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大家好!今天是《一师一典两诗》第十四期,本期重点讲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和他本人的典故。之后呢,我写了两首带有禅意的诗,还是那句老话,仅供大家参考吧,期望能在练字方面给您一丝帮助与启发。</p> <p> 黄庭坚,生于公元1045年,卒于公元1105年。他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作品有《松风阁诗 帖》《诸上座帖》《山谷词》等,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lěi、晁cháo补之、秦观皆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p><p> 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系“宋四家”(苏黄米蔡,这四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和最高水平)之一。黄庭坚除楷书自成一家外,还擅长行书、草书。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中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足以表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刻:“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他在学习晋唐经典书法之余,同朝的苏轼对他影响最大,他的手札zhá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苏轼的。从他的行书来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特征,与苏轼书法极为相像。苏轼长他八岁,两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黄庭坚以禅悟书之法亦与苏轼互为影响。譬如苏轼的《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尤其是末尾的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黄庭坚的草书是学同朝书法家周越的。大家可能对周越不太熟知,我在此做一简单介绍吧,周越是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断层的重建者,其门下出了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位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家。黄庭坚对草书笔法是有深入钻研的,史书上称他“学张旭、怀素、高闲之墨迹,遂窥得笔法之奥妙”。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却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旭、怀素和我,世间仅三人悟得此法。”黄庭坚的草书还得益于书外之功。他有这样一段自述:“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yǐ而通神入妙。吾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 ,时时蹇蹶jiǎn juě,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张旭、怀素作书皆以醉酒进入忘我癫狂状态,纵意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从不饮酒,其作书全在心悟,以意运笔。然其参禅悟道,虽多理性,但也能聚散收放,大开大合,进入挥洒自如之境界。其用笔,既纵横跌宕 ,又行处皆留,留处皆行。观他所作的《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书帖,真能感觉到他得到了草书之妙理。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又一崭新的境界。</p><p><br></p><p> 典故【斗对】</p><p> 黄庭坚打小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成诵,感慨之处便可吟诗。他7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 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8岁时作《送人赴举》诗:“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zhé 在人间今八年”。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感觉惊奇,以为他是千里之才。有一天,李常来到黄庭坚家,见黄庭坚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小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以顶真的造句手法作出上联: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黄庭坚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他立刻从手中的毛笔得到启发,对出下联: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李常见他小小年纪便能对答出如此难度的联句,便对黄庭坚更加器重和爱护,有意悉心栽培,使其进步更快。</p> <p> 此则典故阐明一理,即善书者通常亦善文,善文者亦有利于学书,两者相辅相成。譬如在那个既重文又重书的唐宋时代,颜柳欧赵苏黄米蔡这书坛八大家,个个都是诗词创作与书法创作两者俱佳的大咖级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