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娃哈哈

泰勒在序中提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作为一门学程的讲授纲要而编写的,由于学生的不同背景,该著作则选择从一般原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而不是试图提出一种理想的课程。这个出发点让我联系到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专业是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原理方向),官网上的招生简章也提及,此专业招收有学科背景的学生。换句话说,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虽修同一专业,上同一课程,但由于本科的学科背景不同,基于课程的学习,每个人感悟到的也各不相同,自然而言,也就强调了交流的重要性,通过交流,了解其他学科背景的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 回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著作上,该著作涉及的基本原理,是围绕“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可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而提出的: 第一,确定教育目标,即基于对学生、当代社会生活及学科专家这三个来源的考虑,选择尝试性的一般化的教育目标,再以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为筛子,确定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同教学目标之于教案,教育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并确定合适的教育目标利于教育材料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及评价等。但在选择的过程中,要考虑诸多因素,其中,尤其要把握学习者和当代社会生活这两个因素。回顾泰勒提出课程编制原理的背景,一方面,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率递增致使中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就读一年后相继退学。见此状况,泰勒试图对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缓和日趋严重的社会矛盾,可见学习者这一因素和当代社会生活这一因素息息相关。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通过教育,教师又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我现在的认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服务社会。因此,教师需对校外的社会生活进行一定的研究,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了解社会所需人才的特征。例如,受疫情影响,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在内的九个新职业。这些职业不仅涉及了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领域,也涉及了受此次疫情影响的互联网+教育领域等等,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创业的机会。但学生在紧握这些机会之前,还需达到这些职业的基本要求,如某些职业的“资格证”、某些职业对英语水平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的要求,即公认的常模。教师通过观察、交谈、问卷、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当前的状况,包括知识水平与技能、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家庭背景等。学生当前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距离,便是教育发挥作用之处,也使得教育目标得以一一落实。 第二,选择学习经验,即教师通过构建有选择性的情境使得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合适的学习经验?泰勒认为,首先,使学生有机会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并获得满足感;其次,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后,多种学习经验可达某一教育目标,同一学习经验也可达多种教育目标。泰勒的建议对于师范生及新手教师在撰写教案时选择操练活动也具有指导意义。操练活动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机械操练到意义操练,都需对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点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目标语言,并在互动中获得满足感。操练活动设置的多样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打下基础,而同课异构的发展更是将教学的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 第三,组织学习经验,即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准则将所选择的学习经验组织起来。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技能;顺序性是指后继的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并不断深入展开;整合性是指横向整合各种学习经验,整合自己的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获得统一的观点。细化到撰写教案的环节,从热身、导入、呈现、操练、拓展到最后的作业布置,每一环节按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顺序加以连贯落实,其中的拓展环节更是尽可能地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情感升华,从不同学科对同一事物进行解读,拓展学生考察问题的视角。而从一课时到一单元,再到一门学程,课程要素以学科和心理逻辑连续性地进行呈现,为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奠定基础,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第四,评价教育计划,即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但这一确定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纸笔测验”,任何能够记录学生发生的教育目标所期待的行为的材料,均是合适的评价方法,如观察、问卷和记录分析等等。而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国家教育评价的手段影响颇深,更多的还是通过纸笔测验的方式进行。但国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新高考改革政策的步步落实,渐渐开始改变“评价结果是单一的分数或描述术语”这一观点,更多倾向的是“评价结果是一幅反映学生目前状况的剖析图”,更多开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答案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别”,这是泰勒不直面回答四个问题只给出一般方法的解释,同样地,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学生个体,对该著作的理解也会有程度上的差距。读完该著作,明显感受到泰勒对教育目标的重视,用大量篇幅对于教育目标的选择与确定进行描述,而“三来源”与“两筛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次,泰勒尤其重视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教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哲学、心理学作为筛子辅助教育目标的选择,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完善更离不开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互动。以上便是我对该著作所涉及的基本原理的浅薄认知,这一过程也使得我对课程的编制和教学的组织实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br><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王 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