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唐河的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路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b></p><p class="ql-block"> 唐自唐尧到唐国,自河北之唐国到山西之唐国,由尧后裔之唐国到“姬虞”之唐国,“叔虞肇迁”后,进而到今唐河之地的周初之唐国。又由此唐国而有唐子山,再于大唐初年因唐子山而有唐州,明初又由唐州到唐县。民国二年(1913年),因与河北唐县重名河南唐县更名沘源县,民国十二年(1923年),再由沘源县更名为如今的唐河县。这是唐河的唐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 那么,唐河的河呢?唐河作为行政区划的地名,直到近代才出现,算来还不到100年的历史。而唐河作为河却是古来就有,古老的河流和古老的大地相依相伴,走过了千古悠悠岁月。历史文献对于唐走进这片土地的时间记录明晰,言之凿凿,而对于唐走进这道河的时间却是模模糊糊,语焉不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b></p><p class="ql-block"> 1993年版《唐河县志》记载:“唐河,古为沘(比)水,唐代称泌水,清代始称今名,发源于方城县七峰山。其源头的潘河、赵河在社旗县交汇南流,称唐河……入湖北省后,汇白河,入汉水。”。1996年版《社旗县志》记载:“唐河,因流贯古唐州地故名……发源于方城县七峰山东麓……到湖北省襄阳县”。1989年版《唐河河道志》记载:“干流唐河,发源于方城县七峰山,潘河与赵河在社旗汇流后,始称唐河”。清康熙三十五年《唐县志》记载:“唐河:源自裕州东门外,流入唐境……”。清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记载:“唐河:系干河。发源裕州东门外七峰山,流入唐境……”。方城古称“裕州”,由是,可以看得出,这条河之前叫沘水或泌水,清代始称唐河,叫做“唐河”时是以潘河为源,其源头就在现方城县的七峰山。其实,赵河比潘河要长不少,如果按照以最长的支流为源的话,赵河之首的历山才是唐河的源头。但,清代以降历来的文献都认准了潘河七峰山为源之说,一时半会儿恐怕也不好改动。赵河虽长,但在平地流淌,水量较小。而潘河自七峰山上一泄而下,水大势猛,这或许就是以潘河为源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古时,沘和泌是通用的,水就是河,沘水泌水是同一条河。那么,这条河叫“泌水”时,其源自哪里?源头在何方?史书只说“清代始称唐河”,到底是清代的什么时候改称的呢?清康熙三十五年《唐县志》记载:“泌阳(河):……原出铜山……汇清水、三家……等河,与淯水合流,而注于汉江”,注意,此时清水河、三家河还是泌水支流,而且“注于汉江”。到了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记载:“泌(阳)河,系支河……入于唐河”,此时已明确其为干流唐河的支流,当然也不再“汇清水、三家”,而且是“入于唐河”。1993年版《唐河县志》记载:“泌阳河,明代为泌河,清代始称今名。发源于泌阳县白云山东北”。铜山白云山在现河南省泌阳县境内,白云山在泌河之首,淯水是白河的古称,“与淯水合流,而注于汉江”是指唐河(原泌水)与白河(原淯水)在现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龚家咀汇合后,始称“唐白河”,到东津镇张家湾入汉江。清水河和三家河正是现唐河的支流。结合这这几部志书中的记载,虽然稍有点儿乱,但依稀可以这样捋清楚,清康熙三十五年或再早的一段时间,或曰康熙初年,这条河仍然叫做“泌水”,其源于现泌阳县境内,源头就在现泌阳县境内的白云山。也就是清康熙初年,泌水改称唐河后,以现方城县七峰山的潘河为源头。而与唐河交汇处以上的原“泌水”河段,改称“泌阳河”至今。</p><p class="ql-block"> 自大唐初年在今河南唐河南部湖北枣阳北部一带设唐州,治所枣阳。此时,现泌阳县境为显州所在,治所在比阳,即今泌阳。唐武德九年(626年),并显州入唐州,称唐州,治所迁现泌阳。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复置上马县,治所即今唐河县城区,属唐州。到天宝元年(742年),改上马为泌阳县,治所在今唐河县城区,自此,泌阳作为唐河县古县名达600多年,仍属唐州,此时唐州州治在比阳即今泌阳。唐哀帝李柷天佑三年(906年),唐州州治迁来泌阳,即今唐河县城区,至此,“唐”的行政治所才落户现唐河城区。此后463年,今唐河县城区一直是唐州州治所在。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降唐州为县,称唐县,治所不变;十四年(1381年),唐县境东北部另置泌阳县,县治仍在比阳,今泌阳。清沿明置,称唐县。自唐初开始,到明洪武十四年,七八百年的沧桑岁月,唐和沘两个地方区划名称隶属变来变去,绕得人眼花缭乱。就因为唐河县和泌阳县历史上地域上及隶属关系上这种你来我往的复杂纷乱的关系,才使得这道河千古以来一直被冠以“泌水”之名。而自明初洪武二年降唐州为县,称唐县;洪武十四年又在唐县境东北部另置泌阳县。到清康熙初年,又是四五百年过去了,唐县和泌阳县已经分而治之独自立县弥久,已经没有了行政隶属关系,此时纵贯唐县全境的河流,再以泌阳县的“泌水”的名字存世,自然不太合适。估计就是基于这个考虑,泌水的上游一段改成“泌阳河”,成为干流河道的一段支流,但有清一代,这一段支流也不时被继续叫做“泌水”,在当时的史书和诗文中多次出现;而原来干流的泌水则逆流而上向北在赊店古镇接潘河赵河,变成了“唐河”。厚重的唐,终于流进了这天古老的河流,唐河的河,由此默默地登上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b></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流水如斯。千古以来,古老的泌水一次又一次流进历史的滚滚波涛,书写着诗情画意的缠绵,鼓动起刀光剑影的烽烟。关于泌水的最早的记载在《诗经.陈风.衡门》,曰:“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意思是先秦时代,(男女情人)在“洋洋”流淌的泌水之畔幽会,使人心情愉悦可以当饭吃(乐饥),可解相思之苦。彼时,远古之人尚无后世的孔孟之道,对于男欢女爱的描绘向来比较直白实惠,绝不遮遮掩掩,也有研究者说“乐饥”就是在泌水之滨“啪啪”,可以解决性饥渴。也有人认为这个“泌水”是指水多之地,并非特指。但清康熙乾隆两部《唐县志》均一口咬定“即此”,就是说诗中的泌水,就是我们这里的这条河。周赧王是东周的最后一个王,此时,周王室王权式微,秦楚等几个强势的诸侯国奴大欺主,不听招呼,楚庄王“问鼎中原”,秦昭王甚至欲入东周王城试举周鼎,周赧王因此被迫西迁,若干年后周赧王以百岁高寿而亡,东周下课。这些诸侯国完全不把老东家放在眼里,都想独霸天下,成为天下共主,相互之间也是勾心斗角,刀光剑影,打得不可开交,“合纵连横”,战火纷飞,鼓角争鸣,开创了一个血雨腥风的“战国”时代。也就是在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齐韩魏三国联军与楚军隔泌水亮队秀肌肉,僵持6个月后,联军渡河大败楚军,斩楚将唐昧,此谓“垂沙之战”。到新(王莽)地皇四年,汉军在泌水西岸大败莽军,斩其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清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十三日,太平军陈王、曾王、罗王率军数万自新野溧河铺东进,至唐河因河水猛涨而不能渡;十月二日,太平军在郭(家)滩南东渡唐河,突遇清军及地方乡团,太平军且战且渡,伤亡2000余人,后转入湖北境。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共桐柏区一地委将唐河以西、桐河以南地区划为唐西县,机关设张店,后迁白秋,成立中共唐西县委和爱国民主政府,王之光任书记、孙玉尊任县长。后唐河全境解放,古老的唐河迎来了新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b></p><p class="ql-block"> “白河湾,唐河滩”,唐河两岸属川谷形,河道弯曲31处之多,除了历史的滚滚烽烟,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还见证了多少汹涌澎湃的不羁狂澜。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泌水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泽国千里。明崇祯八年(1635年),五月,境内大水,“陆地行舟,民多漂溺”。民国元年(1912年),七月六至八日,境内大雨滂沱,洪水肆虐,沿河两岸村庄冲毁90%,民死伤严重。民国17年(1928年),夏秋大旱,河水断流,基本绝收,冬,民多断炊。1989年版《唐河河道志》综合了古史书、府县志及庭献记载,自夏禹(前2205年)至1989年,泌水(唐河)及其支流共发生大水36次。史书记载,向来惜字如金,但可以想见,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透过这干巴巴的寥寥数语,当是多少洪水水肆虐、瘟疫横行、饿殍遍野、白骨累累的凄惨景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b></p><p class="ql-block"> 唐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6条。比较有名的有“左六右三”共9条,左岸自北向南依次有毗河、泌阳河、三家河、清水河、蓼阳河、礓石河,右岸有桐河、绵延河、涧河等。中国大陆总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河流走势一般是自西向东,“流水东逝”。而唐河县地处南阳盆地东南部边缘,唐河东岸地势却是东高西低,因而形成了唐河左岸支流自东向西“倒流”的奇特现象。泌阳河以上文中已做过介绍,不多赘述。三家河因上游有卢家河、曹家河和苏家河而得名,又名澧水、派水、西淮河。需要强调的是,现有唐河县志书里面一直沿用的就是“三家河”,从来没有“三夹河”的说法。但现实生活中,把这条河叫做三夹河的现象很普遍,甚至有的政府行政文书里引用的是“三夹河”,有的地图里也用“三夹河”标识。这应该是古来长期的讹传误写所致,建议有关方面注意纠正,避免继续以讹传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六</b></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25日,开始修建唐河堤防工程。1955年7月9日-8月15日,阴雨连绵,暴雨成灾,堤岸浸漫,洪水恣肆,期间,县委政府组织县直干部500人,动员民船538只抗洪救灾,发放大批救灾粮款物资,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水后7天内,决口全部堵复。9月20日-28日,苍台乡女青年陈香凤因在抗洪救灾中成绩突出,在北京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5年、1965年、1975年每隔十年均发生特大洪水,堤防普遍漫溢,水灾后政府组织人力物力予以修复,渐次提高防洪标准,至1976年,堤防防洪标准由1955年的3600立方米/秒提高到6000立方米/秒。1950年之后,在中央及省地区的大力支持下,唐河县组织开展了多频次、全方位、高标准的河道工程建设,疏通河道,植树砌石,护堤护坡,经历了一次有一次洪水的严峻挑战和历史的考验。给这条脱缰的野马带上了嚼子和笼头,把这个狂澜不羁的怒涛收进了堤防,让这条曾经的祸害变成润泽两岸造福于民的幸福之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七</b></p><p class="ql-block"> 历史进入了新时代,如今五里河万亩湿地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友兰湿地公园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唐河之滨;入夜,两岸霓虹闪烁,水秀壮观,倒影潺潺,如诗如画;唐河复航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未来,一条黄金航线即将贯穿古老的唐河大地。新时代的建设者们,已经并正在把这片曾经荒芜的堤岸滩涂,建成似锦的花园。古老沧桑的唐河,正焕发出新的光辉,迸发出新的希望,书写着新的壮丽的诗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翻故纸,爬格子,敲键盘,费心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敬请光临点赞评论吐槽转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