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石头记

行川泊渡

<p>  暑假来临,校园一片安宁。午间片刻休息从办公室出来透透气,不经意间,竟发现校园的各处散布着不少刻意布置的大大小小石头。有的精雕细刻,有的天造神工,各美其美,表达着多种意境和寄托。回想起平日每每走过,却没有关注到它们的存在,浑然间不知错过了多少精彩。</p> <p>  建筑学是这所历史悠久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自然在校园中是少不了存在感的。古希腊的爱奥尼克柱所折射出的西方文明、战国时代就已存的绝妙斗拱结构所表达的中华智慧,两者交相辉映,让湖边读书的莘莘学子沐浴在人类共同的智慧之中。</p> <p>  这样的抽像,你可以想象成夜空中星月的浪漫,也可以理解为扭转乾坤的恢宏。艺术品的魅力和精华不仅在于自身的多彩,更在于启发欣赏者多样的体验、思考和感悟。</p> <p>  津沽地处九河下稍,大小、深浅的湖泊构成了这座校园独特的景色。记得我上学时还有七、八个湖吧,如今随着学校的变迁,完整保留下来的还有四个,湖之名大都记载在了依湖而立的石头之上。友谊湖大概是得名于紧邻的国际学生宿舍“留园”,隔湖相望的是南开校园。</p> <p>  敬业湖北侧一字排开,佇立着如今已成为列入文物保护的传统风格教学楼、图书馆,每当四月,海棠铺绣。湖的南侧则是相对现代风格的教学楼、科研楼、逸夫图书馆,仲夏之时,垂柳依依。学子每每走过,总有“敬业”二字提醒点拨。</p> <p>  青年湖坐落在在六里台学生宿舍区之东南隅,是校园中最大最深的湖泊。环湖三面都是浪漫的林荫小道,春夏秋冬四季变幻,各有千秋。湖边的游泳馆、体育馆、艺术馆、以及临水而建的学生活动中心,与住着年轻人的宿舍楼群一道,永远是青春常驻,活力四射。</p> <p>  座落在教学区最西端的是爱晚湖,大概得名于与之彼邻的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吧,旁边还有早年间为资深的老先生们盖的小洋楼住所。这是四个湖中唯一有荷花的所在。春花下,迎春吐蕊,湖边小径幽幽。夏日里,夜幕降临,一片荷塘月色。秋风中,残荷片片,静听雨声滴滴。冬雪上,朝阳初升,湖冰银装素裹。</p> <p>  有些石头,镌刻着地点标识。这块几乎被爬地松完全覆盖了的“北洋广场”,谦虚地“蜷缩”在广场一隅,倾听着一代代学子往来的匆匆脚步。</p> <p>  “北洋书院”,是这个校园中人文艺息最浓郁的去处。这是一座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建筑组合,是冯骥才先生的心血杰作之艺术圣殿。那里不仅有韩美林先生题匾的北洋美术馆、冰心先生题匾的大树画馆、以及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还有院中一汪诺大的池塘。一到秋天,四面高大院墙上的爬山虎红艳的落叶与池中多彩的锦鲤交相辉映。院落中的三峡纤夫石,是冯先生的无数收藏品中之一,其上一道道刻痕,记录着川江船工曾经的艰辛,让不少今日的后生为之唏嘘。</p> <p>  这块竖立在学校东门广场迎面的“梦成真”,是一截钻头岩心,取自三峡大坝地基岩层。每年新生入校,第一眼看到这块花岗岩石,应该都有会心一笑。</p> <p>  来自英伦的“牛顿苹果树”代表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这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道,构成了驱动科学发展的双轮。时任龚克校长从牛顿的故乡伍尔斯索普庄园那棵苹果树上剪下的枝条,如今已在校园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p> <p>  校园,不仅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眷恋母校的校友们最魂牵梦绕的地方。三年五载、二十年三十年,总有校友们回来在校园中留下记忆。“我们”,并不仅仅是“曾经的学生”,更是母校在社会中的延伸。</p> <p>  四年攻读,潜移默化,“兴学强国”的办学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不觉之中在校友脑海中深刻印记,回校时还念念不忘“自强”和“奋斗”。</p> <p>  “念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当年由老校长李书田延聘中国音乐界的两位巨擘萧友梅和廖辅叔谱写的校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不从纸上逞空谈, 要实地把中华改造”。</p> <p>  工程绘图的工具在信息时代似乎已经落后,但那些关于严谨、细致、简洁的训练却使学子们终生受用。</p> <p>  大学的校园,不仅仅是上课的地方,更是一座让智慧的头脑在此相遇、闪光的思想在此交流的平台。同学间的“切磋”、师生间的启迪、学生与社会的交融,这一切塑造了教育的本质过程,让知识得以创造、传承和应用。</p> <p>  无论是哪届毕业生,都希望把自己的记忆留在挥洒过青春的地方。</p> <p>  无论走了多远,对于莘莘学子而言,母校都是人生中从学习到践行的转型之源。对于在入校三十年之际送给母校这块石碑的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而言,高考的恢复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更是为社会重启了人性的光辉和知识的尊严。多年以后返回母校,自然忘不了“溯源”。</p> <p>  并非所有校园中的石头都刻有文字,有不少是以天然去雕饰的形态矗立在各处,以它们天生的纹理、形态给人以无限遐想,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有”和“无”的哲理思想。</p> <p>  有更多散落在校园各个角落的石头,不仅无雕饰、无铭文,更是连独立的存在也没有。它们只是默默无闻地与小草树木、与同类伙伴彼此相依而存,但却是构成校园景色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如宏伟的宽广大道之普通的铺路石。其实,仔细想想,再伟大的学校,鲜衣怒马、名声显赫的校友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朴实无华的社会建设者;而后者则更像是校园中这些石头,对于学校、对于社会,都是普通而不可或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