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古老而悠久,使用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竹编制品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工业产品。 </p><p> 在荔枝“花果大运“村就有这样一位竹编师傅仍坚守着这份手艺,他叫沈禹州,是我舅舅。他常为邻里乡亲编制各种生活中常用的农具和生活日用品。</p><p> </p><p> </p> <p><br></p><p> “花果大运”村花香馥郁,硕果累累。一年四季都被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翠竹所环绕,微风吹拂,显得摇曳多姿,生机无限。舅舅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的村庄里。</p><p> 走进舅舅家里,只见由他亲手编制的各种竹器摆得整整齐齐,很是引人注目,赶上舅舅正打算为乡邻编制背篓。</p><p> 编背篓首先就是要挑选老嫩适中,顺直粗壮的竹子,把它们劈成各种各样的篾条,然后才能编制。</p> <p><br></p><p> 舅舅编制背篓的工具总共有七八样,篾匠的活儿看着很复杂讲究,用到的工具却并不多。篾匠不用尺子,大小长短,收放转折,全凭眼睛和手上的感觉。在旁人看来繁杂的工序,舅舅却得心应手,每个步骤都了然于心。只见舅舅用三棱篾刀在竹顶尖一比划,刀对准竹子的顶尖,慢慢捅进,下手稳准快。唰唰一下子就劈到底,把竹子破成三份,篾片瓤末四处飘舞,不一会三条细长的篾条抻出来,阳光下发出青幽幽的光。</p><p> </p><p> </p> <p><br></p><p> 接着刮篾条瓤。舅舅坐上板凳,左手抻住篾条,右手拿刮刀紧贴住篾条,双手同时使劲,哧哧声不绝于耳。篾条太长,一下刮不完,得从两头刮,从篾条中间开始先刮一头,刮好这头,再倒过来刮。此时千万小心,抻篾条的手要抓牢,搞不好,会让刮好的锋利的篾条皮嵌进你的手指头,稍微不注意就会鲜血直流。</p><p> 看着舅舅把刮好的篾条在空中甩动,发出铮铮声。没刮好的甩地下叭叭作响,节奏悦耳动听,这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p> <p> 篾条刮成,正式编背篓,选最长的十几根作为纵线和橫线。先从背篓的底部编起,这叫打底,按照挑一压一方式编,横篾穿过纵篾,有次序地推进即可。遭罪的是手指,篾条很薄很锋利,往往划得新手手指头一片刀棱刺,双手随刺边直冒血注。舅舅的手像根铁棍,篾条奈何它不得。而且舅舅技艺高超,能闭着眼睛编背篓。</p><p> </p> <p><br></p><p> 打好底部,开始纵向编制背篓身部,仍以挑一压一的方式将蔑丝弯起向纵向继续添加蔑丝,舅舅告诉我这道工序叫围蔑。以此推进,编制大小适用的背篓。直到四面全部围起形成背篓的柱形,待合适高度,就开始收口,然后把多余部分修剪掉,最后穿上早已做好的蔑丝背带,背篓终于制作完成。</p><p> </p><p> </p><p> </p> <p><br></p><p> 近几年来,早已年过花甲的舅舅还不断摸索新技法,编织筛子、垫篓,竹席、枕席、晒席、箩兜、油篓、鱼篓、篮子、椅子、竹凳、、刷把、筛子、挎挎。。。。。赢得了乡邻乡亲的关注与喜爱。</p><p> 过去农村中不少人跟着舅舅学习了这种竹子编制技术,农忙务农,农闲编蔑。有人拿竹制品去集市变卖。竹制品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p><p> </p><p> </p><p> </p> <p><br></p><p> 回望这些年,舅舅说,之所以还在守着这一门老手艺,不是靠它赚钱,而是因为它承载着很多美好的回忆。</p><p> 是啊,这的确是一种古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的理念。这就让我联想到,传承与坚守,创新与发展,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也是一种事物发展的模式,人类社会莫不如此。</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