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行走,“渐渐”成长——致青年教师,致你,致我

孤雏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书,使人增长见识,谈吐不凡;</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书,使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b></p> <p>  阅读一本好书,如同品一壶好茶,茶香之气,醍醐灌顶。读到自己喜欢的句子会满心欢喜,仿佛与作者是多年的知己;读到精彩的瞬间,会拍案叫绝,手不释卷;读到相似的经历会感同身受,与故事的主人公同喜同悲……</p><p> 阅读的魔力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正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揭示了阅读的神奇和成果的多元化。今天推荐的书籍是《致青年教师》,作者吴非。</p> <p>  这本书以教育小故事的形式组成了六辑,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老师”;第二辑“不要急”;第三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第四辑“尊重常识”;第五辑“不放弃理想”;第六辑“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p><p> 吴非老师在前言中说道:当初用“致青年教师”作书名,是想到我也许有资格做块铺路石头,把思考与教训奉献给青年同行,以期少走弯路,节省学费,我高兴地看到,许多老教师甚至教育前辈也在读这本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智慧的人,尊重常识是最重要的智慧。</p><p> 正是怀着这样的憧憬,我打开了这本书,细细品读作者的智慧……</p> 把自己当作孩子 <p>  身为教师,似乎有一些标签定义了我们的一言一行,“亲和力”“耐心”“威严”“宽容”……这也渐渐成为了教师的枷锁,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是以“我是一名老师”的潜意识指挥自己该如何去做。久而久之,麻木不仁,面对同类事情时,用以往经验去判断孰是孰非。亲爱的老师,我们也是有生命的,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孩子面前不用高高在上,动情的时候,我们可以流泪;开心的时候,我们可以恣意地开怀大笑;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故作坚强。因为我们是情感健全的人,我们也要教育孩子做情感健全的人。</p><p> 老师们,在孩子面前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情感,把自己也当作孩子,会因为“调皮蛋”欺负了班上的学生而愤怒,会因为课文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落泪,会因为后进生的进步而兴奋,这才是老师应该传达给学生的情感教育,给予学生的精神力量。</p> 修炼教育的艺术 <p>  如果以前有人问我“教育”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教书育人。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也逐渐习惯跟“教育”打交道,但好像我所做的远远不够,甚至谈不上“教育”。通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虽不算明白得透彻,但好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光亮,坚定了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下求索的决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热爱自己的专业</b></p><p> 所有的学科都值得从业教师去热爱,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何为“专业”,并不单纯指教学的学科,而是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这样才能提高专业素养,保证自己的“专业”地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欣赏自己的同行</b></p><p> 上课就好比做一道菜,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但是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别家的烹饪特点。与同行相处应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不是比武切磋,这样就能更多地看到同行的长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说学生听得懂的话</b></p><p> 教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缺乏耐心,说话方式不当,都可能形成隔膜,使学生畏惧教师,从而失去很多学习机会。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主要责任在教师。学生是“求学者”,他本来就不懂,教师的任务是启蒙,因此教学语言要简单明了,说学生听得懂的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遵循教育的特征:慢</b></p><p> 由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作为家长,自己的孩子学习接受的时间比较慢,因此定义了孩子不够聪明;作为老师,班上的学生,总是学不懂,因此对他慢慢放手;作为孩子本人,家长与老师的所作所为,仿佛在揠苗助长,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内心想法。</p><p>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己的生长周期,种植者要注意大气候小气候,要注意环境。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智者,一味地施加压力,只会让奔跑着的孩子,坐下来,再也不想站起。</p><p>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教育的艺术,值得仔细品读,用心积累,现在于我而言,“教育”是一场自我修行,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撞击。</p> 留点麦穗在田野上 <p>  如果你的麦捆遗落在地里了,那就不用去找了。你已经把它留给了流浪人,你已经把它留给了贫弱者,你已经把它留给了捡麦穗的孩子…… </p><p> 说起“善良”,这好像是小说主人公的品质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听见人们谈论:谁是一个善良的人。难道“善良的人”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吗?</p><p> 作为老师,如果我们给孩子的心灵播撒了善良的种子,那么他的心灵中会长出笔直的树,反之,心灵深处会开出一朵邪恶的花。也许你不经意间对学生恶意的批评,在小学阶段对孩子影响并未显露,但是会在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对学生依旧产生恶劣的影响,这也就有了数起热点新闻“学生弑师案”……教育的特征是“慢”,价值会慢慢显现,不能急功近利。也许对品行不端正的孩子几乎花了你所有空闲时间去教育,谆谆教诲于他而言,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不要轻易放弃对他的引导,你要善良地对这位孩子。作为教育者,要留点麦穗在田野上,把爱传递给更多需要关爱的人。</p><p> 通过下面这几个小故事,我们会对善良、仁爱有新的理解。</p> 小结 <p>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很幸运与吴非老师之间的缘分倾泻在这本书的文字里,作为读者,也作为“学生”,我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会在闲暇时,捧起《致青年教师》,反复翻阅,研读教育的常识,体味教育的真谛,用心用情做教育人。</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分享自李雅诗🧚🏻‍♀️</p><p><br></p>

教育

学生

教师

孩子

老师

青年教师

善良

自己

使人

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