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采访结束,腹稿初成。将在话别之际,石少华真诚地对我说:“请你不写十分,只写九分,要以事实说话,扎扎实实地写好!”</b></p><p><br></p><p><b>这观点我赞同,可提笔却有些犯难,如何行文才不负这位新闻摄影界泰斗的叮嘱呢?三思后,我试着从抗日战争的地道战写起,因为地道战距今虽然久远,但人们对它依然记忆犹新。</b></p><p><br></p><p><b>地道战是当年八路军、武工队,联手民众,出奇制胜,痛打日本侵略者时用过的有效战术。地道战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死无葬身之地……</b></p><p><br></p><p><b>最早把地道战真实场面公诸于世,且已成为珍贵革命史料的照片《冀中军民的地道战》, 就是石少华拍摄的。</b></p><p><br></p><p><b>当然,我没有机会一睹石少华头扎白毛巾,身穿白布褂,在地道中忙碌拍摄的英姿,却很高兴在“抚顺杯”第二届全国农民摄影艺术展览会上,与这位我所敬重的前辈握手相识。</b></p><p><br></p><p><b>石少华是本界展会的最高权威,对评选佳作之事均要拿出最终方案。他吸烟很频,似乎如此方能减轻超负荷的劳累。他发表意见时常助以手势,这样能弥补他广东口音在语言交流时的不足。</b></p><p><br></p><p><b>找到石少华的空闲间隙,我与其交谈几次,并向他的随行秘书了解不少情况。</b></p> <p><b>石少华生于香港,就学广东,20岁那年带着照相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来相继到晋察冀报社、华北画 报社工作。解放后,他参加筹备出版《人民画报》, 并主持组建了《中国摄影》和《大众摄影》, 还担任中国报影学会第一届、第二届主席及新华通讯社副社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等。</b></p><p><br></p><p><b>石少华的大半辈子在北京工作,对北方有依恋之情。他说: “过去农民家挂全家福,让别人照,如今北方农村也富了,自已花钱买照相机自己照,就要拍出更多反映自己美好生活的作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农民的生活有了多大的变化。”</b></p><p><br></p><p><b>评选工作结束第二天,石少华要去看望本届全国农民摄影展金牌获得者,还要亲自拍摄表现农村风貌的照片。</b></p><p><br></p><p><b>早晨,我们先来到顺城区碾盘乡,好客乡长捧来西瓜款待我们。几块西瓜下肚,口甘神爽,我们用毛巾擦了手,就准备拿起照相机出去选景。石少华摆手阻止我们,温和地说:“擦手不行,要用水洗手,这样才能保护照相机不留痕迹。</b></p><p><br></p> <p><b>他的经验当即得到推广。我洗着手,心里很高兴,“三人行必有我师”,况且是摄影大师在身边,连我的照相机也有“保健医生”了。</b></p><p><br></p><p><b>在乡政府办公楼阳台,陪同石少华来的新华社办公厅秘书高贵山把一个灰色铝皮箱轻放到折椅上。石少华俯身打开箱子,里面是他那架拍过许多闻名遐迩摄影作品的“哈萨”照相机。</b></p><p><br></p><p><b>石少华说,当年他在岭南大学西关分校附中上学时,广东革命气氛浓厚,有益的校外活动很多,他被世界公认为“高尚的爱好”的摄影艺术迷住,用积攒的零用钱买了一架英国产的120照相机,利用星期天外出摄影。</b></p><p><br></p><p><b>当时他主要拍摄人像和风光。1957年,新华社仅进了两架“哈萨”照相机,就发给了他一架,组织在这方面对他的关怀和照顾,让他时常念想。</b></p><p><br></p><p><b>石少华调好镜头焦距,将照相机递给我,让我通过取景窗去观察景物,我看到景象有些模糊,又不便问因何调焦不实。石少华看出我有疑问,指着取景窗说:“这是专门给我配用的老花镜。”</b></p><p><br></p><p><b>是呀,眼睛对于摄影家是多么重要,尤其对石少华这样为新中国摄影事业献出大半生的著名摄影家。有了度数适宜的花镜,重新明亮石少华那审视大千世界的眼睛,也温暖他热爱摄影事业的一颗虔诚的心。</b></p><p><br></p> <p><b>石少华站在阳台北侧,用“哈萨”观察远山近田、绿树和农家院落,并不时地揿动快门。</b></p><p><br></p><p><b>我们的镜头却不约而同都集中到石少华身上。抗日战争时期,石少华拍摄了地道战、地雷战、白洋淀上雁翎队和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等杰作。</b></p><p><br></p><p><b>解放后,他拍摄了祖国锦绣山河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风貌,并撰写了一些有关摄影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b></p><p><br></p><p><b>毛主席、周总理曾向他了解全国摄影的发展情况。郭沫若在石少华摄影展上,为他题写了“解放十年前后,河山万里金瓯。工农服务上镜头,留下革命春秋”之句。</b></p><p><br></p><p><b>石少华多次率领中国新闻代表团和中国摄影代表团出国访问,把尼罗河畔、阿尔及尔海滩、刚果街头、阿尔及利亚高原、埃及金字塔等异国风光介绍给国内。</b></p><p><br></p><p><b>时下,载誉“国际影联荣誉杰出活动家”殊荣的石少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相机怎能与其失之交臂呢?</b></p> <p class="ql-block"><b>离开乡政府,我们又驱车赶到乡小学。这个乡的朝鲜族农民正在为省民族运动会选拔运动员。只见跳跳板和荡秋千的妇女在蓝天上好似彩凤飞翔,沙堆上的男子汉们摔跤争雄好像上了战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石少华拍了几幅照片,然后对我们说:“不能拍了,我们分散了人家的精力,这样会影响他们的成绩。”石少华这一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他推己及人的一片爱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午,获“抚顺杯”第二届全国农民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的朝鲜族农民金光曦,非常激动地在家门前恭迎石少华。金光曦早就敬慕这位新中国摄影的奠基人,但石少华今天亲自登门看望他却是做梦也没想到的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时间,舂米做打糕,过水捞冷面······厨房里热气腾腾。石少华盘腿坐在火炕上笑眯眯地同主人和乡里的干部拉起了家常话。他的秘书高贵山告诉我,还没听谁说过看见石少华效仿北方人盘腿打坐呢!石少华这罕见的坐姿又成了大家的拍摄焦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打糕端上来了,洒满辣椒粉的辣白菜也端上来了。正当大家欢喜碰杯之时,石少华已抢先站到沙发上,举起他那时刻不离身的微型照相机一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照吧,尊敬的前辈,您的镜头曾收入了历史的风云、岁月的长河;也印下播种的春华、收获的秋实······此时,又留住了这户窗明几净的朝鲜族农家,以及欢乐在这里的摄影家们的影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石少华,我们盛赞您手中的“春秋镜”。我更感恩您在北京家中端起相机,为我在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作品集《太阳的祝福》扉页拍下的这幅作者肖像……</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石少华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摄影艺术家,非凡的社会活动家,卓越的摄影组织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奠基者。(纪念石少华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