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 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做完系列相册《梦幻东方红》后,李国庆校长提出,没有咱们教育方面的内容,挺遗憾的。这句话也点中了我的痛穴,对东方红魂牵梦绕的思恋,还是和教育,和东方红一中丝丝相联的。于是,我又开始着手筹备这方面的资料,何其难也。在各位同仁的支持和协助下,特别是王建林校长,委派了他的政教处主任王青阳老师,专门为我提供资料。李国庆校长把精心保存的一本校志和一本杂志,从烟台快递给我。在这里我向所有提供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是一项很难的差事,如何完成这项使命,我心里没有把握。如果从史志的角度去完成,现有的资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可以说我构思的资料,绝大部分是没有的,现在只能有什么米做什么饭了。而我只在东方红中学工作了15年,之前和之后的历史我都不了解,好在这15年,基本上囊括了东方红中学高考九连冠的辉煌。因此这本相册不能不带有我的痕迹,它是我的所感所悟,正确与否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欢迎各位同仁参与讨论评述,更欢迎大家提供相关资料,我随时都可以补充和修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就是东方红小城的最高学府---东方红中学,多么熟悉的地方。这里可以说是我教师生涯的摇篮,在这里我鹦鹉学舌,蹒跚起步;在这里我汲取着营养和能量,是这里培养了我,造就了我,我也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方讲台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方红中学和东方红林业局创建于同一年---1963年,有人就要有孩子,就要有学校,当时的校址在现在的东林。当年初一新生只有11人,三名老师。创业初期林区建设虽然艰难,但是发展的很快,原来的校址显然不适应要求了。1965年新校址搬迁到现在一小的位置。当年初中三个年级共有学生70多人,八名教师。1970年开始有了高中班,随着林区中学教育的迅猛发展, 1973年开始新建现在的校址,到1976年全部搬入新教学楼上课。正是林业局党委对教育的重视,规范的校舍,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才会有林区教育的大发展。图片展示的是今年7月7日东方红中学高三考生们正在步入考场。</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方红中学五十七年的发展史中,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一所占地面积39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89平方米的正规中学。遗憾的是校园内没有一块大的操场。乃至于中学召开运动会,都要跑到林业局中心广场。如今林业局中心广场改建后,不适合开运动会,中学已经多年未举行运动会了。据说原来规划是有大操场的,后来被占用了,造成今天这个局面。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比较棘手的难题,希望未来的发展中,能妥善解决这个矛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方红中学最早的创始人,第一任校长江明昆。老校长为中学的成长和东方红教育的发展殚心竭虑,兢兢业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无论是最初的草创,还是文革的混乱,亦或是教育大上时期,老校长始终如一,默默无闻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着林区教育的希望之路。老校长治校、治学从不靠高声大吼的高压政策,而是以身作则,细致入微的润物细无声,以自己的正气和威信把一个全日制中学,(教师200多人,学生2000多人)管理的井井有条。我清楚地记得,每到学年结束时,都要求老师们写工作总结,总结这一学年教学工作的得与失。下学期一开学,老校长要总结和表彰先进批评不足。还要找一些青年教师谈话,指出你的总结中第几页第几行的错别字。吓得老师们谁还敢不认真写总结。我来到秦皇岛后,一次在教师论坛讲座中,我讲了这个事例,并指出现在有几个人还认真写总结,随便在网上荡一篇就交差,谁还认真看你的总结呢?这种浮华之风,如何办好一所学校?我的讲座赢来教师们的热烈掌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是老校长们一代班子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开创了东方红中学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老校长1984年退休之后,迎来了85年---93年在全省森工系统高考九连冠的辉煌历程。如今老校长已经作古,今天的在校老师恐怕没有几人认识老校长了。不认识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把老一代认真务实的作风、办学理念传承下去,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培养出胜任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接班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图片是2011年9月,老校长回到曾帮助创建,并兼任第一任校长的853清河小学和中学参加校庆时,少先队员为第一位老校长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老校长1983 年曾荣获全国少儿工作协调会颁发的“优秀园丁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到九连冠的辉煌,不能不提到林业局党委对教育的重视和大手笔的决策。我校的师资队伍的基础有得天独厚的一面,那就是利用了转业官兵中的文化优势,选拔文化水平高的转业官兵为教师,同时又接受了一批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奠定了教师队伍的基础。可是,十年动乱,又造成师资队伍的严重匮乏。文革之后教育要大上,没有师资怎么办?林业局决定从职工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可是这批人不是教育专业人才,从专业知识到教师基本素质都有待于提高。于是,破天荒地决定把老师送到专业学校进修培养。同北京师范学院建立了进修培训关系,从1979年至1985年到北师院进修的老师多达42人,带资进修时间最少是两年,更有的三四年。到北京体育学院进修的有8人;到黑龙江大学、哈师专进修的有5人;到省林业教育学院进修的有12人。这不能不说是局领导的大手笔,这么多老师带着工资,拿着补助离岗进修,林业局每年要拿出多少钱承担这笔费用?一车车原木发往北师院,这也不是每个林业局都能做到的。虽然本人没有出外进修的机会,但是我打心眼里佩服刘子平、王海滨等这些老局长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东方红林业局的腾飞发展,更没有林区教育九连冠的辉煌。也许他们的文凭并不算高,却做出了高水平的重视教育,尊重培养人才,百年树人的业绩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提到领导们对教育的功绩,自然少不了照片中和老校长并肩站着的杜业伟局长。他可是正经的林业大学毕业生,担任局长后,主动要求兼任一中的名誉校长,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工作,亲自给高三老师做高考誓师动员报告,庆功宴上为老师们祝酒。还批拨木材为一中建校办工厂,那几年也正是一中最辉煌的时期。还有张本政等局领导都从不同层面表现出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怀,这些都是东方红教育飞速发展的根本保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育之所以成为东方红的一张名片,当然离不开主管教育工作的林业局副局长李惠芳的亲自领导和指挥。2015年程利田校长携老伴及王春兰书记等专门拜访了身患重病的李惠芳局长,老局长心情格外兴奋。没想到年底老局长就和我们永别了,林区老一代教育工作者都不会忘记老局长对东方红教育的贡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所学校办得好,光有上级领导的鼎力支持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育行政和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协作和正确贯彻实施 。每个东方红教育届人士都不会忘记李立华、汤惠安等领导对东方红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局我校培养教师不光是离职进修,而是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部分老师到局教师进修学校学习提高,这里特别要提到进修学校的闵宗义老师,他应该是东方红外语教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期的外语老师,基本都受过闵老师的培训,解决了外语教育人才之荒,我们应该向闵老师致敬。 除了进修外更多的是采取在职函授学习的方式提高业务素质,到九十年代初,大规模函授学习基本接近尾声,绝大多数老师的学历基本达标,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就拿本人讲,82到87年5年制哈师大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函授学习,共开设24门课程。每年寒暑假集中到哈市学习20多天,每次先考上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再学新课程。我们那个大班有近500名学员,每次考后都要公布不及格名单,要求下次补考。5年下来的函授,无论是考试科还是考察科,我从未看过一眼别人的答案,从未找他人代劳为自己写作业。所有的考试科,除共运史一科是78分外,其它都在80分以上。我非常感谢函授学习对我的帮助,正好和我讲《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学常识》基本是同步的。倘若没有函授学习,不知教学中会有多大的困难和阻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等我94年招聘来秦皇岛, 他们并不承认函授本科学历,我好生纳闷。时间一长才知道,这里还没正式开始函授教育,搞了一种“三沟通”教育,只知道考场上抄成一锅粥,难怪他们不承认函授学历。而且老师们对我函授学习早已毕业感到惊奇,羡慕不已。正是这种多条腿走路的方式,短平快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迎来了东方红教育的辉煌时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崔松茂,一个从普通老师到学年组长、教导主任、校长,一直干到教委主任的教育实干家,在东方红教育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我没搞错,他是唯一留在东方红的文革前的大学生。最后倒在了教委主任的岗位上,为林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九连冠的辉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好人,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一年因为调转的事我去找他,他不同意,说高三还缺政治老师,你得留下来带一带新人,等以后我走的时候带着你。就这样因为他的阻止,调转没有成功,要不然我应该是在营口鲅鱼圈,而不是在秦皇岛,也不会有这篇《教育之光》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方红中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任立东副校长,老一代大学生老师中的代表,他们为东方红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忠副校长,自认为对教育这门世界上最复杂的科学,一生都是门外汉,充其量是伸进了半只脚。搞了40年教育,自己觉得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语)了,基本上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语)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认为他是一位真正懂教育,搞教育的人,他的调离绝对是东方红教育的一大损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连冠的辉煌,还需要重点介绍的这位是局招生办主任张子华,每年高考结束后他都要入住设在双城的省招办。用他的话说,省招办是部队站岗的地方,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至少是县招办主任才可以入住。我一个小小林业局招办主任为什么能住进去?这是因为你们教的好,咱们孩子考得好,我才能名正言顺地住进去。每天晚上,省招办主任报告各高校录取名单时,一读到东方红,我满脸都是荣耀。省招办主任会说,你们东方红考生真敢报,一个县一年进京的只有几个人,你们天天都有进京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所知道的有两件事,张主任起了决定的作用。一件是有名考生数学试卷少张演算纸,张主任电话要求马上送去。学校连夜到该高考生考场查找,找到后紧急派人送往双城,最终高考生没有影响成绩,顺利被录取。第二件事是有名复读生,前两年都名落孙山,对自己没有信心,报志愿时没敢报本科,只报了专科,结果成绩下来,够本科分数线。张主任很为这名考生惋惜,电话打到学校和考生家长,要求高考生立即去补报志愿。考生和家长喜出望外,连夜赶往双城,结果双喜临门,补报成功,本科录取。倘若没有张主任的努力,这两名考生的损失可就大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张子华主任的付出呢?如今老人家已做古,东方红人民群众是不会忘记他的恩德。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矫敏,这位从工人中选拔出的人才,在北师院进修的是计算机,回来后,运用学来的知识,在学校开办了微机班,首建了微机室,培养出微机领域的人才,使得微机这种新科技在林区扎了根、扩了面。矫敏从副校长职务调到牡丹江林管局,后担任教育处处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提起我校高考的九连冠,全局上下,教育内外无不交口称赞,自豪之气溢于言表。虽然只是全省森工系统的九连冠,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从1970年开办第一个高中班,到1985年首次高考夺冠,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里展示了我校8位省森工系统高考状元的光荣榜,难能可贵的是赵凤梅同学早在1981年就成了状元。这里最耀眼的是八九届的陈霞同学,627分,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照片中下是她在大学时的青春风采,上是现在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任财务学教授的授课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东方红教委的一干人,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竟然还有张志庚、刘俊平两位老师。</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什么时候校领导们到珍宝岛拍摄了这张照片?除了帅哥熊雪平外,都是校领导。王可诗校长一惯谦恭的样子,程利田校长现在身体不错,依然思路敏捷,很活跃。祝愿魏守斌和冯飞校长早日康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你好!老照片。虽然你的色彩并不那么如意,可是你的人物在我们的面前却栩栩如生。12位当年一、二、三中领导层的精英们,已有五位不在人世了。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史不会忘记曾经为东方红教育做出贡献的人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方红教育的带头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教师,老劳模夏徳久。一口辽宁海城腔终生未改,朴实的像个老农。言语木讷偏偏是个语文老师。这些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构就了劳模的底色,任劳任怨,从不多言多语的。对学生管理极其严格又细致入微,严父慈母兼而有之。他的严格绝不是声嘶力竭,他带班有许多自己独创的东西,无论多么调皮的学生,都服服帖帖。1982年获省林业总局优秀班主任奖;1989年获省政府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奖;1991年再获省森工总局优秀教师奖;1994、1995年两获牡丹江林业管理局党委授予的优秀党员光荣称号。我查了一下校志,从1980年到退休前的1997年,18年里获得林业局及以上表彰的有16年。从1986到1997年曾连续12 年获奖,真可谓是获奖专业户,不服不行。先进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一些年轻人总怀疑夏老师背后打小报告,总会阴阳怪气地说点儿不三不四的东西,老夏并不在意,一丝不苟的忙着自己的事情,从不辩解,这就是身正不怕影子歪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我还想提到一位老教师何淑云,早在1978年,她就获得省政府(省革委)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这是我校最早受到省级政府表彰的老师。何老师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劳动模范,一心为工作,一心为他人,热心肠的老大姐。遗憾的是我没能找到她的照片,这本相册真该有她的一席之地。获省一级表彰的还有:崔松茂1981年获省林业总局优秀教师奖;张伟1985年获省政府优秀教师奖;练鑫云1998年获省政府劳动模范奖。(再以后的待补充)正是这些教学模范带领着全体教师,不断开拓进取,才换来林区教育的新天地。</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是我新收集到的,是夏老师教过的86届学生为老师祝贺70大寿的镜头。夏老师和老伴,此刻应该是最幸福的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span>张照片具有特殊的意义,那是1985年9月10日我国第一个教师节时,荣获优秀教师称号的一中教师在林业局教育工作大会后的合影。记住他们吧,也记住那个光荣节点。教师节年年有,在第一个教师节受表彰是非常荣耀的,也是我们全体教师的光荣。</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方红一个小小的林业局中学,建校历史不久,就取得九连冠的骄人成绩,震惊了林业系统内外。大概是八十年代末,虎林县进修学校组织了全县二三十人的学习考察团,来我校取经。因为堂堂一个县中学,高考录取率往往还不如我校,他们感觉这是不可思议的,倒要看看究竟。那时火车早上四五点钟来一趟,下午快两点来一趟。大队人马是早上到的,上午联系好安顿好,下午第一节课就是听我的高三政治课,好像刚开学不久,还讲新课。教室在中楼一层最西边角上的文科班。由于教室比较小,加之只安排了一节听课,所有的来访老师把教室过道挤得满满的。开讲有10分钟后,王可诗校长引领着虎林一中邵济阳校长才开门而入。这是因为邵校长是下午车到的,赶到学校进教室自然要晚十多分钟。具体都讲了些什么记得不是很清晰了,只记得上课时我的第一个思考题是一国两制香港回归后,要不要执行宪法?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事后的评课中,一位教英语的女老师说到:从来没有听过政治课,因为今天没安排我们的听课,所以都去听了政治课。没想到政治课可以这么上,一开始就把我们都吸引住了,更不要说学生了。也许人家是出于礼貌和客气,说一些恭维的话。但是他们在我校待了有一个星期,各科的课听了个遍,一个县级中学,放下身段,到境内一个林业局中学来学习,毕竟是难能可贵的。那些年我们高三的生源,有来自迎春的、虎林的、周边农场的、兄弟林业局的,也有来自哈尔滨和牡丹江市森工系统的子女。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宏观的视角再领略一下我们中学的概貌吧,虽然不是那么华丽,却是我们温馨的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题为“我们永远心连心”的照片,是37年前为欢送宋文浩老师的纪念照。如果你有幸看到这本相册,会感到多么亲切,多么熟悉,几乎囊括了一中所有的老教师,你能一下子找到自己的位置吗?让幸福的回忆充满我们的心房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许这是我能找到的最早的学生集体照,老师们可以找找自己的青春面容,学生们也可以回顾一下那个青葱岁月,遗憾的是有的同学已经不在了。珍贵的是这不是一张毕业照,而是七年级初二的集体照,大概是班主任张桂珍老师调走前和孩子们留下的珍贵纪念。张老师,你还怀念东方红一中的时光吗?这些孩子们常和我提到你,一个好老师,学生们永远不会忘记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楼基本是初中部,后来改为职业高中,最后仍归为一中。80年代初期,初三有16个班左右,学生多的不得了,老师严重缺乏。政治课只有我和李德禄两位老师,李是位数学老师,患病后领导让他改教政治,勉为其难。初三的学生不好教,李老师有时上不下去课,领导只得安排我们这一学科上电教课。就是我在主教室讲,其他两个班在輔教室观看电视,由李老师和班主任看班。这套设备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据说全省只有两三台,对于我们授课老师来说也是新玩意儿。我在主教室面向学生,还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同,秦日昌老师在隔壁房间操纵着设备,中间隔着大的玻璃窗,他可以看到我的走位,我也可以看到他的暗示。有一次讲课间隙,我打了个哈欠,主教室学生没有什么反应,輔教室的电视机前,学生们哄堂大笑。因为我的哈欠充斥了整个电视画面,丑态被无限放大,这以后再上电教课,我就格外的小心了。后来上电教课就比较普遍了,一次,秦老师对我说。还是你的板书最漂亮,我说,我的字并不好,只是在屏幕前显得罢了。电化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助推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40年后的今天再看看一中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天壤之别。过去的只能是小儿科,在这优化的环境和条件中,东方红中学将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唉!那个年月,知道留一张合影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到了日期。为了印证这张照片的拍摄年代,我几乎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最终结果可能是88年的。多么熟悉的同事,在高三的战壕里摸爬滚打,早出晚归,几乎没有自己休息的日子。那时大量的试题和试卷,都是自己手工刻印,累得头昏眼花,手发麻。不过,也锻炼了自己的写字能力,钢板字刻的最好的要算王建林了,小字刻的像他的长相一样,眉清目秀。不客气地说,排第二的也许就是我了。多年后的一天,路上碰到一个从山里林场下来的学生,他告诉我:“刘老师,我们老佩服你了,你刻印的篇子,我现在还保留着,经常拿出来模仿你的字体,一张篇子竟然有三种字体。”我把自己刻写的篇子当做艺术品,不能有一点差错,不仅要准确,还要美观。一开始是手动油印,蜡纸经常打折,要印好篇子很不容易。后来学校买了电动油印机,印刷质量好多了,可也有印折了的时候,看到辛辛苦苦刻好的篇子印成这样,特别恼火生气,就好像自己的艺术品被别人损害了一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中的29人,苗校长和林甫敏已离我们而去,冯飞和李艳萍重病缠身,行动不便。数一数,留在东方红的加上许大鹏也只有三人,再聚已经成为奢望。不知道叶北英、艾玉、赫玲玲、赵丽梅、吴正国能不能看到此相册,该作何感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歹这张照片不用费心思查找年代了。这一届好像有八个班,正常的有六个班,七班全是男同学,称为营林班,八班全是女同学,称为幼师班,算是两个职业班。八个班只有我一位政治老师,即使每班每周两节课,我也要上16节课,要是模拟考试,我可就惨了,一个人要判全学年的卷子,不可能顾得过来。况且这又是我第一次教高三毕业班,毫无经验可谈。所以,这届高考政治学科的成绩并不理想。那时候还有头发,都是黑的,纯粹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忘记是哪一届了,一次考试后,我连夜把政治卷子全判完,大概到了后半夜一两点钟。第二天老师们都非常惊呀,政治试卷能当天全部批完,太不可思议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感觉是个奇迹,放到现在是不可想象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中还有三位是从哈尔滨来林区支教的老师,他们分别是朱嘉林、马德明、赵庆伟。八四年来支教的共有16位老师,他们刚从大学毕业就来到边疆,到八七年都返回了原籍,只有马德明88年又回到了学校任教。虽然支教时间不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理念,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为林区教育做出的短暂贡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是1987届高三老师的照片。领导换成校长孙凤云,书记付文奇。这时,商延生、林光连、范雪丽、苗洪涛、郝梅都在。这几年领导的变动是比较频繁的,可是老师们却始终如一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老师们中间曾经流传着一个不敬的笑话,说我们学校可以一个月没有校长,可是不能一天没有学年组长。笑话虽然尖酸,却也暴露出我校管理体制的弊端和优势,即学年组承担着大量的日常管理任务,从学生的日常管理,到老师的工作安排,都由学年组长负责。学年组长要配合班主任做学生的工作,还要为老师排忧解难,从行政到后勤拳打脚踢全包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应该是1992年的吧,王可诗校长可能已经退休了,张军书记调走前的照片。那时我们虽然谈不上风华正茂,却也是干事业的当打之年,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生龙活虎的人,硬是闯出了东方红中学的一片新天地。抚今追昔,历历在目,应该说我们无愧于那个时代,无愧于东方红中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老师最容易满足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和得到学生的评价。好像是八八届的一位女同学,刚升入大学不久给我来了一封信,说到:老师,你不一定记得我是谁了,可是我们却记得您。刚见面的同寝室的女同学都在抱怨政治课的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死记硬背。我却告诉她们,我们的政治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是一种享受。她们羡慕极了,我荣耀坏了。也许这种评价是对我最高的奖赏,也是我继续努力奋斗的目标,一生的追求。小人物,胸无大志大,只求做好自己而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张小范围内初中老师照,虽然是黑白照片,却可以清楚感觉到老师们之间的亲切融洽。耿美华老师当年的形象堪比今天的小鲜肉,牟健敏还是个学生的模样,张耀新始终一副气宇轩昂的气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1986年省会考结束后拍的,高考还没开始。来日方长的四条汉子,商延生已经到头了,其他三人先后都离开了东方红。有东方红的培养和历炼,他们走到哪儿都是一条汉子。张耀新已经成为河北省少数几位中学特高级教师,享受正教授级待遇。祝贺耀新的成就,这也是我们东方红的骄傲。在我的印象里,他可是位军史通,树高千尺,忘不了培育他们的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粉饰一新,在今天看来已经很不起眼了。当年(1973)落成时,绝对是最气派的建筑。设计教学楼时,只有教室,可能忽略了教师的办公室,所以我们高三老师办公室就设在二楼最东边的一间教室里,因为它比一般教室都小些,做办公室比较合适,也就是东数三个窗户。高考前的一个多月,有的学生甚至都不回家住,深夜学睏了就睡在几张椅子上,早早醒来继续学。早饭或是家人送来,或是到外面买点小吃就是一顿。我们老师不仅白天和学生们在一起,就是晚自习也要陪着学生,随时解答他们的问题。那时高三实行面批制,就是每次考完,每个学生拿着自己的试卷找老师,分析自己的失误之处,哪些不会的听老师当面分析讲解。这对学生来讲是求之不得的,老师们却苦不堪言。一个班五六十人,一人讲一遍是什么概念?况且基本每位老师教两个班的课,可想其劳动量和强度之大。我是教政治的,往往要教四个班,你可以想象一下我的面批怎样才能完成。所以我面批时的对象不是一人,而是七八人围在我的身旁,先讲共性问题,再分头解答个性问题。即使这样一场考试的面批累得我精疲力尽,也许我的咽喉炎就是这样种下了病根。</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七位是高三史地政组的老师。历史:许大鹏、宋丽、申芬;地理:李艳秋、杨永平;政治:王春、刘玉年。宋丽和申芬还刚刚走上讲台不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数学5人组:高杰、杨晓军、仝慧玲、练鑫云、谭京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位数不多的初中老师的照片,我很喜欢。那个时候的人,自然质朴真诚,人与人之间都像兄弟姐妹一样。这7人中,恐怕只有何丹老师还在东方红,再聚一起按这个顺序排好再照一次像的可能性极其渺茫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九条汉子,都是当年教学的中坚力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楼是1974落成,好像初中部使用的多。连续四年担任高考的教学,实在有些累了,1989年送走东方红中学高考最辉煌的一届后,我要求下高一。正好这一年开始政治教材全面改革,摒弃了使用多年的“压缩饼干”《政治经济学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新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记得在东楼楼下右侧第一间教室,那天忘记什么原因听公开课,我讲的大概是友谊爱情方面的内容,在听课老师中引起了小轰动。到了年末,高三两位组长张民、王建林来找我,要我给高三学生讲一讲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理顺一下他们的思想,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还说你刚从高三下来,比较了解他们的情况,讲问题会有的放矢。接受邀请的第三天下午,时间大约是1989年12月30日,地点就在学校大食堂内。全体高三学生自带椅子,整齐排列就座,邓义瑾老师操作音响设备。那天我只列了两张纸的提纲,讲座的题目是:寻找自己的星座。在座的学生中有两个班是补习生,我是认识的,绝大部分学生和我是陌生的。我的讲座从自我职业选择讲起,讲到目前学生们的状态,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把握自己。整个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常常被掌声和笑声打断。讲到郎平退役后,重点培养的河北队员李桂芝身体条件比郎平还要好,最终却没有成为郎平第二时,我听到前排有人小声议论:他怎么什么都知道?东方红的12月末,正是最冷的时候。大食堂虽然有暖气,但是空间太大,依然比较冷。会场却出奇的安静,几乎没有人走动上厕所,班主任老师也无需维持秩序。会后有三名男同学找到我,要和我继续谈谈交个朋友,约好的时间是元旦上午8:00。可惜。元旦前一天的联欢会,孩子们玩得太晚,所以没有起床按时赴约,我们错过了这次机会。据说两年以后我的职称破格晋级审议时,有人还拿这次讲座为例作为破格晋级的条件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没有理想的大操场,但环境绝不能差。校园现在是“大树参天,丁香烂漫,绿荫相连,蜂蝶起舞,百鸟争鸣,环境整洁”。被上级和各界誉为“园林式生态”校园,2017年被评为森工文明单位标兵。 心灵的美和环境的美结合起来,才是一座真正美的学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嗨!炫酷呢,八条汉子。崭新的毛料校服,耀眼的蓝。这已经成了永远的回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了点儿年纪,脑子不灵光了,许多事儿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年代,就更记不得了。大概是92年吧,大海林林业局高中派了一个综合学习考察团来我校。说是学习,其实是不服,他们总是纳闷,一个新建局,一所新学校,为什么会比我们考的好?一个周二的上午第三节课,他们的政治课小组一行三人来听我的课。那是一节高三复习课,用哲学观点分析说明问题。提出问题后,我提问了一名男生,他侃侃而谈。我把他回答的问题简要地写到黑板上,他坐下后,我问:他回答的全面吗?谁还有补充?一名女同学举起了手,我让她来补充。这时,我看到坐在过道中间的一名女老师小声的和旁边的同学说着什么。其实我之所以提问那名男生,是因为我知道他回答的肯定不全面,让大家都动脑筋想一想还缺点什么?锻炼同学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课后听课老师先我一步回到办公室,我进屋时一位老师正在查课表。坐下后她对我说:我刚查了课表,课节和班级都对,你没有调课,也不是为应付听课而专门准备的。另一名女老师接着说:我问过旁边的同学,你们平时上课就这么上吗?学生说,我们平时就这么上课,难怪你们会考的那么好。那位男老师问我,你会打桥牌吗?我回答说不会。他又说:你要打桥牌也是高手,这是什么脑袋,学生回答完问题,你在黑板上也写完了,太不可思议了。他们三人对我的课给予极高评价,三人中一位女老师是教导处主任,还担任政治课教学任务,那位男老师正在闹点思想情绪。这以后我们还交流了几次,临行前他们特意来和我告别,说没想到你们新建的学校还真藏龙卧虎,回去要向牡丹江林业管理局教育处推荐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只是一段小插曲,无论谁来听课,我从来没有刻意准备的习惯,更不要说做样子给人家看。那位男老师说的太过分了, 不是我脑子有多好使,而是我了解学生,知道他会答哪些问题,他边答我边把要点写出来了,只要你精力集中,常练习都会做到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应该是90届的高三老师纪念照。30年过去了,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多看看那时的彼此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哪一年的照片,怎么吴正国怀里都有了孩子。这个孩子如今也应该有了孩子,我们能不老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像是1985年的时候,当时史地政是一个教研组,孙立堂老师任组长。全组听了我的一节课,讲的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学生和老师融为了一体,都很兴奋,效果也不错。没想到课后全组反响很热烈,林光连老师提出我把亚里士多德和赫拉克利特两人的名字搞混了。我把这条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们嚷道:反正我们也不知道,对错没关系。当时教地理的姜媚娥老师还在,她说你的性格有外向的一面,适合调动学生,讲的真好。过了好多年,孙立堂调到教委以后他对我说:我在别的林业局局听了好多课,哪一节也没有你那节政治课讲的好。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过我的课的人都说我敢讲,我到没有这个感觉,不过教法上我却不拘泥于一种。因为要教补习班,去年你用这种方法教他,今年再用他就不买账了,逼着你必须有新教法,新东西。尽管很难,必须有所突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获得牡丹江林管局高中优秀政治课奖后(那节课我反倒没太多印象),林业局教委组织了一次全局的优质课展示活动。山上山下能集中的老师都来了,那天我带去的是个文科班,在教委阶梯教室上课,我破天荒地组织了一堂辩论课。可不是像电视上的分为正方反方,而是自动分为两种不同观点交锋,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全然不顾有几十位老师听课,使得听课老师瞠目结舌。也有人为我捏了一把汗,怕我控制不了局面,组织辩论课我还是第一次,况且又是大规模公开课。不过我倒不紧张,我相信自己能控制局面,课虽然比较成功,但由于我过于放松,加之辩题太大,收课的时间有些紧张,结尾不够充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7届高三老师的合照,已经有我陌生的面孔,新陈代谢,必然规律,又一个10年过去,不少人小有发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无须讳言,阴晴相伴,圆缺相随。东方红教育走过辉煌后,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滑坡。教师人才的流失,伴随着优质学生的流失,曾经林区人民引以为荣的高考,也失去了以往的光环。难!难!难!何止一个难字了得。中考前50名留下来的只有几个人,无米之炊啊!势头一旦滑下去,挡都挡不住。林业经济的不景气,长期在痛苦中徘徊,企业的转型犹如在阵痛中分娩,这一切都必然反映在教育领域。教育也在徘徊中痛苦挣扎,老师发不出工资,各攀高枝。有时教育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但有着光荣传统的林区人民和林区教育工作者, 并没有被难倒。一切从头来,在难字中起步。林业企业转型逐渐稳定,教育绝不允许再滑下去,“自强不息”是此时教育人的精神写照。在逆境中奋起,任重道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0年时的七位老师,如今只有张民校长还在东方红,东方红的优秀教师简直是大换血。我曾试图探究原因,可是我的格局太小,层次太低,眼界和能力都不胜任。只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林业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人才流失,教育下滑,似乎不可避免。可是,解释不通的同是林业局,为什么别的老局就没有这么明显的差别?他们木材枯竭的早,经济状况还不如我们。难道就没有别的原因了吗?希望同事们能给我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就是原来的大食堂改建的体育馆篮球场都建到室内了,这变化也太大了。现在的学生学习环境和条件多好啊!当年高三毕业班的学习负担很重,学校为学生们的身体健康着想,86届每个班配置了篮球,足球,羽毛球拍,拉力器等健身器材,让学生们随时随地锻炼。有一天下课后,二班邱翔东拿着拉力器和我说:老师,你绝对拉不了十个,咱俩打个赌。他看我文弱的样子,满自信地和我叫号。搞体育确实是我的弱项,正因为弱,我自己早就买了拉力器锻炼,当然他并不知道。于是我接过拉力器拉了十几个,同学们开始鼓掌起哄,邱翔东红了脸,我趁机教训他:以后别那么狂,小瞧人。我和同学们的关系还是很平等,很随便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生活,这样的学校才有朝气,有活力,有向心力。东方红中学经过痛苦的历练,重新起步,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爬坡的步履是艰难的,但脚步是坚定的。走过徘徊, 经历谷底,艰难跋涉。到2014年终于伸直了腰杆,挺起了胸膛,迎来新的曙光。高考成绩又一年一个台阶,一年比一年好。入段率从2014年的49.8%跃升到今年的83.6%,截止归属地方前的2018年统计,17、18连续两年在省森工系统21所高中入线人数居第二位,东方红中学又迎来了新的辉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生阅览室的空间大多了,这排杂志架还是我熟悉的样子。如果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书籍应该是人类灵魂的源泉。孩子们专心致志,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他们渴求着书籍的滋养,他们寻求着书籍给予的知识和力量。过去那个年代,图书室的书籍是有限的,基本不能对学生开放。希望今天的优良资源,能造就更多的优良人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的再多,背的再多,不亲身体验,不动手实践,始终是别人的东西。 只有自己切身感悟了以后,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到这间大会议室,我想到了九零年迎元旦的新年联欢会。 那年我刚下到高一,迎新联欢会怎么搞?学年组长和老师们都想改革一下,商量的结果是想搞一个全年组的集体联欢,每个班分头准备节目。组长何放汀基本把筹备联欢会的任务交给了我。我这个人不经手则已,一经手就好大包大揽。策划游戏项目;审定节目;写串词;选拔主持人等都是我的事。我构思了一个三语联欢会,三名主持人中,赵森说汉语,谭凤芝说英语,李东峰说俄语。当三名主持人分别用三种语言,向同学们致以新年问候的时候,全场轰动了。尤其是俄语班的同学,他们人数少,只有一两个班,感觉到俄语受到了重视,受到了鼓舞。整个联欢会从游戏到演出,紧凑有序,欢乐不断,掌声不断。我这个总导演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以后多年,在中央电视台看到双语晚会,他们感觉到还是很大的创新。当然,中央台的节目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我们搞的只是形式上的而已。联欢会结束后,四班同学又回教室组织了班级联欢会。这告诫我们,这样的活动规模不宜过大,联欢联欢要大家联合动起来欢乐,光做看客还是不过瘾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看高中部的设施和条件,真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省森工系统重点中学,绝不是徒有虚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运动和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 希望他们不仅品德好,学习好,还要身体好,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技能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生存的必须。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只关注了分数的重要性,造就的往往是高分低能者。切菜做饭好像有些婆婆妈妈,可是谁能不食人间烟火呢?先学会生存,才谈得上做学问。现实生活中,生活能力强的人往往工作能力也超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完高中部的设施,再来看看初中部的条件,那一点儿都不差。有了初中坚实的底座,高中才能越办越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师的素质最终决定一所学校的命运,一所学校社会影响力的大小,是由优秀教师的多少来决定的,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是办学的关键。那个年代,我们靠外出培训、函授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今天更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岗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时代的需要,是竞争的需要。无论你的原始学历多高,不再继续提高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教师论坛是一种很好的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好方式,但不要流于形式。 要敢于让教师说话,说真话,敢于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才会充满生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否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应是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之一。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活动越来越少。只限于学习和考试,结果厌学的越来越多,成绩反而不好,办学思路越办越窄。这里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原因。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是多方面,多领域的,学习好是人才,体育好,文娱好,劳动好也是人才,应该有培育他们的土壤,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现在的学校多么需要歌声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2009年新建成的实验楼,很气派的现代化大楼。一中的基础设施,硬件设备越来越完善,这也是一所现代化学校必备的。看着就令人羡慕,有了好的硬件设备,下一步就是全力提升教师的软件能力,软硬件都提升了,这所学校才能真正立的起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6月高中教师新课改培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7月教师业务学习。正是注重了这些基础性工作,注重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有近几年高考成绩的大幅度地回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突然想起一件有趣儿的事儿,1983年秋季开学,我跟着这届学生升入高一,何素云老师教初一。我提出和她换一个班的课,也就是我上她初一的一个班的课,她上我高一的一个班的课。为什么产生这种想法呢?到中学后,我从未教过初一的课,我想体验一下教初一小孩子的感觉。何老师提出高一的课,她不熟悉不适合,只有我上她一个班的初一课。几乎每节课何老师都来听课,有一次在走廊里碰到孙锦云书记,她也跟着何老师一起来听课。课后他们说,我讲课很像对小孩子说话,也许这就是我的目的。现在回想起来,不知为什么没有坚持多久,也许是学校制止了这样做,也许是我的心血来潮,总之也是一种锻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师的成长需要外在的压力和动力,更主要的是自觉的主动力。就像职业运动员一样,不是教练要我练,而是我要练。教育教学是门复杂的科学,也是门艺术,艺无止境,永远没有峰顶,我们永远都在攀登的路上,攀的越高,才会觉得自己的差距很大,你会加倍努力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姐妹比花还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多么熟悉的操场,看着都亲切。那年我刚到高一组不久,学年组长何放汀对我说:学校要求各班进行一次教育可是班主任普遍感到为难,自己都不明白怎么讲?还是你来集中讲讲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就在操场上,6个班级整齐坐好。我开讲的第一句话是问:这几天为什么同学们中感冒的人多了?大家回答说:因为天凉了。我接着说:对!这就是自然界的联系。同学们看问题,不要孤立地看某一点,某一方面,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大班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后,有的老师向我表示感谢,说我们可讲不出这些内容。有一位老教师对我说:这是我听到的,不至于引起我反感的报告。我想这也就达到了我的目的,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庭广众面前演讲,收获了信心也看到了潜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第二年的秋天,这拨学生已经步入高二,杨庆燕在五班的语文公开课上,向学生提问:刘老师在那次报告中开头语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我都快把这事儿忘光了,怎么又提出这个茬来。课后李国庆校长碰到我笑着说:老刘,你做的什么报告,竟在语文课上被当做范例引用。我感觉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同学生一起成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寻找那失去的记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风华正茂的年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往事的记忆和留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留在回忆中的是什么?是青春?是奋斗?是幸福?还是小小的遗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7届高三二班2007年在哈市举行的毕业20周年聚会时的全体照。班主任黄文艺,还有林甫敏和我参加了聚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到这张照片,你会有我突出个人的感觉吗?其实我要突出的是我身旁这位帅哥陈江华, 从照片中你能感受到他的机灵和鬼头吗?大约是1991年五六月间,我收到一封来自于北方交通大学的信件。正文的第一句话就是:东方红有个刘半仙,说我能当老师,不幸被他言中,我果然留校当了老师。看到这我不禁笑了起来,这小鬼头还记着这事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1986年10月,一天我上完高三二班的课,一个男生向我问了个哲学问题,我眼前一亮,心想这个孩子不简单。解答完问题之后,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告诉我叫陈江华。我又问他愿不愿意当老师?他跟我耍鬼头说:水平低当不了老师等,我马上打断他的话:别跟我耍滑头,就直接回答愿不愿意。他才不情愿地说:不愿意。我接着说:你当老师是个好料,有思想,有头脑。这就是那封信的起因,他是我校87届毕业生,考入北方交大,照片是我到北京开高考研讨会,去看望他,他陪我游颐和园时照的。他对我说:高考报志愿时,受你的影响,我差点报哲学系。我反驳说:你是理科生,哪来的哲学系。他立马纠正我道:理科也有哲学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9年放暑假,江华到我家时对我说:刘老师,我们在火车上说你坏话了。我笑着问:说什么坏话了?他说:你在这山沟里白瞎了,像你这种观点的,在高校全都提拔了。我笑笑说:你们不也是山沟里培养出来的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华留在北交后先做共青团工作,有一次他来信说想下海经商,征求我的意见。一个大学老师征求一个中学老师的意见,岂不笑话。我辈已被社会大潮淘汰,对新东西自然拿不出什么好的意见,只是根据自身经验,认为还是稳当点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经商的。后来他到了市政府,在负责高教的一个部门当主任,现在是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讲完陈江华的故事,就不得不介绍这一位,李学林和陈江华高中是同班同学,如果说陈江华是个小鬼头,李学林则要老实憨厚许多。在我的印象里他反应并不算快,但特别扎实,皱着眉头总是在思索。凭着这股扎实劲, 87届高考以我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邮电大学。1991年大学毕业时,邮电部要留两名大学生,南京邮电大学要一名女生,北邮要一名男生。就这么一个名额就给了学林,凭的什么?就凭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严谨、扎实和勤奋。他曾和我说:刘老师,你知道我爸就是个普通工人,家里既没钱,也没势,绝不能靠什么关系进邮电部。进部前不知审查了多少次,进部后还要继续审查,真不容易。期间他被派到西藏拉萨邮电局当局长锻炼,现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任。这张照片是2007年国庆节,他们班在哈尔滨搞了个高中毕业20年的聚会时照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三位我介绍了两位,最左边这位叫车卫东,他们三个是一个班的同学。车卫东哈师大毕业后,被分到佳木斯一中教数学,由于工作成就突出,现在担任教导处副主任工作,并晋升中学特高级教师,享受正教授待遇。看到学生们的进步,作为老师打心眼儿里高兴。2007年哈市聚会,我是早上四五点钟火车到站,他和孙凤春到车站去接我,我们约好下次聚会时,他还要到车站去接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特地选了这张照片,这是2017年8月,毕业30周年的87届学生举行了大型纪念聚会,组织的隆重、热烈、周到、欢快。我因为身体不佳未能参加,是个不小的遗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5年86届以一二班为主,也举行了一次大型聚会,孩子们兴高采烈回到母校,尽管学校在维修施工,他们还是回到自己的教室前,有的锁着门,有的在施工中,他们喊着:“86届高三X班,我们回来了!”相拥在教室前拍照,此情此景令人动容。游南岔湖公园时,这些近50岁的老同学,围在一起玩丢手绢游戏,扭动着肥硕的身躯,边跑边笑。他们要找回欢乐的童年,可是我无论如何笑不起来,眼角湿润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本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创新学习》杂志,2001年第5期封面,从中可以领略东方红林业局高级中学和校长李国庆的风采。所有的彩页都是介绍东方红林业局高级中学的。从中获悉,我校是全省森工系统第一所重点高中,2000年我校被评为森工总局“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杂志重点突出了团结务实,不断创新的领导班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校被省森工总局授予“森工系统重点高中”的接牌仪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杂志封三对我校各项活动的介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杂志中对东方红中学的介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风得意,志在满满的校长李国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我犹豫了好久,到底选不选用呢?心里好纠结。筹备这本相册时,我想张洪顺一定会保存许多资料,就问建林校长能不能找到张洪顺,建林告诉我他早就成为“地下工作者了”,如果他在,我的制作会方便许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着商延生笑的样子,我心里很难过,那时候他多苗条,多帅气呀!有一年我回东方红,特地找了个学生领着我去见他。我人还没到,他就从窗户上看见我,马上撂下学生迎出门来。我说就是来看你,他还有点儿不相信。进了屋才知道,他正在办班上课,他让学生先做试题。把我引进里屋,他人肥硕的太多了,判若两人。新娶的妻子也迎了出来,好像是我教过的学生。他答应开车带我去饶河看看黄文艺和杨亚军,但终未成行。没想到这竟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我回想起那年同在高三组,不少人感冒了,他卖嘴说我想感冒就是不感冒,引起了公愤。说嘴打嘴,不久自己也感冒了,在楼梯上我遇到他,问了句“你感冒怎么样了”?他竟然感动的哭了,可见他还是挺脆弱的,我们之间的感情是很好的,没想到后来他的变化那么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又是12位男士的照片,高三教学的生力军。牟建敏怎么了,埋着个头,不敢见人吗?现在来看这张照片多好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大概是2003年在密山火车站前的合影。隋玉忠、魏新我教过的学生,胖的我愣是没认出来,人发福了,也有出息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大概是高考后,戴树桓校长率高三老师到兴凯湖旅游,在密山火车站照的。外出旅游的照片,这里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高三老师很辛苦,外出放松一下很有必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真不敢想象这张照片是在一中拍摄的,背景很有神秘感。这是一张刘君发校长时代的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2年的陈博终于胖了些,人也显得精神多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了,就该像这样,记住,以后的集体照一定要写上时间和目的。还是王建林时代聪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08年的高三老师我就认不出几个来了,变化真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我只认出了5个人,向坚守在东方红教育一线的老师致敬。</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3年的高三老师,可比我们那个时代少多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代人就是有头脑,把老师们的合影和同领导们的合照区分开来,我们那个时候怎么就没想到呢?这就是差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职工代表大会,这是教职工参与管理学校的重要体现。只有发扬民主,群策群力,才有学校的和谐和旺盛的生命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我们以东方红中学为自豪,明天我们要让母校以我们为骄傲。我们要做林业工人的好后代,像先辈那样做好林区的第二次创业,让完达山林区更加美丽富饶。</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东方红中学在团结、高效、坚强的领导集体带领下,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奋斗着,我们期待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作为林业局所属的子弟校使命结束了,从2018年底已改制归入地方,不需要在林业系统排名次,九连冠将成为永久的历史。但新的征程已开启,东方红中学将像它的名字一样,闪耀着光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结 束 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不起,让你失望了吧。你会觉得什么乱七八糟,东拼西凑的,净是你一个人的感受。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使命,众口难调。五十七年的历史,事件庞杂,人物繁多,提到谁没提到谁都是错。好在这不是史志,不需要面面俱到,所有的展现和陈述都是我的印记,是我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毕竟我在一中只工作了15年,经历和了解都是有限的,我在前言中曾说到,我需要的设想的东西基本找不到,现有的资料我做了些许加工,突出了某些个人形象,可是一经放大难免有些清晰度受影响,只能说声对不起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里再一次向李国庆校长、张民校长、江祎、杨晓军、张耀新,谭京鹰、许大鹏、杨蓉华等老师表示感谢,没有他们提供的历史照片,根本完不成此作品。当然更要向王建林校长、王青阳主任表示感谢,特别是王主任,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应我的要求发照片,说明其内容。所有学校的近貌都是他提供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无论如何,这都是我的所思所想 ,仅以此献给自己逝去的青春年华,献给曾经和正在为东方红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我深深知道相册很不全面,很不完善,许多好素材都没挖掘出来 ,恳请老领导、老同事们为了东方红教育的过去和未来,把珍藏的老照片,老故事翻出来。供大家欣赏,发挥最大价值。我随时恭候,准备修改相册,谢谢大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