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老同学提醒木头,现在社区正在统计参加抗美援朝的人员信息,你告诉你妈一声。</p><p><br></p><p>木头说,人家已给我妈打电话问,我妈说她沒参加抗美援朝。意思她没上战场,一口回绝了。</p><p>无所谓了。</p><p><br></p><p>母亲这点意识很清醒,共产党待她不薄,够意思,她沒文化,沒本事,孩子多,老了,什么待遇都碰上了,挺好。</p><p><br></p><p>解放战争中她好歹还押过几次俘虏,虽然她半夜睡着了,俘虏都跑了,领导训她,她眼泪鼻涕流的多长,可是朝鲜战争,等她去,己轮不上她去阵地,仅仅是唱不完的刘胡兰,白毛女,小二黑,她不算上前线。</p><p><br></p><p>母亲在大理上还清楚,虽然常后悔。</p><p><br></p><p><br></p><p><br></p><p><br></p> <p>一军打仗不行,属于农民型沒灵气,打个防守型还比较顽强。解放大西北,刚在当年红四方面军兵败的祈连山张掖等地驻扎,脚跟未稳,朝鲜战场最苦的几场恶战沒赶上。后来部队从西北轮换在朝鲜战场上被重创的38,39军,赶到朝鲜,这才上了朝鲜战场。</p><p><br></p><p>而第五次战役中全是与美拉锯战,反复争夺,焦土执着。按理部队家属小孩不能去。母亲恰是文工队成员,只好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去了朝鲜。</p><p><br></p><p>等我们到,大战基本消停,但小战仍反复拉锯。由于小,木头只隐约记得一些散乱镜头。但从小生长在部队与那个国度感情还是不一样,从沒觉得那是个外国,当时基本觉得是同文同种同环境。</p> <p>青海,甘肃苦寒,部队里许多孩子得肺炎死了。木头属于九死一生的活下来的,命大,因此周围人稀罕她,她刚伪公主般过了一段娇气时光。</p> <p><br></p><p> 母亲当时是军人,部队入朝令下,她带着刚出生的我弟弟和我随部队上了火车,到了丹东,敌机轰炸,人们都下车救军用物资。</p><p><br></p><p>我母亲她们几个将襁褓中的婴儿放在雪地里,也加入抢救队伍中,一个阿姨将怀抱中的婴儿裹的很严,舍不得放下,奔跑中的人们无意中将她撞倒,她一屁股坐在我弟弟头上起不来,当人们将她掺起后,发现我弟弟已经窒息,人们又开始抢救志願军后代……</p><p><br></p><p> 当军车到了朝鲜,那个阿姨打开襁褓一看,自已的孩子己被捂死了。</p><p><br></p><p> 活着的我弟弟,当年被坐塌的鼻梁已经长的很挺,姊妹中唯一遗传了母亲新疆游牧民族的鹰钩鼻子得以显现。</p><p><br></p><p>母亲到现在还在鄙夷着当年的那个阿姨,说为什么她家的孩子就那么娇气。</p><p> </p><p><br></p><p> </p><p> </p><p><br></p><p><br></p><p> </p> <p>朝鲜的山在砲火后,依稀还有硝烟升起。</p> <p><br></p><p>現在想来,我们的战士其实很想家。</p><p><br></p><p>部队当时孩子极个别,整个师里也就那么两家人带着孩子,人人都稀罕,经常不打招乎就将孩子带上汽车到很远的连队去。</p><p><br></p><p> 我经常坐在汽车驾驶室里望着路边闪过的树丛,很高,很乱,叔叔说有的树结的果子像毛粟子,能吃,我眼巴巴地盼着能瞅见一个半个,常常晃晃悠悠地就睡着了。</p><p><br></p><p> 目的地往往都是黑幽幽的,汽油灯下围着很多兵,瞪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瞅着你,不说话,也拿不出毛粟子来,我只能表演几个小节目,他们还是不说话,灯光下眼晴亮亮的。</p><p><br></p><p> 年老的我,每当看到朝鲜战爭纪实的文章,就想到这些当年也是年青的孩子就是这样默默地倔强地站在堵截美军的公路上,手榴弹捆塞向装甲车轮下,爆炸声响,烟雾散去,这些小兵就这样默默地不声不响地消失,瘦小而单薄……</p><p><br></p><p> 我想当年我应该挨个亲亲他们多好!</p><p><br></p><p> 老了,有次出差到塔城边界上去连队里看望战士,床铺整洁,但薄而冰凉,那些兵仍是那么黑黑瘦瘦,一声不响地围着你,看着你……汽车走远了,小兵还摇摇晃晃地追着车跑。后面山坡上是石子砌出的“保衛祖国”几个大字。</p><p><br></p><p>其实每当战争,灾难来临,冲在前,守在后的都是这样瘦瘦小小黙不作声的小兵。这个景象,这个道理从小就印在了木头脑海里,难以磨灭。</p><p><br></p><p> </p> <p>战后,人们坐在炮火轰炸后石砾化的山坡上,红旗也沉重地在山顶上喘息。</p><p><br></p><p> 记得部队的操场上堆着如山的钢盔,上面有的有子弹穿过的窟窿,有干了的血污,记得我拿起看,对着阳光看,很沉,哨兵叔叔拿着枪站在旁边,脸色沉重不语,那种气氛无法让一个孩子好奇地问东问西……</p><p><br></p><p> 当时以为我们国家穷,我们的战士沒钢盔防护只好捡人家的作战利品,可是那种阳光下的沉重和悲哀还是让小孩的我记忆犹新,永难忘。</p><p> </p> <p> 记忆中朝鲜很冷,大雪一下,就推不开门。由于个子小,总觉得门外的路像坑道曲里拐弯,仰着头也看不到上面的世界。</p><p><br></p><p>清晨很冷,奇怪的是我总要到坡上的小厕所里解手,地面结冰,我小心翼翼地望着茅坑,叔叔们总说我是在茅坑里捡出来的。</p><p><br></p><p> 好几次手冻的来不及解开裤子,尿裤了,不敢回家,蹲在地上,太阳出来,光线透过树隙,父亲从路上走来,他背朝阳光,看不清脸,但我觉得他笑着向我伸手,我的裤子结冰,冻成蹲着的形状,我站不起来,他抱起了我……</p><p><br></p><p> 以后,每当看见父亲手插裤兜站在坑道口的像片,他笑着,我总觉得坑道里一定又湿又冷,但记忆中他的手怎么会那么暖乎乎的。</p> <p>战争中的孤女让人心疼。</p> <p>一个破缸也让人高兴不已!骑大马呀!</p> <p><br></p><p> 刚去朝鲜,部队沒有营房,我们住在朝鲜老乡的房子里,进门脱鞋,地上是农村晒粮的大炕席,硌人而担心刺扎入脚底。</p><p><br></p><p> 一天晚上,妈妈说高炮阵地爆炸了,我站在窗口,扒在窗栏上看着很远的地方火光冲天,明亮耀眼,很多很小的人影在匆勿移动,在高射炮上爬上爬下,妈妈说,爸爸也去救火了。</p><p><br></p><p> 我坚决不睡,扒在窗栏上望着,要等父亲回来,后来母亲对人说,我这么小就这么懂事,长大是个孝顺的孩子。</p><p><br></p><p> 谁知,我长大后不知哪来的叛逆基因,总是看这也不对,那也不顺眼,根本不是孝子,至使我的父母一点不喜欢我,恨不得拿手指点着额头骂声逆子。</p><p><br></p><p> 但是再怎么逆反,听到人们说中国,说我们的历史,说我们的军队这不好,那不对,我还是气愤难耐,恨不得拍案而起!</p><p><br></p><p> 几十年后,那些画面如油画般烙在脑海中已早被艺术化了</p> <p>小时候,觉得朝鲜的原野很大,风吹的畅快,居然这些印象在深睡中常常梦到,对无人原野的热爱,对风吹脸颊的舒畅感成了一生的追求。</p> <p>在朝鲜老乡家住了很久,对邻居的大妈,阿姐居然依稀中还有印象,那个姐姐很漂亮,可是中国话总也说不好,如同我一样,只会几个常用词,可她脸上的笑容很美。</p><p>直到长大了,人们传说中朝鲜女人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女,我一直深信不疑。</p> <p>不知那么多风浪,她他们是否还健在?</p> <p>人民军官兵脸上总是沉重严肃。他現在也老了,不知安否?</p> <p>父亲和战友们在一起,仍不那么俊朗自信坚毅。</p> <p>母亲当时总是很快乐地很简单地笑着,仿佛人生前面是一片撒满阳光鲜花的大路。</p> <p>部队基层干部战士帅小伙多,真招人喜爱,也就流行长的精神就体面的潜意识。</p><p><br></p><p>因此给木头最坏的教育就是以貌取人。他们从小就围着木头说,你漂亮的像个猪八戒……,你丑得像个天仙女……,完全搞乱了木头的审美价值观,凡是仙女就是妖精,就是丑八怪。</p><p>逆反思维贯穿一生。</p><p><br></p><p>他们喋喋不休说木头父亲丑,说他胖,说他脸上有麻子,害得父亲更加木讷,更加对母亲不放心,唯恐将来桌子高板櫈低,父亲总和那些低调的老实蛋在一起,木头人生也就这样矛盾着,内在虚荣而自卑,另一面又张扬,掩饰,一辈子沒做个踏实而安稳的人。</p><p><br></p><p>成也颜控,败也颜控。</p> <p>文工团的小伙姑娘们个个阳光健康,他她们的笑声在天空大地上迴响,比歌声还亮!</p> <p>叶叔叔是母親从当兵就一起演出的搭档,她亲自拉线牵媒硬是搓合了这一对金童玉女。</p><p><br></p><p>文革中叶叔叔从原子基地搬迁,路过西安,仅停留24小时,他在父亲单位外面转啊转,不敢也不宜问父亲被斗情况,恰碰木头从农村碰折腿一瘸一拐回家,他果断拦住问,“你姓什么?是否叫利平?”</p><p><br></p><p>战地友情几十年如一,历经风雨不曾折断彼此的牵挂。</p><p><br></p> <p>文工团中俊男靓女般配的如同現代电视剧中的人物。</p> <p>在板门店停战谈判地的安全巡检。</p> <p>文工团那些叔叔们,比较洒脱,自由,爱说爱笑,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木头,从小比较野,像路边的灌木丛中的野蒿子。</p><p><br></p><p> 当时部队很廉洁,沒有坏风气,</p><p> 停战后,国內慰问团很多,有次好像过年,在操场上有许多名目的活动,其中一个是套圈。</p><p><br></p><p>殷参谋长的小宝和我一般大,他手气好,套中了一本连环画,记得是“洋葱头历险记”,他炫耀着,不给我看,我羨慕极了,不停地央求叔叔们给我多发一些项圈让我套,越急越套不中,扔了那么多,叔叔真的捡的不耐烦了,最后向征性地给了我一个小黄鸭。我是想要那本书啊,况且我刚刚在大礼堂表演完节目,人们都那么喜欢我,笑声掌声雷动,就这都不肯“照顾”我一下?</p><p><br></p><p> 庆功宴会上,许多叔叔给我弟弟夾肉吃,他小,吃了很多,最后吃吐了,我爱吃大米锅巴,到食堂里面去要,母亲气极了,拉我们回家,罚我们站在太阳底下。</p><p><br></p><p>路过的叔叔都劝我母亲饶了我们,母亲生气着,说为让我们长记性,不要沾公家光。</p><p><br></p><p> 我们像个罪犯一样站在光天化日之下,人来人往。</p><p><br></p><p> 惩罚有效,几十年后还记得如此之清。</p><p>这些叔叔们揶揄地笑脸我依然可见。</p> <p>师政治部的干部战士人已经很多了。</p> <p><br></p><p>有张像片很有意思,是当时军长与东欧军事代表团合影。</p><p><br></p><p>就是这张东欧军事代表团与部分志願军合影中,其中一张,我母亲穿件花棉袄,抱着我妹,是倚在胯上那种中国农村家庭妇女式,很随意,一点不崇洋媚外。很奇怪的家庭妇女在一群老外中一点不自卑,不做作。</p><p><br></p><p>这种一般普通人的底气是毛主席等老一代在战争中获得必胜的霸气,千万志願军战士前扑后继舍身忘死才挣来的自信与自尊,恰好我妈精神上受到熏陶与培育,才很大方很随意很不讲究地表現出来。</p><p><br></p><p>可惜像片在文革中烧了。父亲怕说有里通外国嫌疑,提前烧了,母亲说他是软骨头。</p><p><br></p><p>照片烧了,但记忆未磨灭。</p><p><br></p><p><br></p><p><br></p><p><br></p> <p>母亲老了,抽着烟,坐在沙发上,唠唠叨叨地埋怨这个,咒骂那个,沉静在自己一生艰难的怨气中不能自拔,她刻薄地毒气仿佛渲染的周围一片压抑她才顺心如意。</p><p><br></p><p>当年那个阳光,爱笑的女子何时变成这样?木头一直不忍心拿起手机给她留影,现实何其残忍,她一再告诫妹妹们,干万要修练自己,不能像老年的母亲抹去世间一切的美好。</p><p><br></p><p>木头百无聊赖,翻开了家中的旧相册,一帧帧一幅幅,似河底的卵石静静地爬在那里,轻轻一撩,近百年家国变迁中的欢乐痛苦一幕幕仿佛清晰展开,触手可及。</p><p><br></p><p>木头人老了,也爱回头看了,趁这最后时光记下断断续续的记忆,触摸这河底的石子。</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