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做个好家长(396)-孩子从出生到小学注意力的培养</p> <p>关于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一直是广大父母关心的话题。注意力好的孩子,一般学习也好,而学得好,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性格也就更乐观自信。但不少爸妈也有烦恼,比如有个妈妈说:</p><p>孩子看动画片、玩游戏可以纹丝不动,可是一写起作业就东张西望;玩乐高能玩1小时,看书坚持不了10分钟,为什么会这样?</p><p>另一个妈妈说:</p><p>孩子二年级了,老师总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讲,常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怎么办?</p><p>还有一个妈妈更焦虑了:</p><p>儿子3岁多,幼儿园小班,老师说他注意力不好,上课坐不住,玩玩具也是一会儿玩这个,一会玩儿那个,这么小就多动不专心,怎么办?</p><p>父母着急可以理解,不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注意力会越来越好,理论上讲,我们不必太焦虑。不过,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注意力发展的过程,才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帮助,让孩子有更好的注意力,更强的学习力。</p><p><br></p> <p>我们分年龄阶段来看。</p> <p>一、婴幼儿的注意力发展</p><p><br></p><p>1,早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p><p><br></p><p>婴幼儿有个很大特点,就是总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更关注新鲜事物,反复呈现同一个东西,他们很快就失去了兴趣。</p><p><br></p><p>这不是注意力不好,而是我们人脑天生就更关注新奇的东西。婴幼儿保持灵敏,不断观察,不断看新鲜,才能迅速地学习,并适应周围环境。婴幼儿可以飞速地接收新信息,学习能力非常强。新生儿要3~4分钟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熟悉的,但4~5个月的婴儿只要10秒就能判断出。</p><p><br></p><p>因此,注意力好不是说专注一个东西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一个人一直只注意一个东西,而不会转移注意力,这反倒是有问题的。</p><p><br></p><p>所以,开篇说的那个3岁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如果他不关心新玩具新东西,很多新鲜事物他就注意不到,反而无法接收新信息,这恰恰是不利于注意力发展的。要知道,人脑是为学更多新知识而设计的。</p><p><br></p><p>当然了,孩子将来是要完成很多学习任务的,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要求孩子能专注。婴幼儿时期能不能向这个方向培养呢?答案是可以的,具体可以这样做。</p> <p>2,早期注意力培养策略</p><p><br></p><p>(1)共情关注</p><p><br></p><p>小宝宝总是被新鲜的东西带着走,更多时候是被动吸引。但是1岁后,孩子开始有了有意识的行为,能主动控制自己的意志,有了持续关注的能力。这时我们可以</p><p><br></p><p>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共情关注”,意思是在同一情境下,同一时间,和孩子关注同一个事物。</p><p><br></p><p>比如孩子玩一个小汽车玩具,我们可以说,“灯亮了,轮子转起来了,汽车鸣笛了……”,这些话可以让孩子的注意力更持久。</p><p><br></p><p>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和孩子玩耍,一起读读书等,都是提高孩子专注力的好方法。</p><p><br></p><p>(2)自控力训练</p><p><br></p><p>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增强和抑制有很大关系,“抑制”这个词乍一看似乎不好,但它不是压制孩子的意思,而是帮助孩子控制自己,刻意不去注意某些信息。</p><p><br></p><p>比如可以和孩子玩这样的游戏,拿出太阳的图片,让孩子说晚上,拿出月亮的图片,让孩子说白天;指令说出左手,孩子要出右手。</p><p><br></p><p>这类游戏要求孩子的行为和听到的信息不一样,他要能够抑制自己,排除干扰,这也是一种自控力。3、4岁的孩子玩这类游戏会有困难,6、7岁的孩子玩起来就容易了,这也因为大脑的执行功能进步了。</p><p><br></p><p>平时和孩子玩耍时,通过描述、提问、建议,让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持续关注,锻炼自控力,经过2年的训练,孩子的认知水平将显著提高。</p> <p>(3)培养倾听能力</p><p><br></p><p>孩子还小时,就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了。倾听不是单纯地听话、服从,倾听是处理听觉信息并回应,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听课。</p><p><br></p><p>小时候缺乏倾听的练习,上学后容易出问题,比如不听老师指令,对老师的话听而不觉,或者听不懂、记不住等等。</p><p><br></p><p>专心听人说话,大脑要花费能量,要排除干扰,处理信息,需要一定的注意力。平时我们跟孩子说话注意眼睛对视,牵着孩子的手,领着孩子做事,这样的交流方式不知不觉就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p><p><br></p><p>耐心和孩子交流、游戏、倾听他们说话,也会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语言发展,是细水长流的事。</p><p><br></p><p>二、学龄期的注意力发展</p><p><br></p><p>1,学龄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p><p><br></p><p>孩子到了6岁左右,大脑发育出现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神经髓鞘化。髓鞘化,通俗地说,就是神经被髓鞘包裹起来,就像电线外有一层绝缘皮包裹一样。</p> <p>髓鞘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可以持续到20岁左右,甚至更长。它让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更有效。具体说来有两个显著特点:</p><p>(1)大脑处理信息的容量增大</p><p>也就是大脑能同时处理的信息更多了,可以多任务切换。不过,刚上小学的孩子,处理信息的容量还很有限,一次给他们的指令不要超过3个,而且指令要简单、清楚,尽可能地多重复指令。</p><p>(2)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加快</p><p>可以明显地看到孩子的反应速度变快,机灵许多。例如教4岁的孩子做算术,他可能显得迟钝,转不过弯,但是6岁的孩子会理解得快很多。不过运算多了,比如连加连减,往往会算着算着就跑神了,这都很正常,因为前面说了,孩子大脑处理信息的容量还有限。</p> <p>2,学龄期注意力培养策略</p><p><br></p><p>了解了以上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就会明白对孩子注意力的要求还不能太高,他们的大脑和成人的比起来还是差很多。所以,首先我们大人要有同理心,能理解孩子,接纳孩子。</p><p><br></p><p>(1)一次目标不能定太多</p><p><br></p><p>比如陪作业时,一次要求不能多。又要写字工整,又要写得快,又要格式正确、不写错字,这些要求孩子是顾不上的,不是他们不听话,是能力还够不着。一次只要求一两项,慢慢来,才符合孩子的水平。</p><p><br></p><p>(2)执行注意力的培养</p><p><br></p><p>执行注意力,就是根据目标分配注意力,包括对错误的觉察及纠错,对整个任务的检测,面对新环境/困境的调整等。孩子需要抑制不合适的反应,激活合适的反应,也就是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意志,适应当下环境。</p><p><br></p><p>比如刚上学孩子经常把相近的字弄混,“睛”和“晴”分不清,“篮”认作“蓝”等等,这就是执行注意力没那么好。可以教些认字的好方法帮助孩子。</p><p><br></p><p>可以看到,执行注意力也考验自控力,平时让孩子多做一些需要主动调遣注意力的活动,如阅读、画画、拼图、体育锻炼等等,而看电视、玩游戏这类受刺激驱动注意力的活动则要控制,当作适量放松消遣就好,不可沉迷。</p> <p>(3)培养自主感、胜任感</p><p><br></p><p>注意力和动机有很大关系,喜欢的事我们可以专注很久,乏味的事就经常走神了。孩子也是一样,比如玩起玩具很专注,可是学习却坚持不了10分钟,这就是缺乏动机。</p><p><br></p><p>怎样让孩子对学习有动机呢?</p><p><br></p><p>给奖励或惩罚是一方面,但我们更希望孩子自觉,也就是有内在的动机去学习。心理学家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决定论认为,人有3种需要: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拥有这“三感”,一个人才更有内在动力。</p><p><br></p><p>首先要让孩子有自主权,做事情有自我意志和自由选择。如果孩子所有的活动都在大人的安排下,控制下,孩子很难不厌倦。对于作业,只要时间允许,可以让孩子自行安排,作业完成后,孩子要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p><p><br></p><p>另外,胜任感,很多时候,一件事看上去困难、乏味,可是做好了我们就会喜欢,因为有了胜任感,成就感。</p><p><br></p><p>比如孩子不喜欢写作业,不能总催他“快写,快写”,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孩子解决作业中的难题,孩子看到自己作业写得好、写得快,能力变强了才不排斥写作业。</p> <p>三、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p><p><br></p><p>1,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p><p><br></p><p>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控力增强,完成一个任务时,孩子抑制不合适的行为冲动越来越好。到了小学,他们持续注意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同时注意力会变得更有选择性,更具灵活性,也更有目的性,这些在青少年期还会持续进步。</p><p><br></p><p>二年级后,孩子懂得选择注意与任务有关的信息、线索,注意力更聚焦。比如记单词,三年级的孩子会想些方法,有策略,一年级的还不太会。</p><p><br></p><p>另外,孩子的元认知能力也在发展。元认知,通俗地说,就是思考自己是怎样思考的,自己是怎样学习的。例如一些孩子能说出自己的学习什么时候做得好,什么时候做得不好,遇到困难,会主动想办法解决,学习主动而有目的。</p><p><br></p><p>这种“向内看”的能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注意力策略。在发展心理学里,这叫认知自我调控。</p><p><br></p><p>有的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知道要主动做作业,主动预习、复习等,都是认知自我调控的表现。有研究表明,自我认知调控能强有力地预测一个孩子的学习是否成功,也就是所谓的学霸体质。</p> <p>2,小学生注意力培养策略</p><p><br></p><p>(1)培养元认知能力</p><p><br></p><p>孩子上学后,我们不要只是单纯地说“你做这个的时候,注意这点就行了嘛”,因为孩子还注意不到,或者有时他明白了,但做不到自我控制。策略的运用,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大人反复提醒,自己反复练习。</p><p><br></p><p>平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多“向内看”,例如做错的题记录下来,过一两周再做一遍。考试没考好,仔细询问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检查当时思维的漏洞,再用同类型的题练习几次,直到弄懂为止。</p><p><br></p><p>这样训练几年,三年级后,孩子可以比较好地、有意识地排除干扰,调整注意力的方向,运用好策略。平时我们多陪伴、多观察,必要时指点一下,孩子到了四、五年级将出现质的变化。</p> <p>(2)多任务结合提升注意力</p><p><br></p><p>好的老师上课会很生动,课程安排很丰富,他可能先用一个故事引入课程,再提出问题和学生互动,接着再看一个视频,然后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堂课下来,学生积极完成了多项任务,一点儿不走神。</p><p><br></p><p>学生注意力集中就和老师多样的课堂形式有关。没错,改变任务结构,可以改进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p><p><br></p><p>总的来说,互动型、主动构建型任务比消极型任务更能让人保持注意力。学习时有对话,孩子能自由表达自己,或者主动参与构建一个活动,结合自己的实践解决一个问题,要比只是被动地看、听更能集中注意力。</p><p><br></p><p>我们辅导孩子学习时也可以用上这个办法,把学习变得多样化。比如背课文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背,增加互动,还可以画思维导图来背,设计成角色扮演游戏来背,等等。</p> <p>说了这么多,可以看到,注意力和许多事情相关。但心理学上,注意力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如注意力和认知能力有关,和视觉搜索有关,和情绪有关,还有注意力有偏差,有人研究年龄和注意力的关系,有人研究注意力的策略、模型等等,很多很多。这里谈的,只是沧海一粟。</p><p><br></p><p>表达这一点是想说,养育孩子,我们要谦卑。大脑的发育,大脑如何学习、工作我们知之甚少,所以少一些“上帝视角”,多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只有谦卑,才能持续进步。与大家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