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文可以陶冶情操,看照片可以重温岁月。2019年我撰写的《 <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oxatea?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老照片里的海军大院</a>》引起了热烈反响,十多万的阅读量是我不曾想到的。点赞留言者,有大院老前辈,有大院子弟,有转业他乡的军人,有工作在大院的战友,还有曾到过大院的朋友,让我真切感受到人们浓厚的海军大院情怀。带着大家的勉励鞭策,我新近写成《老照片里的海军大院续集》,姑且作为姊妹篇吧。老照片里的海军大院,是眷念,亦是情感。回眸过往,岁月静好,我能想到的就是与海军大院过去的时光,说说话,聊聊天……</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p class="ql-block"><br></p> <p> 海军大院,北京西隅一处深邃又美丽的营院,厚重而温蕴。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挥不去的思愫,更有写不尽的古往今来。或许是多年在此工作生活,也或是深扎心间的军旅情结,对海军大院总有着深厚的情感。不知何时,喜欢上收藏老照片,喜欢写些怀旧的文字,对我热爱的海军大院更是乐此不疲。这些老照片,跨越海军大院乃至人民海军的峥嵘岁月,用镜头真实记录了海军大院人的工作生活,展现了不同时代海军大院的建设和精神风貌。这是永恒的历史记忆,是海军大院发展变化的见证。</p><p><br></p><p> 一张老照片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更是一份情感。光阴荏苒,照片中的岁月已然远去,照片上的地方或许早已不是往日的模样,照片里的面孔也在一天天老去,但是照片尘封的画面与故事,却为我们留下了海军大院铭刻在那个时空的记忆。它们以小镜头反映大时代,点滴的瞬间汇聚成历史长河,成为海军大院人的时代相簿,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珍藏着故事,蕴含着幸福,烙印着酸甜苦辣,犹如一杯陈酿的老酒,细细品味,回甘无穷。这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老照片,里面的场景与故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思索。</p><p><br></p><p> 睹物思情,记忆飘飞。每当打开这些老照片,所有的往事仿佛时光的瀑布奔腾而来,就像一部交响曲,奏唱着海军大院的芳华历程;又像一首散文诗,叙述着感人肺腑的岁月流年。日子在不同的空间流逝,回忆却在不同的时间来临。当岁月变成看老照片,当老照片变成回忆,有一种感动无关叙旧,那一段岁月属于你,也属于我,更属于我们热爱的海军大院。老照片是时光的标本,它把海军大院定格成了记忆里的故事,这些故事从岁月里匆匆走过,但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底。</p><p><br></p><p> 年华如流,岁月蹉跎。去年的《老照片里的海军大院》得到了大家的共鸣,今天就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老照片,与海军大院的旧时光来一次重聚,切身感受老照片里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时代的印记,追寻海军大院伴随人民海军一起成长的难忘岁月。值“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致敬为海军大院奉献热血的老前辈!致敬一代代海军大院的人们!致敬勇往直前的人民海军!</p><p><br></p><p><br></p> <p>照片,可以保留岁月里精彩的一瞬间,让时间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成为永恒。每当提到海军大院,黄楼这一地标性建筑总会首先浮在眼前。这是一幅黄楼建成初期的老照片,经过岁月的冲洗,照片已经泛黄,黄楼的边角旮旯也有些模糊,但它却将那一刻保留了下来。</p><p><br></p><p>黄楼在当年的北京西郊可谓鹤立鸡群,非常醒目。照片中,依稀可见黄楼顶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右侧前方那栋楼为灰楼。仔细看,还会发现照片左侧有座茅草屋,马路两边竖有电线杆,黄楼周边还没有多少高大的绿植。站在远处望去,黄楼前空间、视野非常开阔。当年海军大院正值建设初期,黄楼灰楼建成不久,虽然有点“冷清”,但生机勃勃,百废待兴。假如真有一台时光穿梭机,我想穿越回那个年代,伴随大院一起经历岁月成长。</p><p><br></p> <p>黄楼没计建造于1953年,由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黄楼极具中国民族风格,气势恢宏,是建国初期北京精品建筑之一,因其外表似庙宇殿堂,人们戏称海军大庙。黄楼作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海军机关办公楼,承载了几代海军人的热血和梦想。</p><p><br></p> <p>老照片是一段历史的定格,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上世纪五十年代,很多部队大院建没基本上照搬前苏联的军队大院制式,但黄楼兴建时没有教条式复制,梁思成博采众长,将古典建筑传统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 ,其平面布局、外观造型以及建筑高度、结构装饰,既有欧式建筑的厚重、华贵,又有中式建筑的古朴、精美,颇为壮观。黄楼主楼威严厚重,两边对称布局的配楼连贯大气,主楼前三面拾级而上的汉白玉栏杆台阶,高大的巴洛克风格廓檐圆柱,棕色方窗似瀑布绵延而下,墨绿琉璃瓦的中式大屋顶,飞檐斗拱,巍峨气派。</p><p><br></p> <p>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黄楼,都会给人美的享受。这是从黄楼背面(北侧)拍摄的照片,同样巍峨大气。据说当年梁思成设计海军机关办公楼时,最初方案有两栋楼宇,在北侧还有一栋风格类似的办公楼,比现在的黄楼还要高大,两楼呈“凹”字型,相得益彰。或许是受1952年总后勤部大礼堂因过于华丽被周总理批评而工程缩减的影响,这栋大楼没有续建。尽管如此,黄楼依然雍容华美,独具一格。巧合的是,现在黄楼北侧新建了一座中式仿古风格的大楼,算是弥补了当年的缺憾吧。</p><p><br></p> <p class="ql-block">黄楼前有一座巍峨的毛主席塑像,这是历史时代的产物,也是雕刻艺术的精品,更是人们崇敬怀念毛主席的见证。上图是当年毛主席塑像的设计定稿模型。1967年5月,清华大学树立起第一座毛主席塑像后,各地掀起塑像风潮。6月,林彪提出“凡有代表性的大军事机关都可以搞”。是年7月10日,海军党委决定在海军机关树立一座毛主席巨型全身塑像,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要求“咱们海军既然没有领先,就要搞成最好的”。海军专门成立了“毛主席塑像办公室”,李作鹏挂名任主任,海军参谋长周希汉任副主任并具体组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塑像建造期间还出现了一个插曲。根据毛主席指示,1967年7月、9月中央连发通知对塑像热潮加以制止。海军接到通知后,塑像工程暂停了下来。李作鹏说,中央制止建造不合格的塑像,而我们建造的塑像艺术性很高,用的是最好的材料。随后,毛主席塑像工程得以继续进行。</p><p class="ql-block"><br></p> <p>周希汉将军对毛主席塑像工作竭心尽力,他在日记中写道,除去政治意义外,毛主席塑像不仅要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还必须与办公楼的建筑规模和风格保持和谐统一。为此,周希汉请来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自己则负责督促施工进度和质量。周希汉跑了很多地方调研,最终选择毛主席穿军大衣挥手与背手的姿态,材料则选用了汉白玉大理石。</p><p><br></p><p>据当时参与设计建造的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雕塑师白澜生(后任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回忆,毛主席塑像设计初稿后,海军领导集体审查,通过后做了两米左右的定稿像,然后放大翻制石膏模子,再用汉白玉分三段雕刻。塑像工程从设计到完工化了近一年时间,赶在1968年的“七一”节前落成。上图为落成之后的毛主席塑像照片。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股拆除塑像之风,但海军大院的毛主席塑像仍然屹立在黄楼前,一直保留到今天。</p><p><br></p> <p>这座用汉白玉制作的毛主席塑像,加上底座总高12.26米,像雄伟的泰山,巍然屹立在黄楼前广场中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黄楼金色外墙和翠绿树丛的映衬下,毛主席身穿军大衣,神采奕奕,高举他老人家那雄劲的手臂,为人民海军指出前进的方向。每当走近毛主席塑像,你都能真切地体会到“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激情澎湃和感召力。</p><p><br></p> <p>蒙蒙细雨中的海军大院,从黄楼里静望毛主席塑像,心中仿佛雨露滋润般的感慨万千,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br></p> <p>这张照片拍摄于1950年,位置并不在今天的海军大院,而是位于北京东城的海军机关办公楼。1950年海军领导机构成立后,在贡院东街一块不大的空地上建了两栋楼,作为司政机关的办公场所,这可是人民海军的第一个海军大院。海军领导机关后来迁至西郊公主坟,即现在的海军大院。1952年2月14日,毛主席冒着皑皑白雪视察了位于贡院东街的海军领导机关,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走进海军大院,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纪念。</p><p><br></p> <p class="ql-block">1953年1月,海军初创时期的主要领导在贡院海军机关办公室楼前的合影。左起:卢仁灿、方强、袁也烈、罗舜初、赵启民、段德彰、肖劲光、雷永通、王宏坤、顿星云、周希汉、张汉丞、张学思。</p> <p>这是网上流传、据说是公主坟环岛的老照片,海军大院就在环岛的西南侧。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带还比较荒凉,从公主坟向西一直到西山脚下,空军大院、海军大院、铁道兵大院等部队大院一字排开,鳞次栉比。那时候,人们称这一带为“新北京”,把公主坟往西的这条道路(现在的复兴路)亲切地叫做解放军大道。</p><p><br></p> <p>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海军大院黄楼前的广场一直作为迎接外国海军领导人来访,检阅海军仪仗队的重要场所。这是1988年10月,时任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中将与应邀来访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特罗斯特海军上将,在黄楼前检阅海军仪仗队。</p><p><br></p> <p>这是在黄楼前迎接来华访问的外国海军客人,拍摄于上个世纪90年代。照片右一为原海军司令员张连忠将军。</p><p><br></p> <p>生活典藏唯美,在镜头的柔光里悄然定格。这是着85式、87式服装的海军仪仗队队员,在黄楼前广场上列队接受检阅。每一次听到人民海军向前进的雄壮军歌,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照片分别拍摄于1986年、1993年。</p><p><br></p> <p>黄楼建成后,这里成了会议代表合影和人们留影纪念的首选背景地。上图为1960年时任海军政治部主任段德彰(前排左四)与前苏联援华专家在黄楼前的合影。前排左一为时任海军装备部部长赵小舟,前排右一为时任通信部副主任黄志强。从1950年至1960年,曾有3390余名前苏联海军专家顾问分别就职于我海军机关、院校和部队,对人民海军初期发展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后来中苏分歧加剧,前苏联于1960年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p><p><br></p> <p>这是上世纪90年代,海军领导与某会议代表在黄楼前合影留念。前排中间穿军装者分别为海军原政治部副主任陈先锋、原副司令员徐振中、原副政委冷宽(从左至右)。</p><p><br></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8年毛主席塑像落成后,毛主席塑像和黄楼一起成为海军大院的标志性建筑。那时候,上至将军,下至士兵,都以能在黄楼和毛主席塑像前拍照留影为骄傲、作纪念。这是1968年8月,海军领导和参加“海军第二次四好连队代表大会”的东海舰队代表团全体同志在黄楼前的合影。</h3><p><br></p> <p>这张照片拍摄于1968年10月,是参加海军“三支两军”工作会议的北海舰队部分代表在黄楼前的合影。前排左三至左五分别为李汉武(时任北航副政委)、邓龙翔(时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丿、徐凯(时任北航副参谋长)。其他人员姓名不详,这里面也许就有你的前辈家人。</p><p><br></p> <p>1968年7月,原北海舰队三位老领导在海军大院黄楼前留影,从左至右:李学昌(时任北航司令员)、马忠全(时任北海舰队司令员)、胡汉生(时任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不知你有没有留意到,那时候黄楼前广场通往七一小学的马路还是比较窄的。</p><p><br></p> <p>这张照片是海军通信总站宣传队当年在黄楼前的合影。他们演出的节目在海军机关和总站连队很受欢迎。亲爱的战友,你还能认出照片中的你吗?</p><p><br></p> <p>这是1969年11月,海军军乐队成员在黄楼前毛主席题词碑前的合影。他们作为解放军联合军乐团的成员,刚刚圆满完成了建国20周年庆典的军乐仪仗任务。背景题词碑上“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大字刚劲有力,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始终昭示着我们奋勇向前。</p><p><br></p> <p>这是海军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队的几位队员(宋志华、翟喜柱、朱作林、丁福富)在黄楼前的合影,拍摄于1969年国庆节。照片中可见广场上始终摆放着大合影用的梯架,看得出那一时期在黄楼前合影留念是非常普遍和时尚的。</p><p><br></p> <p>这是一名海军航空兵的老兵(网名“金陵闲士”)1971年在海司工作时与战友李俊祥在黄楼前的合影。站立的位置就在毛主席塑像前,可见黄楼广场东侧还没有什么高大的树木。现在的黄楼东侧是一片高大挺拔的银杏林,不知那个时候栽种了没有?</p><p><br></p> <p>这是1957年冬天,一位名叫王三丁的大院老前辈童年时在黄楼前的留影。那时的大院里建筑、大树还不多,有点“冷清”。王老告诉我,当时他的父亲在海军机关工作,买了一部二手的德国产相机,那个年代很少有人有相机,拍照片更是很奢侈的事了。他后来随父亲去了葫芦岛,至今对在海军大院的日子非常怀念。</p><p><br></p> <p>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初,住在海军大院的“悠悠荡荡”(新浪博客名)为即将调到新疆工作的邻居送行,两家人在黄楼前的合影。前排几名天真无邪的小朋友手拿红宝书,笑容是那么的灿烂。</p><p><br></p> <p>上世纪80年代,总参谋部三部卫生队的四位女战友在黄楼前的留下珍贵的影记。希望这四位战友能看到这篇文章,激起你们在海军大院的美好记忆。</p><p><br></p> <p>在黄楼毛主席塑像前,天津纺织工学院的五名女大学生把美好的瞬间留在了这里。如果有机会,真的希望你们再回来看看。</p><p><br></p> <p>这是名叫郝风海的战友1970年作为海军代表参加国庆21周年庆典后,在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前的留影。看老照片,追忆青春,曾经的往事值得回味,纵使现在过得很好。</p><p><br></p> <p>这是海军大院七一小学1964级(5)班女生初中毕业时在黄楼前的合影照。那时候的照片是黑白的,学生时光却是多彩绚丽的。</p><p><br></p> <p>美丽的海军大院,一半花海,一半深蓝浪花白。人民海军报社主任编辑、记者彭化义于上世纪80年代在黄楼前留下了珍贵的影像。</p><p><br></p> <p>这是一张网红军人的照片。他叫马骏东,海军机关警卫营大学生战士,也是一名海军仪仗兵。2017年11月29日,马骏东在休假返回部队途中,发现一轿车失事起火翻倒路边,冒着危险砸破并手撕汽车玻璃救出两名伤者。他见义勇为的视频被网友争相转发,受到媒体关注,赢得了部队和地方群众的好评。马骏东,你好样的!</p><p><br></p> <p>这是一位1988年入伍的海军战士于皑皑白雪的冬日,在海军大院黄楼前留下的身影。小伙子穿上这身水兵服真的很帅气,岁月的痕迹,正如这飘飘洒洒的雪花,点辍着远去的时光。</p><p><br></p> <p>2009年,这位帅哥在黄楼前西装革履,双手叉腰,精气神十足。你在大院黄楼前留下纪念照,一定是非常的骄傲自豪吧。</p><p><br></p> <p>看老照片最能勾起美好的回忆。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七一小学的两位初中女生杨新新、胜燕平在黄楼前马路上的留影,远处的建筑就是黄楼。她们嘴角微微上扬的甜蜜微笑里透着幸福和对未来的自信,不知她们是否还住在大院或是再来过大院,虽然物是人非,但记忆里的美好依旧。</p><p><br></p> <p class="ql-block">海军大院灰楼和黄楼同一时期建造,也是海军大院的标志性建筑。灰楼飞檐斗拱,高大的立柱,宽敞的凉台,很有风格。灰楼实际上是个建筑群,如超大的四合院,老100号、200号、300号、400号楼交错环绕拱卫,400号楼在最北侧,中间是宽大的庭院。100号楼和300号楼是直线型,各有5个门洞。200号楼和400号楼是L型,各有11个门洞。每栋楼的两端、拐弯楼角和最中间门洞为四层,其余均为三层。灰楼自建成以来一直做为机关干部的宿舍楼。现在从西三环路上望去,依然可以看到灰楼古色古香的风姿。多少年来,飞檐结构的灰楼傲然伫立在高墙之内,总是专注地嘹望着墙外的一切。</p> <p>每一张照片,都有属于它的一份美好的回忆。这是大院老前辈王三丁童年时与家人在灰楼前的合影,拍摄于1957年冬天。从照片上可见,灰楼围城的庭院还比较空旷,只有一些零星的树木,据说在“三年困难时期”,这里成了各家各户的菜地,还有鸡舍、兔窝。后来,楼院空地上栽种了梨树、桃树、苹果树和葡萄,一到春天果园里鲜花盛开,好一派田园风光。上面这几张照片都是王老专门提供给我的,他说小时候的照片并不多,但是记忆里的美好却有很多。时间吹远了过住,却吹不断人们与海军大院牵系的那根线。</p><p><br></p> <p>海军大院的老一辈人,时常会提到海军一礼堂、二礼堂。我们这些后辈人总有疑惑,这两个礼堂究竟在哪呢?当然,海军大院现在使用的大礼堂,既不是一礼堂,也不是二礼堂。</p><p><br></p><p>一礼堂是海军第一礼堂的简称。它位于如今的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原后勤学院)东院院内,即原后勤学院礼堂,靠近海军大院西门南侧。1969年10月,后勤学院撤销时交由海军机关使用,称海军第一礼堂。1978年1月,军委重新组建后勤学院,又将一礼堂划归后勤学院。上图为曾经的一礼堂旧照,长长的台阶,高大的廊柱,漂亮的华灯,虽然算不上多么华丽,但也十分庄重。</p><p><br></p> <p>这是一礼堂(后勤学院礼堂)内部场景。礼堂分上下两层,宽大的舞台,紫红色的惟幕,繁星般的吸顶灯,在那个年代也是比较考究气派的。据说,当年总后勤部建造大礼堂(号称北京第二人民大会堂)时,应过于奢华受到周总理的严厉批评而修改设计、缩小规模,工程压缩后剩下的材料被用来建造了这座礼堂。听老同志讲,在一礼堂旁边还有一大片很漂亮的桃园呢。</p><p><br></p> <p>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一礼堂的几张入场券。券面上注明海军第一礼堂的地址为北京西郊翠微路23号。一礼堂划归后勤学院后,终究没抵挡住时代洪流的宿命,于几年前被拆除,原址新建了一个五星休闲广场。我专门去寻访过,再也看不到一礼堂的丁点痕迹,与院中老人攀谈,无不摇头惋惜。那个年代的遗迹,老一代的特色建筑,也许渐显陈旧,但它所蕴含的革命传统和教育意义,是再好的高楼大厦、广场换不来的。</p><p><br></p> <p>一礼堂曾经在海军机关工作生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比较大的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平时还会有电影和演出。这是1976年12月, 海军机关在一礼堂召开揭发批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大会。前排右起:王宏坤、肖劲光、刘道生、卢仁灿、潘焱、杨国宇。</p><p><br></p> <p>二礼堂是海军第二礼堂的简称,位于海军大院内。它是海军大院最早的礼堂,建于上世纪50年代,在原后勤学院礼堂(一礼堂)交归海军后改称海军第二礼堂,现已不存。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海军大礼堂广场西侧,即海军机关文体活动中心所在地段。据老同志讲,二礼堂比较简易,面积不大,后被拆除。上图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二礼堂入场卷。入场券上注明海军大院的地址是北京西郊复兴路55号。那个时期,公主坟还是北京的西郊,如今已成城市繁华地带,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发展真是天翻地覆。</p><p><br></p><p>除了一礼堂、二礼堂,海军大院内曾经还有过两座礼堂(都已不存)。一座是七一小学礼堂,正门屋顶有个漂亮的和平鸽图案。另一座是海军后勤部礼堂,严格意义上讲是原总参军训部(训练总监部)的礼堂,位于海后小院与小西门之间。1982年9月15日,刘华清同志任海军司令员的命令宣布大会,就是在海军后勤部礼堂召开的。</p><p><br></p> <p>这是最早的海军礼堂(二礼堂的前身)1957年的入场券。当时海军大院的地址是西郊公主坟什方院。上世纪50年代海军大院初建时这里还是农村,叫做什方院村,1980年改称什坊院。现在的莲花桥东北角、空军大院南侧那一片,还有叫什坊院的民居和路名。什坊院南边就是莲花池公园。解放初,莲花池已经荒废,成了养鸭场。海军大院的孩子们,就经常走大院东南门或者翻围墙、钻铁丝网,走不了几分钟就到了莲花池,在那里耍水、游戏、捡鸭蛋,玩的是不亦乐乎。</p><p><br></p> <p>这张照片的背景建筑就是在原二礼堂地址上新建的海军机关文体活动中心。照片上的小朋友听到嘹亮的国歌声时,情不自禁的举起右手致以少先队的敬礼。祖国在小朋友的心中,在大院人的心中,也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p><p><br></p> <p>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海军大院的人们,对这张照片应该颇有印象。这是拍摄于1984年的海军大院大操场,座北朝南的舞台,沙土铺就的场地,这是海军机关和大院人们集会、娱乐和锻炼运动的地方,晚上常常在这里放电影。从照片背景看,后方有高高的建筑吊车,应该是当时正在兴建海军机关大礼堂。</p><p><br></p> <p>海军机关现在使用的大礼堂建于1984年,虽算不上多么壮观,但在机关和大院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1986年12月31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和军委副秘书长余秋里、杨得志、张爱萍、洪学智等领导,在海军大礼堂前亲切看望参加海军第六次党代会的代表。</p><p><br></p> <p>这是照片拍摄于1989年秋季,背景为海军机关大礼堂,照片左侧远处为黄楼。照片显示海军机关正组织庆祝建国四十周年联欢会,着87式服装的官兵正在有序列队入场,广场上彩旗招展,一派节日氛围。照片中的主人(网名深思顿悟)曾经在海军政治部机关工作。</p><p><br></p> <p>海军大院创建时期,除了黄楼和灰楼外,还建了一些其他办公和宿舍楼。这座老4号楼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建成的通廊式办公楼,位于大院西区,曾为当年筹备组建海军航空兵部队的机关人员使用,现已拆除。许多从陆军部队转隶过来的海军老前辈们就是从这里起步,边学边干,加上前苏联专家的帮助,很快建立起人民海军自己的航空兵部队。某种意义上讲,这里就是海军航空兵最初的创建诞生地。据老同志回忆,当年在4号楼外,都能听到楼里传来的滴滴嗒嗒的声音,每次打下敌机,整个楼都会沸腾起来,海军大院的人们总能提前分享到打胜仗的喜讯。</p><p><br></p> <p>这张照片中的几栋建筑,左右两侧分别是老6号楼、5号楼,中间的平房则是海军杂志社(海军出版社)曾经的办公楼。我93年调到大院工作时,他们还在这里办公。作为《海军杂志》的积极作者,我那时候经常去编辑部学习请教。</p><p><br></p> <p>前面提到的老6号楼是一梯两户型的住宅楼,面积相对宽敞,主要供当时的机关中高级干部居住。后来在它的南边又相继建了类似的7号、8号住宅楼。这一地段的老4号、5号、6号楼、海军杂志社办公楼等均已拆除,建起了两栋高层住宅楼(见上图)。</p><p><br></p> <p>这是“文革”时期有名的“造反楼”,因当年在这里住的都是造反派而得名。“文革”中大院出现了“红流”、“红联总”、“井冈山”、“红色造反舰队”等派别组织,造反派在大院不知残害、批斗了多少老革命、老前辈,令人痛心不已。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座楼的外立面有许多纵横方向的凸出部分,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楼房进行的加固,以防止和减少地震损伤。在海军大院内,现在还有不少这种加固过的楼房。</p><p><br></p> <p>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为了防震,除了对现有楼房加固外,还在院里空旷地带以及楼宇之间见缝插针的修建了许多防震棚。后来有些防震棚被改成了住房,分配给大院军人和职工居住。我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黄楼北面还有防震棚住房。想当年,防震棚条件艰苦,漏风滴雨,得打水做饭、生炉子取暖,大院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可见一斑。</p><p><br></p> <p>海军大院还有一种简易房,就是筒子楼,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早年在大院生活的同志可能有切身感受,有多少大院人在筒子楼结婚生子,奏响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我上世纪90年代住过的18号楼,就是筒子楼。它最初是为单身军人所建,后来也分配给军人家庭使用。一家几口甚至几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水池、厕所是公用的,洗漱、洗衣服、上厕所要排队,洗澡得去公共浴室,做饭都在楼道里。筒子楼没啥隐私可言,谁家做好吃的了,谁家来客人了,饭菜飘香,南腔北调,满楼里飘着热闹的人间烟火。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相处融洽。随着大院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这种筒子楼已基本消失。</p><p><br></p> <p>海军大院东南高坡上的老405号楼,整体建筑为木结构,灰墙黛瓦,顶部梁柱支撑,四周砖石砌入,古色古香,有点像古代王府宅院。解放初公主坟周边坟岗林立、杂草丛生,仅有几座庙宇和看坟人的房子。海军领导机关从贡院东街搬到公主坟后,当时的海军领导就在这里住过。据说,海军原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原副政委卢仁灿和家人就曾住在这里。庭院深深,绿荫环绕,老楼就这样安安静静地伫立在红尘岁月里,仿佛隐匿于尘世中的世外桃源。</p><p><br></p> <p class="ql-block">已经泛黄老照片,印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了一个个故事。这是1961年7月苏振华将军与夫人陆迪伦在海军大院老407楼前的合影。苏振华,开国上将,曾任海军政委、中央军委常委、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陆迪伦,原海政文工团舞蹈演员,曾出演过电影《红珊瑚》,她冲破世俗和舆论的束缚,与大她22岁的苏振华结为伉俪,被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br></p> <p>这是卢仁灿将军与夫人邵永力在海军大院家中的合影。卢将军参与主持了北海舰队的组建,后任北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这位南征北战,一只手臂失去活动能力的英雄老将军,为人民海军事业鞠躬尽瘁,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p><p><br></p> <p>这张照片是原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希汉将军,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海军大院高坡住宅楼旁的留影。老将军英姿飒爽,他为海军建设呕心沥血,值得我们学习崇敬。</p><p><br></p> <p>这是大院老304号将军楼,位于大院西区,靠近原海直第二幼儿园。海军原副政治委员杜义德、原副司令员周仁杰等老首长曾经在这里居住。</p><p><br></p> <p>这是1965年秋杜义德将军与家人在304楼南侧的合影。中间坐着的是将军母亲柳氏,七个孩子聪明伶俐,十分可爱。杜将军能文能武,杀敌冲锋陷阵,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为人民海军建设呕心沥血,后升任兰州军区司令员。</p><p><br></p> <p>这是周仁杰将军(中)在海军大院的家中,右为将军夫人周谨。周仁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历任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他勤勤恳恳,艰苦朴素,1983年退休后组织上曾分配给他一套房子,他坚决不要,仍住在老房子里。</p><p><br></p> <p>这是大院西区的一栋将军楼,很有特色,因其外观被人们俗称熊猫馆。上世纪90年代我刚到大院时,海军原参谋长赵国臣将军就住在这里。1994年我们曾在赵将军的带领下参与组织“XX—94”海上实兵演习,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不幸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战斗到最后一息。非常怀念老首长!</p><p><br></p> <p>1988年1月,刘华清祝贺肖劲光85岁寿辰。两任海军司令员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是使命的传承、奋发的嘱托,两位老首长前赴后继,为海军事业鞠躬尽瘁,值得我们崇敬和怀念。</p><p><br></p> <p>这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您还有印象吗?海军大院曾经的唯一一座仿古凉亭,茶余饭后在这里休闲纳凉、下棋弹琴,还真有点置身颐和园的感觉呢。亭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位置在大院西南原海直第二幼儿园附近,现已无存。</p><p><br></p> <p>一些路曾经并肩走过,一些故事也许你就是主人公,许多年过去后依然相守在这里,因为心中深藏着那份执着。大院内高坡与一所交界处的这一层层台阶,几十年来一直静静的待在那里,默默承受着你来我往。这里留下过无数大院人上班、上学路上匆匆的脚步,记录了他们走向大海、迈向社会的足迹。你还会想起在这里数台阶、蹦上跳下的时光吗?愿你出走流年,归来仍是大院人。</p><p><br></p> <p>海军大院高坡的西南角,一座两层老楼前空地上放着一把摇椅,还有地上疯长的杂草。摇椅经过多年风吹日晒已经有些腐朽,一动不动,仿佛还在等待着它的主人。写到这,突然让我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p><p><br></p> <p>海军游泳馆是大院人喜欢光顾的地方,尤其是在热日炎炎的夏天。以前大院经常组织军人、职工和家属的游泳比赛,这是在游泳馆露天泳池的一场自由泳赛场,照片中的一位女主人获女子中年组50米冠军后的留影。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欢乐无处不在。</p><p><br></p> <p>上图为2004年12月拍摄的黄楼广场西南方的小花园一隅。照片中的石桌石凳早已不在,你是否也曾经在休息聊天、棋牌对弈过呢?这里曾经是通信连(三分站)的所在地。上世纪70年代,大院的生活服务设施多集中在此。据老辈人讲,当时两排红砖平房,中间一条水泥通道,南边平房有服务社卖食品百货,还有粮店和理发店,北边平房卖副食、肉和蔬菜。后来改建成如今的小花园,花草绿地,假山幽径,特别是那一片白玉兰树,每当玉兰花盛开的时候,煞是好看。走在小花园里,举目便是黄楼和毛主席塑像,让人顿生感慨思绪。</p><p><br></p> <p>1969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海军政治部专门出版了《人民海军》画页,欢庆毛主席首次为海军题词二十周年,以此庆祝毛主席76周岁诞辰。1949年8月,毛主席在接见新组建的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及参加人民海军组建的原国民党海军部分将领后,为人民海军题词:“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p><p><br></p> <p>这是上世纪80年代《人民海军报》的特约通讯员聘书。原海军某快艇支队独万河多次担任《人民海军报》特约通讯员,1983年他曾在《人民海军》报社实习三个月,先后采写了许多篇优秀报道,被评为优秀通讯员。</p><p><br></p> <p>上图为《海军杂志》的创刊号与复刊号。《海军杂志》为军队内部刊物,原名《人民海军》杂志,创刊于1950年11月,1959年10月改为现名。1961年停刊。1979年9月确定恢复出版并成立海军杂志社,同年10月复刊。《海军杂志》和《人民海军报》被称为海军的“一报一刊”。我所熟悉的海军杂志社邓文方社长、周长海社长、荣新光社长、张选农副社长和郑立法总工、薛亚宁主任,以及张福将主任、李泽才编辑、王惠平主任等,都在稿件论文撰写和我的专著《海军军事训练概论》出版发行方面给予了诸多指导和帮助。</p><p><br></p> <p>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原华东军区海军文工团的战友,在海军第一招待所门前的合影。第一招待所是海军机关唯一建在大院内的招待所,海军的很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那时的一所真有点厚重的味道,就连门前的垃圾桶也别具一格。照片中前排左二为原华东军区海军文工团男高音歌唱家朱崇懋。相见时难别亦难。看到这样的照片,是不是会让人泪流满面?</p><p><br></p> <p>原海政文工团位于海军大院西南侧,这是文工团大楼旧照,楼顶可见“海政文工团”5个大字。海政文工团成立于1951年,曾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军队专业艺术团体,拥有许多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已于2018年撤编。历任海政文工团(海政歌舞团)团长:柯桐,郗农,李菁,赵忠,张凤一,高文斌,朱连东,胡士平,王建华,王洪儒,吴崇生,李星,高山,宋祖英等。海政文工团是大院人特别是孩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可以近距离欣赏演员练功、排练的舞姿,感受军营艺术的魅力。当年,《红珊瑚》、《赤道战鼓》等许多优秀作品的第一批“观众”,就是这些溜进戏棚、扒着窗户偷看的大院孩子们。</p><p><br></p> <p>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老照片。1965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海政文工团话剧团演出的话剧《赤道战鼓》,并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留念。下图为当年同时所拍的彩色照片。成立于1959年的海政文工团话剧团,在短短6年的时间内,先后创作演出了《甲午海战》、《海防线上》、《赤道战鼓》和《夜海战歌》等优秀话剧,在我国戏剧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剧目的创作、排练和上演,得到了许多中央领导的关怀,特别是敬爱的周总理先后五次观看海政文工团的话剧演出,给海军文艺工作者巨大的鼓舞,大家都说,周总理爱看海军的话剧。</p> <p>“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波浪里把花开……”,老一辈人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珊瑚颂》。1960年,海政文工团创作的九场歌剧《红珊瑚》轰动全国,196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把它摄制成同名歌剧电影在全国公映。上图为《红珊瑚》剧照。《红珊瑚》故事情节感人,唱曲优美动听,特别是主题歌曲《珊瑚颂》被广泛传唱,成为人们喜爱的著名歌曲。海政文工团几代歌唱家傅丽坤(电影原唱)、赵云卿、宋祖英等演唱的《珊瑚颂》,委婉动听,尤为经典。</p><p><br></p> <p>这张黑白照片上的两位演员,你能认出是谁吗?1979年3月,海政文工团随中央慰问团赴广西慰问对越自卫反击战凯旋的边防部队,这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右)和常贵田在表演相声。两人是叔侄关系,又是搭档,当年的相声《帽子工厂》至今依然经典。我和常贵田老师曾经同住一个小区,每次碰到他,总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遗憾的是,2018年两位大师先后因病离世,令人痛惜。</p><p><br></p> <p>这是一张普通而又特别的照片,特别之处在于他们是父子两代海军、两代大院人。照片为原海军政治部王武方大校(左)与父亲原海军通信总站王效忠主任(中)及弟弟的合影。王效忠是海军通信的早期建设者之一,王武方1958年跟随父亲来到海军大院,长大后参军子承父业从事海军通信工作,后调到海军机关工作直至退休。海军大院这样的父子(女)两代兵还有不少,但同在大院工作的不多。</p><p><br></p><p>对大院军人家庭及后代来说,生于斯,长于斯,海军大院就是故乡。这些与见证海军成长的孩子们,走到哪里也脱不了和海军的情感,有的还和海军大院结下一辈子情缘。上集文章中提到小名“嘟嘟”的杜大姐,她的好友银杏树生在海军大院,长在海军大院,嫁给海军大院军官,就一直住在海军大院。时至今日,海军大院子弟已从第一代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或延续父辈使命参军卫国,或走向社会创业奋斗,但他们身上的海军大院情结总是挥之不去。</p><p><br></p> <p>上面是两张上世纪70年代初在天津海军草坨子五七劳动学校拍摄的照片。在那个是非难辨的动乱时期,尤其是上山下乡运动期间,海军利用农场资源,将干部职工子女送到草坨子五七劳动学校(农场)落户、锻炼。这其中就有不少海军大院子女,后来有的参军入伍,有的因父母“政治问题”牵连而留在了农场。草坨子当时是荒芜人烟的盐碱地,从营房沿金钟河往东叫夹皮沟的地方,有几排芦苇和泥巴搭建的草房子,住过许多因“政治问题”被下放劳动改造的海军大院干部。五七劳动学校,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提起草坨子、金钟河、夹皮沟,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一定有着特殊的记忆和感慨。</p><p><br></p> <p>这是当年草坨子五七劳动学校的信笺和毛主席像章。时光如水,带走的不仅是青春年华,还有许多曾经朝夕相伴的老物件。</p><p><br></p> <p>这是上世纪50年代海军机关结婚对象政治及社会关系调查信函(1956年)和调动工作信函(1959年)。老一辈的军人对此可能都有很深的感触,那时候谈对象确定恋爱关系要向组织报告,结婚那更不用说,得调查对方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关系,要求非常严。左边信函中还能看出当时老海军机关的邮政地址是北京市建国门里贡院六号。右边这张信函说明那时候军人家属随军调动以后,组织上还帮助安排好工作,真的是非常暖心啊。</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七一小学建于1954年,曾是海军大院的军人子弟学校。这两幅照片,是上世纪50年代的学生王三丁老前辈的少先队队员表,以及1964级初二学生韩晔后来在北校门少先队队徽(现已不存)前的留影。老校友灿烂的笑容,展现了那未泯的童心。如果仔细看少先队员表上的盖章,那时候的七一小学还叫新北京七一小学呢。</p><p><br></p> <p>这是1967年七一小学当年的红小兵证、红小兵袖标和红小兵活动纪念书签。红小兵是“文革”期间,在小学范围内取代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少年儿童组织。那个年代,加入红小兵是对学生上进的要求,还要贯彻阶级斗争路线,海军大院军人的小孩因为“ 根正苗红”出身好,通常都能顺利加入,佩戴印有“红小兵”字样、红底黄字的袖章、袖标,走起路来那叫一个雄赳赳气昂昂。</p><p><br></p> <p>老照片可以保留当年最珍贵的记忆,记住童年最灿烂的时刻。这是1969年七一小学颁发给学生的五好战士奖状,就相当于现在的三好学生吧。那时的荣誉证书并不奢华,却绝对荣耀。</p><p><br></p> <p>这是1973年的七一小学毕业证书。以毕业证书看出,那时候的学校毕业季还是冬季,印章还是七一小学革命委员会,时代的印记跃然纸上。毕业了,标志着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新的征程的开始。在人生的时光里,这些都会成为心中最无悔的一抹记忆。</p><p><br></p> <p>岁月如歌,青春曼妙,即便要说再见,那时光都是大家共同谱写和演绎的歌谣。这是七一小学1964级(4)班同学在校内的毕业合影照。往事如烟,七一小学早已不是故时的模样,背景中老屋和松树只能在记忆里寻觅。突然想起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或许就是这样的写照吧。</p><p><br></p> <p>这张照片为2003年非典时期的海军大院。相机锁住了那一瞬,时间的流逝让我们懂得了倍加珍惜。17年后的今天,又经历了一场新寇肺炎疫情的肆虐,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军民同心抗疫,一切向好,愿海军大院平安,愿祖国大地安泰!</p><p><br></p> <p>每当走在大院,仿佛曾经的过往与辉煌让人触手可及,触景生情,我的脑海里一遍遍地闪现这些老照片,就好像是海军大院发展乐章里流淌的一个个音符,畅响着新时代的交响曲。海军大院的每一朵浪花白,每一处花海,都昭示着海军大院光辉灿烂的未来。</p><p><br></p> <p> 合上这些尘封已久的老照片,任思绪流动其中,我终于明白,流逝的是岁月,永远流淌的却是海军大院情怀。当你翻看这些老照片时,是否感慨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当你听完老照片里的故事时,是否带着一丝年华老去的惆怅;当你看到老照片里的前辈们,是否满怀崇敬的心情致以庄重的军礼。岁月让我们成长也会让我们老去,我们生活的海军大院正在日新月异。祝福海军大院会越来越美好,祝愿人民海军越来越强盛,这是我们一代代海军大院人的共同心声!</p><p><br></p><p><br></p><p>附:<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oxatea?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老照片里的海军大院</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p><p>【后注】:文中的照片均取之网络及公开的资料,或由作者拍摄。照片版权归摄制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改正。欢迎您留言、指正和转发分享。若转载或摘录使用,请注明出处。谢谢!</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