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羊楼洞,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距离市区26公里。地处鄂南与湘北交界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北为北山、南为松峰山、东为马鞍山、山顶可鸟瞰羊楼洞古镇全景。</p><p> 羊楼洞,顾名思义,即有羊有楼有洞。新中国建立前,"洞"写作"峒"或"峝"。羊楼洞曾是某支瑶族的发祥地,瑶人深入山林,搭楼而居,楼上栖人,楼下关羊,于是乎有了"羊楼洞"。后来该支瑶族人迁徏而去,但"羊楼洞"这个"白富美"味道的地名却留了下来。</p><p> 羊楼洞古镇整体分布依松峰山呈南北走向,现在古镇全长约1000米,镇道最宽处6米,另有三条丁字巷,古镇保存完好。镇道路面采用硬质的青石板铺设,路中间均设有下水道,宽约1.2米,用青石板横铺,下水通至古镇东侧的松峰巷。下水道两侧竖铺条石,条石之间均留有缝隙,用水通下水。道路中心纵向布置石板,石条相对尺寸较短,铺设方法是为了适应街道的弯曲。明清时期运输主要工具为独轮车(也称鸡公车),至今在青石板上多处保留寸余深的车辙迹。镇两侧保留有清代、民国时期的住宅,商铺三百余栋。房屋结构均为砖木所置。有一进二重、三重式,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商铺,前店后宅,墙体为砖彻,中间设天井,上层为阁楼,穿梁式木结构。</p> <p> 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称,也是驰名中外的"洞茶"故乡。据清同治版《蒲圻志》载:羊楼洞始建于明代,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后历经清代、民国期间改建。羊楼洞位于松峰巷以西,由庙场街、复兴街组成。前段镇街依据松峰巷走向呈曲线型。古镇上商铺大多集中分布在这段街道上。两侧建筑尺度、风格统一,错落布置。复兴街在抗战时期部分被日本人烧毁,战争胜利后又重建,街道上现保留不同时期兴建的建筑物。</p><p> 羊楼洞四周山坡为大片茶园。古镇自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道光年间正式大量生产青砖茶,产出各类茶叶历来以远销新彊、蒙古、俄国。在近代粤汉铁路修通之前,羊楼洞的茶叶出口均通过邻近的新店码头转运至汉口。</p><p> 赤壁茶叶种植于汉代,距今两千余年,至唐代唯以植茶为业,茶业获得空前发展,成为鄂南茶叶生产、集散的重要区域。宋代以后,茶业规模扩大,出口激增,远销异域。到清代,茶业蓬勃发展,晋、粤茶商于羊楼洞,新店设厂制茶,一时茶庄林立,茶业兴旺。清末以后,随着俄、德、日等国列強商人竞相在羊楼洞开设茶厂,制作砖茶,远销海外,掠夺大量中华民族资源和财富,也产生了一批世界级茶叶品牌。新中国建立后,赤壁茶业步入发展快车道,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名优茶产量增加,进入发展新时期。</p><p><br></p> <p> 当时这里的茶叶翻山越岭,最远买到了俄罗期圣彼得堡,可见种茶制茶以及销售,影响多远,也可想到,这里的茶叶品质有多优质。触摸那些经历风雨的老旧房屋,脚踩历代运茶碾成的深槽石板路,使人体会这里曾经的繁忙。</p><p> 1727年,在帝国列強们洋枪洋炮的威逼下,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在地处偏僻边疆的恰克图开通一个"互市″。晋商,这个诞生于中国西部的传奇商人部落,敏锐抓住那划破黑幕的一缕亮光,筚路蓝缕地肇始了一条向俄国销售茶叶的万里茶道,这条茶路绵延浩荡两百年。万里茶道的另一头,最著名的茶产地当数羊楼洞,晋商选中了羊楼洞这块"洞天福地"。</p><p> 羊楼洞,以"紧压茶"一一学名"青砖茶"。晋商将茶叶"紧压",本是为了便于长途运输,因此产生了一个意外的正溢出效应:还便于储藏。羊楼洞流传至今的茶叶品牌中,数"川"字牌最有名。"川"字牌的来历:压制砖茶的水取自于穿羊楼洞而过的小溪,该小溪由观音泉等三股泉水组成。中国人取名讲求寓意,三水成川,川流不息,意味财源广进,财源滚滚,这大约就是晋商们的初心。</p><p> 紧压茶不但开辟了中国茶叶的一个新品,甚至改变了中国人喝茶的千年习惯,出现了从喝茶到藏茶的转变。也是中华民族对茶文化追求无止境,使之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向前向上的不竭源泉。</p> <p> 如今,物是人非,只留下一条孤寂悠长的青石板老巷,伴随着潺潺的溪氷,静静地流淌守候。在这里你可以寻觅岁月的痕迹和旧的回忆,一扇窗、一副门、一面墙、一块青石板、石上的一个车辙印,古朴简约,深遂深沉,能引发内心深处无尽的乡愁!</p><p> 晚年父亲曾对我讲,解放前夕,祖籍洪湖遭水灾逃难至蒲圻(今赤壁市)。为了生存,20岁的他带着14岁的二叔经常挑着沉重的担子行走在羊楼洞。"……那是1949年夏,长江洪水猛涨,江浪冲过了堤面。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乌云滚滚,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似乎整个江堤都在晃动,堤外、堤面、堤内到处都是水,使人感到每段堤都有溃倒的危险。这时,男女老少不用动员都自觉上堤抢险。顷刻间,千万良田变成一片汪洋,庄稼淹没,粮食颗粒无收。家家断炊,以野茶、湖草(菱角藤)充饥,瘟疫蔓延,饿死、病死者不计其数,整村整湾的人逃往他乡。我家也随同千千万万的灾民,逃到对江蒲圻的新店、赵李桥和羊楼洞一带。为了生计,像我这样14岁的少年,也要起早摸黑挑几十斤盐日行数十里,进山到崇阳、通城换米,再将米挑出山,用苦力换几升米糊口。我还在新店街上叫卖过发糕、油条。灾民们经历了千辛万苦,等到冬季水退时,才陆续返回家园,并将大麦种撒在刚刚露出水面的土地上,待到夏收后,才有收获的大麦磨粉填肚。这使我既看到了自然力的无情,又看到了人们生存的适应性和克服灾荒、困难的无穷智慧。"摘选《廖丹清选集》自序。</p><p> 流淌的小溪在向我诉说,青石板路上也留下了年少父亲和二叔苦难的足迹。</p> <p>羊楼洞相关古诗</p><p>明.廖道南</p><p>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p><p>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漳秋。</p><p>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p><p>登临一长啸,日夕紫烟浮。</p><p><br></p><p>洞庄颂</p><p>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p><p>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