走近一看,碑上镌有"康熙南巡记略",说明是刻录了《清史稿.圣祖本记》中的一段。这里有个错字,非本记哉,实乃本纪也,勒石于碑,贻笑大方了。</p> <p> △从御码头走上几步,就看到白龙洞了。传说洞中原有白蟒修行,唐代一高僧入洞参禅后,白蟒就顺着连接杭州西湖的通道入海去了。进洞后,走上几步就无路可走了,只见崖壁上有裂缝,深不可测,人不能走,蟒蛇可以行吧。</p> <p> △说到白蟒,大家可能立马想起《白蛇传》中白娘子、小青为救许仙与法海和尚大打出手,水漫金山的故事。就在白龙洞旁,塑有白娘子和小青的像,白娘子披上了包头的披风,看上去和观音菩萨一般无二,仗剑的小青也是披红挂绿,原来的英气也看不到了。</p> <p> △这是复建后的文宗阁。金山文宗阁原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承德行宫的文津阁、 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并称为七阁,均庋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金山文宗阁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太平军的一把大火,存世仅75年。较之其他六阁名称均带水,唯独文宗阁没有带水。有人在京城问乾隆皇帝,"陛下,金山文宗阁为什么不用‘淙’字,难道就不怕火吗?"乾隆笑答道,"镇江金山在江中,不淹就算万幸,何忧无水。"没有到在七阁中它首先被付之一炬,这是冥冥之中的定数吗?</p> <p> △复建的文宗阁旁有一碑亭,楹联"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为清镇江名士王文治诗句,碑文"书海"为清乾隆皇帝御笔,石碑背面刻有《重建文宗阁记》。</p><p><br></p><p>三 北固山</p> <p> △北固山位于京口区正北,北临长江且形势险固,故名北固。在镇江,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拱卫长江,控吴引楚。李白有一首诗,几句就写尽了北固山的险固和军事价值,"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图为北固山牌楼,北固山三字为毛泽东手书。</p> <p> △北固山有前、中、后三峰,景点多集中在临江也是最高的后峰。GO,朝后峰走起。</p> <p> △试剑石说的是三国故事,话说一日孙权和刘备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边有一块平整的巨石,便心中默念,"若能返回荆州,成霸主之业,剑下石裂,若必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剑落,巨石应声而裂。孙权有些诧异,便问道,"妹夫为何恨此石头?"刘备答道,"蒙国太招我为婿,乃一生幸事。我向天问卦,如能破曹兴汉,石头就能劈开。"孙权暗想刘备莫非蒙骗我?也将宝剑拔出说,"我也来问问天意,如能破得曹操,也将石头劈开。"转身暗中祈祷,"如能再取荆州,兴旺东吴,石头也裂为两半。"随即挥剑劈开另一块石头。于是二人相互对视,哈哈大笑。</p> <p> △沿着东吴古道拾级而上,清晖亭已近在咫尺。</p> <p> △这座铁塔乃是一复合体。最早是由三任润州刺史的宰相李德裕于唐定历元年(825年)为祈唐穆宗冥福所建,由于李德裕曾封为卫公,所以建塔之初以卫公塔为名。此塔后世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残塔。铁塔的结构为平面八角形,每层有四门,均铸有精美的佛像和飞天像,巨大的莲座(塔基)上铸有美丽的云水纹和龙戏珠纹,塔身东南面还铸有"国界安宁"等两行北魏碑体字。1960年,在铁塔的地宫内发现有一长方形石函,从石函中取出了七百多颗佛舍利,其中以金棺银椁瘗埋的十一颗后来发现是释迦牟尼佛祖舍利。此次发掘证实了在唐长庆、大和年间(824年~829年),李德裕将长干寺阿育王塔中的佛祖舍利及各寺众高僧舍利移到了甘露寺一事属实。北固山铁塔塔身雄伟精致,体现了我国古代冶铁的精湛铸造工艺,在现在存世的六座铁塔中排名第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铁塔旁是阿倍仲麻吕诗碑。阿倍仲麻吕是日本遣唐留学生,汉名晁衡。(记得当年高考历史卷还考过这个)来中国后进入长安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王维、李白等交谊甚厚。他在唐玄宗时还做过官,先后任从三品的秘书监兼卫尉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他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日本途中船泊镇江江畔。是夜月光皎洁,晁衡想到已三十六年未回故乡了,思绪万千之际写下了刻于碑上的五言诗《望月望乡》,"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广为传诵。</p> <p> △甘露寺旁的长廊,共有二十一间。相传当年东吴招亲刘备时,孙权和周瑜在此埋伏了大量的刀斧手。此长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复建。</p> <p> △长廊起始处,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传梁武帝萧衍登北固山时,见景色壮观秀丽,感慨之余提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后该题字不可寻。南宋时,润州刺史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勒石纪念,复又轶失。现看到的,是由清康熙年间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吴据字再次勒石留存下来的。</p> <p> △名刹甘露寺因始建于东吴甘露元年(265年)而得名,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迁建于今址。相传赤壁大战后,刘备借的荆州仍不还给东吴,周瑜便献计以孙权妹妹孙尚香为饵,诱刘备来京口联姻招亲,趁机扣为人质,以讨还荆州。甘露寺就是当年东吴的招亲地,是孙权母亲、妺妹相中刘备的地方。</p> <p> △载公祠。载公指载穆,载穆在宣统年间任镇江副都统,当时他下令在武器和兵员上均占优势的数千镇江旗兵向革命军缴械投降,使得镇江得以在辛亥革命中和平光复。</p> <p> △紧邻载公祠有一小院,墙上嵌着几块用玻璃保护着的碑,均无文字介绍。除了陶公祠匾额知道是纪念在辛亥革命中被陈其美冤杀的陶骏保外,其它的看上去就有些莫名其妙了。</p> <p> △甘露寺西,半亭中有御诗碑,碑上镌有乾隆皇帝仿苏东坡诗韵所写的长诗。</p> <p> △此亭原称摩云亭、浴日亭,最初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方亭,木质结构,明崇祯年间重建。清道光年间,镇江首富戴善之将木柱换成了石柱。今改称祭江亭的原因是北固山受三国故事影响较深,传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听到丈夫刘备死讯后,曾到此间设奠遥祭投江殉情。亭匾祭江亭三字为茗山法师书写。木柱改石柱后,石柱上刻有的上联"客心洗流水"是李白诗作《听蜀僧濬弹琴》择句,下联"荡胸生层云"是杜甫《望岳》一诗择句。</p> <p> △祭江亭南面有嵌入壁中的"宏开鹫岭"四字,是明代重修甘露寺时,由米万钟所书。米万钟是米芾的十六世孙,一生钟爱石头,酷似其祖。当年他在书法上与董其昌齐名,时称南董北米。</p> <p> △多景楼在甘露寺的西北,它是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黄鹤楼齐名。多景楼应该始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题临江亭》中"多景悬窗牖"诗句,宋元以来,估计来镇江的历代墨客骚人均在此登临过,留下了许多供后人凭吊的遗迹。如苏轼与友人在此聚会,发出了"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樽酒相逢"的感怀;如陆游陪镇江知府方滋登楼,留下了"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的传世诗句;如米芾得知重建多景楼的消息后,挥笔写下了有吞吐云霞之势的《多景楼诗帖》。</p> <p> △多景楼上高悬的"天下江山第一楼",乃米芾所写。如今黄鹤楼也想抢这块匾额,不知抢得去否?</p> <p> △米芾《多景楼诗帖》(局部)。"华胥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冉冉明廷万灵入,迢迢溟海六鳌愁。"此乃米南宫晚年作品,运笔苍劲豪放,筋雄骨毅,神采飞扬。</p> <p> △建于原多景楼址的北固楼是北固山景区的精华,始建于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历代屡毁屡建,或亭或楼。历史知名的修建者有蔡谟、谢安、萧正义、李德裕等人。</p> <p> △现在的北固楼于二O一三年元旦建成开放,建楼用料均为柚木和楠木,看起来极为坚固和华美。</p> <p> △甫进一楼大厅,迎面就是约有三米高的木雕屏风,精美的木雕形象地刻画了北固山"一水横陈,连岗三面,作出争雄势"的险固地形。</p> <p> △一楼大厅墙上挂有多幅名家登北固楼感怀的诗词,其中毛泽东手书的两首辛词最为著名。</p><p> 其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p><p>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p><p>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p><p> </p> <p> △其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p><p>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p><p> 辛弃疾的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被誉为"词中之龙",毛泽东极为喜爱。他曾在行军途中吟哦,曾和诗帅叶剑英共同背诵,也曾时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讲解。</p> <p> △二楼也是悬挂着名家登临北固楼的诗篇,嗯,还有镇江市政府撰写的《复建北固楼记》。</p> <p> △三楼有回廊,登临后可以凭栏四顾。</p> <p> △俯瞰祭江亭。</p> <p> △镇江市容,一览无余。</p> <p> △远眺焦山,万佛塔清晰可辨。</p> <p> △遥望江北,由于近代江面的收窄,扬州市区隐约可见。镇扬间的长江江面以前是很宽的,隋唐以前,宽40多里,唐代时仍有20多里宽。那时天堑之渡是件极不容易的事,伴随着相当高的风险。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地惊心。唐天宝十年(722年),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一艘北渡之船离岸即遇风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一阵狂风竟摧毁的漕船和民船竟达千艘。故孟浩然有诗叹曰"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p> <p> △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传乾隆在游金山时曾感叹过扬子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当时金山寺主持回应了一句,"万岁,只有两只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无非名利两只。"天潢贵胄达官贵人也罢,英雄豪杰巨商富贾也罢,贩夫走卒升斗小民也罢,人生一世,谁能跳出名利这个窠臼?辛弃疾在镇江知府浙东安抚使任上登楼怀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深知收复失地,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恐怕已是难酬。可仍是被赢得生前身后名所累,最终也只能是满怀苍凉的喟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