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自序】师古传情,初心为书法。</p><p> 学习书法应沿着什么样路子走?这是广大书友十分关切的问题。继承传统好?还是创新好?持对立见解的双方,哈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阵地和来人,实际上师古与创新都是必然的,两者即是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整体。师古是创新之母;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师古法古是学书的不二选择,弱水三千,只求一瓢饮。几千多年前,古人为我们种下一个书法梦, 千种风流、万般气度,在笔墨线条里蜿蜒婉转,似袅袅洛神仙子踏波而来,如西洲采莲曲清新扑面,宛若华美霓裳羽衣舞,似连营沙场秋点兵,又仿佛那悠远长空的飞雁,高入云端的塞下曲,消失在天际! 古人以笔墨为犁,为我们打开了想像的空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如公孙舞剑,似担夫争道,如印印泥,似锥画沙,娴静时落花照水,激扬时飞流直下。书法之美妙意趣,让无数人痴迷,一纸笔墨痴情曲,从秦唱到汉,从晋唱到唐,从宋传至元,从明清到如今,漫在文人淡淡墨香的书札里,传唱在青楼女子的词曲中,浸润在市井茶馆酒肆里。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的文人士大夫共同做了一个关于笔墨的梦,一个以汉字为标志、绵延至今的书法梦。 为这个梦想,我们成立了师古传情,初心为书法公益书法交流群,以历代经典碑帖来诠释传统古法之美。我们一直在尝试扭转被丑书歪曲了的审美观,重新唤起人们对书法之美的欣赏与热爱。 也许,我们的书法理想有些可笑,可在有众多真爱书法友人默默坚持与大力支持下,我相信,我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和书友加入我们,梦想的羽翼正在日渐丰满 ,有一群如此真诚而执著的朋友,什么理想不能实现呢? 梦想,会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师古传情,初心为书法,感恩有您陪我们一起共圆书法梦。 驻足回首,展望未来。我们从摸索中一路前行,我们从爱与被爱中尝尽苦水,我们从非言非语中走出一条书法公益的正能量之路。大道至简,坚持我们自己内心的坚持,让时间证明一切,师古人的初心只为—————中国书法!</p> <p>一,【我对书法如此陶醉】</p><p> 万事万物在历经风雨洗礼的过程中,得与失是守恒的。得,让生命更滋润更亮泽,失同样也会让生命更坚强更丰盈,正确看待并接受一切,随风,让生命摇曳生姿,随雨,让生命彰显色香,站成属于自己生命的独特风景。</p><p>一杯淡茶,一盏昏灯,夜空中零碎的星星似乎毫无睡意,静静的聆听窸窣虫鸣。窗外的缕缕清风仿佛细腻优雅的梳子,精心的梳理着疲倦的灵魂。</p><p>一张宣纸静静的躺在 书桌上,本来洁白的面目在昏黄烛光的映衬下,仿佛一个饱受沧桑的老者,静静的诉说着久远的历史。毛笔受到了冷落,人们怕它,人们无法驾驭它桀骜不驯的性格,它的奔放,它的豪迈。是呀,写字并不是零乱随意的涂鸦,写字是在写生命,一笔一划间,都是对美好生命的虔诚礼赞,抑扬顿挫的笔法,是笔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柔软的笔触与粗糙的纸面所碰撞出的激情,那是笔者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书法所呈现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优雅悦目的线条艺术,书法的背后还蕴含着神意和主愿。</p><p>沉默久了,仿佛时间凝固了,竟然不知道时间的流逝。笔墨纸砚在寂寞中苦苦等待随性潇洒的那一天。终于有一天,一个醉汉拿起了这只熟悉而陌生的狼毫笔,檀香木镇纸轻轻的划过沉睡已久的宣纸,宣纸被从睡梦中惊醒,将自己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狼毫面前,就像辽阔的草原在静静的等待着骏马的驰骋。墨与水的交融,使得空气中弥漫着芳香情欲,笔醉了,墨醉了,小小的砚池顿时成了宇宙的泄洪口,无限的情怀和心潮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释放。笔与墨的融合是天地交融时划过的美丽闪电,压抑已久的激情尽情倾注吧,天地都是你的舞台,尽情挥毫吧,无论是尚韵的晋朝,尚法的唐朝,还是尚意的宋朝,都无法束缚你的笔,更无法束缚你的心。你的骨气,你的韵味,仿佛星空月夜下行走的身影,难以琢磨。你至大无外,溢满天空,你至小无内,存乎方寸,你以天地为师,山山水水风风雨雨都是你的灵感来源,世人无法彻底领悟你,只能跟在你的背后,希望能更深的理解你书法文字背后真正的心境。</p><p>曾经,执着的心不悔地追求过与我遥遥相隔的功名利禄;曾经,望断秋水的双眼期待着那份纯洁美丽的邂逅;曾经,我微不足道的身躯在苍茫的大地间天马行空,企望寻找那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世事纷繁,沧海桑田,缤纷世间中美好的东西总不会垂青我所轻幼稚的梦,人生的几度春华,几度秋实,总与无奈的我擦肩而过。我迟疑了,是汗水流的太少,还是苍天刻薄了我。蓦然回首那漂泊流离的日子,回首那令人肝肠寸断的往事,回首那似已荡然无存而又实实在在的过去,怎能不令我痛心疾首,恨不欲生呢?我时常想,不漂泊该有多好啊!寻一方人生净土,安贫乐道,甘于平凡,不为功名勾心斗角,不为利禄尔虞我诈,于是我学会了淡泊人生,不再为前赴后继的付出而得不到丝毫收获而伤心,不再为心中酝酿已久的梦最终化成了泡影而痛心疾首,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终有一天会化作尘土,走向虚无,我们又何必苦苦追寻这莫须有的假像呢?如果在短暂的人生路上,能多奉献一点爱,少索取一些利,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欢愉呢?不再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想了结此生,其实人能够活着,本就是一种幸运,我们又何必在自己的幸运上带来无谓的忧伤与苦恼呢?况且茫茫人海,每个生命都有其自身的本色,我们又何必处处与人争相攀比呢?不再为自己一时的孤独、失意、彷徨而低吟叹唱命运的不公,不再因个人的宠辱得失而怨生活太吝啬的赐予。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冥冥中就是已注定了我们一生要磕磕碰碰、坎坎坷坷,只要我们能用坦诚的心去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和挫折又算什么?命运的遭遇又能把我们怎样?不再为险恶的世途而深感世态炎凉,不再为人情的冷暖而陷入困倦的漩涡.现实的东西总无法让我们猜透更无法让我们更改,只要我们拥有一种清醒的心境,一种自我理智控制能力,无论是身处何方,我们都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不再为那一段刻骨铭心而又不属于自己的那份爱而去悔恨终生,不再为那一份被背叛了的友谊耿耿于怀,人生在世,爱情,友情弥足珍惜.一旦失去无法挽回时,我们也不必为之苦苦守候,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人生何处不相逢.君又何愁前路无知己呢?也许,你最称心的知心就在你的咫尺之内,只是你的粗心与高傲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美其名曰丽的机会,让轻松写意永远流露在我们纯洁的笑脸上,让快乐美好永远洋溢在我们宽广的胸怀中:让生命之花为每一个新天地的来临心情绽放,让无悔的青春化作一枚音符去忘我跳跃,让风月的河流永远流淌着我们欢呼的掌声与生命盛开的鲜花,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去谱写一部美丽的诗篇,人生本是一次与时光交情的旅程,那儿虽然有阴霉的雨季,坎坷的里程,但只要我们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旅行,坎坷终于会变成坦道,雨季终会迎来艳阳天,功成名就只不过是浮云流水,我们何不随处撷一份友情,用心摘一份真爱,诚心爱我们所爱的人,关心我们要关心的人,在浓浓温情之中安度余生,这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不需惊心动魄,只要生命每日如花尽情绽放.乃为快乐之本,生命之色.是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宽容,是让自己内心获得平静的有效的办法,并不是对理想,对追求的放弃,而是另外一种形式,让人生获得更大的快乐与充实。向上的路,何曾停留,前行的山,岂可阻拦。 </p> <p>二,【楚平论书,敬畏古人】</p><p>如何正确看待练书临摹</p><p>1,辨证地看待临摹与创作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很特殊。创作水平高的人,临摹水平必定高,如米芾,临摹二王几乎到了乱真的程度,但反过来说,临摹水平高,创作水平不一定高,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创作是建立在临摹基础上的,依靠临摹建立驾驭笔墨能力。从临摹到创作,吸收应用很关键,很多人在临摹时可以进入角色,但不能进行角色转换,在创作时发挥应用。另外,所要临摹的碑帖有很多种,综合消化应用更难,所以临摹水平高而创作水平未必高很正常。但不能因此认为书法创作单纯地靠才气,这样容易造成误导,对临摹轻视。临摹这一关一定要过,当书家必须先当书奴,但当书奴却不一定能成书家。2,临摹伤害个性。临摹是一种技术性操练,必须暂时把自身个性掩盖起来,放在别人的模式里操练,因而临摹在很大程度上伤害自身个性。很多人善临而不善作,通俗地讲,就是进得去而出不来。郑板桥讲“七分学,三分抛”有一定道理,与李可染先生讲“最大的勇气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意思相近,但对他们的这些话要客观地理解,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临摹是一种弹性行为,要有适应能力,如果入不了帖,于己无益,而出不了帖,则徒劳无功。临摹的本质实质上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临摹明知是伤害个性,但必须先做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定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无法超越。3,正确对待实临和意临、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实临与形似对等,意临与神似一致,但也不完全等同。实临与意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碑帖有别,帖为墨迹,宜采用实临,取法碑,笔者则认为主要在结体方面,本身就存在再加工的痕迹,可采用意临;二是同书家主体自身水平大有关联。如果是刚刚起步入门的初学者,徒守其貌纯属正常,误差太大,反而不正常;如果是已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书家,临摹中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自己的个性痕迹,这才是真正的意临,如何子贞临《张迁》。王蘧常临何种书体都带有章草的影子,这是自然而然的,并不刻意。在艺术水平没有达到功力大成时便不接近原帖,并非意临,而是随便,很难见成效。形似是对于某种书体的全盘继承,此乃临摹的基本要求,如果将二王临摹成《爨宝子》的样子,南辕北辙,何其足观。但要注意,形似可以直接看到,神似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很玄,一味强调也容易误导人,这与作者功力和眼界成正比,很难有统一标准,而且不同的人理解标准是不一样的,很难把 握。意临尤其对初学者不宜提倡。从规矩走向自由,由形似而及神似,这是艺术成长的规律。4,临摹的心态。临摹强调方法,要做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归根结底,“心到”最关键。如果临摹仅仅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把临帖变成抄帖,临一百年也不会有任何收益。心态具体而言,可用“三心”来概括:静心、细心和耐心。静心言下之意要保持平常心,平心静气地临帖,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样才能更好地入帖,临摹本身是塑造和培养平常心的过程。在临摹过程中具备平常心,不必强迫自己,不要为了临摹而临摹,带有应酬的态度,不想临的时候就不要临。临摹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看成是有凭据的创作,每次临摹时如果都是油滑,随而便之的态度,则临摹的意义无存。细心的含义就是要注意方法,读帖、对照,一些细节问题要注意。我认为临摹的吸收应用,即在于一些细微的,展现书家技巧中富有个性魅力的细节,如临摹二王书,需要注意其中笔画牵丝映带以及流动飘逸,临摹鲁公书迹,对于他的出钩及捺画一波三折的运笔方式了然于胸,临摹米芾书,则于“八面出锋”运笔方式要心领神会,临摹就是留心这些细节,对照原帖,在对比中发现不足所在,不断取得进步。耐心有二层含义,一是要树立一辈子临摹的观点,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贵在持之以恒,就连王铎这样的书法大师都是“一日临摹,一日应请索”,何况一般的书法爱好者呢?二是在具体临摹中,对某些碑帖临摹理解有反反复复的过程,初始觉得有新鲜感,上手快,但过一段时间容易形成视觉审美疲劳,感觉乏味,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但坚持一段时间又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感悟到一些新的东西。临帖过程就像人的睡眠一样,有“浅——深——浅——深”的变化,实质上每一次变化已有不同,是不断否定和超越自己,在创作上升华。5,临摹的应用。本文开宗明义已谈及临摹与创作的关系,临摹=创作,但不管怎么说,临摹的最终目的是为创作服务,一个书家可以一辈子将临摹当成锤炼自身技巧的方法,但不能当成拐杖,临摹的目的是为了不临摹,但创作又无时无刻离不开临摹,临摹的最终意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创作水准从根本上取决于临摹功底。临摹的应用实际上从有意识行为强化为无意识习惯。具体来讲,在临摹米芾时相应地在创作上运用米芾笔法,不断强化和巩固临摹所得,临摹王铎时运用王铎的创作方法,学小爨时必须运用宝子碑笔法,逐渐过渡到创作中。如果临摹时是一回事,同步创作上又是一码事,各行其事,临摹效果不会太大。6,临摹要注意系统性。临摹过程中要对众多良莠不齐的碑帖进行定位,有对自身主体性情的认识,还包括临摹法帖的精神气质与结字的法度与性情,多种法帖优劣的辨别,要有总体上的认识。临摹贵在专攻,短的在一年内有基本打算,长一点,在五年内有个安排,按部就班地来进行,有意识地一家一家地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清代篆隶大师邓石如一生成就首推篆隶书,他在临摹前贤方面花了很多功夫,对篆隶书系统涉猎,入古出新,锻造自我书风,临摹不能漫无目的。人一段时间有一段时间的喜好及审美兴趣,一生也许会临帖无数,在某一阶段可有意识吸收某种优势,把临摹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师古,法古是练书的不二选择。落水三千只求一瓢饮。学书临摹是个漫长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事,但人一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并且临摹会伴随着书家自身艺术水准和审美能力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决定了临摹的复杂性。对于临摹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智书家应该选择符合自身的临摹方法,持之以恒。在纷繁芜杂的碑帖中,差异性客观存在,共性也有目共睹,“大匠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最重要的是能举一反三,对二王临摹得心应手,对米芾同样也可以触类旁通,北碑虽有不同,殊归同源。前文所提及的古人临摹例子,不愧是临摹的真正高手,并不能用某一方面的标准来衡量。</p> <p>三,【楚平书法,敬畏古法】</p><p>书法的正大气象,来自书家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豁达胸襟和一颗向上向善的悲悯之心。</p><p>学习书法,如果你能喊出百名古代书家,通临百篇经典碑帖,涉足百座古寺庙宇,发表百篇文学作品,结交百位知心书友,那,您的书法就应具底蕴了。</p><p>书法,如果只是随意玩儿玩儿,字里一定什么也找不到。习书,贵在久恒。坚持,可获得加速度的收益;放弃,那只好归零了。一个人的书法艺术是其生命所孕育的心肝宝贝,书写的手不过是起了自我“接生”的作用。</p><p>毅力,就是在超理性的状态下,坚定信念,磨炼意志,蔑视障碍,粉碎阻挠,执着奋进的习书过程。</p><p>大家书写的好字,看上去为什么那么美?是因为结字的高度精密与笔画的极度精致的融合,这是日积月累、反复训练所具备的功底。尤其小楷,笔迹失之毫厘,便谬以千里。所以,书法难。</p><p>学习书法,要像追求心上人那样,痴迷而执着,方可获得你的真爱。</p><p>学习经典,不仅仅只是临摹古帖,人类所创造的所有艺术领域的经典乃至宇宙万象迸发的全部文明,都要用心智去感悟,用情感去揣摩,用灵魂去触碰,将尖尖的触角探进深处,贪婪地吸食里面的精谷汁液。</p><p>搞书法,不光写,还需要了解很多事儿,明白很多理儿。</p><p>很多艺术形式,创作完成后,还可以不断推敲、反复打磨,直至作品精益求精。而书法不可,一切准备均在创作之前,它的创作过程其原理很像射出去的箭,落笔便一发不可收。所以书法的“打磨”要前置。</p><p>如果说学养将书艺推至人生的巅峰,那境界就需要血泪来滋养和提升了。</p><p>书法家的一生,也存在精力分配的问题,特别要兼顾好“一动一静”:静,过之则面,动,过之则燥。</p><p>楷书没写好,直奔行草,确实急了点。还裱了送人,就更不矜持了。</p><p>书法、书法家、书法作品,这些概念似乎一直很模糊,其实,它们的界定本该是很严格严明严肃的。什么是书法?什么样的人是书法家?什么样的字是书法作品?如果这些一天不清晰,书界就一天不清静。</p><p>人类所创造的无数文明成果,不断被后人所超越。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什么难以超越或无可超越?是因为毛笔书写退出了“仕途”?不再承重还有什么原因?</p><p>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各行各业各领域划分得极为细致,但作家和书法家不要那么“泾渭分明”,我觉得他们所从事的是一回事,不分你我。</p><p>小字无功底,大字仅毛皮;小字功夫深,,字含真金;小字学问大,大字书天下。成就书法,要承认天赋。喜欢,热爱,其实也有天赋的成分,但远远还不够。</p><p>书法家所具有的眼界、担当、胸怀、人格、气质、风骨,可能最终决定其书艺风格。书写,其实就是“控制”。线条的质量取决于书家对毛笔控制的精准度。笔迹的浓淡、干湿、方圆、提按、使转以及书写的速度、收放、开合、节奏、韵律,均在精心控制下完成的。联想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亦无一不是“控制”的高手。学会控制,才有望成功。</p><p>王羲之《书论》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意思是说:“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是学不到手的。”因此,如果血液里找不到书法的基因,那是否应该重新考虑你的选择。</p><p>经典行书之笔迹,像是美丽动人的姑娘翩跹起舞,谁不想追求。可那是要付出很多的。但一旦到手,美妙的日子便来了,姑娘的一颦一笑,都令人陶醉,即使哭的时,那也很美。</p><p>为什么总临得不像,那是你与大师差得太远。</p><p>什么时候将临帖当做一件无比快乐无比幸福的事情了,就意味着你已经跨进了书法之门。每个人学习书法,一定有其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你书法之路的未来走向和价值取向。</p><p>当官的可以研习书法,但要注意角色的转换。</p><p>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本来当官的就应该书法好,书法好才可以当官。历代书法大家均来自那些当官的,所以中国才创造了难以逾越的书法经典和高峰。平民百姓也想写好字,好好写字,可字再好,所含的成分也不够,因为他们不可能有如此高的站位。怎么写,字里都缺东西,也就谈不上好。</p><p>当书法成为信仰,你朝圣的脚步就会变得坚实而急促,你的灵魂会发出强烈的呼唤,你的心早已提前抵达。书法和玉一样,人养字,字养人。</p><p>研习书法,心到手未到有望能到;手到心未到,等于没到;心未到手亦未到,永远达不到;只有心到手到,才有可能达到,但也不是板上钉钉。</p><p>学好书法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于是,吾觉得需九挂马车方可拖动:一挂:天赋、心智、灵性;二挂:苦难、坎坷、血泪;三挂:学问、学养、学识;四挂:虔诚、敬畏、挚爱;五挂:经历、阅历、心历;六挂:恋帖、嚼帖、攻帖;七挂:心到、意贯、气满;八挂:发奋、毅力、久恒;九:传统、时代、个性。</p> <p>四,【写写悟悟,如何让自己解决自学书法的困境】</p><p>清人松年说过:“书画之道,纵有师授,全赖自己用心研求。”不错,书法学习能够得到老师的具体指导,受益是非浅的,但问题的根本还赖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用心研求。那么,自学书法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选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是能否入门的首要问题。</p><p>历代学书成功者方法不尽相同,各有各的途径和经验,所以无须强求统一。只有“得法”二字十分重要,是人们共同寻找的入门钥匙和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总结前贤得失,归纳如下,供自学者参考:</p><p>1、书法理论是核心指导</p><p>学书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临习)学习两个方面。我们知道,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或提炼出来的。正确的理论往往揭示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正确的书法理论是成功书法学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每个致力于学书的人都应该掌握这一“认识论”和“方法论”。</p><p>学习书法理论和进行书法实践的关系是“知” 和“行”的关系。知就是“认知”,就是“有正确的导向”。这个“知”越多越全面,“行”就越自觉,越对路,越有把握早日达到目标。因此将书法理论作为书法实践的指导思想是非常必要的。</p><p>所谓书法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说,实是前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不学前人经验,就有可能事倍功半;不吸取前人教训,就有可能重蹈失败旧辙。所以善于学书的人,决不盲目实践,必然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前贤经验和教训为借鉴,努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光明大道,从而提高效率,减少失败,简化和优化学习过程。</p><p>2、实用是前提</p><p>书法,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使用性。只要汉字和汉语存在,它就无法成为独立于之外的纯观赏的艺术。自古以来的书法作品,都是写汉字和写文辞的。这种以汉字为造型之象和以文辞为书写内容的艺术,原本是以汉字实用为第一功用的,或说是以汉字实用为前提的。 </p><p>这就说明,对待书法不能仅仅考虑艺术欣赏的一面,还要兼顾到汉字实用的一面。学习书法要老老实实地写汉字,既要把汉字写正确,又要将语言写通顺(当然还有更高的要求),起码要让人家认清和看懂,因为这是艺术语言与艺术表达的基础。若能兼善字美文美更好。相反,学习书法不写汉字,不写文辞(诗、文等等),想完全脱离汉字与实用,理同想当医生却不愿学诊断,不愿学药理一样,势必会丢掉根本。</p><p>况且,我们学习书法艺术,并非仅仅要去当个艺术家(也不可能所有学习书法的人都成为艺术家)。更多的目的是要学好和用好中国的汉字,提高对汉字的艺术书写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优化和改善对汉字的日常使用效果。即使是书家的书写,也不全是为了创造艺术品,比较多的时候还是一般使用性书写。书法艺术要想更好地抒情达性,缺少了兼有汉字实用的品质(前提),就缺少了作者思想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信息,其生命力也必然受到影响。</p><p>3、临帖是唯一捷径</p><p>临帖是学书之路的起点,是书法入门的捷径。历代书家都很重视临帖。</p><p>王铎说:“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宋曹说:“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马一浮说:“学书须是无一笔无来历,方能入雅。”古人法帖多为历史筛选留下的书法范本,记录着前人用笔、结体、布局(章法)等法则和艺术思想以及艺术表达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它的心追手摹,减少自己的摸索和弯路,最直接地最快地找到书法艺术的真谛和奥秘。临帖实是入门的一条捷径。</p><p>不过,历代的碑帖繁多,而且还在继续发现和接连出版。这众多的碑帖,因书写者的艺术能力高低不齐或书写的目的不同,虽然都有价值,但品位不等。有的不能作为“法书”,甚至,不值得效法。所以还要审慎选帖。“选帖”如“择师”,古人有“取法乎上”的教导,我们不能随便跟从,更不能拜倒在劣书、怪书、病书、俗书者的脚下。</p><p>4、楷书是基础</p><p>古人的法帖,真(楷)、草、隶、篆种类多样,从何入手最为合适呢?历来书家(书论家)各持言辞,认识不一。我以为楷书是基础,从楷书入手更为妥帖:</p><p>1、初学书法,应先重规矩和法度,方能步入正确轨道。楷书八法(横、竖、撇、捺、点、钩、挑、折)齐备,最为严格,以此绳之,可算严师严教,定能精进。楷书笔势稳健,如慢动作,一招一式,皆完整到位,规范有致。其点画和结构,非常精细,最能训练基本功夫,最能培养不浮不躁的心境。是得法、入门的正道。近人潘天寿说得好:“开始学书法,必须求法则,要正规,要从正楷开始。”</p><p>2、初学书法,应遵次序,先静后动,方能提高效益。楷如立,气象稳静。行如行,草如跑,气象飞动。学过楷书,再学行书和草书,正是先静后动,符合操作程序,更加方便转换。所以宋朝苏东坡很有哲理地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唐人张敬玄甚至义正词严地说:“初学书,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若不先学真书,便学纵体,为宗主后,却学真体,难成矣!”</p><p>3、初学书法,应从方便之处入手,方能早见成果。在汉字书体形成和演变的时序上,楷书是最后定型的字体,是今天我们使用最广和最普及的字体。我们对它的面目更感到熟悉可近,从此入手,比起从篆、隶、草(行)入手,减少了识辨方面的困难。而且学了马上益于日常实用,又多了一项成果,何乐而不为呢?</p><p>5、笔法是关键</p><p>“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沈尹默《论书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 《兰亭十三跋》)。“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对于笔法,古人都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极大的重视,因为它是书写的关键。写字因用笔不同,或称刷字,或谓填字,或叫涂鸭……,其效果大径相庭。</p><p>笔法,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提、按、绞、翻或使、转、缓、疾等等,而在写出的笔迹(墨迹)上,则表现为轻、重、圆、方或连、断、润、躁等等。这正是艺术风格的展现处,正是艺术语言的深邃处,差之毫厘,则异之千里。笔法的精湛、丰富和复杂,最不容忽视,也很费功夫。掌握了各种笔势的写法,点画才更富变化,书写才更加生动。若能运用自如,出手入化,可以说就掌握了书法的关键。</p><p>6、学富是阶梯</p><p>学书成就的高下,仅靠书法技法理论和临帖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如历史的沿革、文字学知识、碑和帖的问题、刻石的问题、墨迹及其真伪的问题,历代书家的问题,还有文学、美学、哲学、品德修养、揖让进退、甚至姊妹艺术的问题等等,都要尽可能多地去学习、研究和掌握,才能丰富书家头脑的宝库,才能丰富书法艺术创作的内含,才能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品味。</p><p>学书强调以学问来滋养,“胸中无斗墨,何以运管城”?我把有技法理论和精熟实践功力比作“良种”(好苗),而把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喻为“空气、水分、土壤和阳光”(适宜的环境),好苗必须有好环境才能茁壮成长。所以,学富是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一定要努力打造。</p><p>7、勤苦是通途</p><p>书法实践必须强调足够的量。也就是要下足够的功夫,“功夫不至无以极其致”(吴玉如)。“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能著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益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徐浩《论书》)。</p><p>学习书法是件苦差事,没有吃苦精神,没有耐久的恒心,是不会有成绩的。古人早就有经验和体会,米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p><p>看来,勤奋与刻苦习书是掌握和运用书法技巧的通途。天天使用毛笔工具的古人尚不敢懈怠,何况我们呢?</p><p>8、悟化是自立</p><p>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所以,学书要求学象古帖,学好传统,不是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以古法为则,以古人为鉴,优化我们的学习过程。要真正做到熔铸古人,自立门户,就必须活学活用。通过对古帖的临习,通过对点画、结构的研究,学到笔法技巧,学到精神意度,学到审美思想,悟出其中道理,找到适合消化吸收的营养充实自己。打个比方,叫作“吃猪肉长人肉”。这就是转化和活用。我们须知,“悟化”是出帖和著我的重要环节,是自立的重要标志。不能“悟化”,就不能熔铸,就不能出新,视为死学。</p><p>需要提醒的是,“悟”和“化”,不能着急,不能刻意,应循序渐进,“水到渠成”。</p><p>古人并不先推书荣,而是把学问看得更重。王羲之、颜真卿的字是公认的好字,但他们并不以书为业,也不是为当书家才去写字,而是兼善的。所以,有人把习书看成耕作,提出:“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意在自然形成。或说是“无意于佳乃佳”,“功到自然成”。习书大可不必过早担心结果,只要耕耘,定有收获。善书的人,首先不担心“悟化”不了,而担心学力不够。</p><p>事实上,人和人都是有区别的,要完全学象别人也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必担心不“化”。想当“书奴”也未必就有资格。再说,学习古人又不可能是一点不动脑筋的,所以也不必担心不能“悟”。“悟” 和“化”对于谁都会有的,只是有“大悟”、“大化”和“小悟”、“小化”的区别,有“彻悟”、“优化”和“错悟”、“劣化”的不同。其中学力如何,是“悟”、“化”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p> <p>【时光不老,我们不散】</p><p>师古传情,初心为书法。在初秋到来之际,说一声:你好,2020年的秋收的季节,我们要把最炎热的第一天作为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我们要抓紧时间之驹飘扬的马鬃,向着无尽的前方一骑绝尘,把那些经历过的。痛苦也罢,磨炼也好,沉淀也罢,经验也好,化作一腔沸腾的热血,化作一股磅礴的力量,向前,向前,再向前......!</p><p> 让我们在2020年的秋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众望,砥砺前行。让喜悦与成功并肩,让健康与快乐同行,与飞速流逝的时间赛跑,向自己选择的方向进发,向我们守望的幸福靠拢。蓦然回首,我深情的遥望,那一抹情深,那一缕浓香,在缠绵的墨香里凝成诗行。依着心意,真诚的守候,最纯的念想,最真的情意,执著一份清澈美好。和着岁月的韵脚,轻拂时光的眉弯,给心灵觅一处清幽,拢一缕馨香赋予指间,携手一份相惜依恋相伴的永远,不负情长。笔尖游走的情愫,轻轻飘洒着万千的祝福、无限的暖!踩踏在人生不平的韵律,提笔落墨,与往事对坐,所有的相遇在久别中再次重逢。因为遇见,人世的烟火更加绚烂;因为遇见,生命的期许更加绵长。一些寒暄,是冬日的暖阳,是时光轨道上的一个圆满。晕开笔墨,提笔编织恬淡时光,把每一缕情愫清水涤荡。感恩生命,感恩遇见的美,就让这些美好在来去匆匆的溪流里,永远停留,珍惜拥有。生命中多少相遇,透着暖暖的笑意,在渐行渐远的时光里,填补着生命的空白,在洁净的角落里,临水照花。</p><p> 人生路上,多少遇见,虽未曾相见,却一直感念在心底,仿佛相识很久。这世间的情意,踏着幽幽暗香而来,是淡淡的美,是山高水远的懂得,是细水长流的陪伴。只愿,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因为有人懂,情怀可以诉说,痛苦可以解脱;因为有人懂,孤单时有人相陪,无助时有人安慰。懂,是世界上最温情的语言。简短的话语,却包含了万千。因为深有体会,所以知你的负累,懂你的苦衷;因为感同身受,所以心疼你的真诚,珍惜你的感情。懂,是通往心里的桥梁,引起共鸣。因为懂得,所以包容;因为懂得,所以心同。懂得,让心与心没有距离,让生命彼此疼惜。懂得,是生命中最美好的相通,最深刻的感动。携一抹时光的悠然,暖一场邂逅的浪漫,书一段浅浅的心语,绽一季花开的绚烂!流年,静默一缕温馨;时光,探寻一场执念;守望,绽放一窗柔情!总会在花蕊含笑的姿态里,读懂回眸一笑的流连;总会在字里行间的墨香里,感怀至纯至美的眷恋。一纸深情的素笺,开满朵朵旖旎的心花,柔了心灵,暖了相逢……。 若生命中,有人可想,可念,可喜欢,可眷恋,无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一份珍贵的感情。虽然不能帮你擦去眼泪,但能给你贴心的安慰;尽管不能做你身边的支撑,但能给你真实的心疼。脚下的路千里万里,心与心的守望毫无缝隙;牵手的梦遥不可及,需求的暖却触手可及。原来,心与心的距离最近,只要懂得与相通;情与情的拥有最暖,只要疼惜与真诚。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人可懂,有情可依。感恩遇见,遇见原本就是一种最美好的情愫。总会有一种充斥灵魂柔软至极的暖,循着彼此的味道而来,为彼此幽暗的生命带来柔和美好的光亮。秋的凉,冬的冷,终抵不过交错在彼此心中爱的暖流。那眼里的柔波,眉间的浅笑,都心甘情愿地为彼此停留,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2020的秋天,将心绪无拘无束写进那些长长短短、错落有致的文字里,将岁月淡淡描摹,光阴的故事中有我,有你。用一纸素笺,写下过往的痕迹。让那些年华中错落的美丽,沾满了秋日的芬芳,在风中缓缓飘逸。时光,总是温婉如花,能让我们在转身之间,遇到幸福。岁月,如一首小诗,总是在流转间,让我们找到诗意的美好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p><p> 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的文人士大夫共同做了一个关于笔墨的梦,一个以汉字为标志、绵延至今的书法梦。为这个梦想,我们成立了师古传情,初心为书法公益公开课书法交流群,以历代经典碑帖来诠释传统古法之美。我们一直在尝试扭转被丑书歪曲了的审美观,重新唤起人们对书法之美的欣赏与热爱。 也许,我们的书法理想有些可笑,可在有众多真爱书法友人默默坚持与大力支持下,我相信,我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和书友加入我们,梦想的羽翼正在日渐丰满 ,有一群如此真诚而执著的朋友,什么理想不能实现呢? 梦想,会激励我们继续前行。2020年师古传情,初心为书法,感恩有您们陪我们一起共圆书法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书法也是如此!2020,任时光变老,我们不见不散…………!</p><p><br></p><p> 楚平写于2020年7月28日于广东东莞市道窖核工业地质勘察院。</p> <p>【后记】自作诗一首</p><p>(书者☞知音)</p><p>作者:楚平</p><p><br></p><p>十年一字情如梦,</p><p>我恋书法已千年。</p><p>情深处,</p><p>千里觅知音。</p><p>天之涯,</p><p>地之角,</p><p>知交在否?</p><p>师古传情,</p><p>初心为书法,</p><p>痴醉书法梦。</p><p>梦里寻音千百遍,</p><p>不知梦可成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