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 别 五 十 六 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 乡 行</span></p><p> 2020. 7. 28</p> <p> 坐落于西河镇北三里地许的韩家地“西柜”是养育了我十四年的故乡,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上图为故居旧址)</p> <p> 故居旧址原来的四合院东广场处,已建成现代化的居民新区。</p> <p> 位于原故居门前流淌的长流河,已失去了原有的风采,连接西河镇至坡地的公路小桥也不复存在,桥东边已不见当年的河道,桥西边河道淤塞变成了现在的水洼。</p> <p> 昔日上学和通往厂里的机耕道现已铺成了柏油马路。</p> <p> 故居往东去往西坡地的道路两旁,原来都是庄稼地,现在建起了许多工厂。</p> <p> 从西柜向东的“账房”已成了私营企业的厂区。原来的8号井,10号井,煤仓,韩家地居委会都在大门里边。</p> <p> 连接坡地与羊栏山的东边山坳。</p> <p>从居民新区通往“羊栏山”顶,(那时也叫炮楼山)新修的登山道,童年时经常在山上玩耍。</p> <p>登上“羊栏山”山顶。</p> <p> 随着韩家地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和“柳沟”泉水的枯竭,原来挑水行走的山道都被杂草淹没了。</p> <p> 西柜后院西边新建的居民楼。</p> <p> 西柜后院西面上山的山道,还依稀留有原来的样子。</p> <p> 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连接韩家地煤仓与西河车站的高耸的小火车铁路桥(昆桃铁路支线),那时我们称”洋灰桥”已被现代的居民楼踩在脚下,成了现在的样子。</p> <p> 长流河桥西边仅存的河道现状。</p> <p> 在故居看到了多年不见生长的蓖麻。</p> <p> 从韩家地到厂里道边看到仅存的庄稼地里生长的玉米,谷子,找到了当年的感觉。</p> <p> 篇 后 语</p><p> 离开故居“韩家地”整整五十六年了,重游故居心中无限感慨。</p><p> 从我出生到居家搬离韩家地的十四年,我的童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对故居的回忆就是童年的回忆。</p><p> 依稀记得小时候,退休后的姥爷经常抱着妹妹领着我去厂里门市部给我们买糖果,点心吃的情景:依稀记得姐姐领着我跟她去上学的情景。更记得上学后每天放了学,做完作业和小伙伴们在院子外边靠近南墙的石条上下”五步棋”,弹琉璃球,摻杏核(hu),滚铁环,骑马打仗,捉迷藏。每天玩到黑天,得等家长出来找才回家睡觉。原始的没有玩具的游戏却也美透了童年的心。</p><p> 故居的生活条件是很差的,尤其是缺水。吃水得翻过屋后的羊栏山到四,五里地外的”柳沟”去挑,挑一趟水来回得近两个小时。我十岁那年就和妹妹禄珍(八岁)就开始去抬水,待我到十一岁后就自己挑水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亲利用休息时间开荒种地,自己也经常跟着父亲刨地种庄稼,春天割麦子,秋天掰玉米,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以后的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不畏艰辛奠定了基础,是故乡艰苦的生活环境熏陶了我。</p><p> 当年,我们在韩家地的生活虽然贫穷,但这里民风朴实,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环境还是很好的。这里没有污染且美好的自然景色,蓝天白云,长年流淌的清清河水至今使我难以忘怀。</p><p> 我童年的摇篮—— 韩家地,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p><p> 2020年7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