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元帅们的生平和趣事

严国基

<p>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历史时代的功勋;一个伟大的的国家,不能没有人民崇敬的英雄;一支伟大的军队,不能没有叱咤风云的统领。共和国元帅就是历史时代的功勋、人民崇敬的英雄、叱咤风云的统领。</p><p><br></p><p>八一建军节前,编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收集整理编写了共和国元帅们的生平和趣事,多角度地展现这些战功赫赫的元帅们的文才武略和一些趣事,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再次向共和国元帅致以崇高的敬礼!</p> <p>1955年9月27日,由国家主席毛泽东主持的授元帅军衔和勋章的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十大元帅的生平简介</b></p> <p>1、元帅——朱德</p><p><br></p><p>朱德,四川人(1886年-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p><p><br></p><p>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p><p><br></p><p>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p><p><br></p><p>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p><p><br></p><p>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p><p>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p> <p>2、元帅——彭德怀</p><p><br></p><p>彭德怀,湖南湘潭县人(1898—1974),原名得华,号石穿,彭德怀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国防及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坦荡的革命胸怀,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极其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之本色,一直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尊敬、爱戴和怀念。</p><p><br></p><p>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他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p> <p>3、元帅——林彪(1906-1971)</p><p><br></p><p>林彪,湖北黄岗县人,(1906—1971)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p><p><br></p><p>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p><p><br></p><p>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p><p><br></p><p>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p><p><br></p><p>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p><p><br></p><p>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p> <p>4、元帅——刘伯承</p><p><br></p><p>刘伯承,四川开县人(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p><p><br></p><p>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p> <p>5、元帅——贺龙</p><p><br></p><p>贺龙,湖南桑植县人(1896-1969),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p><p><br></p><p>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p><p><br></p><p>贺龙解放战争时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建国后任体委主任。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他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p> <p>6、元帅——陈毅</p><p><br></p><p>陈毅,四川乐至县人(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职业军人、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文革期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p> <p>7、元帅——罗荣桓(1902-1963)</p><p><br></p><p>罗荣桓,湖南衡山县人(1902-1963)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p><p>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p> <p>8、元帅——徐向前</p><p><br></p><p>徐向前,山西五台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p><p>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作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份成为元帅。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解放战争时他任兵团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p> <p>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p><p><br></p><p>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p><p><br></p><p>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没有出色的战绩。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p><p><br></p><p>“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p> <p>10、元帅—— 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p><p><br></p><p>叶剑英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p><p>实际上,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共产党军队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p><p><br></p><p>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p><p><br></p><p>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p><p><br></p><p>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大元帅的主席评价</b></p> <p>1、朱德——人民的光荣</p><p>毛泽东评价朱德说,人民的光荣,这是至高的评价。讲朱德,度量如大海 意志坚如铁,毛泽东既是赞扬他的宽和忍让,纯朴谦逊,也是在夸奖他革命意志坚定。</p><p><br></p><p><br></p><p><br></p> <p>2、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p><p><br></p><p>彭德怀能征善战,能打恶仗大仗和胜仗。在解放战争时,彭德怀以2万多残兵和胡宗南20万大军周旋,在获胜以后,毛主席当面夸奖道:“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p> <p>3、林彪——这个娃娃堪当大任</p><p><br></p><p>在井冈山会师时,林只是一个连长,但颇有大志。有一次,他给部下讲话:“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也有枪,也能坐天下。”毛主席听到后夸奖他今后堪当大任。</p> <p>4、刘伯承——一条龙下凡</p><p><br></p><p>红军长征路过金沙江时,刘伯承率领的部队面临前有天险,后有数十万追兵的险境,很多人都担心部队过不了江。但毛主席对他很有信心,幽默地说:“(刘伯承)一条龙下凡,肯定能让我们渡过天险。”</p> <p>5、贺龙——红二方面军的旗帜</p><p><br></p><p>贺龙元帅善于带兵,“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独自带领红二方面军长征到陕北,毛主席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p> <p>6、陈毅——陈毅是个好同志</p><p><br></p><p>毛主席称赞陈毅是好同志是在陈毅的追悼会上,当时毛主席刚起床,谁都没有通知,穿着睡衣就到了追悼会现场。他拉着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说:“陈毅是我在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陈毅是个好同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p> <p>7、罗荣桓——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p><p><br></p><p>这是罗荣桓元帅去世后,毛泽东主席很悲伤,于是便写了一首七律诗来纪念评价他,这是最后的二句诗文。</p> <p>8、徐向前-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p><p><br></p><p>红四方面军西片失败以后,徐向前只身回到延安。毛主席不仅没有责怪他,还百般抚慰,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p> <p>9、聂荣臻——前有鲁智深 今有聂荣臻</p><p><br></p><p>1938年,毛主席会见白求恩,在聊到抗战时,毛泽东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毛泽东接着风趣地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p> <p>10、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p><p><br></p><p>红军长征的时候,张国焘想加害毛泽东,幸好叶剑英及时发现,并马上打电报通知,才使毛主席得以脱险,这一功劳可以说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毛主席因此用北宋名臣吕端来夸赞叶帅,说他“吕端大事不糊涂”。</p> <p><br></p><p>1955年授衔评选出了十大元帅,他们都是伟大的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作为最高统帅,对这些元帅们的评价是恰如其分、入木三分的。</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十大元帅成名前的名字探寻</b></p><p><br></p> <p><br></p><p>人各有名,无论是中外、老幼,普通人还是名人,名字不仅仅是简单地标志一个人的“符号”,它还寓含着抱负和志向,新中国1955年授衔产生的十位元帅,除聂荣臻外都有过改名经历。</p> <p><br></p><p>朱德原叫“狗娃子”</p><p><br></p><p>朱德诞生时,母亲为图个好抚养,给他取乳名叫“狗儿”。偶尔,朱家也按川北习俗,称呼他为“狗娃子”。到了4岁,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给他改名“朱玉阶”,希望他往后用功读书,要像玉石那样洁白做人,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登高。</p><p><br></p><p>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因讲武堂是滇人所办,只收云南省人。朱玉阶来到报名处,查阅了登记簿,发现蒙自县还没人报考,他求学心切,于是假称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幷改名为“朱德”。朱德考入讲武堂不久,冒籍报考的事终于被教官们察觉,有几个云南籍的教官立刻把这件事向讲武堂总办李根源报告。李根源召见朱德后,见他是可塑之材,打消了开除他的念头,幷鼓励朱德努力学习。</p> <p>彭德怀,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华。得华兄弟三人,他是长子,二弟叫彭金华,三弟叫彭荣华。彭得华应好友黄公略之邀到长沙投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考取后他回家告诉大家,已改名叫彭德怀了。晚上,他对妻子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改名叫彭德怀吗?‘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所以我改名为彭德怀。以后你就叫我‘德怀’好了。”至此,彭得华改名为彭德怀。</p> <p>林彪,原名林育蓉。1925年,林育蓉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报考黄埔军校。到广州后,林育蓉没有先去报考,而是走向了杨家祠堂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想先和党组织取得联系。路上他一直想着改名字的事情。他很清楚,进入了黄埔军校,就是他新的人生的开始。在新的人生中,在崇尚奋勇、拼搏、顽强、献身的军校中,他的名字“林育蓉”(有时也写作毓蓉、育容)太不适合,太女性化。没见过他的人,看到名字还以为他是一个女孩子呢。</p><p><br></p><p>其实,林育蓉刚进入武汉共进中学就已考虑改名,他为自己起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彪”字。但其父亲认为“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败之意,用在名字中不好。当林育蓉大步跨进杨家祠堂大门之后,最终,在门房递上的会客单上,还是写下了“林彪”这个名字。“林彪”这个名字的第一次正式出现,就是在这张会客单上。后来,林彪如愿以偿,成功地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中的一员。</p> <p>刘伯承诞生这一年的秋末冬初,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和祖母杨氏在7天内先后离开人世,刘伯承正是在举家服丧的泪水中呱呱坠地的。家里给他取乳名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丧戴孝。</p><p><br></p><p>不管刘伯承怎样生不逢时,却是他父亲刘文炳盼望已久的第一个儿子。刘文炳是个受过十年寒窗苦,又弃文务农的失意秀才,满腹学问,但做不了官,成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脚文人”。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旧习俗中,这终究算是一种安慰。看到儿子着实惹人喜爱,刘文炳不禁想起《荀子·劝学》篇中的章句:“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就给刘伯承起名刘明昭。刘氏家族的谱序是“国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正符合“明”字辈的起名要求,这是刘伯承最早的名字,父亲后来又为他取字“伯承”,伯,即长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业之意。</p> <p>贺龙,小名叫“长长”。贺龙5岁入学时又取名“平轩”。11岁时,因家境贫穷,父母为他取名“振家”,希望他能振兴家业。</p><p><br></p><p>18岁时,贺龙参加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后,又取名云卿。这个名字来源于《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相传,上古舜帝传位给治水的禹时和臣民一起唱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明明天上。烂然星陈……”</p><p><br></p><p>按贺氏族谱,贺龙为“文”字辈,本名为“贺文常”。后来,他的父辈们认为“文常”、“云卿”这两个名字,表达不了他们所寄托的期望,议论重新起个响亮而有深意的名字,他叔父贺士奎是个教书先生,说:“云卿、文常(长),取其中云长二字演义下去,云中之长者,当然是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者飞跃宇宙之间,降者潜伏波涛之内。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我看就以‘龙’字为主,再加一个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么字呢?他们始终没议出个结果来。在一旁的贺文常说:“我看就用一个‘龙’字吧,又好说,又好记!”从此他就改名为贺龙。</p> <p>陈毅5岁那年开蒙入学,父亲陈昌礼给他取学名叫世俊,号仲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才智出众的俊杰人物。陈毅从小勤奋好学,记忆力强,书读几遍就能背诵。他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与下棋。在成都德胜乡读高小时十分敬佩苏洵,曾说他“最喜爱读苏老泉的文章”。北宋文学家苏洵,字明允,为此陈毅曾将“明允”倒过来,一度取名“陈允明”。</p><p><br></p><p>陈毅15岁考入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18岁赴法勤工俭学。一天,他读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这句话,感触很深。他想,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同恶势力斗,任重而道远,光有弘(刚强)不够,还须有毅(毅力),坚持始终,于是他改名陈毅,将号“仲弘”与名“毅”有机结合在一起。他考取留法勤工俭学的红榜上即署名“陈毅”。</p> <p>罗荣桓的父亲罗国理按照族谱的行辈,给他取名慎镇,字雅怀,号宗人,大家都称他“罗宗人”。</p><p><br></p><p>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龙旗变成了五色旗。1914年,罗荣桓家斜对过的一个祠堂里,办了一所小学,叫罗氏岳英小学。学校一开学,罗国理便把罗宗人从私塾转学入高小一年级读书。岳英小学第一任校长罗炳文,嫌罗宗人的名字不好听,罗国理便请这位兼教国文的校长另给他起个名字。罗炳文略作沉吟,顺手取一张纸,写了“荣桓”二字,幷解释说:“《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罗宗人此后就改名为罗荣桓。</p> <p>徐向前,两个哥哥的名字是“银仓”、“银福”,祖母便给他取了个乳名为“银存”,意思很明白:希望他前程似锦,发财享福,幷且把银钱多多积存起来,泽被子孙。</p><p><br></p><p>徐向前的父亲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他给这第六个出生的孩子起了学名、字和号。于是,小“银存”有了上家谱的正名大号――徐象谦(“谦”为《易经》中六四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惟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p><p><br></p><p>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队伍里出现三种人:有些人变节投降了,把同志的头颅献给敌人作见面礼;有些人动摇退却,脱离革命队伍开小差跑掉了;有些人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迎着风浪,继续向前进。徐向前把这三种人作了认真比较,觉得第一种人可耻,第二种人可悲,第三种人可敬。因此,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立志要做一个继续前进的人,于是便将“象谦”改为“向前”。</p> <p>聂荣臻的外祖父对其父聂仕先说:“凭空想,一时想不出,翻书吧,从书上选一个有福气的名字。”聂仕先夫妻俩都读过几年私塾,当晚,聂仕先把家里的那本《杂志三字经》拿出来,寻找起儿子的名字来。左斟酌,右推敲,夫妇俩把书都翻完了,也没有找出个理想的名字来。</p><p><br></p><p>第二天,聂仕先来到岳父家里,继续翻书。一会儿,他取出一本《随身宝》坐在椅子上翻阅起来,翻到最后一页,聂仕先脸上露出了笑容,起身走到岳父身边,指著书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意思向岳父讲明,岳父沉吟了一会儿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p><p><br></p><p>聂仕先匆匆回到家里,径直走到妻子唐氏的房里,指著书的最后一句说:“‘百福骈臻得双全’,这句话吉利。按家谱排列我儿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你看要得不?”唐氏高兴地点头同意,想了一下,接着说:“我看娃儿的小名也照这书上取吧,就叫他‘双全’。”聂仕先也点头答应。区别于其他九帅,聂帅“荣臻”这个名字用了一生,没有改过。</p> <p>叶剑英之父叶钻祥生有8个子女,叶剑英排行第二。父亲很喜欢这个儿子,按照叶氏族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叶宜伟。</p><p><br></p><p>1917年夏,叶剑英等几个同学冒着盛夏酷暑,长途跋涉乘火车来到中国西南边陲名城昆明,投考坐落在翠湖西岸承华圃的云南讲武堂。叶剑英进入云南讲武堂后,他踌躇满志,决心在学校习文练武,做革命的“前驱”,为了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为国为民,英勇奋战。</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四、十大元帅身高(厘米)</b></p> <p>朱德 : 177</p><p>彭德怀 : 175</p><p>林彪: 170</p><p>刘伯承 : 180</p><p>贺龙 : 178</p><p>陈毅 : 177</p><p>罗荣桓 : 179</p><p>徐向前 : 181</p><p>聂荣臻 : 177</p><p>叶剑英 : 178 </p><p><br></p><p>十大元帅平场身高:177.2,属于那个时代的高个子了。最高为徐向前:181,最矮是林彪:170,这也不低于那个年代中国男性成年人身高的平均值了。</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五、十大元帅的诗词书法</b></p> <p><br></p><p><br></p><p>共和国十大元帅,他们能征善战,功绩显赫,彪炳史册。然而他们的书法也能别开生面,各有特点。</p> <p>朱德元帅书法气度不凡,功夫独到,雄健有力。</p> <p>虽然读书不多,但彭德怀元帅能在战事中不断学习,成为颇有素养的一代名将。</p> <p>林彪书法,下功夫颇深。</p> <p>朱德赞誉元帅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p> <p>贺龙书法作品极少。</p> <p>陈毅元帅文化底蕴较深,能诗歌,善书法。文从沈梦了解,他的书法,被广泛认为是十位元帅中最有水平的。</p> <p>罗荣桓书法,仅能找到数幅。</p> <p>徐向前书法作品!</p> <p>聂荣臻书法!</p> <p>叶剑英元帅博览群书,熟谙历史。耄耋之年,仍坚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真正做到了“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p> <p>1、朱德:《喜读主席诗二首》</p><p><br></p><p>昔上井冈山,革命得摇篮。</p><p>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p><p>罗霄大旗举,红透半边天。</p><p>路线成众志,工农有政权。</p><p>无产者必胜,领袖砥柱坚。</p><p>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p><p>布下星星火,南北东西燃。</p><p>而今势更旺,能不忆当年。</p><p><br></p><p>2、陈毅:《梅岭三章鉴赏》</p><p>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p><p>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p><p>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p><p>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p><p>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p><p>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p><p><br></p><p>3、彭德怀</p><p>庐山雾重风萧萧,</p><p>挂甲离京十里遥。</p><p>一生戎马无暇日,</p><p>老来偷闲学种桃。</p><p><br></p><p>3、林彪:《西江月•重上井冈山》</p><p><br></p><p>繁茂三湾株树,茫茫五哨云烟。</p><p>井冈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p><p>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p><p>工农亿万志昂扬,势把敌顽埋葬。</p><p><br></p><p>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p><p>英雄烈士启蒿莱,生死艰难度外。</p><p>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p><p>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p><p><br></p><p><br></p><p>4、刘伯承</p><p>无数先烈血,薄成此丰功。</p><p><br></p><p>5、贺龙</p><p>壮志未竟,我来复仇。</p><p><br></p><p>6、徐向前</p><p>巍巍太行起狼烟,黎涉路隘隐弓弦。</p><p><br></p><p>7、聂荣臻</p><p>大渡河流险,吾非石达开。</p><p><br></p><p>8、叶剑英</p><p>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p><p><br></p><p>具体介绍:</p><p>1、第一首出自朱德的《喜读主席词二首》,1976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毛泽东的两首词,其中第一首是毛泽东1965年5月到井冈山视察时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朱德听了之后,激发了无限感慨,欣然写下了《喜读主席词二首》。</p><p>2、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其是十大元帅中写诗词最多者。</p><p>3、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员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这位被誉为“当代刘伯温”的军事家在其一生的军旅生涯中曾写了六首诗。</p><p>4、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建国后曾任解放军副总司令、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等职。曾经说过“我不会作诗”的彭德怀,虽然一生写诗不多,但读后不难发现,这些诗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点,即直抒胸臆,发自真情,脱口成章;不事文字雕琢,大致押韵,不受近体诗歌格律拘束,近于民间诗歌和古体诗,粗旷、豪放。</p><p>5、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人。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p><p>6、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叶剑英一生共创作诗词170余首,记录了自己如画般瑰丽、如诗样浓郁的人生,也记录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毛泽东曾赞誉其为“善七律”的杰出诗人。</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六、十大元帅的经典谈判</b></p> <p>战场上,横刀立马;谈判时,唇枪舌剑</p><p><br></p><p>战场之上,十大元帅挥洒自如,用兵如神,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谈判桌前,他们也是把握分寸,据理力争,亦是唇枪舌剑的谈判大师。</p> <p>朱德:1937年的“南京谈判”</p><p><br></p><p>1937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享誉“红军之父”的红军总司令朱德飞抵南京。这是朱德代表中共中央、红军和毛泽东,肩负全民族的重托,要面对面地同蒋介石就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两军团结抗日问题举行谈判。同朱德一道去南京谈判的,还有周恩来、叶剑英等。</p><p><br></p><p>朱德等人是应蒋介石之邀去南京的。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家和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不禁要问:这一谈判能够成功吗?朱德显得神态自若,信心满怀。他认为此次谈判应该是有把握的,因为我们在这方面早已做了充分的准备。</p><p><br></p><p>国共合作谈判就是政治谈判。谈判中,朱德、周恩来等人始终如一地站在党和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旗帜鲜明、严肃认真地和蒋介石等讨论并决策问题。郑重地阐述了我党的正确主张。</p><p>不日,日军发动的八一三事变使朱德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也让国民党丢掉了“日本的侵略会适可而止”的幻想,并且这还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的中心统治区。在这种情势下,朱德、周恩来相继严肃而深刻地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只有我们两党加紧合作抗日,才能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这以后,国民党最高领导人才表现出较多的团结合作的愿望,才下决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多项正确主张。国共两党南京谈判取得成功,首先应当归功于我党中央、归功于朱德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国民党最高领导人也是付出了一定努力的。</p> <p>彭德怀:1933年的“王台谈判”</p><p><br></p><p>1933年,红军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中央再派彭德怀率东方军入闽,围攻国民党第19路军。第19路军是一支有着一•二八奋起抗日光荣历史的部队,同蒋介石的矛盾不断加深。第19路军在闽西、闽中与东方军的交战中连吃败仗,蒋光鼐、蔡廷锴等深感若再服从蒋介石积极“剿共”的命令,不仅没有取胜希望,还有被歼灭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蒋、蔡为寻找出路与陈铭枢密商,决定响应中国共产党“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号召,把“反共”变为“联共”,与共产党共同反蒋抗日。</p><p><br></p><p>随后,蒋、蔡派陈公培携带一封用绸子写给毛泽东、朱德的亲笔信到前线与东方军取得联络。</p><p>1933年9月22日,彭德怀在延平王台东方军司令部接待了陈公培,并以诚挚热情的态度与陈晤谈。他说:“你们抗日是对的,来闽‘剿共’是错误的,蒋介石的阴谋是既‘剿共’又消灭蒋光鼐、蔡廷锴,一箭双雕。”陈公培说,第19路军的领导人认识到反蒋才能抗日,所以才想跟共产党合作。</p><p><br></p><p>当晚,彭德怀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了亲笔信,对第19路军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寻求与红军合作表示欢迎,请他们派代表到瑞金直接同中共中央进行谈判。</p><p><br></p><p>第19路军突然前来谋求与红军谈判共同反蒋抗日,彭德怀作为红军高级指挥员,非常重视这一事态的发生,认为对闽北战局有利,所以对谈判持积极态度,并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先以个人名义与第19路军接触,在第19路军承诺若干条件后再进行谈判,希望得到指示。9月23日,中革军委回电,提出与第19路军谈判的先决条件:(一)第19路军停止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我军在将(乐)、顺(昌)行动,彼方不能干涉;(二)释放在福建监狱中的政治犯,保证反帝组织的自由;(三)发表反日和反蒋的政治宣言。在接受上述条件后,才能考虑双方订立停战协定。还指示说:“蒋、蔡此种行动极有可能系求得一时缓和,等待援兵之计,我方得警戒,并须严加注意。”</p><p><br></p><p>9月23日,彭德怀、滕代远和袁国平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王台与陈公培进行谈判。当日,彭德怀将谈判情况及与陈公培接触中了解到的第19路军动态电告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第19路军主动与红军联系谋求谈判,是因为他们处境困难。陈铭枢与蒋介石积怨很深,矛盾尖锐,因而主张联共反蒋抗日。蒋光鼐支持。其高级军官师旅长们,畏惧红军的英勇,亦都同意。李济深与陈同病相怜,赞成反蒋。由此可见,彭德怀经过接触已消除了对第19路军意图的某些疑虑。</p><p><br></p><p>蒋光鼐、蔡廷锴收到彭德怀9月22日的回信后,十分高兴。10月上旬,派陈公培陪同第19路军全权代表徐名鸿前往瑞金与中共中央谈判。徐名鸿这次到瑞金带来第19路军领导人给毛泽东、朱德的信,再一次表示愿与红军共同反蒋抗日。在谈判过程中,徐、陈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热情接见,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反蒋抗日的决心。1933年10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全权代表潘健行(潘汉年)与福建省政府及第19路军全权代表徐名鸿订立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p><p><br></p><p>协定签订后,第19路军领导人感到无后顾之忧,遂联合一部分反蒋势力于1933年11月20日发动了“福建事变”,宣布脱离国民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树起反蒋独立的旗帜。</p> <p>林彪:1942年的“重庆谈判”</p><p><br></p><p>1942年初,林彪从苏联养病回国。蒋介石精心安排,授计部下盛情款待林彪。毛泽东对林亲授机宜:“要发挥你的口才,大谈国共合作和共同建国的必要性。蒋先生是借你回来机会,向我们抛绣球,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提不愉快的事。在此基础上,你相机行事。”</p><p><br></p><p>1月31日,黄埔第1期的胡宗南在西安宴请第4期的林彪师弟。</p><p>胡宗南问林彪对时局有何高见,林便发挥口才,“大谈国共合作和共同建国的必要性”。他还说道:“近一年多的国共摩擦,后果不堪回首。”顺着这位胡师兄的问话,林彪条分缕析地讲,中共今非昔比,若国共再起内战,鹿死谁手未可预料。他还讲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基础和国共的分歧所在。最后,胡宗南叹道:“师弟高瞻远嘱……我将尽我所能,调整我防区与陕甘宁边区的关系。”林彪自然不会轻信这位校长心腹的师兄此时之表态,但胡宗南的连连称是却实在地表现了他的甘拜下风。国共一次非正式谈判就此结束。</p><p><br></p><p>1942年10月,林彪作为毛泽东的代表,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林彪滔滔不绝地讲毛泽东对国共合作的态度,分析抗战的形势,指出共同建国的途径。又说:“我们认为,尚有一种思想影响抗战,这就是有一部分人总是希望挑起内战,如果真发生这种惨剧,抗战建国必前功尽弃。委座高瞻远瞩,当然早看到了这种危险,并尽力抑制这种错误思想的蔓延。”最后,林彪总结说:“无论就中国之社会、地理、经济与军事各方面而论,都希望中国从此能团结统一,而不可发生内战。以上是中共的观察所得,特为校长呈明。其他具体事项须请示委座的,容以后再呈”。</p><p><br></p><p>谈话中,蒋介石只是哼哼啊啊地应付了几句。是啊,面对林彪所谈的实情真理,国民党制造摩擦、破坏团结、消积抗战的一套,又怎能摆到桌面。何况林彪“校长”长、“委座”短的恭敬态度,也还能满足蒋介石的自尊心。</p><p><br></p><p>12月16日,林彪又第二次见蒋介石,趁着蒋表现出来的热情,林彪连忙询问中共军队、边区、防区等问题应如何解决。蒋说:“具体问题,你和张文白先谈一谈。”国共双方就解决军队、边区等问题进行谈判的大门,终于开启!</p> <p>刘伯承:1945年的“新乡谈判”</p><p><br></p><p>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是战争还是和平,成为国内人民群众、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国共双方最高层于重庆谈判的同时,围绕具体的战后向日军受降和国共双方军事占领区域的划分、过渡阶段两军的接触、交涉问题等,双方战区长官一级的谈判也分头进行。1945年8月底9月初,刘伯承作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最高军事首长,与美国和国民党方面的军事代表在新乡进行了关于战后华北地区军事方面安排的过渡谈判。</p><p><br></p><p>谈判由美方代表作开场白开始,他先是表达了一番美国政府、国内对国共双方在日本投降以后的走向的关切和美国希望中国“和平”、中立、恢复战争创伤的“愿望”,然后话题一转进入了实质性的正题:“为了帮助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华北地区尽快恢复经济和工农业生产,我们认为,应当尽快修复平汉铁路(即京广铁路)、津浦铁路(即京沪铁路)等主要干线,并尽快恢复华北与内地的交通运输。”在一旁的国民党代表也赶紧随声附和:“就是,就是,应该尽快恢复平汉铁路的正常通车。”</p><p><br></p><p>刘伯承微微一笑说:“不错,国家是太需要休养生息了,铁路当然要修复,但是要在和平的事情有了保证以后才能恢复,不然,脱离了这个前提,尽快恢复也就没有意义了。”</p><p><br></p><p>美国代表以为刘伯承没有听懂他的意思,就说:“刘将军,现实情况是贵国的华北地区迫切需要重建,尽快修复铁路,可以尽快地将救济物资送到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难民手中。”</p><p><br></p><p>刘伯承又是一笑:“我们关心战争难民的安置,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已经也正在这样做,我们也欢迎国际上的援助来帮助他们,越多越好。可是,铁路不仅仅能运救济物资,也能运兵、运枪炮弹药!!在现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单方面强调要尽快修复铁路,本意恐怕不止在恢复重建吧?”</p><p><br></p><p>美国代表有些尴尬,但是很快又恢复了傲慢:“刘将军,你应该知道,现在和平是国际共同呼吁的主题,贵国当然也不例外,对于阻碍和平建设的势力,我们有理由认为它是和平的公敌,我们有信心和力量来维护和平的实现。在欧洲和太平洋,我们已经让我们的对手充分领教了美国的这种信心和力量,刘将军该不会不知道吧?”</p><p><br></p><p>国民党代表接过美国代表的话说:“刘将军,你见过美国的战术吗?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术就是没有战术,就是圈定了一个地方以后把炮弹、炸弹下倾盆暴雨一样往下倒,任凭你什么样的战术,在美国强大的工业提供的这种火力打击下都完全没有作用,被美国人圈中的地方,就是连只蚂蚁也不能幸存。贵军也就会钻钻山沟,凭那两条破枪打打游击,在美国的这种力量面前恐怕什么也剩不下。现在是钢铁的时代,我们伟大的美国盟友为我们国军也配备了同样的装备和火力,相比之下,贵军那一套就完全过时了,所以,刘将军还是识时务一些的好。”</p><p><br></p><p>刘伯承不笑了,平静地、一字一句地说:“我知道美国有现代化的飞机大炮、坦克,也知道美国为你们换了美械装备,可是,你永远不要忘记了,决定战争的首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事实上,给你们再好的武器,你们的蒋委员长也推不掉运输大队长这个差事。”</p><p><br></p><p>美国代表见国民党代表脸色有些发黄,就干脆赤膊上阵了,说:“刘将军,你应该知道,除了上边说的,我们美国手中有着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p><p><br></p><p>刘伯承也直截了当地说:“你所说的改变世界的力量不就是原子弹吗,我们承认它的威力确实很大,但还没有到你所说的能够改变世界的程度……中国人民经历了100多年外国的侵略、8年的浴血抗战,是不会惧怕任何新的外来强敌的,任何敌人,不管他来自什么国家,来多少人,有怎样先进的武器,都休想使中国人民重新回到任人宰割的黑暗中去!!不管他们有怎样先进的武器,不管是外国势力的走卒,还是外国势力自己,我们都能把他们全部消灭、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不管是运输大队长的部下,还是运输大队长的外国大老板自己远涉重洋来的军队,我们的原则都是一贯的,就是人和武器照单全收,而且不打收条!!”</p><p><br></p><p>会场上沉默了,每个人都在品味着刘伯承这几句话蕴涵的深意。</p> <p>贺龙:1946年的“丰镇谈判”</p><p><br></p><p>1946年1月21日,贺龙将军以中共山西区代表的身份,参加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大同执行小组举行的停战谈判。谈判的地点选在紧靠长城的塞外边城——丰镇。这也是国共双方对峙的边缘。</p><p><br></p><p>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霍雷的气焰就十分嚣张。他根本就没有把穿粗布衣、吸旱烟叶的贺龙放在眼里。双方代表一落座,他就哇里哇啦说开了,说什么恢复交通啦,自由贸易啦,用的完全是教训人的口气,闭口不谈国民党军队违反停战协定的责任。贺龙的火气一下上了脑门,没等霍雷说完,就劈头打断他的话,厉声问道: “你的权力有多大?”没等霍雷开口,贺龙那两道逼人的目光紧紧盯着他,冷冷地说:“我只知道你的权力是监督停战,没有什么侈谈恢复交通、自由贸易的权力!”贺龙这个当头炮一下把霍雷打蒙了,他耸耸肩不知说什么好,记者们立刻抢下了这个尴尬的镜头。</p><p><br></p><p>霍雷受挫后不服气,翻了翻眼珠,又说开了。他说共产党军队违反停战协定,侵犯了“国军”防地,还特意举出集宁的例子,说集宁是“共军”占了“国军”的地盘。贺龙冷笑一声说:“集宁是我们军队从日本人手里收复的,上空一直飘扬的是红旗,‘国军’为偷袭它,丢下了几百具尸体。”接着,贺龙又揭露了国民党军队攻夺中共各战略要点、屠杀无辜人民的事实,并出示证据,然后用严厉的口气质问:“这个责任由谁负?”</p><p><br></p><p>国民党政府代表温天和装出一副似乎很公正的样子说:“这是阎长官(阎锡山)的责任。”贺龙立即指示记录员把这句话记录下来。</p><p><br></p><p>温天和见谈停战的事占不到便宜,便把话题转了个弯,滔滔不绝地谈起自由贸易的好处来。等他说完,贺龙吸着烟,慢悠悠地说:“那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做生意愿到丰镇就到丰镇,愿到大同就到大同,我们从来不禁止。”</p><p><br></p><p>这时,国民党山西北方司令楚溪春发言了,他开口就提要执行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和字长二号公报”,要共产党的军队后退60华里。贺龙听罢,把手中烟斗往桌上敲了敲,说:“孤山(我军占地)到大同30里,这边15里是我的,那边15里是你的,我后退60里不打紧,你后退60里,得把大同砖瓦都刮走。”</p><p><br></p><p>楚溪春哼了哼说:“大同历来属我楚某名下,这是世人皆知的。”贺龙立即反唇相讥:“你是怎么进大同的?抗战八年,没见过你一兵一卒进大同,世人皆知的是你当汉奸进的城。”</p><p><br></p><p>楚溪春见贺龙揭了他的老底儿,连脖根儿都红了,一屁股坐下只顾擦汗。这时,国民党东北挺进军马占山的参谋长又上阵了,他提出了“三三制”的问题,说凡是“共军”占领的地区,“共军”有一个团的兵力,“国军”就要放两个团,这样才算实行“三三制”。</p><p><br></p><p>贺龙抽了口烟,问他:“你以为这样你们就占便宜了?你们的军事力量就处于优势了?告诉你,我们共产党人是明人不说暗话,只要你敢动手,莫说你两个团,就是十个八个团,我一个团也能把你打垮!”</p><p><br></p><p>霍雷见国民党的几个代表都被贺龙驳成了哑巴,抖抖肩膀,大讲起什么日本投降是美国原子弹的威力,说美国的原子弹无敌天下,妄图用美国的力量吓唬中共代表让步。霍雷才讲到一半,我军方代表晋察冀军区四纵司令员陈正湘将军忍不住要反驳,贺龙向他摆摆手。待霍雷讲完后,贺龙冷笑一声说:“霍雷先生,不要忘了,美国的原子弹屠杀的是无辜的日本人民,而侵略中国的日本法西斯军队,是被中国人民打败的。”说到此,贺龙指着门卫岗哨背的一支美造卡宾枪接着道:“你们美国人,为了帮助国民党政府打内战,给了他们一批又一批新式武器,我要正告美国政府,想支持国民党政府搞垮共产党,那是做梦。从10年内战到今天,蒋介石无时不想搞垮我们,现在怎么样?”贺龙放声大笑后,收住笑容,严正地指出:“现在是他蒋介石必须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共产党为什么搞不垮,因为我们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p><p><br></p><p>贺龙面对美方代表的“核讹诈”,正气凛然,字字千钧,掷地有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决心同中外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勇无畏精神。在真理和正义面前,霍雷目瞪口呆,面红耳赤。</p><p><br></p> <p>陈毅:1937年的“赣州谈判”</p><p><br></p><p>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就向全国发出通电,要求“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蒋介石在日军急剧扩大进攻,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战和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不得不改变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对日军侵略的不抵抗政策,于7月17日宣布实行抗战。</p><p><br></p><p>为了适应抗战需要,根据党中央指示,赣粤边特委在江西大余池江召开干部大会,决定将赣粤边红军游击队改为抗日义勇军,并表示愿与国民党地方政府谈判合作抗日。七•七事变爆发20多天后,国民党军队陆续停止了对赣粤边各地红军游击队的进攻,报纸上也刊登了一些国共合作抗日的消息。项英、陈毅在大余县看到报上刊登的彭育英被任命为赣州专署招抚委员会副主任的消息。他们早就知道彭育英出身于士绅家庭,留学日本,有一定的民族气节。项英、陈毅决定与他先接触,于是以陈毅的名义,给彭育英发“快邮代电”,阐明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派人送去。</p><p><br></p><p>8月27日,彭育英亲书“感秘代电”专函,派其秘书鲁炯雯进入梅山游击区,将电函转送给陈毅,希望红军游击队能派一负责人出山谈判,时间越快越好。项英、陈毅和特委领导人研究后,写好复函,于9月3日交警卫员潘聋古亲自送至大余县政府。彭育英接函后,非常感谢共产党人深明大义,当即回信约陈毅到钟鼓岩亲自晤谈。钟鼓岩的洞真观有一主持叫曾广桃是万安县人,也是彭育英的同乡,曾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主力红军长征后潜踪于此,由他接待,双方都同意。</p><p><br></p><p>为应对谈判,陈毅提出了将南方各游击区联合起来成立一支抗日力量,与北上红军主力形成南北呼应的正确主张。他被推选为中共赣粤边特委和赣南抗日义勇军的全权谈判代表。</p><p><br></p><p>9月6日早饭后,彭育英从西华山钨业管理局借得一辆汽车,盛备茶点糖果,由秘书鲁炯雯、管印文书赖志刚、经征处主任王培恩和公务员、勤务兵各一人陪同,前往广东南雄的钟鼓岩洞真古观等候。约10时左右,陈毅打着油纸伞,一行5人从梅关古驿道来到钟鼓岩,彭上前迎接,自我介绍:“我是彭育英。”陈毅接着说:“我就是游击队老陈。”随后,彭、鲁邀陈毅和另一位游击队代表来到洞真观中的一厢房内交谈。谈判一开始,陈毅就向大家说:“南方红军游击队归我们指挥,但现在如何处理要听我党中央的。不过南方各省的游击队要联合起来,这是肯定的。希望你们给予交通方便。”彭育英对陈毅所提的一些条件不敢做主,请陈毅到赣州,与江西省政府代表和第46师代表谈判。</p><p><br></p><p>9月8日,大余县政府派鲁炯雯为代表,游击队以陈毅为代表,在池江区公署举行正式谈判。由于经过前几天陈、彭书信往来和亲自晤面,彼此比较了解,因此谈判很顺利,气氛也很好,最后共同商定了“释放各县被扣押的共产党人”等7条。9月11 日,彭育英备车陪同陈毅等游击队代表赴赣州与国民党省党部、专署和驻军代表谈判,所谈事宜基本达成共识。9月20日,江西省当局派专车来大余接项英、陈毅赴南昌与国民党高级代表谈判,最终解决了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的下山、改编问题。从此,大余和赣粤边各地的红军游击队均先后下山集中、整训待命。</p><p><br></p><p>这是陈毅在抗日战争时期能始终站在党的正确路线的立场上,作出重大的贡献。他满怀豪情,作《国共二次合作出山口占》调寄《生查子》词一首:“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坚定勉吾侪,莫作陈独秀。”</p> <p>徐向前:1951年的“莫斯科谈判”</p><p><br></p><p>1951年春,在抗美援朝战争进入高潮的时候,毛泽东点将徐向前前往苏联,洽谈对志愿军的武器援助问题。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购买60个师的武器装备;二是请求苏联援助我国兵工厂的建设,统一步兵武器制式和生产152毫米口径以下各种火炮的技术转让问题。双方商定此次谈判是秘密的,对外不公开。</p><p><br></p><p>6月4日,在徐向前下榻宾馆的会客厅,徐向前向苏军总参谋长什捷缅科大将说明了来苏联谈判的主要任务,希望苏方大力协助,以便早日达成协议。什捷缅科再次表示,对中国代表团的到来致以最诚挚、最友好的兄弟般的欢迎。他对徐向前说:“我奉斯大林的指示,也组成了8人的谈判代表团。具体项目可由双方代表团的专家磋商。高一级的谈判放在后面进行。”</p><p><br></p><p>徐向前初次出访,没有外交工作经验,但他懂得“客随主便”之礼仪,认为朝鲜战场打得这么激烈,中国人民为了应尽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不惜作出这么大的流血牺牲,从道理上说,请“老大哥”支援一点武器装备和技术,不会有什么困难,故表示同意什捷缅科的安排。没想到,谈判竟相当艰难,长达5个月之久。</p><p><br></p><p>直到10月初,徐向前和什捷缅科的谈判才见头绪。</p><p><br></p><p>什捷缅科说:斯大林给苏军总参谋部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中国把军队建设好,这个任务主要由我负责,请徐总长放心,一定会办好。军队编制要适应战争的需要,搞得合理才能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我们卫国战争的经验,健全后勤组织及编制步兵、炮兵、坦克、骑兵师是十分必要的。</p><p><br></p><p>当徐向前问及军事订货时,什捷缅科回答:我们的运输能力有限,今年保证能给你们发运16个师的装备,其余44个师按每年运送三分之一计算,至1954年完成。徐向前提及援建兵工厂时,几次谈判什捷缅科都以外交辞令回避,毫无进展。</p><p><br></p><p>徐向前陆续将谈判情况通过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电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能否参照苏对我军步兵师的编制意见,初步确定我们的编制方案,以便通盘考虑购置装备的问题。第二,今年16个师的装备订货,可否根据朝鲜战场的急需,多订些高射武器、战防武器,步兵武器则不订或少订。第三,明后年的订货项目应视兵工厂的谈判结果而定,原则上我们能生产者不订货,生产不足者根据需要少订货,不能生产又急需者全部订货。</p><p><br></p><p>根据徐向前的建议,6月下旬,毛泽东又派高岗来到莫斯科,带来了60个师的装备订货单,由徐向前转交什捷缅科。因朝鲜战场急需的作战物资品种繁多,数量甚大,在徐向前没去苏联前,往往是毛泽东直接致电斯大林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由徐向前出面交涉,弄得苏方颇为头疼。</p><p><br></p><p>10月的一天,布尔加宁在莫斯科同时会见金日成、高岗和徐向前,他对3位客人说,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只有5年多,一直忙于恢复经济建设,对于中朝两国的抗美斗争,我们是愿意提供援助的,可以援助的一定会援助。徐向前听得出,他讲话的意思是说苏方的援助是有困难的,不能满足中朝方面的全部要求,希望谅解。不久,苏方通知徐向前,原定今年提供的16个师的装备订货减为10个师,其余50个师的装备订货,从1952年1月起,每月发运1个半师,到1954年上半年,全部发往中国。徐向前和高岗出面去找布尔加宁,要求仍维持原计划不变,但未能如愿。</p><p><br></p><p>10月中旬,什捷缅科终于答覆徐向前,同意转让几种兵工生产的技术资料,帮助中国建设一些军工厂。于是,双方签定了《关于中国工厂获得制造苏联式枪炮、弹药特许权和交付苏式枪炮弹药样品、生产技术资料及必要时派遣苏联专家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协定规定的武器为152毫米加榴炮以下的陆军通用武器,较先进的重型武器仍未达成协议。</p><p><br></p><p>尽管如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的武器援助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p><p><br></p> <p>叶剑英:1937年“西安谈判”</p><p><br></p><p>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守军第29军一部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日战争由此开始。</p><p><br></p><p>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关头,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p><p><br></p><p>这时,叶剑英在西安,工作更加紧张忙碌。他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与各界抗日爱国人士频繁交往,昼夜接见各方面、各阶层代表,听取他们的呼声和建议,商谈抗日救国的办法。7月9日,他将西安各抗日救亡团体的意见概括整理成四点建议,向党中央作了报告。四点建议是:促请南京政府派部队增援在卢沟桥奋起抗战的第29军;红军立即作准备增援华北的动员;向在卢沟桥英勇抗战的第29军致电表示支持和慰问;派人前往华北,组织抗日义勇军。毛泽东当晚即电复叶剑英:请答覆救国会及各方,我们同意他们的各项要求,并且正在做。请他们努力与政府、国民党部及各界领袖协商,迅速组成对付大事变的统一战线。</p><p><br></p><p>叶剑英根据毛泽东、朱德的指示,以中共和红军代表的身份,继续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代主任蒋鼎文、第一厅厅长侯成如以及东北军、第17路军等部队保持联系,就国共两党合作、红军改编与使用等问题进行会谈,并将谈判情形和有关建议及时报告给党中央。</p><p><br></p><p>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抗战的决心。叶剑英在分析蒋介石的谈话内容和当时形势的基础上,于20日致电毛泽东、洛甫(张闻天):中央社发表蒋17日对卢沟桥事件的谈话,极为重要,我党应有所表示。党中央、毛泽东完全赞同叶剑英的建议,电告叶剑英:拥护蒋谈话通电,准备数日内发出。根据新情况,党中央拟发表第二次宣言。7月21日,党中央正式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叶剑英见电后立即复电中央,表示完全拥护,并进一步提出: “目前应发动全国抗战。只有发动全国抗战,在抗战过程中团结全国,才能取得民族解放战争全部胜利。”</p><p><br></p><p>7月31日,叶剑英与蒋鼎文继续会晤,要他转告蒋介石,红军改编至8月上旬可以完毕,改编后的指挥机关,按照中共中央意见,朱德、彭德怀任正、副主任,不能以“改编红军”为名而不设指挥机关,由蒋直接指挥。会谈中,叶剑英得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即将召开国防会议,蒋介石有邀请毛泽东、朱德赴会的意图,便以“万万火急”电报致中央书记处:“蒋目前的困难是平津陷落,和平绝望,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后方无一省一军不拥护中央,蒋无可借口,亦无谎可说,蒋只有决心抗战才能维持统治。国防会议的做法是要抗战,大家一致来抗,毛、朱已在被请之列。我想毛不必去,朱必须去。免为人所借口。”中央确定派周恩来、朱德和叶剑英去南京参加国防会议。</p> <p>聂荣臻和罗荣桓:1949年的“北平谈判”</p><p><br></p><p>1948年5月,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辽沈战役结束后,林彪、罗荣桓率兵入关。中央命令聂、林、罗共同指挥平津战役。此时我军已处于优势地位,而且军队的士气正处在最旺盛的时期,可以痛痛快快地打一场大仗了。</p><p><br></p><p>这时,聂荣臻力主和平谈判,通过改编的方式解决北平问题。他认为,“天津是北平唯一的海上退路。现在天津已被攻克,北平之敌成了困在陆地上的旱龙,饥馁疲惫,没有转机。根据北平地下党组织提供的情报,傅作义在严峻局面的压迫下可能考虑和平解决北平的问题”。</p><p><br></p><p>罗荣桓对此颇为赞许,他说:“聂总的意见是好的。北平是七朝古都、文化名城,又有几百万和平居民,如果战火蔓延,势必把整个北平城打得稀巴烂。玉石俱焚,太可惜了。况且,党中央已决定定都北平,如果毁于战火,对国家建设也没有好处。”但林彪却固执己见地认为:“战争是获取和平的最好途径和最简便的方法。和平谈判根本是幻想,还是要靠打来解决。”</p><p><br></p><p>最后聂荣臻只好直接向毛泽东发电,提出在打下天津之后,争取和平解放北平。毛泽东回电,表示完全同意这个提议。林彪见毛泽东已经表态,没有再反对,却把和平谈判的问题全部推给了聂荣臻、罗荣桓处理。</p><p><br></p><p>傅作义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张抗日,并和共产党有过友好往来。虽在内战中执行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但随着国民党军的不断失败,逐步对蒋介石的统治失去信心。平津战役发起后,北平迅速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于1948年12月15日派代表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刘亚楼表示,希望傅作义集团自动放下武器,人民解放军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但傅作义认为尚有实力,可再坚持3个月,观望全国形势的变化,以致谈判未获成功。</p><p><br></p><p>新保安、张家口解放后,傅作义于1949年1月7日派代表偕同民主同盟北平负责人、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二次谈判。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向其指出:北平、天津、塘沽、归绥各点守军应开出城外,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进行改编;并限天津守军于13日前先行开出城外听候改编。但由于傅作义仍持观望态度,也未能达成协议。</p><p><br></p><p>1月13日,傅作义派与中共素有交往的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三次谈判。在14日的谈判中,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向其指出:人民解放军已开始攻击天津,故此次谈判不再包括天津;其他各点守军出城后,应一律解放军化,其驻地一律解放区化。在此期间,淮海战役于1月10日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国民党当局败局已定。毛泽东于1月14日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国民党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谈判的“八项条件”;林彪、罗荣桓于1月16日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接受“八项条件”,站到人民方面来,不要再拖延;中共北平地下组织通过民主人士及傅系内部开明人士亦做了有力的促进工作。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以恫吓、暗杀、封官许愿等手段极力阻挠和破坏傅作义的和谈行动;蒋介石还派次子蒋纬国携其亲笔信到北平,要傅作义坚守北平或南撤。在此关键时刻,傅作义终于选择了和平道路,于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日至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人民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p><p><br></p><p>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使驰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免于战火,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的定都奠定了基础。其中,聂荣臻和罗荣桓可谓功不可没。</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七、十大元帅的个人爱好</b></p> <p>朱德:喜欢下象棋,还喜欢种兰花。</p> <p>彭德怀:喜欢下象棋</p> <p>林彪:爱好看地图和看书,有时一张地图可以看上一整天。爱吃炒黄豆是唯一的癖好。</p> <p>贺龙:抽烟,喜欢用烟斗抽,跳舞,也较喜欢体育活动。</p> <p>陈毅:爱好写诗,常与毛泽东切磋诗艺。</p> <p>刘伯承:看书</p> <p>罗荣恒:看书</p> <p>聂荣臻:喜欢摄影</p> <p>叶剑英:乒乓球打得不错</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八、十大元帅的人生结局</b></p> <p>朱德:德高望重最年长的元帅</p><p><br></p><p>朱德,四川仪陇人,1886年12月1日生,1976年7月6日逝世,享年90岁。</p> <p>彭德怀:庐山会议后饱受痛苦的元帅</p><p><br></p><p>湖南湘潭人,1898年10月24日生,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59年庐山会议后,受到错误批判,后平反昭雪。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p> <p>林彪:死在异国的最年轻元帅</p><p><br></p><p>湖北黄冈人,1907年12月5日生,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坐的三叉戟飞机坠毁在蒙古温都尔汗的荒漠上</p> <p>贺龙:文革中去世的第一位元帅</p><p><br></p><p>贺龙,湖南桑植人,1896年3月22日生,1969年6月9日逝世,文革中遭受迫害,后彻底平反。</p> <p>陈毅:毛泽东亲临吊唁的唯一元帅</p><p><br></p><p>四川乐山人,1901年8月26日生,1972年1月6日逝世,1972年1月10日,毛泽东内穿睡衣,外面大衣,亲临陈毅追悼会。</p> <p>刘伯承:最长寿的元帅</p><p><br></p><p>刘伯承,重庆开县人,1892年12月4日生,1986年10月7日逝世,享年94岁。1958年受到批判,晚年双眼失明,刘伯承骨灰撒在他战斗过的地方。</p> <p>罗荣恒:英年早逝的第一位元帅</p><p><br></p><p>罗荣恒,湖南衡东人,1902年11月26日生,1963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61岁,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区。毛泽东主席写下七律《吊罗荣恒同志》,这是毛泽东唯一的悼念元帅诗。</p><p><br></p><p>七律•吊罗荣恒同志</p><p> 毛泽东</p><p><br></p><p>记得当年草上飞,</p><p>红军队里每相违。</p><p>长征不是难堪日,</p><p>战锦方为大问题。</p><p><br></p><p>斥鷃每闻欺大鸟,</p><p>昆鸡长笑老鹰非。</p><p>君今不幸离人世,</p><p>国有疑难可问谁?</p> <p>徐向前:一向很低调的元帅</p><p><br></p><p>徐向前,山西五台县人,1901年11月8日生,1990年9月21日逝世,徐向前骨灰撒放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地方,骨灰盆和遗像安放在一他的故乡五名心烈士陵园。</p> <p>聂荣臻:最后去世的高寿元帅</p><p><br></p><p>聂荣臻,重庆人,1899年12月29日生,1992年5月14日逝世,享年93岁。聂荣臻部分骨灰被撒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棵桧柏树下,另一部分骨灰被安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烈士陵园。</p> <p>叶剑英:“为花欣作落泥红”的元帅</p><p><br></p><p>叶剑英,广东梅县人,1897年4月28日生,1986年10月22日逝世。叶剑英墓安放在广州红花岗烈士陵园里。</p> <p>《共和国元帅》主题歌</p><p><br></p><p>作词 惠琴 杜奇</p><p><br></p><p>作曲 杜兴成</p><p><br></p><p><br></p><p>啊……啊……</p><p><br></p><p>你走过多少山川大地</p><p><br></p><p>你身后留下一行足迹</p><p><br></p><p>你播种多少民族的希望</p><p><br></p><p>如今已迎来金色世纪</p><p><br></p><p>啊……</p><p><br></p><p>我们不会忘记</p><p><br></p><p>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你一段传奇</p><p><br></p><p>啊……</p><p><br></p><p>我们怎能忘记</p><p><br></p><p>你托起的神州美景</p><p><br></p><p>永远刻在我心灵圣地</p><p><br></p><p>你历经多少风霜雪雨</p><p><br></p><p>你身上总有一股正气</p><p><br></p><p>你浇灌多少无名的花朵</p><p><br></p><p>如今已开遍祖国大地</p><p><br></p><p>啊……</p><p><br></p><p>我们不会忘记</p><p><br></p><p>共和国的史册上有你一首乐曲</p><p><br></p><p>啊……</p><p><br></p><p>我们怎能忘记</p><p><br></p><p>你塑造的人生风采</p><p><br></p><p>永远留给我深刻记忆</p><p><br></p><p>你塑造的人生风采</p><p><br></p><p>永远永远留给我深刻记忆</p><p><br></p> <p>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三周年!</p><p>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