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圆明园遗址公园

老马识途一往无前

<p>  清晨,太阳唤起睡意朦胧的我们,迎接清新湿润的夏伏一天。按照周日行程计划安排,我们向圆明园遗址公园出发。</p> <p>  手拉手,肩并肩,快乐、喜悦洋溢在幸福的脸庞;齐迈步,同前行,轻松、愉悦荡漾在欢快的心芳。</p> <p> 沿北京三环一路向西北,然后进入中关村大道,然后走进圆明园路进入圆明园遗址公园。</p> <p> 圆明园西南角为清华大学西门。清华大学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p><p> 截至2019年底,清华大学占地面积442.12公顷;共设有20个学院,59个系,82个本科专业;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博士后流动站50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有教职工1540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有在校学生50349人,其中本科生16037人,硕士生18606人,博士生15751人,港澳台侨学生845人。</p> <p> 圆明园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部偏东,西北去西直门二十华里。其东南角为清华大学西门。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仍然可见。在“西洋楼”旧址建有园史展览馆,供人瞻仰凭吊。圆明园遗址公园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围墙。1984年12月动工整修福海,历时7个月。1985年冬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万花阵,均在原址照原样修复。后又经两年整修,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开放。</p><p> 圆明园可分为六部分:</p><p> 圆明园前部外朝内寝区,南起大宫门,北至九州清宴殿,主要有大宫门、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九州清宴、长春仙馆;</p><p> 后湖景区,有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万方安和、山高水长楼、同乐园,以及茹古涵今、月地云居、慈云普护、武陵春色等;</p><p> 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西起安佑宫,东至廊然大公、北远山村,大多建于乾隆时期,主要有安佑宫、水木明瑟、舍卫城、文源阁、廓然大公、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北远山村,以及日天琳宇、映水兰香、濂溪深处、汇芳书院、紫碧山房、鱼跃鸢飞等小园区和仿建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等;</p><p> 福海景区亦称东湖,在园中占地最广,是乾隆、嘉庆年间每年端午节举行传统赛龙舟盛会的地方,中央建蓬莱三岛、四周十岛环抱,主要有方壶胜境、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平湖秋月、曲院风荷,以及仿杭州西湖胜景而建置的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夹镜明琴等;</p><p> 长春园,位于圆明园东面,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以水面为主体,内设景点30余处,园内主体建筑为中式,但在园北的东、西向狭长地带建有一组西式宫殿,统称西洋楼,是中国皇家园林内首次出现的欧式建筑,主要有淳化轩、海岳开襟、狮子林、如园、西洋楼、观水法的兽战和时钟、黄花阵里捉迷藏、线法山上观望威尼斯城;</p><p> 万春园,原称绮春园,位于圆明园、长春园东南面,约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是由原有的小园林包括皇室成员死后缴回的赐园加以改造成的一座小型水景园;共有30个景点,宫门内迎面有5间迎辉殿,道光时孝和皇太后、咸丰时康慈皇太后都曾在此居住;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后,改称万春园,内部装修图样都经慈僖亲自修改,其中不少图案为慈禧亲绘。</p> <p>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p> <p>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p> <p> 阳光明媚,夏风轻拂。从圆明园南门鱼贯而入来到绮春园,游客们趁凉爽未走纷至沓来,或觅秀丽湖波的涟漪,或找周日的闲雅,或寻久别的老友,或探遗址的历史痕迹。迎面静谧的湖水,漂浮承载着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荷叶,点缀修饰有时隐时现大小不一的莲花,风光秀美,景致诱人。</p> <p> 忽高忽低的喷泉,仿若迎宾小姐热情洋溢,尽情欢唱,从不停歇。谐振动容,雾眉纷扰。近的垂柳,远的亭阁,点缀的红莲,摇曳们荷叶,构绘成一幅如诗似画的美景。</p> <p> 赏荷花,看莲蓬是圆明园一景。 圆明园的荷花每年6月底到8月中旬开放,品种多达300种,常见的有碗莲、睡莲等。圆明园的荷花位于长春园景区中,在景区内不止可以赏花,还可以看风景。</p> <p>  《三月初八日幸圆明园》</p><p> 诗人:乾隆 朝代:清</p><p>秉时御气暮春初,灵沼灵台艳裔舒。</p><p>似毯绿茵承步辇,含胎红杏倚玫除。</p><p>下空回雁无忧弋,画水文鳞底用渔。</p><p>满眼韶光如有待,东风着意为吹嘘。</p> <p>  绮春园前荷香飘,三园野趣别一处。</p><p>绮春园成园于乾隆时期,虽然乾隆皇帝最早着手建它,绮春园的主要营建工作却是在嘉庆皇帝手里完成的。嘉庆皇帝曾经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园归纳为“绮春园三十景。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大体说来,绮春园是一个小型的水景园集锦。</p><p> 法慧寺旁边本有一楼阁,四个字最能描述这种波澜万千的气象,称为海岳开襟。在此处建议坐游船赏荷路线。也可由圆明园东门进入,在狮子林近距离观赏荷花。此处有部分遗址,目前恢复虹桥,水关,水门三座石桥。另有乾隆诗刻32件复位保护。</p><p><br></p> <p> 夏荷满塘碧湖面,乐声绕园享清闲;儿童赏莲欣悦然,觅诗寻词圆明园。</p> <p> 绮春园正觉寺,正觉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初名开元寺,妙觉寺。乃大夫李遵旧宅,寺内旧有铜模唐明皇像。宋代改名正觉寺。清乾隆《阳湖县志》记元人萨天锡《正觉寺晚归》诗云“粥鱼声已罢,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云满衣。灯明闻犬吠,松暗见萤飞,深夜长廊静,多应独自归”,即此。绮春园的南部还有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建筑群——正觉寺。</p><p> 正觉寺是一座喇嘛庙,庙宇本身有独立对外的南门,它的后门则与绮春园内部相贯通。正觉寺是圆明园幸存下来的极少数建筑群之一,单从这一点上看,它的价值就弥足珍贵。</p> <p> 正觉寺,位于绮春园正宫门之西,与绮春园既有后门相通,而又独成格局,单设南门。正觉寺实际上是清帝御园圆明园附属的一座佛寺,俗称喇嘛庙。占地1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p><p> 该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由二名喇嘛住持。寺内设僧房八座22间,由正觉寺山门、天王殿、三圣殿、文殊亭、最上楼、配殿等主要建筑组成。 正觉寺山门外檐刻有“正觉寺”三字,为乾隆御书,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合璧。</p> <p> 文殊亭。文殊亭为八方重檐亭,外檐匾上有“文殊亭”三个字。该亭又称殊像阁、文殊阁。据记载,文殊阁内奉有文殊菩萨骑青狮之像,总高二丈有余。文殊菩萨像及其背光均为木制包金,下乘白玉石台。最上楼有后楼七间,楼东西各三间顺山殿。最上楼供佛五尊,法身连座通高三尺零六分。最上楼、三圣殿前各有东西配殿五间。</p> <p>  快乐一家人,欢喜度周末。</p> <p>  文殊亭周围的廊房为喇嘛住所。</p> <p> 绮春园三十景由数个小型湖泊和山岗组合而成,山岗穿插,水系回环,布局自由散漫,但颇受嘉庆帝的赏识,并命名了“绮春园三十景”。</p><p><br></p> <p> 古石无声引方向,淑女前行探史忙;不知清明辉与煌,圆明遗址诉断肠。</p> <p>  绮春园的石残桥。宫廷区绮春园的宫廷区设于东南角,依次为新宫门、迎晖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问月楼。</p> <p>  乘舟穿梭向北行,沿岸风光留背影,天鹅昂首船旁过,游船三五漫无声。</p> <p> 长春园的荷花为次第开放,因此总有新的花苞和已经开败的莲蓬呼应。到彩虹桥一带也是荷花最密集的地区。</p> <p>  福海,又称东湖,是圆明园遗址公园中最大的湖。面积34.4万平方米,水源原来主要自昆明湖,泉水断流后,1983年进行治理,改从京密引水渠引水,最后退入北京北部的清河,归海河流域北运河水系。</p> <p> 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叶。相传,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仙”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p> <p> 福海中央用嶙峋巨石砌成的三个小岛,是仿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的画意而建的。雍正时叫“蓬莱洲”。乾隆改名为“蓬岛瑶台”。三岛中,中岛最大,约 45 米见方(东岛 30 米见方,西岛约 20 米见方),名“蓬岛瑶台”。</p> <p> 雍正帝别出心裁,在500米×550米的大水面中心点缀神州三岛,定名“蓬莱州”,后改名“蓬岛瑶台”。雍正御书额:神州三岛、日日平安报好音、瀛海仙山。这三个小岛,与汉代太液池有异曲同之妙。</p><p> 乾隆御制《蓬岛瑶台》诗:“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真妄一如,小大一如,能如此是三壶方丈,……”。在福海东北安排的“方壶胜境”,华丽的宫阙楼阁,也是为了海上三神山而设。</p> <p> 万花阵中心凉亭。万花阵,原名黄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迷宫。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中间是一座白色西洋凉亭。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米,墙高约1.2米。它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乐场所。</p> <p>  每年中秋节,皇帝坐在花园迷宫中央的亭子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从迷宫入口进去,谁先到达亭子,就可以得到赏赐,所以又称“黄花阵”或“黄花灯”。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3]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p><p> </p> <p> 万花阵中心凉亭老照片。这张黄花阵老照片的拍摄时间大概是在1875-1885年之间,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黄花阵中的西洋亭为汉白玉底座木结构廊柱覆琉璃顶。此建筑在1860年时并未遭到英法联军焚毁,</p> <p>  黄花阵是仿建的一处欧式迷宫外砌长方形迷阵,中心筑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延长米,墙高约1.2米,雕花砖墙面,又称“万花阵”。遍筑矮墙,周围植矮松,中央建亭台。皇帝为了取乐,常命太监在黄花阵中做捉迷藏游戏,自己坐在亭台上观赏。</p> <p> 万花阵在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p> <p>  黄花阵是仿建的一处欧式迷宫外砌长方形迷阵,中心筑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延长米,墙高约1.2米,雕花砖墙面,又称“万花阵”。遍筑矮墙,周围植矮松,中央建亭台。皇帝为了取乐,常命太监在黄花阵中做捉迷藏游戏,自己坐在亭台上观赏。</p> <p> 黄花阵采用法国整形式园林手法,由一道道复杂多变的植物隔墙组成大规模宫迷配以引人入胜的传统吉祥卡通动物,如蝙蝠(寓意:福)、梅花鹿(寓意:禄)、仙鹤(寓意:寿)、喜鹊(寓意:喜 ),给人以全新的感受。</p> <p>  圆明园西洋楼位于长春园北界,是我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庭院组成,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占地约7公顷。全部景观占地80亩,大约占圆明园总面积的1.5%,它地处东北角,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建筑。其位置不甚重要,由西向东依次包括了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海晏堂、蓄水楼、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景观,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p> <p> 凝固的历史,拍摄于1875年的圆明园西洋楼原版老照片现身北京华辰2008年春拍,这是中国国内首次发现圆明园早期的原版照片。</p> <p> “谐奇趣”位于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最西部,是西洋楼景区最早建成的西洋建筑,也是西洋楼三处大型喷泉群之一,由主楼、主楼前后喷泉及北边的供水楼组成。“谐奇趣”由乾隆命名,劝西洋喷水和谐有趣”之意,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相对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p> <p> 这三张西洋楼“谐奇趣”照片均为大尺幅的照片,由当年的玻璃湿版印制,分别表现了“谐奇趣”的全景、主楼楼体和北侧建筑。“谐奇趣”位于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最西部,是西洋楼景区最早建成的西洋建筑,也是西洋楼三处大型喷泉群之一,由主楼、主楼前后喷泉及北边的供水楼组成。“谐奇趣”由乾隆命名,劝西洋喷水和谐有趣”之意,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相对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谐奇趣”遭到破坏,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又陆续遭到八旗兵丁军阀和土匪的盗抢。到上世纪70年代,“谐奇趣”主楼已经完全湮没。</p><p>共11张</p><p>圆明园西洋楼“谐奇趣”</p><p>由于还没有发现圆明园被毁前的照片,这组照片因此尤显珍贵。三张照片由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1841-1898)拍摄。其摄影作品质量不论从构图、光线运用、蛋白照片印制水平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都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更为珍贵的是,查尔德的照片一般都有其亲自签名,标明时间和地点,有的照片背后还有其印章,印章上有手写编号,表明此照在北京系列照片的序号,这在早期的摄影师中绝无仅有。</p> <p> 西洋楼始者,此处欧式园林,由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年)和由当时供职宫廷画院如意馆的耶稣会传教士法国人蒋友仁(R.Michel.Benoist 1715-1774年)设计监修,中国匠师建造。1747年(乾隆十二年)开始筹划,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建成第一座西洋水法(喷泉)工程谐奇趣,1756年-1759年(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基本建成东边花园诸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最终添建成高台大殿远瀛观。</p> <p>  西洋楼遗址。1977年至1992年间,西洋楼各遗址得以清理,廓清殿座基址,整修喷泉池,归位柱壁石件,并修复了迷宫“黄花阵”。</p> <p>  大众熟知的残石柱只是远瀛观和大水法的一景,由于西洋建筑独特的残缺美,遂成为圆明园的标志</p> <p>  大水法及其它残垣断壁,伴述着圆明园的历史以往,轻叙着民愤国怒的沉湎。本不该失却的中华文明象脉、实不应毁于一旦的国之瑰宝,在历史的瞬间化为乌有。</p><p> 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p><p> </p> <p> 大水法朝南,是以石龛式建筑为背景的一处喷泉群,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内有"猎狗逐鹿"喷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级喷水塔,一齐开放时蔚为壮观。</p> <p> 大水法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p><p>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源自西洋楼景区的海晏堂(在大水法西侧的另一建筑)门前的喷泉,而并非来自大水法。</p> <p> 圆明园古迹海晏堂,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海晏” 一词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文苑英华》唐郑锡《日中有王字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河,黄河;晏,平静。“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比喻天下太平,有歌颂世界和平的吉祥涵义。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中观赏实用性建筑“海晏堂”之名也出于此。此建筑群的精华——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闻名世界。</p> <p> 建筑师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带报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天按时依次向水池中央喷水,到了中午十二时的时候,十二生肖会同时向水池中心喷泉,场面十分壮观。</p> <p>  水法即为喷泉(fountain),是传入中国初期中文译名。大水法即为大喷泉。</p> <p> 水力钟喷泉。“12生肖兽首”是人身兽首,选材为精炼红铜,历经百年而不锈蚀。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的地带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是设计师,他设计并推荐法国神父蒋友仁负责建造人体喷泉:位于花园中央,一天24小时,12个生肖动物,每隔两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p> <p> 十二兽首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他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每座铜像轮流喷水,蔚为奇观。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9年11月13日,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的献礼,何鸿燊先生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3];鼠首与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中国,入藏国博;截至2013年5月,据可靠消息龙首在台湾收藏;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p> <p>  大水法是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大水法圆明园的西洋楼前有个中西合璧的十二生肖抱石喷泉,叫大水法。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p><p>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也都一齐喷水。</p> <p> 大水法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p><p>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也都一齐喷水。</p> <p> 当年,皇帝坐在大水法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壮观程度可想而知。</p><p><br></p> <p> 大水法建筑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p> <p>  观水法位于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南端,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的巴洛克式石门等。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坏,宣统二年(1910年)后残存的石屏风雕花石心被载涛运往朗润园内,1977年运回原处。</p><p> </p><p>大水法遗址(Dashuifa Site)是北京圆明园中西洋楼景区(Xiyanglou,European Palaces)的一部分。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p><p> 远瀛观大水法北侧的高台西洋钟楼式大殿远瀛观,则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添盖的。门窗都镶嵌玻璃,共大小1206块。远瀛观的数十根高大石柱都是优质汉白玉,尤其中券两侧的汉白玉巨柱,柱头柱身满刻下垂式葡萄花纹,刻工精良,枝叶活泼如生,实属艺术珍品。</p><p>圆明园——观水法、大水法和远瀛观</p><p>观水法大水法南边朝北建有专供皇帝观赏喷泉用的宝座和石雕屏风,名曰观水法。大水法与观水法都在1759年建成(乾隆二十四年)前后。观水法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的巴洛克式石门等。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p> <p> 观水法的兽战和时钟是西洋楼中的建筑游戏。观水法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主要建筑有安放皇帝宝座的台基,后面立高大的石雕围屏风,两边设巴克鲁门,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喷水的管口安装有时钟,根据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用12种动物的名字表示一天的12个时辰,每隔1时辰便有1兽的口中向池内喷射水。</p><p> 目前,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圆明园的象征。</p> <p>  线法山位于大水法东面,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在大水法景区与线法山之间有一座四柱三间西洋牌楼,中间大门为拱券式,两旁小门则为方券式,十分精美。线法山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高约8米。山的四面均有五尺宽的盘山道蜿蜒而上直到山顶,道旁砌以黄绿二色琉璃矮墙。因为当年乾隆皇帝喜骑马顺山道盘旋上山,此路又迂回曲折总给人一种半天也走不到头的感觉,所以当时俗称“转马台”。在山顶建有一座双檐八角四券西式凉亭,站在凉亭内可俯视大水法、远瀛观西洋水法,东则可远眺方河及线法画。</p><p> 线法山上观望威尼斯城西洋楼中的建筑游戏,线法山和线法墙之间,有一条方河,在线法墙下设水箱,置威尼斯城的模型于水箱中,皇帝坐在线法山上观望。</p> <p>  线法山位于大水法东面,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在大水法景区与[1]线法山之间有一座四柱三间西洋牌楼,中间大门为拱券式,两旁小门则为方券式,十分精美。[1]</p><p>线法山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高约8米。山的四面均有五尺宽的盘山道蜿蜒而上直到山顶,道旁砌以黄绿二色琉璃矮墙。因为当年乾隆皇帝喜骑马顺山道盘旋上山,此路又迂回曲折总给人一种半天也走不到头的感觉,所以当时俗称“转马台”。在山顶建有一座双檐八角四券西式凉亭,站在凉亭内可俯视大水法、远瀛观西洋水法,东则可远眺方河及线法画。</p><p> 在线法山的东面与西面相对应也修建有一座西洋式牌楼,时称“螺狮牌楼”。此牌楼呈三个弓形,与西门一样中间大门为拱券式,两旁小门则为方券式。正门石券上檐雕刻有哈俐云加番草,还雕有军鼓、军旗六面,南北两券上檐刻有石刻花瓶,并配以军鼓、刀箭装饰。</p><p> 在螺狮牌楼东面,开凿了一条东西长144米,南北宽50米的方河,方河沿岸用整齐的条石筑成,泉水通过暗管从狮子林流入。在方河南北两岸有线法墙,为西洋楼南北界墙,从螺狮牌楼至长春园东墙全长为259.2米。</p><p> </p> <p> 方河东岸的线法墙,也称线法画。线法画是由七道左右对称的八字状断墙组成,墙面挂着反映意大利威尼斯水乡街景的油画。这些油画可以随时更换,在线法画最东面南北两角建有两间库房,每次换下来的油画就存放在这两间库房内。据说当时乾隆为讨好容妃(香妃)此处还曾挂过反映新疆阿克苏地区街市的景色,容妃是西北回部人,经常思念自己的家乡,自从线法画挂了自己的家乡风景的油画,容妃一但思念故乡,就可以站在线法山向东望,就像真的看到自己家乡一样。</p> <p>  海晏堂蓄水楼遗址位于圆明三园之长春园西洋楼景区的中部偏西,是海晏堂景区诸喷泉的供水塔。呈工字形,南北外观均为十三间,每面设有三门十窗。四角各有一个八角形喷泉池。东西外观为二层楼式,其上层为水车操作间。东、西水车操作间之间为蓄水池,因池底及四壁铺有防渗水的锡板,又称“锡海”。蓄水楼西为十一间楼,上下两层,面西,与蓄水楼之间由廊道连接,其前即为众所周知的兽首人身十二生肖喷泉。</p> <p>  蓄水楼东面是盘旋楼梯,可登攀至蓄水楼上的水车操作间。盘旋楼梯中间有门,门外有道路可通往位于海晏堂东部的大水法景区。十一间楼、工字形蓄水楼及周围诸喷泉群共同组成海晏堂景区。</p> <p> 通过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摸清了蓄水楼基础做法。先挖基槽,之后在基槽内层层填土夯实,素夯之上浇筑第一层三合土,这是满堂红式的大基础。之后,在大基础面上四周砌筑砖框,砖框砌到一定高度后,在砖框中间再浇筑第二层三合土,浇筑厚度与砖框齐平。现存的蓄水楼三合土台基,也即蓄水楼的三合土内芯,便坐落在第二层三合土之上。现存的三合土台基底小头大状,呈斗形,这从建筑工程施工方法上很容易解释清楚。当初在施工时,先在四周砌砖框,然后在砖框内浇筑三合土,砖框自下至上层层外退,这样浇筑进砖框内的三合土体量随砖框层数的增加也就越来越大。现今蓄水楼外部的砖框被彻底破坏,只剩下三合土内芯。</p> <p> 回放曾经的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p><p><br></p><p><br></p> <p> 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p> <p> 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p> <p>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p> <p>  不仅如此,圆明园书院林立,碧桐书院、慧芳书院各有异同。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p> <p> 圆明园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p> <p>  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p> <p> 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p> <p>  方壸胜境赛三潭映月。</p> <p> 走进圆明园遗址公园,除领略到改建后的湖泊、亭阁、荷花莲蓬外,看到的不是华丽,壮观,而是残垣断壁、零零碎碎的石块、瓦砾,残柱,满目疮痍,伤痕累累,它失去了应有的豪华、典雅、葱郁,这刻记着英法联军的罪恶,让我们感到惋惜之余更多的是对英法联军侵略者的愤怒与谴责。感叹旧中国腐朽荒诞、懦弱无能,捍卫不了国家、保护不成圆明园。这让我想起了圆明园中的12生肖的兽首,被别的国家拿去拍卖,还说是他们国家的东西,令国人愤慨。弱国无外交,懦族难自强,分裂毁自我,心散民遭殃。</p> <p> 游览圆明园令人感慨万千,它是中华民族永久性的创伤,它静静的躺在那里像一段凝固了的历史,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自强自立,振兴中华,屹立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