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就已三年了。三年前(2017年)的农历闰六月初十日,亲爱的父亲永远离我们而去。从此,我们全家陷入长久的悲痛之中。父亲,您默默地走了,走得那样急促,临终前没有给我们子女留下只言片语,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哀思和永久的怀念。您在八十七载人生路上,历经磨难,忍受病痛,砥砺前行,洒下多少辛酸和汗水!您与我们亲爱的母亲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携手度过六十五个春秋,两万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你们尽心尽力赡养了爷爷奶奶,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四个儿女。您和母亲永远是我们心中最亲最爱最敬的人!</p><p> 父亲于一九三一年农历六月初八出生于武安县陆渠村一个农民家庭。弟兄四人,他排行老四,二伯和三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缺吃少穿,缺医少药,早早就患病去世,只有父亲和大伯弟兄俩长大成人。童年的苦难,少年的迷茫,青年的求索,中年的奋斗,老年的牵挂,构成了父亲平凡朴实的一生。</p><p> 父亲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受我大伯的影响,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在建国前的一九四九年三月,不满十八周岁的父亲就积极参加了革命工作,不久就加入了党组织。他先是当小学教员,后转行从政,先后任过区公所干部、武安青年团县委副书记、崇义公社秘书、列江公社管委副主任等职。一九八三年十月离休回村生活,直到因病医治无效,在陆渠老家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七岁。</p><p> 父亲工作长期在外,一年回家的时间很少,我们姊妹四人与父亲见面接触不多,儿时的我们对父亲的记忆比较模糊,只记得父亲每次回家时带给我们一些糖果、饼干、花生等,让我们快乐分享,逢年过节为我们买些新衣服穿,常使一块玩耍的小伙伴羡慕不己。直到我们长大及父亲离休后,我们才算真正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过上家庭真正团圆的时光。</p><p> 父亲一生清正廉洁。他不会阿谀奉承,做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不贪不占,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职三十多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利用职权为家庭谋取任何私利,没有为子女工作的事去请人说情走后门,搞歪门邪道。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自立自强,堂正做人,诚实干事,靠自己奋斗,靠能力吃饭,自己的路自己走。有的人认为我和大姐的工作是父亲找人安排的,完全是随意猜测。我大姐是由代课民办老师转为国办老师的,我考乡镇招聘干部时父亲己离休,他也是后来才知道。尽管父亲没有亲自为四个儿女安排工作,儿女们也很理解父亲,知道他的难处,没一人责怪他。</p><p> 父亲一生顾家爱家。他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靠微薄的工资,供养自己年迈的父母,养育了我们四个子女,供我们上学,直到初中、高中毕业,成家独立生活。作为儿子,我和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父亲的工资除必要的生活费用外,全部用在我三个孩子的生活学习上,供他们从上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资助他们成家立业,买房买车。如果没有父亲经济上的全力支持,我家里可能至今还过的紧紧巴巴,不尽人意。在我们姊妹四个中,我一家受父亲帮助照顾最多,受益最大,姐妹们相对付出多,得到的很少。特别是妹妹一家对父亲关心照顾最多。父亲每次去邯郸住院,都是妹妹妹夫跑前跑后,帮助办理入院出院手续,打里实外,送饭送菜,端屎端尿,车接车送,从始自终守候在病床前,以尽床前行孝之责和养育之恩。常言道,世上啥都可以去忘,唯独不能忘了感恩,谁都可以忘记,唯独不能忘记父母。这真是千真万确的肺腑之言,儿女们当永远铭记!</p><p> 父亲一生履职尽责,忘我工作。他虽然工作半辈子没有啥丰功伟绩,但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他在县里工作时,深入基层,几乎徒步走遍武安502个村,对大部分村的风土人情了解得一清二楚。他亲自参加了四里岩、口上、车谷三座水库的建设和涉县战备团修路建厂工作。在列江公社工作时,常年吃住在村上,他蹲点的杜家村,在他的精心指导帮助下,粮食单产过黄河跨长江,亩产达到10OO多斤,创列江公社十个村历史最高水平,获得县委政府的表彰。为解决列江革命老区经济困难,增加公社集体收入,他自告奋勇为公社买汽车搞运输。他到郑州吃住在伯父家里,由伯父介绍给杨兰春老先生,恳求杨老为家乡帮忙,杨老先生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亲自领着父亲到河南省政府找省长戴树理求愿。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汽车又是紧缺的战略物资,只能在本省按计划供给,不能跨省销售。戴省长想办法亲自给河北省省长张曙光写信联系购车事宜。父亲不辞辛苦带着戴省长的亲笔信跑到石家庄找省长。张省长被老区人民的精神所感动,亲自批示从计划内指标给予解决。当全公社第一辆崭新的解放牌汽车开回列江公社大院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给父亲报以热烈掌声,称赞他为公社办成了一件大好事。父亲一生还有两件事念念不忘,最让他感到欣慰和自豪。一是受到过毛主席接见。文革前他作为中央团校学员,在人民大会堂,亲自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和邓小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父亲曾多次对我们说,咱一家就我见到过毛主席,你伯父一家就你大嫂见过毛主席,我是六四年住中央团校时见的,你大嫂(伯父的儿媳)是六九年国庆二十周年作为西藏军区总医院的代表去北京观礼时见的毛主席,你伯父是高干都没有见到毛主席。咱村也没人见过毛主席,我是唯一幸运的人。第二件事是亲自陪同过胡耀邦到万宝山视察。那是一九五八年,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武安调研。父亲作为团县委副书记亲自陪同胡耀邦一行来小冶陶光芒社万宝山视察,胡耀邦同志听取了父亲的工作汇报,对武安共青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每当谈起这些,父亲都非常激动,滔滔不绝,兴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邓小平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胡耀邦升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总书记后,更使父亲感到骄傲,总是说自己最幸运,见过我党三代最高领导人,无人可及。当年毛主席接见父亲他们的黑白合影照片,父亲一直当文物珍藏着,挂在室内墙上,观看欣赏。</p><p> 父亲的一生是同病魔抗争的一生。贫困的生活条件和先天的营养不良造成父亲身体比较虚弱,多病多灾。尤其是离休回到农村后,因感冒咳嗽打针用药超量,出现误诊,引起肺炎,后又发展成肺脓肿,从八五年起,先后在管陶卫生院、阳邑医院、武安县(市)医院、武安中医院、邯郸传染病医院、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等住院治疗,几乎每年都要住一至两次医院。父亲每次住院我们子女都轮流守候在病床前,直到病情好转,顺利岀院。随着年龄增高,父亲又患上了眼疾、冠心病、胆结石、胆囊炎、前列腺增生、肝胆粘连等多种疾病。父亲凭着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毅力,同病魔作顽强斗争,积极锻炼身体,吃饭定时定量,按时起床休息,自觉吃药打针,主动接受治疗,将病情控制在最佳状态。原来医生断言父亲难过六十岁大关,父亲竞创造生命奇迹,高寿至八十七,享受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这也是老天对父亲最好的福报吧。</p><p> 父亲一生热爱学习,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幼年时家穷筹钱上私塾小学,还参加本村落子剧团学唱戏,多次到山西等地演岀。由于爱好学习,勤奋读书,顺利考上了武安高小。高小毕业后又考上了小学老师。参加行政工作后,面对机关大部分是工农干部文化低的状况,父亲成了少有的文化人和笔杆子,写报告,报材料,深得领导的赏识。担任领导干部后,父亲还亲自动手写文章,修改汇报材料。父亲离休后仍不忘学习,每日的报纸必读,每晚的新闻联播必看,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对报纸上刊登的一些重要内容,他专门收集起来,妥善保管,有的图片还帖在墙上,随时观看。对学到的一些新政策,看到的一些重要新闻,他逢人就讲,主动当起了义务宣传员,为群众解疑释惑。我小时候常常翻看父亲箱子里的书籍,如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罗广斌、杨益言写的长篇小说《红岩》,马烽、西戎写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等,这些书籍,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p><p> 子欲养而亲不待。作为子女,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为父亲生前做得太少太少,没有更好好的照顾他。我也由于工作忙碌,没有好好的陪父亲说说话,没有好好的给父亲端水端饭,没有好好的为父亲分忧解愁,体谅父亲老来孤独的苦楚和悲伤,有时还责怪他,误解他……。这一切将成为儿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和心头挥之不去的隐痛。</p><p>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走了,我们子女也都一天天老了。大姐己进古稀之年,二姐将近七十,我也年过花甲,小妹也快六十了。来日不长,时间宝贵,我们姊妹四人一定会珍惜一母同胞的血肉情谊,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度余生,让父母在天堂不再为我们儿女们操心!</p><p> 父亲虽然走了,但他那艰苦朴素的作风,清廉无私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一生最好最大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受益终身。</p><p> 亲爱的父亲,您的生日和忌日都是在六月,且中间只隔初九一天。在您的九十虚岁生日和三周年忌日到来之时,我们子女及全家又从四面八方相聚一起,深切缅怀您革命的一生,为您上坟扫墓,祭奠叩拜,衷心祝愿您和母亲在九泉之下安好安息!</p><p> 如果真有来世,我们还要做你们的子孙!</p><p><br></p><p> 二O二O年农历六月初十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