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椿树

吴志涛

<p>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古人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所以一切的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在这种思想作用下,古人从自己出发,观察周围的事物,认为万物有灵性,根据事物的特征将它们拟人化,赋予了它们具有人类的性格特征,形成了朴素价值观。今天我们就讲一下古人对椿树看法以及发生在椿树身上的一些故事传说。椿树原名樗,它生长迅速,在20年内可以达到十几米的高度,在一马平川的平地上,高大的椿树自然引起人们的注意,椿树分为香椿和臭椿,早春二月,香椿树冒出嫩芽,采摘下来,用开水焯过,用来凉拌或者炒鸡蛋、炒肉,洋溢春天的清香,是一道美味佳肴。采摘时候要区分香椿与臭椿,臭椿臭味难闻,颜色发红,缺乏清香。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这是一首弃妇诗,以第一人称抒发了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子被丈夫遗弃发出的悲愤之情。樗就是臭椿,古人称香椿为椿,臭椿为樗。诗经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弃妇悲愤的心情与臭椿联想到一起,古人自然对臭椿是没有好感的,椿树的木料难堪不用,只能用来烧火。椿树的正名源于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庄子,他创造性的思维道出有用致祸,无用免害。他在《逍遥游》中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从此椿树就成了健康长寿的象征,椿是长寿和父亲的代名词。如“椿年”“椿寿”被用来比喻长寿,“椿龄”为祝人寿考之词,“椿庭”为父亲的代称,“椿萱”指代父母双亲,“椿萱并茂”比喻双亲健在,“椿龄无尽”指像椿树一样长寿,常被用做祝人长寿之词。唐代牟融在《送徐浩》中曰:“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宋代张纲的《浣溪沙》有“舞催三叠玉娉婷。满堂欢笑祝椿龄”之句。宋代柳永亦有“椿龄无尽,萝图有庆,常作乾坤主”句吟诵香椿。</p><p>如果说椿树正名是因为庄子的提出的偶然事件,那么椿树称为百树之王,就是一段浓厚色彩的传奇故事了。传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当初在河北打仗,受到当地军阀王朗追击,刘秀在走投无路情况下,看到路边有一棵大桑树,枝繁叶茂,刘秀急中生智,爬到树上藏在叶子下面躲过了追兵。刘秀当了皇帝之后,想起了大树的救命之恩,要封为百树之王。宣读圣旨的官员到了现场犯了难,这里有好多树,到底是哪个树救过皇帝啊,当然也不敢问皇帝,正好这其中,有一棵高大椿树存与众不同,于是当地官员就封了椿树为百树之王,结果旁边真正救过刘秀那个桑树气炸了肚皮,所以现在桑树树干上还长了许多的树疙瘩。此后民间就流传的一种风俗~抱椿树。正月初一,在吃饭之前,不长个儿的男孩女孩要去抱椿树,嘴里要念叨: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大人特别叮嘱孩子,千万不要念成我长粗来,你长长。如果念错,就永远长不高了……一棵树就引起这么多的故事,引发许多人的回忆,其实事它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是对苦难生活中对幸福的执着……2020年7月27日于灯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