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文/王剑楠</p><p>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地处山西晋东南的黎城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风起云涌。1937年11月18日,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从此,黎城成为了在太行区实现一府执政、完全执政、连续执政的红色政权县份,黎城获得解放;从此,八路军将黎城作为抗战的大本营,并在太行山上成功地站稳了脚跟。黎城成为了太行山乃至全国唯一的抗日中心县、实验县、完整县、模范县。</p><p> 抗战八年来,八路军依托黎城先后开辟了太行、太岳、冀鲁豫等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又依托黎城相继解放了周边县区等其它沦陷区域,直至抗战的胜利。黎城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 </p><p> 本篇选取黎城相关的60余张(组)图片,并附以简要的文字说明,以追忆那段永远镌刻在民族抗战丰碑上的黎城红色印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县古建筑——城隍庙</b></p><p> 黎城,古为黎侯国,是千年古县,炎都尧乡,古老华夏文明的发详地之一。黎城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位于三省交界,素有“中州外翰”,“三省通衢”之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开辟黎城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129师地方工作团团长王谦(后授予开国少将军衔)</b></p><p> 抗战开始后,八路军115师、129师地方工作团先后抵黎开辟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日后驻扎黎城,并依此为依托开辟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b></p><p> 1937年11月黎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不抗日的县长,推翻了国民党阎锡山在黎城的反动统治。随即,山西第三行政公署专员薄一波任命何公轸(中共党员)为县长,18日,何公轸到任,在八路军工作团和中共黎城县党支部支持下,宣布成立了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黎城从此获得解放,即此黎城也成为了解放第一县。</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太行山抗日前线指导创建抗日根据地工作。</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军129师向晋东南挺进</b></p><p> 八路军129师在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等主要领导的率领下,九千将士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根据毛泽东主席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直接领导下,同中共冀豫晋省委在一起,按照“石拐会议”和“西河头会议”精神确定的战略部署,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开创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38年2月上旬,进入山西黎城东阳关的日军部队。</b></p><p> 1938年2月,日寇集中兵力,向晋南发动进攻。至3月上旬,控制了邯郸经长治到临汾的大道和同蒲路南段,并继续向晋西南黄河各渡口猛犯,直接威胁党中央所在地 ——陕北延安。日寇利用国民党蒋介石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叫嚣企图“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29师神头岭伏击战指挥部,黎城杨家庄村旧址(上图);在769团驻地,战士们将缴获的服装、武器把自已武装起来(陈赓 摄)。(下图)</b></p><p> 为打击侵入晋东南的日军,八路军129师主力迅即向晋东南的武乡、襄垣以北地区集结,寻机打击邯长大道上的日军。3月14日,刘伯承设指挥部于浊漳河畔以东的黎城杨家庄村,部署指挥了“围黎打援”的神头岭伏击战。此役一举歼灭日军1500余人,打掉了日军鼓吹的“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29师师部黎城南桑鲁村旧址</b></p><p> 1938年3月下旬,八路军129师又在黎城、涉县间的响堂铺地区成功伏击日军,将日军180余辆汽车全部烧毁,并全部歼其掩护部队,再次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史称:“东阳关大捷”。响堂铺伏击战结束后,为鼓舞士气,朱德在黎城西井地区的东井磐石寨场检阅了凯旋之师。</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新华日报》(华北版)报载消息:“神头岭伏击战”(强攻黎城获胜)及“响堂铺伏击战”(东阳关大捷)。</b></p><p> 神头岭和响堂铺伏击战结束后,当年的《新华日报》在其显著位置及时对战役的胜利给予了报道。消息一出,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赵店村日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日军永久驻兵。</b></p><p> 抗战八年间,日军对黎城这块八路军腹心抗日根据地狠之入骨,几经进行疯狂的烧杀掠抢,但终因失败而告终。日军仅仅在黎城占据300多天,没有建立起任何伪政权,大都以实施残酷的“扫荡”,企图摧毁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志为主。1943年5月,在抗日军民的联合打击下,日军最后一次败退黎城。黎城率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局地胜利。</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38年,朱德与刘伯承、邓小平在晋东南一起研究作战计划(上图);晋东南各界群众集会,庆祝粉碎日军“九路围攻”战役的胜利。(下图)</b></p><p> 1938年4月上旬,日军发动对晋东南的第一次“九路围攻”。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在黎城西井共同商讨研究了反日军“九路围攻”作战计划。即时发起了武乡“长乐战役”,歼敌2000余人。战役之后,日军各路人马被迫纷纷回窜,我军乘胜追击,共歼敌4000余人,收复了晋东南18座县城,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的进攻。</p><p> 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的胜利,使八路军的脚跟在太行山上站得更稳了,从此,黎城成为了八路军立足太行,开辟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最稳固的大本营。</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军总部、北方局机关驻地和首长活动地在黎城的部分旧址 </b></p><p> 黎城作为八路军挺进太行的核心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及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在黎城转驻,一些重要的事宜、会议、战役等都曾在此商讨酝酿、谋划决策、研究部署。黎城,真正成为了八路军首脑机关在晋东南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决策部署之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29师师部在黎城驻扎过的部分旧址</b></p><p> 自1938年初,八路军129师入驻黎城后,师部机关在黎城先后转驻十几个村庄,成为在太行山上转驻地最多,时间较长的县份。刘伯承率八路军129师,当年在此领导抗日军民,经略太行、打虎拒狼、建军建政、共渡灾荒、战略反攻、决战上党,成功开创主要以黎城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而后扩大为晋冀鲁豫全国最大的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中共冀豫晋省委的部分领导人。书记李雪峰(前排左一)、民运部长彭涛(前排中)、宣传部长徐子荣(前排右一)、组织部长何英才(后排左二)、军区政委黄镇(后排右一)、委员张玺(后排左一)(上图);李雪峰(右一)、徐子荣(右三)等人在黎城霞庄。(下图)</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军总部后勤部、供给部、军工部及129师卫生部、生产部主要领导。左起依次为杨立三(后勤部部长)、周玉成(供给部部长)、周文龙(供给部副部长兼政委)、徐林(129师供给部部长)、刘鹏(军工部部长、副部长)、刘鼎(军工部部长)、钱信忠(129师卫生部部长)、张克威(129师生产部部长)。</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八年抗战,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所辖的后勤部、供给部、军工部、卫生部、生产部也在黎城驻扎,黎城成为了八路军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黎城黄崖洞兵工厂亲自指导厂区建设 </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左权将军家住湖南醴陵县,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左权将军的名字在黎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是我党我军不可多得的优秀军事人才。当年他协助朱德、彭德怀为加强八路军总部机关和军队建设,以及巩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尤其是指导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坚持华北抗战,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根据地人民如此的爱戴他,赞颂他。可惜他后来在掩护总部突围的战斗中,壮烈殉国,牺牲在辽县与黎城交界的十字岭上,献出了他年仅37岁的宝贵生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为永远铭记左权将军在太行山上的功绩,根据地人民将他的牺牲地辽县,易名左权县。</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38年春,邓小平在山西黎城向部队作战前动员。</b></p><p> 抗战时期,邓小平协助刘伯承同志一道开辟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邓小平曾三次从黎城出发赴河北南宫县指导开辟冀南抗日工作,期间又三次经黎城赴延安参加会议等,直至1945年最后一次返回黎城抗日根据地,完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太行之行。为建立和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p><p> 邓小平同志当年还在黎城通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正确思想,因此,黎城亦成为了邓小平理论的发源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抗战时期黎城县家喻户晓,威名太行的八路军抗日将领。左起:左权、陈赓、何长工、皮定钧。</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八年抗战,在黎城战斗生活过的八路军将士,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有8位,大将6位,上将28位,中将71位,少将442位,共555位将帅。他们的足迹印在了黎城这片多情的土地,他们的故事永远在百姓间流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黎城可谓是抗战中枢县,将帅聚集地。</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乔家庄八路军整军会议旧址</b></p><p> 全国自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抗日前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新编人员大量增加,加之部队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军政素质下降,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发展。为有效提高八路军的军队素质,全面加强军队建设,八路军总部决定,在全军开展整军运动。</p><p> 1939年2月,朱德、彭德怀在黎城乔家庄下达整军训令,开始分期分批进行整军。这年3月,129师在乔家庄召开会议部署整军工作,史称“黎城整军”。整军期间,朱德还分别在129师师部临近的麦仓村、赵家山村等地作动员讲话、检阅部队,以鼓舞提高整军士气和训练水平。129师整军长达半年之久。全师通过第一次新式整军,率先在八路军三个师中人数超过11万,并锻造成了铁军中的铁军,荣享“刘邓大军”的美名。黎城成为了“刘邓大军”的诞生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伯承在黎城乔家庄开展整军期间所作的《对目前战术的考察报告》 </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刘伯承的这篇文章,后被戎伍胜赞誉为是太行山上的“论持久战”。黎城还是刘伯承游击战术理论的诞生地。</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凤凰卫视播出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在黎城开办随营学校的故事。</b></p><p> 抗战时期,黎城作为八路军的核心根据地,八路军军政首长在此开办随营学校、轮训班、抗日军政学校等,为抗战的胜利及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干部。同时,黎城也成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摇篮。一大批随抗大或慰问团转战于此的作家、艺术家、知名人士等同黎城人民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激越的,声振太行的抗战之歌。</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军文工团在黎城</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所载的当年为赵树理同志出版的《小二黑结婚》一书、赵树理像,以及彭总的题词。</b></p><p> 赵树理在黎城创作了包括《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万象楼》、《孟祥英翻身》等多部深受群众喜爱的经典传世之作。</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在教育厅长罗青陪同下,在黎城抗战建国学院检查工作时的合影(上图);一九四三年十月,《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太行版),归太行区党委领导。《新华日报》(太行版)编辑部、通讯部部分人员合影。最后排左三为社长兼总编辑史纪言(黎城),左五为副总编辑袁勃。(下图)</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抗日宣传画</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军各生产单位和医疗机构在黎城的部分驻扎地旧址</b></p><p> 由于黎城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之当时黎城周边大都化为敌占区,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大搞根据地建设的精神要求,当年八路军的兵工厂、银行、医院、被服厂、制药厂、造枪所、子弹厂、炸弹厂、造纸厂、造币厂、贸易局、德记山货行、化学厂、酒坊、卷烟厂、报社、邮局、看守所、疗养院等总计超过100家以上的后勤保障单位驻扎黎城,且门类齐全、应有尽有。而有的生产单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从黎城迁移。</p><p> 黎城真正成为了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坚持敌后抗战的后勤保障和军工生产基地,以及货币供应和粮储医疗中心的“后方之后方”。</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印刷局纸厂在黎举行生产竞赛总结大会。</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停河铺村刘伯承向东出太行的八路军344旅作游击战术报告纪念地</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黎城是山西的东大门,境内太行雄峙,两漳襟带,邯长大道穿境而过,东阳关称为据守太行的“华北锁钥”。黎城成为俯视华北平原,以及保卫西北和西南的重要屏障。黎城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理所当然地作为了党中央毛泽东确立的,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之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这里八路军115师经此并进行整训后,开辟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29师更是数次东下太行,不断开创了冀南、冀鲁豫等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使得八路军逐步由山地向平原地区发展,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亦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绩。</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晋东南阅兵大会主席台上的八路军诸将领》罗光达(1940年摄)</b></p><p>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寇侵华战略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华北抗日根据地处在了“前门打虎,后门拒狼”的敌顽夹击之中。</p><p> 1940年3月,八路军总部和129师主要领导在黎城南委泉,指挥发起了“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猖狂向我太行区的军事进攻,取得反顽斗争的胜利。随后,八路军首长在黎城检阅了参加战役的晋察冀南下支队。朱德亲赴洛阳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议定了以临(汾)屯(留)公路及长治、平顺、磁县之线为界,划定漳河南北自身防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反摩擦斗争胜利结束后,晋察冀军区领导聂荣臻和129师在一起研究工作、交流经验。</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40年时的刘伯承</b></p><p> 刘伯承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抗战八年,他根据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需要,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黎城呕心沥血撰写了一些重要的军事理论文章,有力地推动了敌后游击战争的蓬勃开展;他和他的战友们在黎城决策指挥了一系列著名的,起决定性作用和改变中国命运的战役。为创建和巩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晋冀鲁豫根据地,最终争取抗战的胜利,并加速解放战争的步伐,立下了赫赫战功!</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开会议的旧址及纪念地、展馆等。</b></p><p> 1940年4月11日至2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开太行、太岳、冀南地区高级干部会议(史称“黎城会议)。八路军总部、北方局、129师、冀南区、太行区、太岳区、晋豫太南区、晋察冀、晋西北等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p><p> 会议主要提出了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建设任务,决定和成立了太行军政委员会,邓小平任书记,统一领导三区工作,并决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等。“黎城会议”是华北各根据地由分散走向集中统一起点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所提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对当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40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再次在黎城西井召开会议,以进一步贯彻落实4月会议精神,加强和巩固根据地的建设。</p><p> 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行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人。左起:邓小平、李达、蔡树藩、杨秀峰、刘伯承。</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在黎城成立。 </b></p><p> 1940年8月1日,冀太联办在黎城西井镇成立,是根据地的最高行政机关,代行边区政府职权,统一了晋冀豫边区各级政权的领导;9月18日,冀太联办在西井后寨村召开纪念抗战三周年大会,并隆重庆祝“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坚持抗战三周年纪念塔”的建成。此塔,迄今成为了八路军坚持太行山抗战的缩影,同时也蕴含了“新中国从太行山走出”的伟大预言,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p><p> 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镇胜利召开,会议经选举产生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9月,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村正式办公;1948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同晋察冀边区合并,在石家庄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直至中央人民政府的诞生。黎城成为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发端地。</p><p> 抗战三周年纪念塔所题:“献给英勇抗战的八路军:丰功伟绩如太行之巍峨如漳水之长远,壮哉八路军;谨献给英勇抗战的十八集团军:新中国的柱石民族解放的先锋;在民族解放斗争最前线……”</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摄于1940年的黎城、辽县女民兵训练图(徐肖冰《太行女自卫队》)(上图);《李达军事文选》中1943年受到表扬的黎城民兵。(下图)</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抗战时期,由于黎城成为了晋东南地区最早的抗日根据地,这一方面是群众基础较好,又加之受八路军开辟根据地的影响等因素,所以黎城也成为了晋东南参加八路军最早最多的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8年1月,县500余名青年加入115师,并随工作团开赴冀鲁豫地区进行抗日;此前,1937年12月,黎城县牺盟游击队总队成立,黎城诞生了第一支抗日地方武装;11月,杨勇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八路军干部100多人,曾到黎城几县扩军;1938年1月,黎城县漳河游击队成立,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并在全县各村组建农民抗日自卫队;28日,129师游击大队成立,亦称谢(家庆)张(国传)大队,活动于黎城一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8年3月,黎城漳河游击队在古县(村)伏击日军,毙伤敌20余名,打响了晋东南抗日游击战的第一枪。</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建国后被授予少将的杨国宇和他所著的战地日记——《刘邓麾下十三年》</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杨国宇曾任八路军129师师部机要科科长。当年129师师部转驻于辽县桐峪镇时,在此参加培训的他曾真实地记录了一段,反映根据地人民同八路军建立的深厚鱼水之情的日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9年12月23日于上武村……过后回到一科,邓仕俊科长说:“今天取得伟大胜利!”什么事儿?原来是我们最关心的抗日根据地黎城收复了……为什么黎城是我们最关心的根据地呢?因为那里有我们的老乡,我们从前驻了很久,老百姓对我们万分的爱护,他们什么东西都叫我们吃,他们硬是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能忘了他们……</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停河铺村“长邯大道破击战纪念碑”</b></p><p> 抗战开始后,侵华日寇将邯(郸)长(治)公路作为重要的后方交通运输线。同时日军还利用这条交通命脉,在沿线建立各据点,不断巩固其占领区,企图达到长期占领我抗日根据地的目的。</p><p> 1939年至1941年间,八路军129师连续在黎城组织发起了数次大的长邯路交通破击战。1939年12月,129师收复黎城,日军实施的晋东南第二次“九路围攻”计划宣告破产,被日军分割的太南、太北区连成一片,此后,黎城成为了太行山上唯一的完整县。</p><p> 在实施破击战战役中,黎城县成立前线军民联合指挥部,组织当地军民积极配合参与,同敌展开机智灵活的斗争,使龟缩于据点里的日军胆颤心惊,日夜不得安宁,并彻底拨掉了日军在黎城沿线的所有据点,将日军逐出黎城。</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新华日报》(华北版)报载:社论《庆祝收复黎城东阳关》</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地雷战和地道战纪念碑</b></p><p> 在八年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领导黎城抗日根据地的民众,与凶恶的日寇展开了英勇机敏的较量。</p><p> 1941年,八路军军工部在黎城开办地雷培训班,并很快掀起了“村村碾炸药,户户造地雷"的群众性爆破运动。根据地人民以自已的智慧和才能,从当地实际条件出发,制造出各种大量的石雷,且涌现了无数的“造雷英雄”,掀起轰轰烈烈的“地雷战”,打得日军心惊肉跳,到处触雷,给予侵略者以一定杀伤。</p><p> 是年,为配合保卫黄崖洞兵工厂,129师385旅一部袭击黎城县城日军师团驻地,部队半夜从事先挖好的地道开进县城,突然向日军发动袭击,后半夜撤出,令日军师团惊恐万状。这是目前抗战史上记载的地道战中打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斗。</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黄崖洞保卫战</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黄崖洞兵工厂位于黎城西北境内,是由左权通过缜密的勘察选址后,扩建为年可装备我军16个团,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厂,被朱德视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严重威胁着侵华日寇的安全,而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41年,日军纠集兵力进犯黄崖洞。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奉命保卫兵工厂,并创造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黄崖洞保卫战”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的光荣称号,并荣获“保卫水窑立战功”锦旗一面。据此,黎城县黄崖洞兵工厂也成为了中国军工事业发展的摇蓝。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欣然命笔,为黎城革命老区题写了“黄崖洞”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军高级将领决策酝酿“百团大战”,召开黎城“谭村会议”纪念地,以及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战役与论述“百团大战”的意义和基本经验。</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0年,侵华日寇积极在华北推行“囚笼政策”,以分割封锁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打破日寇对根据地的封锁,八路军总部决定在华北开展一次大规模的交通破击战 ——百团大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40年春,八路军总部即在黎城西井商讨部署,研究发动“百团大战”相关事宜;4月末,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李达、聂荣臻、吕正操、陈赓、陈锡联等在黎城召开“谭村会议”,酝酿决策研定发动这次震惊中外的战役。黎城遂成为“百团大战”的决策之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5月,刘邓在黎城北社村129师师部驻地部署发起了“白晋战役”,成为开展“百团大战”的前奏曲;8月,“百团大战”正式打响,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此役,极其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寇的凶焰,书写了中国人民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的光辉篇章!</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抗战“四桥”</b></p><p> 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之后,太行抗日根据地开始连年发生灾荒(旱灾、蝗灾),加之日军频繁的报复性“扫荡”,抗日根据地也进入了严重困难的时期。</p><p> 1943年5月,129师与边区政府等机关单位,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黎、涉两县民工在黎城修筑了总长约47华里的漳北、漳南两条水渠。随后,黎城人民为了感谢共产党和八路军,特意把两条水渠上建造的四座石槽渡桥,分别命名为代表“党、政、军、民”的“小平桥"、“秀峰桥”、“伯承桥”、“省贤桥”(黎城因工牺牲的民工)。</p><p> 如今“四桥”仍在。这不仅是当年根据地的“连心桥”,同时也见证了黎城抗日根据地的荣光!</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百宝峧”山革命遗址及当年八路军在黎城大槐垴开荒生产的场景</b></p><p> 1942年1月,八路军总部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克服困难的指示,129师开始在太行山上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刘邓首长和129师机关家属人员也亲自参加。</p><p> 从1942年春到1944年春,129师相继在黎城百宝峧、武子沟、大槐垴、后贾岭、和尚坟、洞山、龙王堂等地建立起恳荒点,仅在百宝峧山中就开荒3200余亩;八路军总部警卫团在太行天脊(广志山至漆树村)开恳出百里农场,同时边区政府、冀南银行、抗大学员、八路军巡视团、反战同盟等许多军政抗日机关也在黎参加大生产。八路军当年在黎城开恳出的荒地达十几万亩,被赞誉为太行山上的“南泥湾"。</p><p> 1944年4月,邓小平、滕代远、杨立三组织参谋处、情报处的指战员在黎城东崖底龙王堂大山开荒。4月1日,为增加生产,鼓励节约,八路军总部发布《滕代远参谋长、杨立三副参谋长预定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公布与宣传“滕杨方案”,使太行区群众性运动越来越深入。</p><p> 至此,黎城成为八路军坚持太行抗战的“生产基地”,也成为“滕杨方案”的诞生之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载:八路军指战员同黎城县主要领导在一起</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43年,李达、黄新友在黎城黄须村阅兵(上图);1943年4月,129师新一旅政治部在黄须村何柱成主任(后排左六)办公室合影。(下图)</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29师生产部部长张克威旧居及引进并推广的部分农业生产品种</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敌后抗战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太行区仅剩下唯一一个由八路军坚强领导的抗日完整县。为了坚持抗战,减轻人民负担,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关于开展部队生产的指示,1940年底,129师民运部改为生产部,在部长张克威(美国农牧学博士学位)的带领下,在黎城南委泉村,领导开展农业生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生产部在黎期间,建起了太行首个农业生产技术实验场,引进培育出金皇后玉米、169小麦、玻璃秀谷子、西红柿、美国花猪、美利奴羊、来享鸡等优质高产粮蔬畜禽先进品种,同时开办许多经贸机构,出口山货药材等。部分产品并由华中经黎城返延安的刘少奇、陈毅两位首长带到陕北进行推广。张克威并在南委泉设立的太行“白宫饭店”招待了刘少奇、陈毅等一些高级首长,一时在太行传为佳话。</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张克威领导下的黎城南委泉生产部,为大力发展根据地经济,促进大生产运动,渡过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抗战版画《陈毅过太行》</b></p><p> 1944年1月,陈毅由华中根据地辗转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在途经太行山腹心黎城抗日根据地时,参观了黄崖洞兵工厂。陈毅目睹了雄奇壮美的太行风光,及根据地抗日军民团结抗战的斗争精神后,感慨万千,遂赋诗,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 :《过太行山书怀》 ——</p><p> “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仰望天一线,俯窥千仞壁……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p><p> </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冀南银行</b></p><p> 1938年至1939年初,冀南,太行根据地受到严密封锁和扫荡。日伪货币和地方杂钞泛滥,物价飞涨,国民党断绝八路军供给,边区财政经济遭了严重破坏。</p><p>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决定组建独立金融机构 ——冀南银行,发行根据地本位币,以发展根据地经济,坚持抗战。1939年10月,冀南银行在黎城西井正式成立,总行设于小寨村。从此,太行区第一次有了统一币冀钞,开创了根据地财政金融斗争新阶段。冀南银行在黎驻扎时间长达10年,配属单位达30余家,共印制发行冀钞2012亿元,并率先印制出第一版人民币。黎城被称为“人民币诞生地”和“新中国金融事业的摇蓝”。</p><p> 八路军当年在黎城创建的“冀南银行”,不仅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更为新中国的金融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载:太行第一届群英会</b></p><p>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黎城南委泉村召开了规模巨大,盛况空前的“太行区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战绩展览联合大会”,史称“南委泉群英会”。李雪峰、邓小平、滕代远、李达等领导出席。大会评选出了太行区的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期间,八路军首长和群众一起参观了太行区战绩展览和太行区生产展览。</p><p> 这次大会提出了足食足兵、准备抗日大反攻口号和新英雄主义号召,并诞生了伟大的太行精神,为实施战略反攻,夺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黎城成为了八路军在太行区的战略反攻基地。</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抗大“横岭阻击战”纪念碑及习近平总书记的母亲齐心、霞庄村抗大总校旧址。</b></p><p> 1939年,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抗大学校从延安出发,转到太行山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1940年7月下旬,抗大总校转到黎城,总校设在霞庄村,学员共6000余人,驻地分布在霞庄周边十几个村庄。后迁至河北浆水镇。抗大在黎期间,曾进行了著名的“横岭阻击战”,掩护了八路军后方机关和群众的安全转移,在抗大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p> 抗大学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母亲曾随抗大师生一起在太行山黎城等地转移,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录。</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县孔家峧村留存的重要的八路军机关拔粮证。</b></p><p>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抗战时期,黎城建成了以西井为中心,以孔家峧、黄草辿、东井、五十亩等村为主仓库的129师粮食储备供给基地。黎城就此成为了129师坚持太行抗战的“粮仓”。</p><p> 抗战之时,仅孔家峧一村遗留至今的帐单显示存拨粮食就在40万斤以上。而从孔家峧留存的其中一些帐单上显示,当年屯粮的单位均为驻黎八路军重要的军政经机关,经考证为保密代号。反映了黎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其保密程度之严,为重要的抗战文物。这为研究当年八路军坚持太行山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史料。</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伯承长子刘太行和他的奶娘胡双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刘伯承夫人汪荣华和女儿刘雁翎,曾写给奶养过女儿刘华北奶亲家的亲笔信。</b></p><p class="ql-block"> 抗战前线,戎马倥惚。刘伯承的长子曾由黎城的胡双梅和郭喜凤两个奶娘奶先后奶养。为了让孩子永远铭记自己是出生在太行山上,刘伯承便给孩子取名叫“刘太行”;刘伯承夫妇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在黎城,由奶娘武巧凤扶养。同样,因女儿诞生在华北抗日前线,刘伯承夫妇即给孩子起名叫“刘华北”。解放后,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和女儿刘雁翎专门给彭家写去慰问信,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邓小平之女邓琳、欧致富之女欧建华、刘鹏之女刘刚莎、赖懃之女赖蔚兰、胡景沄之女胡文文、方升普之女方太南、韦杰之女韦临光……一大批八路军子女后代在黎城奶养。黎城人民与八路军水乳交融,结下了深厚的情谊!</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县香炉峧村著名的刘伯承太行山突围地旧址</b></p><p> 1942年,侵华日寇对我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锋芒直指黎城、辽县、涉县等地,企图一举摧毁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等抗日军政首脑机关。</p><p> 6月上旬,日军1.5余人分别从涉县、黎城、平顺、林县等地出动,对转移的129师师部、晋冀鲁豫党委、边区政府等机关进行合围。针对日军的企图,刘伯承采用“敌进我进”的战略,于6月12日率129师师指挥所前梯队从涉县黄岩村经黎城宋家庄,通过一夜急行军至黎城香炉峧、枣畔村等地,后到达西黄须、北社村,成功突出日军的合围。</p><p> 当年曾跟随129师师部突围的人员,后来写下了这段惊心动魄、令人难忘的历史回忆。</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黎城“仓谷园惨案”遗址纪念碑</b></p><p> 1943年5月,日寇最后一次“扫荡”黎城。为报复黎城抗日根据地,日军用极端残忍的手段,残杀我无辜同胞130余人,然后抛尸于县城一口5丈深的水井内,制造了震惊太行的一大惨案。</p><p> 八年抗战,日军针对黎城进行大的“扫荡”7次,其手段多样、极其残忍,令人发指。</p><p> 1945年9月初统计,日军“扫荡”黎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疯狂烧杀抢掠。据不完全统计:杀害群众1684人,伤1921人,被劫持960人,因战争得病饿死2430人,合计6995人,占当时总人口的7.49%;20490间房屋被烧毁,493520石粮食被抢掠和焚毁,其他如牲畜、家禽、衣物等不可计数……日军侵黎,罪恶昭彰,馨竹难书!</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民群众把最好的粮食送到前线(上图);根据地人民欢送自已的子弟兵参军(下图)</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抗战八年来,黎城人民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支援抗战,根据地人民把最好的粮食送到了前线,把优秀的青壮年送到了部队,妇女们则纺花织布,送军衣,做军鞋,尽到了根据地人民应尽的责任。当时仅不足9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全县参军入伍5000余人,支前参战2万余人,参加民兵自卫队22856人,各种抗日团体5万余人,捐献公粮在1亿斤以上……</p><p> 作为革命老区,解放后,黎城县大力支持和关心国防建设,国防建设工作曾多次受到北京军区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路军攻克武乡县段村(今武乡县城)敌据点(上图);太行区部队积极支援保卫延安,向晋南地区挺进。(下图)</b></p><p>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129师根据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精神,适时展开“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大规模攻势作战。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0日,朱德发布反攻命令,抗战大反攻的序幕就此拉开。</p><p> 大反攻开始前后,129师太行军区部队依托黎城,在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的统一指挥下,解放了日寇盘距多年的左权、潞城、襄垣、武乡等黎城周边县城,129师并向平汉、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陇海等沿线发起了进攻,解放大片国土,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块解放区连成一片。</p><p>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全面抗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赢得抗战胜利的太行区人民,还积极参与了执行“保卫党中央”支援全国解放的光荣使命。</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载: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同美军机组人员在黎城长凝机场的合影</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中共20余名高级将领乘飞机返回太行,指挥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b></p><p> 抗战胜利结束,但国民党蒋介石却急于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全面内战。为顺应全国人民的意愿,毛泽东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了谈判。</p><p> 8月25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等中共20余名高级将领在毛泽东的精心部署下,乘坐美军军用运输飞机从延安起飞,飞抵黎城长凝机场,迅速奔赴各大解放区,抢占先机,准备迎对和反击国民党对我解放区的军事进攻。这太行区上空的“惊天一飞”,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华日报》刊载:毛泽东主席重庆谈判后返飞延安,以及策动高树勋将军起义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贺电。</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伯承等发给中央军委关于上党战役部署的电文、霞庄村解放军官教导团旧址、策动高树勋将军起义的会谈地旧址。</b></p><p> 1945年8月23日,国民党阎锡山部1.7万人进犯上党地区。9月上旬,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刘伯承和邓小平政委,率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指挥发起了“上党战役”,打响了全国解放第一枪。此役共歼敌入侵上党的国民党军3.5万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p><p> “上党战役”进行期间,刘邓还在黎城接见了由国民党将领高树勋派来的密使王定南(中共地下党员),策动了高树勋部在随后发起的“平邯战役”中率先起义。成为解放战争中首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模范战役。</p><p> 解放战争期间,黎城还在多个村庄设立了“解放军官教导团”,将全国战场上被俘的千余名国民党军官,千里迢迢押解至此,接受教育。1948年“解放军官教导团”从黎城迁移,最后迁至秦城,成为“中国第一监狱”。</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上党战役中,我军攻克长治老爷山的情景(上图);平邯战役中,我军缴获国民党军队大量的武器装备。(下图)</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邓大军越过陇海铁路线,向中原地区挺进。 </b></p><p> “上党、平邯”两大战役胜利结束后,刘伯承、邓小平又率领已发展为30万的大军,匆匆告别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挥戈东下太行,挺进中原,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新的征程。</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伯承在军事博物馆参观展览时,驻足于反映抗战时期,太行山战斗岁月的展区深情注视。</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八路军在黎城。回首烽火销烟的抗战岁月,我英勇的八路军将士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黎城,领导抗日军民,同侵华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而挺起了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尤其刘邓率领下的八路军129师,在黎城这块血沃的土地上,荡气回肠地上演了一曲“九千健儿渡黄河,转战晋东到黎城,开辟敌后根据地,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壮丽凯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太行巍巍铸丰碑,漳水滔滔赞英魂!黎城人民将永志不忘,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无尚荣光,秉承伟大的抗战精神,立志建设好自已的家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