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地处阴山北麓,地域辽阔,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旗,198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县。近几年来,察右后旗紧紧围绕“脱贫摘帽”目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重点,攻克难点,持续发力,精准施策,强化“增收入、减支出、补短板”扶贫举措,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搭台、群众唱戏思路,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7800户16156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74户148人,贫困发生率由12.6%降至0.085%, 2018年12月顺利通过自治区“脱贫摘帽”第三方评估验收,2019年4月自治区正式公告,察右后旗成为了乌兰察布市首个“脱贫摘帽”国贫县。</p><p>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察右后旗在“脱贫摘帽”的基础上,坚持“四个不摘”,保持工作力度不减、干劲不松、精力不散,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p><p> 为展示乌兰察布市暨察右后旗脱贫攻坚成果,7月24日,市老干部局和市摄影家协会组织退休会员赴察右后旗开展主题为“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摄影采风活动。</p> <p>“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老干部摄影釆风团 </p> <p> </p><p> </p><p> 采风的第一站是大六号镇大西沟村。年轻的村支书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大西沟村委会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的艰辛历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5户70人已实现全部脱贫。我们在走廊遇到了前来民情室解决问题的两位村民,他们告诉我们说,从前的大西沟交通不便,靠天吃饭,村民的生活很贫苦,整村搬迁到幸福院和移民新村后,住上了砖瓦房,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村委会发展集体经济,他们的收入提高了,老弱病残也不愁吃穿用度,药也能吃得起了……说话间,走廊尽头悠扬动听的二胡合奏声吸引了我们,隐约能听得见一个清脆的女声在和唱,寻声过去,原来是几个村民在文化活动室自弹自唱。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小小的村文化活动室竟然应有尽有,有二人台、秧歌等各种曲目的表演服装和道具,仅马头琴、二胡等乐器就有六、七种。走出活动室,走过民情室、图书室、健身房……站在这个600平方米的党群活动中心门前,望着不远处的篮球场、足球场、健身广场、生态小公园,还有公园里的各种健身设施,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3月6号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说过的一句话:“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能让昔日吃不饱穿不暖的农民过上如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大西沟村委会,不辱使命!</p> <p>《永远跟党走》 刘丽英 摄</p> <p>《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 刘丽英 摄</p> <p>在丰裕村群众文化活动室,几位村民正在进行彩排,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有。 乌苏 摄</p> <p> 《民情恳谈》 乌 苏 摄</p> <p>丰裕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正在网上为民服务 韩春丽 摄</p> <p>《我们村的足球场》 李 芳 摄</p> <p>图为大西沟村党群活动中心门前的小广场,因为是农忙时节,广场没有人,远处停放着农耕机械,现代化建设带给了农民富足的物质生活,娱乐休闲场所则充实了农民的精神世界。 李 芳 摄</p> <p>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农民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内心无困。 孟繁珍 摄</p> <p> </p><p> </p><p> 从大西沟出来,我们来到大六号镇丰裕村。丰裕村辖6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49户49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户148人,到2020年底,全部脱贫。</p><p> 让我们把镜头转向丰裕村村民刘玉占和李凤兰夫妇家中。五十多岁的老俩口把移民搬迁小院拾掇的井井有条,菜园子里种植的蔬菜品种齐全,白菜、香菜、芹菜、豆角、西红柿、土豆、向日葵……院子一角搭了一个鸡窝,养着10只鸡,已经能下蛋:另一角种了两颗果树一颗杏树,明年就能结果实;最稀罕的是,我们竟然在院子里看到一大片雪菊,女主人告诉我们,那是村委会为了发展庭院经济,特意为村民从西藏买回来的雪菊籽,长成以后老乡把它们采摘、晾干,村委会回收,统一卖到城里,能卖不少钱呢。她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她的庭院经济每年能收入2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分红1000元,男主人享受的4000元低保,俩人每月各领到的150元社保,加上自家4亩多承包出去的耕地收入每人每年500元,老俩口即使不出去打工,年收入也能达到12000多元。和她聊完天,我们没进她的家,只用摄影机记录下了她美丽的笑容,因为那个富足的小院和她发自内心的笑容已经告诉了我们:他们的生活,有滋有味。</p> <p>庭院经济、慢病医疗到家使丰裕村的李风兰获得新生活。 韩春丽 摄</p> <p>《晚年生活有保障》 韩春丽 摄</p> <p>我们深入贫困户家中,他拿起明白卡,向大家介绍他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今年一年的收入情况。 黄宝玺 摄</p> <p>《庭院经济加速奔小康》孟繁珍 摄</p> <p> </p><p> 从小院出来,拐了一个弯,来到一处地头,六、七个农民正在拔草。驻村工作队的干部告诉我们,这些农民正在给黄芪间草。为了给农民增加收入,2018年村集体开始种植黄芪、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第一年这些中药材就为村集体增加40万元收入,去年收入90万元,今年雨水充足,种植经验也比前两年丰富,预计收入更多。有了这个集体经济,村民不仅能在年终拿到分红,除草、采摘还能额外增加收入。几年来,丰裕村党支部创新了一套“支部引领、政府扶持、多企联动、村民参与”的“四方合作”发展模式。“四方合作”的发展模式能合理调配各项资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9年,丰裕村依托优越的地理条件,种植葵花、小麦、雪菊有机农作物2000亩,当年喜获利润30万元;利用温室和网式大棚,进行马铃薯良种繁育和特殊蔬菜种植;同内蒙古云天化公司共同筹建了“生物燃料加工厂”,将现有的柠条资源加工成颗粒燃料,每亩柠条可为村民收益10元,每生产一吨成品可给村集体收入20元,2019年为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2019年6月,村集体又自建了一处农副产品加工厂。各项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出一条“自种-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发展道路,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农民收入不断增加。</p> <p> 朱淑玲 摄</p> <p> 马耀廷 摄</p> <p> 刘丽英 摄</p> <p>村干部和大家一起拔草 韩春丽 摄</p> <p>《集体经济让农民富裕起来》孟繁珍 摄</p> <p>丰裕村今年的中药材长势喜人,预计收入会比去年增长,村委会每天安排8—10人在田间拨杂草,解决了一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p> <p> 朱淑玲 摄</p> <p> 刘丽英 摄</p> <p> 韩春丽 摄</p> <p>图为几位农民正在田间给马铃薯间草,“后旗红”是察右后旗的主要经济作物,在扶贫脱贫致富道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黄宝玺 摄</p> <p> 黄宝玺 摄</p> <p>上面二图为退休的老会员王忠清、马耀廷在专心致志地进行釆风创作。</p> <p> 王忠清 摄</p> <p>图为釆风团的老干部们在冒着酷暑拍摄</p> <p> </p><p> </p><p> 丰裕村的另外一处集体经济——东山小流域治理工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东山小流域有着发展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几个天然泉眼常年不断从山涧股股流出,汇成一条河流,过去由于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上天赐予的纯天然水资源被白白浪费。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委会认真研究布署,并多方筹措资金,决定利用两年的时间,把东山小流域打造成为一个集旅游、休闲、生态、经济为一体的一项富民工程,汩汩流淌的泉眼终于发挥了它的效用,它能浇灌附近一千亩集体经济林,这些经济林在明年就可见收益,预计将年收入150万元,明年将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此外,东山小流域工程还将用于附近三千亩的设施农业灌溉。农民的钱袋子眼看着一天天鼓起来。</p> <p> 李 芳 摄</p> <p> 马耀廷 摄</p> <p> 马耀廷 摄</p> <p>东山小流域治理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天然泉眼,准备修建水库来浇灌林木。</p> <p> 朱淑玲 摄</p> <p>图为东山小流域浇灌的杏树,已经结出果实,明年将大面积收获果实。</p> <p> </p><p> </p><p> 察右后旗总人口23万,共有九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1.3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旗。为保护和传承草原文化和蒙古族传统文化,2018年,白音察干镇哈牧嘎查通过村“两委”领办集体经济方式,将13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到察右后旗查干ao包民族制作有限公司,发展壮大了嘎查集体经济。该公司是一个主要从事蒙古族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和销售的民营企业,每年生产蒙古族手工艺制品1300件,其中马头琴、蒙古包、民族家具等三3项成果被列入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传承人名录,公司员工被评为市级手工艺大师,作品马头琴获全市首届京津冀蒙传统手工艺大赛中获金奖。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丰硕的收入: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7.68万元和7.8万元的收益,解决了本村7户建档立卡户共19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每人年均增收6500元,完成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p> <p> 马耀廷 摄</p> <p> 王忠清 摄</p> <p> 乌苏 摄</p> <p> 李 芳 摄</p> <p> 朱淑玲 摄</p> <p>察右后旗白音哈木嘎查干敖包手工艺制作有限公司发展民族乐器,制作马头琴防止裂纹变形木料都是从蒙古进口,青年技师孟达正在认真专注地工作。</p> <p>技师在专注地雕刻 李 芳 摄</p> <p>老干部王忠清从小喜欢木匠活,退休之后把木工制作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爱好,乐在其中,图为王老正在与技师孟达切磋技艺。</p><p>刘丽英摄</p> <p> </p><p> </p><p> 让我们继续跟随镜头前往乌兰哈达苏木哈必力格嘎查的村集体经济——蘑菇大棚。蘑菇大棚名副其实,全部用于蘑菇栽培,其中8个高标准发菌棚,12个双层出菇棚。大棚由察右后旗丰萺公司经营,主营蘑菇品种培育、生产和销售,目前主要培育生产香菇品种。我们来到大棚正是时候,香菇在塑袋里将出未出,膨胀着、盼望着,有的已经悄悄探出头来,被摄影师拍个正着,就是这些顽皮的小家伙,为村集体带来了极大的收益: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5万元,这些收入主要用于村委会的公益事业、扶持自然村和资助贫困户,贫困户分红户均达到2500元左右。除此以外,蘑菇大棚的发展还为当地的贫困户带来了务工收益,食用菌的生产劳动强度不大,这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生产期间用工达到每天45人,带动了周边8个浩特自然村劳务增收,同时提高了劳动人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下一步,公司将持续发展,不仅带动本村,还要带领乌兰哈达苏木乃至全旗发展蘑菇种植产业,不但让农民脱贫,还要向小康之路迈进。</p> <p> 王忠清 摄</p> <p> 王忠清 摄</p> <p> 王忠清 摄</p> <p> 刘丽英 摄</p> <p> 韩春丽 摄</p> <p> 乌 苏 摄</p> <p> 乌 苏 摄</p> <p> 贲红中心卫生院辖9个行政村,服务覆盖9700人,9所行政村卫生室,16名乡村医生,承担着基本医疗、健康扶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村级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和技术指导以及乡村医生培训等工作。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3户2031人,卫生院实施六项精细化管理措施,为贫困户提供优质医疗服务。</p> <p> 李 芳 摄</p> <p> 李 芳 摄</p> <p> 李 芳 摄</p> <p> 李 芳 摄</p> <p> 孟繁珍 摄</p> <p> 刘丽英 摄 </p> <p> 乌 苏 摄</p> <p> </p><p> </p><p> 整整一天,我们的眼睛跟随着我们的镜头目不暇接,我们的脑海跟随着我们的眼睛思绪万千,一切都变了,农村变得更加美丽,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农民的笑容也变得更加甜美。 这让我想起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察右后旗的脱贫攻坚,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带领着乡亲们脱贫脱困,向着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