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勤学精业务,知机识时蓄势发——2020年历城区初中语文教师暑期培训第一天

孙静

统一思想,强化认识 <p>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区,7月27日上午,历城区部分初中教师齐聚稼轩学校,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培训。其中,参加本次培训的语文同仁共有168位,包括各初中学校的校长、业务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以及九年级语文任课教师。</p><p> 培训的第一阶段,我们首先聆听了历城区教育局领导的重要讲话。李新生局长为老师们分析了历城教育的现状,提出“明确培训目标、加强作风建设、抓住发展机遇、提高效率质量”的要求,鼓励老师们严肃作风,精进业务,极大地鼓舞了老师们的士气。</p> 接下来的语文分会场培训中,历城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宿传勤老师向老师们阐明了本次培训的意义、语文培训方案的出台与执行,明确参会要求,贯彻落实区教育局会议精神。宿老师提出,本次培训规模史无前例,168名初中语文人进行集体备课,声势浩大;意义深远,是老师们快速成长的绝佳机会;实用有效,是“向课堂要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次培训,宿老师组织其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部分骨干教师提早进行筹备,拟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语文学科培训方案,后来又通过多次视频研讨、语音交流等方式调整修订细节,最终形成了完备的《2020年历城区初中语文学科暑期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方案设计中打破了部编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采用主题设计的方式,按照“古代诗歌专题”“文言文专题”“记叙文(小说)专题”“名著导读专题”“写作专题”“议论文专题”“戏剧专题”“现代诗歌专题”“综合性学习专题”等9大专题来细化任务,分天进行。鉴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语文学科借机增加了统编教材七八年级单元作文设计内容,重锤敲击,有助于全区教师攻坚作文教学。 本次培训将初步形成一系列“语文备课资源包”,包含了九年级新授课(教读课文)的预习任务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后小测、单元检测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的设计要求依据《历城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评价方案》具体操作,落实山东省教育科学院初中语文学科基于学生质疑、发现的语文新课堂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后小测、单元检测的设计要求本着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课后小测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授课学习目标的检测,单元检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单元新授课学习目标的检测,同时兼顾拓展。 <p>  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宿老师设置了主备学校、辅备学校两校共同备课后推举主讲人的制度,进一步提升了主讲老师的备课质量与效率。同时,优秀备课样例的提供也极大地提升了备课的规范性,让备课老师有章可循。宿老师强调,只要遵照落实方案,认真执行方案,全心参与方案,就一定会达到“有序、有效、有果、有愉悦”的效果。</p> 王永军局长莅临语文培训现场。 有条不紊,主备开讲 <p>  今天下午,在稼轩学校张涛主任的主持引导下,共有六位主备老师进行了精彩开讲。老师们的教育智慧浓缩在20分钟的汇报中,让人听来意犹未尽。张涛主任的点评高度凝练,引人深思。</p> <p>  稼轩学校李振书老师《读懂诗人读懂诗之“辛弃疾”》的备课心得: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要找到标准依据,我认为本专题的备课标准依据有两个:第一,在初中语文新课标找到有关诗词的要求,但是课标笼统抽象,我们要进行解读,落实到诗词的具体教学中。第二,要分析语文中考和语文高考中诗词鉴赏的题目,将考查内容、方式落实到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了解高中教材中的稼轩词,在教学中有所参考,为孩子进入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p><p> 教学设计要落实备课的标准依据,创设情境,设计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知情意的能力,涵养学生的灵魂。</p><p> 设计课后检测,要检测学习积累,将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力迁移,反馈课堂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p><p> 预习清单、教学设计、课堂小测要统筹考虑,符合教学标准依据,以期达到教学效果</p><p> 教学设计要落实备课的标准依据,创设情境,设计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知情意的能力,涵养学生的灵魂。</p><p>  设计课后检测,要检测学习积累,将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力迁移,反馈课堂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p><p> 预习清单、教学设计、课堂小测要统筹考虑,符合教学标准依据,以期达到教学效果。</p> 鲍山学校刘春娣老师《读懂诗人读懂诗之“苏轼”》感想:每一次磨课备课都是一次历练,从畏难逃避、被动接受、渐入其中、到呕心沥血、努力完善、终于完成。这是一条必经的修行过程。偶尔的灵感乍现是上天送给努力者的幸运彩蛋。对于我来说,没有从起点直达终点的捷径,看到结果在一点点成型,直到完整、丰满、灵动,其它已经不再重要。一切经历都是收获,在收获中磨砺,在收获中成长。 历城三中郑爽老师《读懂诗人读懂诗之“张养浩”》备课心得:接到备课的任务,我心情非常忐忑,有激动更多的是责任,怎样才能备好课?我不禁思考:课堂活动应当怎样设计,课上需要把哪些知识讲透彻,怎么样授课的方式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我从课标入手,先参考课标,同时还继续深入研读教材,《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着作者张养浩的良知与责任。我整课的设计理念定为——读,在读中知,在读中思,在读中写,在读中悟。参与本次活动,无论备课还是说课的过程,我都收获颇丰。 历城区初级实验中学的袁芳老师《读懂诗人读懂诗之“文天祥”》总结到:每次备课都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过程。本次《读懂诗人读懂诗之文天祥》的教学设计,更是让我有脱胎换骨之感。从初备的解读教材、收集资料,到二备的删减环节、突出重点,再到三备的一线贯穿、形成定稿,度过了几个深夜,也与凌晨的曦光相遇,最终形成了以“诗笔译诗:有这样一个王朝-诗情类比:有这样一份爱国诗卷-诗意解析:有这样一位大丈夫-以诗解题:有这样一种爱国情怀”为主线的的教学设计,特别是“诗笔译诗”环节,以文天祥的《题碧落堂》《金陵驿二首·其一》《扬子江》为依托,用其中诗句收集成<br>“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br>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br>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br>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br>一诗解读《过零丁洋》,一课所得不止于课本。“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本课设计,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希望学生在文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历城六中徐丽丽老师《名著导读专题之&lt;艾青诗选&gt;》备课手记:艾青从他的时代举着火把穿越黑暗而来,他的脚下是他挚爱的土地,头顶是象征光明的太阳。作为一名初三的“新”老师,第一次集体备课交流展示,便与大诗人艾青相遇。我认为名著导读的重点在于“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理顺学生阅读思路,使学生将碎片化的想法沉淀,提升为自己思维中的精华。因此我的课主要从艾青作品,写作背景,诗歌意象,诗歌特色等方面展开。第一天培训名师云集、各种思维碰撞、让我受益匪浅,愿以后的日子且行且读且收获。 对于《名著导读之&lt;简爱&gt;》,历城双语李芳老师如是说:接到课题后,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名著导读,名著导读课需要做些什么?如果我是学生,最想老师在名著导读课上做些什么?<br>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于一部名著来说,学生可能从未读过,或正在读,或已经读完。那么就此,名著导读课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三种情况,而不是老师想当然。所以,名著导读课可以分为三种课型,低阶名著导读课:未读,激趣,引读;中阶名著导读课:在读,交流,促读;高阶名著导读课:读后,沉淀,回读。<br>  而名著导读课的重点应该是引导读、指导读。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都成为我备这节课的基础。<br>  希望能做一个有思考的教师,希望能以此课,引起大家的一点思考,这,就够了。 认真专注,聆听报告 <p>  全体参会老师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认真专注,聆听报告,一丝不苟,做好笔记。</p> 分组讨论,思维碰撞 <p>  培训采用“先集中、后分散、再集中”的方式,集中培训过后,老师们按照提前的分组分工,分散到四个班中进行小组讨论。班级设置班长,小组设置正副组长。针对下午六位主讲老师的课,老师们各抒己见,思维碰撞,进行头脑风暴,分享了众多真知灼见。讨论结果将于明日一早进行集中汇报展示。</p> <p>  潜心勤学精业务,知机识时蓄势发。借本次培训的契机,全区初中语文同仁一定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砥砺前行。</p><p><br></p><p>图文:孙静</p><p>审核:宿传勤</p>

备课

教学

老师

学生

培训

名著

语文

导读

设计

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