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417医院

亚农

<p> 再说417医院</p><p> 凯山有一家大医院,它的名字叫417 。凯山在哪里?地图上没有,417自然也找不到,只知道医院西南有座山,四平八稳号称四面山。山下有条河,自西向东到这里一分为二,分岔处养育了一个小山村,长不过百米,一条小路穿街而过,路面坑洼不平,污水横流,街上两面农舍东倒西歪,摇摇欲坠,几家小店铺黑不溜秋,毫无人气。417医院就在这小街的东头,地图上没有标记,不过没有关系,到了遵义,无人不知,哪个不晓,包你不会迷路。</p><p> 417医院,水平高,体量大,医德上,号称高大上。医院名不虚传,远近闻名,有口皆碑。不但基地职工家属和周围老乡的看病问题高枕无忧,远方的父老乡亲也一颗心落了地。</p><p> 417医院虽然地图上没有,却实实在在座落于遵义县和绥阳县交界处的四面山,地理位置极佳,几乎处于061的中心地带,把四面八方的单位都照顾到了,从北端夜郎国桐梓县的6字头工厂,东面绥阳县5字头4字头2字头单位,到西面板桥一线的415,534,南面城中的机关大院尽收囊中。周围的421,422,416,5707更是近在咫尺,一步到位。周一到周六天天开诊,人来客往,门庭若市,上午八点不到,门诊大楼前的广场上已经停满了各家各厂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车子,看病的,住院的,探望的,大包小包,进进出出,好不热闹。11点过头,高峰过去,车辆又陆续开始启动,马达轰鸣,机声隆隆,一辆接着一辆,鱼贯而出,各奔东西,滚滚红尘,场面壮观。这样的人流迅速带活了旁边的小街,一到赶场,街上桥头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鸡鸭禽蛋,蔬菜水果,当地土产,竹木藤椅,五花八门,倒也热闹,老乡换得了现钱,我们改善了生活,一举两得,皆大欢喜。</p><p> 417医院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包建,各科室由著名专家教授级人员领衔,大外科尤其是星光灿烂,脑外,胸外,泌尿外科,骨科全是该领域佼佼者,小儿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也是实力雄厚,护理部主任陆冰是全国南丁格尔奖的获得者,放射科的1000maX光机更是全国仅此一台,别无分件,是周总理因断肢再植成功奖给六院,转送到三线的,如此阵容,可与上海三甲医院媲美,难怪省,地,军区的领导常常慕名而来。</p><p> 417医院的业务较之原六院最明显的变化是重大的外伤特别多,交通事故,坍方,煤矿爆炸,急诊一来就是一大群人。大外科首当其冲,全院协动,奋力抢救,这也是对医院实力的一次次考验,结果果然是名不虚传,货真价实,不负众望。还有就是地方性传染病,有些在上海很少见到,如钩端螺旋体病,来勢凶凶,病情危急,刻不容缓。好在我院传染科实力雄厚,业务精湛,经验丰富,几方会诊,迅速作出正确诊断,很快转危为安,疫情很快得到控制。</p><p> 417医院看病有很强的时间观念。病人精打细算,分秒必争,半天之内要一切搞定,417医院的医务人员很理解大家的心情,知道你们赶不上班车回去要呆上一整天,所以医生也有同样的紧迫感,挂号,问诊,化验,拍片,配药,收费,医患配合,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只见放射科的医生拎着湿漉漉的片子就上架,骨科的袁启智医生,王仿德医生,裔式坤医生跑上跑下为你看片子。中药房的童金妹主任带着她的童家班全体出动,紧张作业,一包包方块油豆腐扎成一串,让你们拎着赶紧往外跑。内科的胡亚谷医生拿着听筒细细給你听,张雅琴医生搓搓双手轻轻给你摸肝脾,这种场面现在已经很少见。牙科戏称汤司令的汤伟荣医生,口罩吊在一只耳朵上正在耐心关照补牙后的注意事项,帅气的林小秋医生忙着打样做假牙,一旁531的大巴司机蹲在边上说,“别急,等你。”一句话,暖了一片心,其实他早已成了417的老朋友。等到看好病,大家挥手告别,互道珍重,中医科的陆方达医生有时还会送你到车门前。所以来417看病,来也开心,去也开心,热乎还来不及,哪里来的医闹。为什么?除了”医者仁心,救死扶伤”这个初心在脑子里根深蒂固外,417的职工大多是上海北京支内过来,有些是刚毕业的学生,有的是结婚不久的新娘,有的是家中的顶梁,和患者一样,出门在外,孤身一人,深知生病在外,自己受难,家人着急,推人及己,感同身受。所以417医院的医患关系特别和谐,这也是417的一个优良的传统。</p><p> 417医院老中青三代关系尤其融洽,亲如一家。老一代人从技术,生活,精神各方面热情帮助,耐心带教,诲人不倦,体贴入微。年轻人也把老一辈人当父老长辈,倍加尊敬爱戴,虚心请教,嘘寒问暖。许多老专家回到上海后,又肩负重任,有的任三甲医院院长,有的任市医学会秘书长,有的担任科室主任,身在上海,继续为417医院的年轻医生牵线搭桥,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六院还和现在的贵州航天医院签订了帮扶协议,继续为三线的医疗卫生事业添砖加瓦。这种好的传统保持至今,两代人之间,黔沪之间往来密切,交流不断,成为美谈。</p><p> 417医院素来就有热爱学习的好习惯,从医院的成立之初就办起了日语和英语学习班,王智金院长亲自编写教材,刻印蜡纸,给大家上课,为后来有些考研的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院里还统筹规划,让医务人员定期去上海进修,更新知识,及时跟上上海发展的步伐。同时大力培养基层单位的医生,创办721大学,开办三期护士班,不断吸收当地医护人才,补充新生力量,使医院人才济济,后继有人。这是417医院的一大明智之举。正是这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使417医院得以长盛不衰,蓬勃发展。如今,417医院已经成为三级甲等的大医院,并更名为贵州航天医院,成为遵义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抚今追昔,当时的这一举措不能不说是功不可没。</p><p> 说417不能不说食堂,417的食堂不仅要保证职工的一日三餐,还要满足临床病人的特殊需求和营养,几个大师傅,均来自六院,有丰富的医院食堂工作的经验,艺高人品好,洋为中用,黔为沪用,就地取材,妙手回春。就说一盆回锅肉,炒得肥而不腻,脆而不紧,甜中带辣,香气扑鼻,不但上海人叫“嗲”,当地人也喊“要得”,至于那顿年夜饭,更是巧媳妇秒变无米之炊,一只大拼盘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看得人垂涎三尺,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冲到了爪哇国。</p><p> 要过年,自然就想到理发。理发店是最能满足思乡之情的地方,尤其是临近春节,照例大家都要理个发,干干净净,漂漂亮亮迎接新年。理发店不大,却很大气,二三十平米的店堂,宽敞明亮,一溜标配的理发椅大镜子电吹风,与上海的理发店豪不逊色。热水汀一开,整个屋子温暖如春,收音机里放着轻快的流行音乐,空气中弥漫着摩丝和焦发的气味,几位女士坐在靠窗的长椅子上窃窃私语,整个场面温馨得令人陶醉。理发店三位师傅,人称三剑客,一高二胖三小,性格分明,各具特色。高个子倪师傅手法熟练,动作敏捷,三下五去二,很快就把你的头发修理得整整齐齐,清清爽爽。胖胖的王师傅,循规蹈矩,一丝不苟,一梳一剪,有章有法,头勢清爽,脉络分明。小个子糜师傅,低声细气,慢条斯理,水磨功夫,精雕细刻,等你一觉醒来,大功告成。所以性急的找倪师傅,要去做客的找王师傅,想打瞌睡的找糜师傅,青菜萝卜,各得其所。不过,医院里的理发师不能只给人理发,还要给手术的病人剃毛,所以,常常在半夜三更会听到“王师傅,有急诊” 的叫声。可见医院不能没有理发师。</p><p> 理好发,过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游子们一到春节就有点心神不定,回去的忙着打点行装,冬笋晒干,风鸡灌盐,菜籽油装了一桶桶。到了出发这一天,大包小包,大呼小叫,急匆匆,恨不能一步跨到上海见爹娘。留院的,割肉斩鸡,磨粉做园子。除夕夜,一家三口,围炉而坐,喝着董酒,看着春晚,待到子时,爆竹声起,医院里升起一朵朵烟火,迎来了新的一年。第二天一早,食堂里供应春节特别早点,八宝饭,小笼,糍饭糕,鲜肉大包,起得早的,买得盆满钵满,喜笑颜开。一到中午,大礼堂前,人声鼎沸,歌声嘹亮,人们喜气洋洋,扶老携幼参加医院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会,猜谜,投篮,敲锣,捉迷藏,中大奖,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晚上,还有一场露天电影在等着你。417的春节还真有点味,忘不了工会里那些同志们,节日里顾了大家委屈了小家,至今大家还想着你们。</p><p> 医院还有一种人才虽不起眼,却也是万万少不得的,那就是花匠。老花匠陆金根,江南人氏,来自无锡疗养院,整天和花草泥土打交道,一派老农本色,住在九号楼底楼的一间小屋里,沿墙根一溜全是锄头铁搭铲子木棍之类的农耕家生,几乎没有什么家具,进门一顶帐子灰不溜秋,大概挂上去后从未洗过,和他穿的衣服倒也相配。洗衣房后面有他一方自己的小天地,那是一个小小的花圃,经他精心调理,倒也生气勃勃,春花秋月,花香鸟语,科室办公室,开会主席台,过年联欢会,全都少不了陆师傅的名手大作,一盆盆鲜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煞是好看,为医院增色不少。陆师傅五十岁支内,很快就将退休,急需接班人。1975年来了一位,未几,金榜题名,挥泪告别。接着从厂里调来一位,未几,对外开放,远走澳洲。中专毕业生中又招来一位园林专业的女士,不料红颜薄命,未几,香消玉殒,实在是好事多磨。好在老褚退休后,发挥余热,赶鸭子上架,倒也做得像模像样,春节拜年,腊梅一支;中秋赏月,菊花相伴,季季有鲜花。417医院能做到食有肉,居有花,离不开默默工作的厨师和花匠。</p><p> 其实,417医院并不缺花,一年四季,医院周围,梨花落,桃花开,油菜花儿跟着转,杜鹃花开得满山遍野让人醉。417本身就处在青山绿水之间,举目四望,青松翠竹,溪水横流,谁不说俺医院美。不是吗,当上海人正在蒸笼里战高温的时候,我们却三五成群相约到附近的水坝上游泳消暑,头顶蓝天白云,身处碧波清泉,水牛在旁边戏水,河边的野花在风中摇弋,常常在国画上见到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那画面真的好美啊!现在我们不正是在这张图画之中吗?到了傍晚,大家吃过晚饭,从家属楼一路下来,荡到河边,三个一群,五个一簇,轻声细语,悠闲自得,凉风吹来,暑气尽消,禁不住让人想起故乡的浦江夜游,和那里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景象迥然不同,眼前,月色朦胧,波光水影,草虫低鸣,清风拂面,周围是如此的宁静,柔软,飘忽,如梦似幻,耳边似乎响起了春江花月夜那优美的旋律,看着不远处那一幢圆形的红色水泵房,思绪万千,那里有我的同事大伟在值班抽水,供应全院职工家属病人和周围老乡的用水,天天看着这东流的江水,该不会诗兴大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情此景,不是浦江夜游,胜似浦江夜游。当初到医院来探望子女的上海家长常常感叹这儿的空气新鲜,风景优美,可惜不是疗养院。五十年后,整个贵州成为了一个大花园,许多人当初呆了几十年,只顾工作,没有好好看一看,退休回到上海又想结伴再来玩一玩。真是世事难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417医院腾笼换鸟,转给了遵义医学院当康复医院,门面装修一新,也算老有所为。而417医院自身则移地重建,更新换代,鸟枪换炮,更上一层楼。凤凰山下,湘江河畔,一幢十三层高楼巍然耸立在南京路,深圳路,大连路,成都路,香港路五路交汇之处,寸土寸金,令人瞩目。院内假山游廊,水池喷泉,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科室齐全,设备先进,人才济济,不愧是顶呱呱的三级甲等医院。417医院虽已更名,然而417医院的血脉将长流不息,世代相传。</p><p> 山沟里飞出的的金凤凰———417医院浴火重生,展翅高翔,光耀千秋!</p> <p>凯山飞出的金凤凰</p> <p>四面山,417医院的丰碑。</p> <p>417医院的大门,门卫边上小刘的邮局是大家心中的热点,每天盼望着亲人的来信。</p> <p>五官科潘新月医生两眼深情的看着前面,那里有诗和远方。</p> <p>从门诊大楼顶上俯视医院的大门。</p> <p>曾经的高知楼。</p> <p>主管卫生的副局长,417首任院长宋超同志在华东医院。</p> <p>陈万春主任的女儿看望老宋同志。</p> <p>陈主任的女儿和两个外孙女从美国回来寻根陈主任在417医院的足迹。</p> <p>谈彬庸院长和陈尧南院长在聚会上亲切握手。</p> <p>417医院第一任医务科主任后任061医务处处长錢文汉和夫人417药剂科张志英主任。</p> <p>内科的同仁看望住院的陈万春主任。</p> <p>内科聚会。</p> <p>外科合影。</p> <p>护理部合影。</p> <p>内科胡亚谷医生。</p> <p>中医科陆方达医生。</p> <p>口腔科四位大夫。</p> <p>2017年金秋417医院老同事在西郊宾馆大聚会。</p> <p>417医院老同事聚会。</p> <p>谈彬庸院长一家四口在医院大楼前合影,飞雪迎春,好一派凯山风光。</p> <p>后勤副院长张炎故地重游。</p> <p>417医院移手遵义医学院康复医院。</p> <p>061机关大院。</p> <p>蓝天白云,树木葱茏,风景迷人。</p> <p>小桥流水,一派田园风光。</p> <p>小街幽幽有人来。</p> <p>天下熙熙,皆为物来。天下攘攘,皆为物去。</p> <p>搬迁遵义的新医院更名贵州航天医院。</p> <p>看楼前,假山叠翠,飞流直下。</p> <p>夜幕降临,医院灯火辉煌,璀璨夺目。</p> <p>院前车水马龙,高楼林立。</p> <p>重回417医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