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很早以前就听说过王文丽老师,但是却不曾谋面,今天,真正地走近王老师,她穿着朴素大方和普通人一样,一口纯正的京腔口音听着倍感亲切。虽然已年近五十,因为文学修养和气质的沉淀,让她看起来更有知性的魅力。七月份康城柳绿花红,丽日高照,因为有了王老师的到来,康城的景色更加空濛,康城的小语教师们更是蓄意待发。</p><p>通过两天的专题讲座和王老师的示范课展示,我发现了很多源于课堂更高于课堂的东西。</p><p>一、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心中要有数</p><p>王老师在上课之前她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是特别透彻的,备课资源也是特别丰富的。她绝不是为了教教材而去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基础,把教材和教材之外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对比和纵横勾连。但是该如何去建立联系,找好课内外内容的契合点和学生的兴趣点,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这个数绝对是教师日积月累后的积淀,绝对是老师对学情的充足把握,更是教师秉承着一节课需要一辈子来备的教育理念。所以,王老师才能在每节课中那么游刃有余。</p><p>二、上好课的核心是教师心里要有人</p><p>王老师认为,一节好课绝对是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课。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被学生喜欢呢?王老师告诉大家教师眼里一定要有学生。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想到学生可能对哪部分的内容最喜欢,教师就要抓住兴趣点做好延伸;可能对哪些地方存在疑虑,教师就要设计活动充分地让他们思辨。这让我想起,大师名师的课堂通常教师很少去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一直在牵着教师走,有的老师会认为这是教师的无能,大错特错。我们平时发现,年轻教师上课的环节和活动的设计很规矩,上课总是要让学生尽最大努力去配合自己,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在处理时候很紧张,甚至跳过。公开课时往往因为紧张会忘记自己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也往往因为紧张,吓得不敢去看学生,更别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讨论和交流,就怕学生打乱他的课堂流程,所以说年轻教师的课更多地是关注自己的课堂。而王老师的课,每次听起来都是那么行云流水,没有刻意的雕琢的痕迹,很随意,很轻松,很愉悦,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交流中收获。而且,王老师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生中间,眼睛一刻也不离开学生的身上,这让我们明白名师的课堂不为教而教,而是为了学而教。</p><p>三、上好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有所收获</p><p>王老师在上十万个为什么这节课时,说“孩子们下课”,竟然没有一个孩子离开座位离去的,孩子们都听到了下课的这个口令,却不愿离场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听够!当孩子们都离场后,还是有个小男孩没走,他和王文丽老师交流了很多,最后开心地跑开,那种满足和愉悦从他的脸上看的清清楚楚。</p><p>王老师的课,不仅学生们收获了知识上的富足,也过得了技能技法的指导,更多的是他们知道了读书原来这么有趣,这么有味,这么有所悟,所以也让好多对这本书不太感兴趣的同学而去愿意再花时间去读,去品。这是为孩子的阅读造了多大的福啊!我也看到让孩子们做课堂的主人多好啊!</p><p>听了很多名师的课,有的名师的课妙语横生,喋喋不休,是为了展示自己而去上课。像王文丽老师的课,她一节课说的很少,但是在极少的话语里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个字每个词都是一阵见血,高屋建瓴。所以,在王老师的课里更多地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她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这样的用意学生绝对是领情的。</p><p>总之,此次活动虽然只有两天的时间,带给我的思考和收获却是深远的。</p><p>就如王文丽老师所说:“好的老师秉持的态度应该是既不固执也非盲从,要清楚自己在为谁而教,要教什么,要看得清语文教学的本质。我相信一节好的语文课既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也受得住不同尺子的比量,因为它具备了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老师是要有定力的,要清静、清醒、心无旁骛”。愿王老师永远年轻,也愿您的课堂美丽如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