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p> 很早就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大名鼎鼎的教育家,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分享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p> <p>第一教师要完善建设班集体的观念</p><p> 我们所面对的少年儿童或青年集体,是个很复杂的统一体。这是来自于成千上万的不同的家庭。如果以为集体借以维持的主要东西是严格要求和组织上的从属制度,那就有点简单幼稚了;那种从学生中选出一些班干部,进行职责分工并提出要求,就以为班集体就建立起来了,实践上是没有结果的。作者认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组织,共同的智力和情感上建立起来的。集体的建立首先是从统一学生的思想开始,让少年儿童分清是非,明辨善恶,让儿童多做好事,为善良而斗争,与邪恶势不两立,以此为基石,再通过集体活动,特别是集体劳动把学生联合起来,因为在劳动中鲜明地表现出少年儿童为他人服务,为大家庭贡献力量的思想;智力的共同性是集体的又一块基石,这并不是说所有人应当有相同的具体的兴趣,恰恰是集体成员应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智力一致,指的是大家都有渴求知识,尊重科学思想书籍,尊重聪明的有教养的人。在班级里,各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干劲,有了多种多样的爱好和兴趣,班集体的智力生活就能丰富多彩。少年们课前聚集在一起,或者课后在回家的路上,相互争论,憧憬科技的未来。更有趣的是,他们不仅谈论课业知识,还有课堂上没有学过的,令他们激动不已的东西。</p> <p>第二通过集体促使少年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p><p>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选择不同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组织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p> <p>第三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p><p> 赏识教育,这个思想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时刻提醒着我让赏识常驻心田。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我们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自己的优势”, “自己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p> <p> 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舒畅回归课堂,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成功,还给学生,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关爱的心桥。</p><p> 阅读到这些建议,我反思自己,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教育事务太多,时间太少,太紧,而忽略了读书,忽视了我所带班级的学生管理。所以,要完善自己,就不能在现实工作中颓废自己,要多向名家请教,向同行学习 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积累教学经验,转变自己的管理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