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05年国庆假日,我有幸去陕西拜谒了黄帝陵,参观了延安的枣园、杨家岭,并游览了秦地宫、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等名胜古迹。</p> <p>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几经修复的古城墙气势雄伟、壮观,无不显示着帝王的威仪,展现着劳动者的智慧。我驱车穿行在长安街头,追寻着往日的风云际会、淡远的风土人情、过眼的风流人物,就好像穿行在纵深的时空隧道里。</p> <p> 泱泱大国,厚德载物。秦地宫名扬四海,兵马俑威震八荒,华清池流芳百世,法门寺光照千秋。这里的一草一木、秦砖汉瓦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如今的西安,城堡与高楼同在,华灯和日月齐辉......</p> <p> 如果说,从地域角度来看,西安是中国的中心;而从党史角度来看,那么延安无疑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当年经历了千回百折初到陕北的毛泽东说:陕北人民是水,红军是鱼,到了陕北,就是鱼儿回到了水中。于是这盈满鱼水深情的陕北,便成了天下最美的地方,人们从心底唱出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一支支饱含深情的歌。</p> <p>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毛泽东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当我站在窑洞前,我的脑海中迭印着的是一帧帧美丽的历史画面,我的心灵在经历着一次次洗礼,感受着一次次震撼。</p> <p> 我仿佛看见了当年毛泽东散步在延河边上,同落日荷锄归来的农民,相见依依,亲切交谈的动人情景;看见了在深夜一灯如豆的延园窑洞里,毛泽东正奋笔疾书的身影,在这里他挥毫写就了一篇又一篇令世人惊叹的诗一般美丽的政论;看见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土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从容身姿!</p> <p> 从指挥抗日,转战陕北,东渡黄河,直捣黄龙,挥师北上,直到建立新中国,其间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从那时至今,延安已成为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成为世人景仰的地方。</p> <p> 是的,谁都不会忘记延安、不会忘记那高于义而又深于情的延安人民!延安历史上交通一直比较闭塞,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当缓慢。当地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沟沟的窑洞里,根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p> <p> 不过,现在的延安早已是“山外青山楼外楼”了,不仅有飞机场,而且通高速公路了。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延安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非常迅速。</p> <p> 延安总体上气候干燥少雨,加之多年来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曾经是延安象征的“清清延水河”已几近干涸见底;但是,上苍是公平的,尽管这里缺雨少水,但近年来考古发现陕北地下却富含石油和天然气。其实,还有比地下矿藏更弥足珍贵的东西,就是不朽的“延安精神”!这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浸染于小窑洞、源自于革命实践、升华于集体智慧、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延安精神”,现在是今后依然是指导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星空,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是“延安精神”将永驻在我们心间。(作于2006年4月)</p> <p>文/原创</p><p>图/网络(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