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千古烽烟“第一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宁武汾源古长城考察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引 言</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西省宁武县地处晋西北管涔山区,山雄峰奇,谷险石怪,林木繁荫,水草丰茂,自古为胡汉冲突、相争之焦点,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边缘地带;宁武与神池、朔州之间的界山,便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山,历朝历代在此修筑、巩固长城,以民族的脊梁挺起在绵延的山峰之上,拱卫中原沃土不受侵犯。是故,自古以来的宁武都以军事重镇和边塞文化著称,保护这段农、牧分隔的标志性“边墙”是关乎民族、关乎历史的大事,而挖掘长城文化与精神内涵也是重塑民族尊严、教育子孙后代的有效途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沙场往事虽已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而烽火连天的战争影像却还是被蜿蜒在群山之巅的那一段段“边墙”记录下来。从舌锋凌厉、剑光凛冽的春秋战国开始,经和亲定边、烽火拒敌的汉魏隋唐,到闭关锁国、围墙挡马的大明王朝,宁武这片土地注定了兵家必争的境遇、关城尚武的雄风。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在这里历经几个朝代的修筑,成为最为奇特的塞上奇观,见证了历朝历代民族之间的纷争与融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追溯历史,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牛耕与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得到普遍推广。考古挖掘中,至少有22个省、自治区的140余处出土过铁制农具,包括耒、锸、锄、钁、镰、犁等。中国农具史上的那次大变革,使农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也间接导致了农耕生产与游牧生活分界线的形成。秦、赵、燕等国家因农耕需求而不断向北拓展疆域,挤占游牧地区的土地,而以草原为生的游牧民族每到秋草枯黄、需要储备过冬食物的时节,便又开始垂涎于农耕地区的硕果秋粮,他们一兵拖三马,突破胡汉分界,长驱直入中原,远到太原、临汾等地,抢得粮食之后,再呼啸北归,回到他们的枯草荒原安然过冬。胡汉之间频繁的挤占、抢夺和冲突,迫使他们各自为政,迅速强大起来。短兵相接的频繁摩擦,似乎已经满足不了战争与防守的需要,围墙御敌成为当时唯一可行的军事防御举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海经》有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水经注》又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这里提到的汾水之地便是今天的宁武县管涔深处的汾河源头,战国时赵肃侯父子修筑长城之境北所在。有史书为证,《晋乘嵬略》记载:“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赵肃侯在宁武一带修筑了长城……历经战国、秦、隋等历朝的修葺,到明洪武至万历年间,又先后十一次修补加固……”又据《宁武县志》记载:“今宁武地区纳入赵国版图。公元前332年,赵肃侯曾在宁武境内修筑长城……今遗址尚存。”都证实了赵肃侯在此修筑长城的历史创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300多年后的今天,坐在一堆被风沙剥蚀了年轮的巨石之上,抬手可摘云絮,挥袖可收清风,我仿佛听得到赵肃侯声威震天亲点将,看得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楼烦,战国风云大篇章,全写在这千古烽烟“第一墙”。——赵长城,你是否已经听到了一个大时代的热切召唤,你是否愿意从浩瀚林海中露出自己古老而又神秘的斑驳面容?</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谢岗地村读取千古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汾水之滨寻访赵长城</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寨,是与“西寨”(三马营村)相对而言,两个村子背靠的山梁上有堡子、墙垛,往东北延伸到坝沟湾,往西南连及到马仑草原、芦芽山与荷叶坪。这些建筑遗迹让人不禁想到这里曾是历朝历代屯兵之所、边防重镇。1984年,经山西省文物局文物普查认定,现存于宁武县管涔山之楼子山、林溪山、花塔岭等诸峰之上的边墙为赵长城遗址,明显遗迹二十余公里,墙体保存较好的有三段,总长约五公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早对这段长城予以热切关注的是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兼法人代表杨峻峰。作为资深“长城人”,早从2016年开始,杨会长就对这段“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战国长城产生极大兴趣,他只身进驻东寨镇,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用脚步丈量这段保存完好的古老长城。他脚蹬“探路者”,肩挎“尼康”机,踏遍青山各峰巅,拍遍丛林每块石,摸清楚四条可以探访赵长城的线路,并依据考察赵长城的初步结果,提出在此处规划长城旅游项目的合理建议与方案。2017年,协助东寨镇招商引资找到投资开发商。2018年,县发改委正式立项,在此处开发长城旅游项目,县文旅局亦对此项目非常重视。2020年春,县委县政府又专门召开会议商议此项目的落地事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5月19日中午,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赵琛先生在杨峻峰会长的邀请下,来到宁武县东寨镇,配合忻州市长城学会、山西晋风华旅设计院、山西逢源长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一起参与东寨小西沟古长城生态文化旅游项目的考察与规划。循着书中所记,市长城学会一行人与赵琛院长、宋绿叶院长、杨善强总经理,以及小西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存贵等人在杨会长的带领下,过汾河西岸,进小西沟,穿过一个石料场后,车队到一条峡谷内的高台空地前停了下来。这是大山脚下幽深险壑中最为开阔的一片平地,为谢岗地村旧址。这里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村边原是有过一座山神庙的,现有村民在古庙旧址放置的简易佛龛为证。山下有尊方形如柱巨石至今还在,当地百姓称“打虎石”,据传是猎户登高望远寻找猎物的最佳天然看台,百姓口传中的那位打虎英雄自是有名有姓的,这里暂不细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面这两道沟叫作大仙人沟和小仙人沟,中间叫仙人山,前面那座高山顶上是一个长城制高点,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当年赵肃侯就是站在那里点将出战、指挥御敌……”听着杨峻峰会长的介绍,赵琛院长环视四周,再看看脚下,舞着手中的登山杖欣喜地讲:“‘两山夹一杠,代代出皇上。’这里肯定出过诸侯帝王。”杨会长笑答:“这里还真是出过皇帝,不只一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会长的这一笑答并非空穴来风。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刘曜年幼丧父,由后汉刘渊抚养。《晋书》中记载:“弱冠游于洛阳,坐事当诛,亡匿朝鲜,遇赦而归。自以形质异众,恐不容于世,隐迹管涔山,以琴书为事。” 可知这位东晋十六国时的前赵皇帝刘曜年轻时确实曾在此隐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晋书》中还讲了关于昭文帝刘曜隐居管涔山的一件祥瑞之事:“尝夜闲居,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赤玉为室,背上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四时而变为五色。” 刘曜认定了此剑是件宝物,就把它佩在身上。大约刘曜的别称“永明”乃由此剑而来吧,建国以后的国号复称“赵”者,或许与曾在赵长城下修行有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曜在消灭西晋的战争中,攻陷洛阳,擒杀魏浚,平定关西,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平定靳准之乱,改刘汉为前赵。称帝后,刘曜平定了羌氐之乱、陈安之乱,压制前凉,虎踞秦川;国内提倡汉学,设立学校,文教上有所发展。两赵相争期间,刘曜于高候之战大破后赵皇帝石虎,几乎令石虎全军覆没。这位在历史上英明神武的前赵皇帝,想来必是因为得到过谢岗地这一带的山水灵气罢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立于这片小型草甸区,环望四周山峦、林海,那群山之巅,便是长城横亘所在,隐没于丛林尽处,伸展在历史的天空,等待我们前往探访。我们不妨想象,若是能够请昔日先贤、英雄们穿越时空齐聚今日之静寂山林、长城脚下,论道、点将、说虎,畅谈汾水之滨千古事,该是何等快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北齐高洋巡边今何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赵霸山上谁是牧马人</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谢岗地村边的崎岖石径向上开始登山,山路边上随时能够看到怪石、奇松,还有依着山势而建的石砌地基遗址,猜想是赵国或北齐兵营遗址,亦或是明末清初之际,一些反清复明的军队隐居备战所建。相传傅山先生常在此一带活动,“批林得微径”“采药啮素雪”,施药民间,诗咏芦芽,从事反清复明之活动。若在此山下设计碑林再现傅山诗词墨宝,建馆呈现中草药文化,将是对秀美山川间人文往事的情景再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往上走,由西行转向南行,就没有路了,有雨水冲刷成沟,林间坚硬瓷实当作路径,可以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圪针丛林中小心穿行,行进艰难起来,但林木苍翠,百草遍坡,隐幽探微,甚是清宁。依稀可见一些石砌地基,无从考证它的年代。基石下面的深沟,当地人称赵霸沟,不难猜想是以赵肃侯得名。沿着赵霸沟上去,应该就是赵霸山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着茂密的落叶松林行进,约莫三四十分钟后,在山林尽处,望见明媚的蓝天,走在前面的人惊呼起来:“好美啊!”原来,我们已经上到了赵霸山顶处,上面坡势平缓,空旷开阔,绿草如茵,一群矫健挺拔的骏马在蓝天白云下安详信步。向北望去,远处的油梁岩上似乎有“赵肃侯点将台”(权且这么叫它)正与此山遥遥相望,英气飞云;向南望去,与我们隔着一道猫道堰,远处东寨镇与汾河源头尽收眼底,诉说着从古到今无限烟云轶事。大家坐在草地的、立于崖上的,三三两两地合影留念,赵院长飞起他的无人机,收揽这“无限风光在险峰”,设计院的小伙子们也认真地做起了地理勘察、景点规划。这时候,那群悠闲的马儿似乎受到我们的惊扰,突然向西奔去,壮观的一幕就在眼前了:西面山顶上,一群枣红色的骏马呼应着这一群西奔的马儿迎面狂奔过来,两群骏马在不远处的长城遗址处汇合,赵琛院长惊喜地喊着:“快快快,拿相机来!马过长城,不对,是马会长城。”大家也跟着马儿齐向长城处跑去。哦,真的是长城,这就是我们要找的赵长城了!赵霸山上的这段长城,由于裸露于高山草甸之上,风吹雨淋,人畜破坏,已经完全坍塌成一道凸起的土石矮梁,土微呈紫色,石呈白色,锥形石居多。土石长城虽老去,却犹如老骥伏枥待征召,依然在硬骨铮铮地向我们讲述着卫国之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不禁低头叩问脚下白石:“白石啊,你可是被赵国军民就地取材堆砌在这里,还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你委以重任安放在此修缮长城?或者说,是北齐皇帝高洋在这里为你重整妆容加固挡险墙,亦或是明朝统治者用最后一次耐心拿你来修补残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齐王朝建立后,在其北部和西部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冬十月,齐主自晋阳如离石,自黄栌岭(离石西北)起长城,北至社平戍(五寨县),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十二月庚申,帝行北巡至达速岭,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 摘自《北齐书·文宣帝纪》)。文宣帝巡视管涔山时,决定修筑的这段长城,据载是于次年由高睿领山东兵数万所筑。据不完全统计,在高洋时期共修筑长城1500余公里,每5公里设一戍所,逢险要关隘设置州、镇。最后在天保八年(557年),又于长城内筑重城,西起库格拔、东至坞纥戍,总长200余公里。从清水河北堡乡五眼井起,至老营折南,复又折东,经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到达河北下关;从朔县之西趋向东南,经宁武、代县之北、浑源之南而达灵邱,这一段长城大致同北魏的“畿上塞围”重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会长讲,项目设计要在这片牧马高地上规划一个“北齐点将台”,与先前经过的谢岗地山顶上的“赵肃侯点将台”遥相呼应,再现史上出战御敌之边关场景。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规划,两座峰台对峙,将让现代游人穿越时空,回到一个又一个相隔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冷兵器战争缩微时代,感受不同时期帝王将相、戍边勇士的同一种天地神威、民族气魄,想想都觉得震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草场历代驰骏马,而今谁是牧马人?感慨未止,踩着这道长城遗址,我们向北行进,再次钻入山林中,沿山险崖壁向前延伸的长城模样渐渐现出原貌。隐在山林中的长城墙体保存完好,正如一些文史书中所记:残高3米,底宽3米,顶宽约2.5米。其实,高的地方足有5米。皆为就地取材,用5—15厘米厚的平整石片砌筑。站在墙体侧面仔细察看,石片之间留有规则方孔,这些方孔上下错落,左右参差,呈“梅花形”布局,似为排水之用,以保证墙体不被雨水灌注冲垮。这些发现让我们不禁钦佩古人的筑墙技术,万里长城万里长,风风雨雨数千年,之所以巍峨不倒,全在于先民的大智大慧。我们仿佛看得见,在那遥远的古代,汉家子弟身着盔甲,巡逻在密林深处的这道边墙之上,不放过墙那边的一丝风吹草动。身后就是他们的家园,父老乡亲在汾水源头安居乐业,屋舍俨然,良田千顷,尽在他们的守望之中。他们守护着绵延的边墙,边墙守护着他们绵延的江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出树林,长城再次裸露于草坡之上,赵院长在这片缓坡平地再次航拍,来时经过的谢岗地那块儿大平台已在望得见的山脚,我们是在山顶上沿长城路线转了一个圆弧,又回到了原出发地之上的山坡。一下午的考察开始收队,大家一边下山,从一层石头地基跳下另一层石头地基,仔细观赏着一株株奇树,一块块怪石,想象着明军驻扎这里时的饮食起居、刀剑操练,想象着傅青主在此山上宣讲反清复明思想,同时望闻问切、悬壶济世,带给管涔山民以福音。原来,历史与我们是这般切近。即便是筑墙拒秦的赵肃侯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亦或是前赵的刘曜、北齐的高洋,又能离我们有多远呢?赵霸山上的顽石已经被岁月点化成有灵气的一页页书简,刻满了那些英雄们的卫国理想与沙场壮志,而漫山的碧草青青也会记着他们的名字,记着他们刻录在长城上的文化血脉与家国情怀。</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花塔岭上烽火战国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长城不语穿越春秋归</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次日清晨,赵琛院长去宁武关的关口阳方口考察去了,市长城学会与设计院一行人再次进山考察赵长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考察的是赵长城的另外一段。从汾河西岸的石窑沟进山,车至大洼村山脚停了下来,大家开始徒步上山。大洼村有最美的梯田,是上世纪中期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据逢源长城公司的杨总说,要在层层梯田上种满樱花和樱桃树,给移民山外的大洼村人民回馈一片世外桃源般的美丽风光,也吸引热爱美景、热爱新生活的游人前来感受美好大自然,到那时,这里的古长城就不会再孤单寂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前阳坡的梯田顶上,便可看到一列片石垒砌的长城段落,顺着山脊蜿蜒行进。墙体保存较为完好,高的也有四五米。南行,向谢岗地方向延伸,向北,朝坝沟湾村方向走去。长城的后坡上是茂密的松林,一个天然森林氧吧。鸦雀疏声,长城静默如一位时间老人,忠诚守候着世间美好的一切:蓝天,白云,梯田,羊圈栅栏和勤劳耕作的农人……仿佛守候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承诺,令人感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兴致勃勃地走在长城土石上,左手浅草茵茵,右手松涛轻语;白与蓝携手处是天穹,绿与黄相间的是人间;春和景明,万物新生,正是游山好时节。金黄色的蒲公英和野罂粟开满山坡,间或有紫色的蓁艽花、黄芩花,都是很好的中药材。长城北边是山险之地,松林茂密,有情人谷旅游风景区与高桥洼万亩标准林的“森林康养基地”,近年倍受四方游客青睐。裸露的长城墙体受西北风的劲吹,有些段落的片石散落在大洼村这边儿的草坡上。站在赵长城上读战国,弓箭凌空飞过,战马萧萧嘶鸣,我们似乎能够看得到,赵武灵王依托其父赵肃侯修筑的长城,再筑高墙,胡服骑射,将楼烦古国逐到漠北阴山高阙塞外,墙内百姓有了短暂的安居乐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段神奇的长城地带。沿长城西行,偶然能够遇到一座庙宇旧迹,还有军屯遗址。站在古堡遗址后的草甸上,远可望得见马仑草原和芦芽山峰巅,近可看到在边墙与边墙之间,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三四丈深的悬崖绝壁,代替石砌长城戍守汉家江山。这类长城段落之间的崖壁在长城保护文件上的术语叫“山险墙”,或者叫它“崖壁长城”更为贴切,它依托有利的地理形势,代替了人工修筑的长城,真是:驱虏御敌奇功伟,长城天障自然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几棵松树底下席地而坐,几个小伙子“派出”无人机去巡视、工作一会儿,去领略这里的大山大水大文化。然后,大家便向今天的最高峰冲刺——花塔岭长城。人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心里默念着:“不到花塔岭长城非好汉!”长城从大塔背、赵霸沟延伸过来,在花塔梁堰这个制高点又拐弯北去。大家仰望高峰,拨开茂密的灌木丛,终究还是一个不落地登了上来,来体会烽烟弥漫过的战国风云,体会历朝历代汉家良将在此绵延“边墙”的塞上豪情,体会千百年来花塔岭长城的自豪与孤独。长城从昨天所到过的赵霸山一路蜿蜒过来,到今天的大洼村西北部山崖,绵延10公里之遥,保存最完好的墙体高达近5米,顶宽3米,怎能不让这群长城考察者们兴奋、狂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登高望远,心绪湍飞。往西看,远处芦芽滴翠,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第四子朱慈炤是否还在太子殿里说法讲经,宣扬佛事?美丽的荷叶坪山上,牧马戍边的杨家六郎是否雄风依在?往东看,祁连池畔一块幸存的琉璃滴水能否记得起当年隋帝行宫的歌舞酒乐?再往历史的纵深处行走,“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李商隐《北齐二首》)北齐高纬和冯小怜在天池边上徜徉沉醉,纵是惹得一场“城失围猎”的亡国之痛,又怎能不惊叹高冯之间“要美人不要江山”的至情至爱呢?至少,祁连池的奇美胜景没有错,管涔山的苍松翠柏是真能留得住来访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得花塔岭长城,我们向附近的油梁岩进发。油梁岩呈圆锥形状隆起,半山黄土半山青,让人自然想起那句“阴阳割昏晓”的山景佳句。到达山顶,有巨石凌空于山体之外,尖峭突兀,颇是威武。长城坍塌的白色山石在峰顶嶙峋蜿蜒,昔日赵武灵王的军队在此巡边,定也是这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吧,否则,怎会养育了那么多誓死卫国的英武战将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此地,脚踏油梁岩,背倚芦芽山,手托虎头山,怀抱仙人沟,俯瞰东寨镇,遥望红崖角,遥想战国风云,自赵肃侯筑墙御敌始,游牧部落第一次看到这样神龙不见首尾的高墙横亘于悬崖绝壁峰顶,当是何等的震惊?赵武灵王26年,驱“三胡”、拓疆域,将宁武这片青山绿水纳入赵国版图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千古风云御敌“第一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文旅项目开发新品牌</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史记·匈奴列传》中讲到:“而赵武灵王亦变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武灵王长城从公元前300年始筑,完成于赵惠文王时代,后经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加以修缮利用,防御匈奴,墙体得以完好保存。可以想象,自秦以来,大长城护卫下的大美山河,曾经激发了多少中原儿女的大国情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读《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可知,秦始皇筑长城在“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比战国赵长城始筑时间整整晚了119年。因此,宁武境内的这段赵长城可谓万里长城之始祖,千古烽烟“第一墙”,需要我们全力保护,认真考察,继续对其历史渊源做多方考证与深入挖掘,给历史一个回馈,给子孙一个交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这是大时代下的一项大举措。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在忻州市长城学会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下,一群热爱长城的有识之士,正在以复兴长城文化为使命,依据宁武关自古以来就与边塞文化、军事文化、关隘文化、长城文化、征战戎马文化密不可分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宁武小西沟内的长城进行合理规划,准备开发、利用和保护,使其成为宁武县芦芽山景区又一个闪亮品牌。项目将突出芦芽生态旅游定位,补足芦芽山旅游在“长城文化”上的短板,大讲长城文化故事,助推全域旅游发展使命,使其成为大芦芽山景区的“文化承载地”、宁武长城文旅新阵地和山西省长城旅游板块的新明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笔者看到那一摞厚厚的《规划方案》,从中可看到,规划项目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生态保护、长城遗址保护为基本前提,以古长城、边塞文化为旅游核心吸引力,以森林康养小镇为建设支撑,以小西沟古长城、森林、乡村田园资源为依托,以长城文化和生态康养为灵魂,以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和游乐体验为重点,积极打造长城文化生态旅游区、康养度假区、文化生态保护新高地。届时,新增加有登山览长城的木质步道,文化内涵深厚的古兵营遗址公园、傅山咏管涔山诗碑、打虎广场、傅山隐居处、刘曜求道得神剑处,规模宏伟的聚仙阁、赵肃侯点将台、北齐点将台,颇富科普韵味的百虎园、鱼化石公园、野生动物园、樱花园,康养方面的中草药博物馆、康养别院、康疗中心……开发后的小西沟真是一个登长城、赏林海、踏古迹、享康养的令人神往的好去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汾河之水孕育了古老的农耕文明,大美芦芽襟裹着梦中的吹角连营。群山藏巨龙,几峰驻春秋。小西沟,大长城,正在群山之巅,正在密林深处,静静谛听着这个新时代的强音。许多东寨本地居民都不知道这座山上有长城已经卧了两千多年,不知道有如此伟大的民族“高墙”始终坚守着故乡的日月山川。长城文脉,烽火旋歌,深山藏宝,终露天日。这条从公元前333年就开始大筑民族之魂的赵长城,正以大手笔的文旅项目渐入人们的视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