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夜悄悄进入了八点多钟的位置,我和妻走在小镇的巷路上,抬头一望,让我惊了一眼,蓝,黝蓝,蓝得像蓝宝石晶莹剔透,透去了一切杂质尘埃,直达星际,星星在遥远的外太空射进一缕微光,一闪一闪,宝石之眼,黝黑的幕布,夜的底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只不过,街道的灯光有些刺眼,影响了欣赏原始的夜。</h1> <h1> 继续向前走去,望着诱人的夜色,想到了仍然响彻耳边的乐声,加杂了太多的伴奏和技巧,我不太喜欢。据一篇文章介绍,在云南边陲某个小镇上的青年男女,把歌声当作生命,从小就跟随大人吟唱,毫无技法可言,但就是这样,站在旅客面前,排成队列,随口便唱出了难度颇高的四声部,毫无雕饰,清彻自然,如天赖之音,响彻耳边,一听入魂。<br> 我认为,这大概就是歌声的底色,没有过多的粉饰,自然中挑逗起歌喉的韵律,平铺出自然的节拍,引起自然的共鸣与回响,直达人的心底,三日不绝于耳。</h1> <h1> 使人忘记了美色,不知过了几日,美的味道才重新在味蕾中复发。看着盘中的菜肴,尝上一口,只是一字,“鲜”矣。不用过多的调料,不用繁复的处理,简单的技法,即能呈现出让人叫绝的美味,把一个“鲜”字活灵活现出来,味蕾的神经一再跳动,跳动得让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br> 我认为,这是菜肴的底色,它带给味蕾的纯粹,勾起最原始的回味,品尝出质的滋味。</h1> <h1> 与人乎,底色何为?<br> 儒家释道:人之初,性本善。又言:非恶非善。法言:性恶。一个小肉团呱呱坠地,哪来的那么多条条框框,人为地强加于它,这是后天的调理。最初的印记,乃为“质”也。</h1><h1> “质朴”是人类最原始的底色,与自然共生,祈苍天护佑,朴朴然于荒野。“野”性过于十足,孔夫子提出了“文质彬彬”的人格理想。<br> 质的底色,稍加一点颜色即可,不要多,只要一点点,切不可过多,繁复之后便是冗长余赘,便是圆滑世故,又要走到让人厌恶的一面。<br> 我喜欢原始的底色,它代表着最初的圣洁,而圣洁的东西让人向往。</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