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回望过去,悠久的历史长河闪烁着耀眼的星光,承载着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的智慧与成就。那些辉煌的建筑,那些美丽的壁画,那些漂亮的脸谱……无一不是在向我们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精粹,它们令人心驰神往,目眩神迷。</div><div> 2019年3月开始,我校在学生中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我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优秀传统美德为重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为核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健康深入开展,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浸润学生,让他们在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发挥个人力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开去,在传承中华美德中塑造好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iv>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感知文化</b></p> <div> 走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校门口的文化墙上孔子的画像立在其上,“温言细语”告诉学生们我校立德树人的校训及其由来。漫步于校园主干道,两旁的广玉兰郁郁葱葱,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花香。三栋间隔有序的教学楼,教室里的朗朗书声,声声悦耳。走在廊下,不经意地抬头,一个个小典故,一个个成语释义,一句句古语落入眼眶,“囊萤映雪”、“程门立雪”、“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话语虽简,意蕴悠长。此外,学校围墙还喷绘着孔子名言,梅兰竹菊装点其中,清新淡雅,品格高洁。在耳濡目染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得到积淀,精神世界得以丰富,有助于塑造优秀的品格。</div> <b><font color="#ed2308">二、丰富多彩的活动,乐在其中的参与</font></b> <div> 农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较少,兴趣不够浓厚,本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结合我校实际和本土文化特色,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div><div><br></div> <div>1、强身益脑的体育类,棋牌类活动。</div><div> 体育课上,花样足球,踢毽子,八段锦,太极,拔河等体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课堂热情,脚尖翻飞的鸡毛毽子,灵活走转于绿茵场上的足球,颐养身心的健身操……在操场上挥洒年少的激情,充满朝气与活力。课间,兴致高昂的同学还会悄悄拿出象棋,喊上几个亲密的伙伴,在校园的某一处来一场激烈的厮杀,铃声响起,意犹未尽。</div><div><br></div><div>2、戏曲进校园</div><div>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地方特色与风土人情在各色曲目中显露无疑。中学生日常沉溺于流行曲目之时,难免对戏曲兴趣匮乏。但在寄宿制校园生活中,戏曲进校园却深受喜爱。每年翘首以盼戏曲表演流动车驶进校园,学生们整齐列坐在小广场聚精会神欣赏一幕幕精彩的表演,时而摇头晃脑,时而笑做一团,时而学着表演者的腔调哼唱一两句,高潮环节的戏曲操更是让学生们坐不住,有模有样的学个一招半式,乐得开怀。</div> <p>3、课本与传统相融合,文艺活动展风采</p><p> ①校园文化节活动,班级里有才艺的学生踊跃报名,弹古筝,跳民族舞,花样足球秀,吟唱古诗词……古代与现代,古典与流行相融合的表演秀,令大家回味无穷。</p><p><br></p><p> ②庆贺传统节日,年前动手包饺子,我和父母贴对联,互道一声新年好;元霄佳节吃汤圆,动动小手做灯笼,小小纸盒大妙处,出个灯谜大家乐;清明上坟思故人,点香磕头有礼数;五月初五端午节,围在桌前包粽子,青青艾叶惹人爱,糯米三角藏蜜枣;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与茶话家常……充满形式感,仪式感的方式,让传统节日不仅仅只代表着一个假期符号,还让学生理解了节日背后的意义,懂得在劳动中珍惜,在劳动中敬畏。</p><p><br></p><p> ③绘制传统文化手抄报。我校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在创作中加深理解,在分享中习得精髓,在日常生活予以践行。</p> <div> ④举办硬笔书法比赛。从最初的文字的诞生——甲骨文,到现在整齐美观的楷书,我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时期。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璀璨的瑰宝之一,小学按学段也适时开始了书法课教导学生进行书法学习,领略书法的魅力,陶冶心性。常言道,字如其人,工整美观的字体令人心生好感,赏心悦目,所以中小学阶段抓书写规范是学科教育的重点之一。临字帖,举行书法比赛,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改正马虎潦草的写字风格,摒弃内心的浮躁,在一笔一划的凝神书写中沉淀自己。</div><div><br></div><div> ⑤举行传统文化演讲活动。举办演讲活动,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老师一味的投喂要更有效果,注重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辩证的视角对看待传统文化中的优与劣,认识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要性。同时,这样的活动对学生、老师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唤起了大家对经典的尊重,对教育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不少同学激动地写下了自己感受、心得;一些很少关注的同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热爱经典。</div><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br></div><div><br></div> ⑥朝读经典,品读经典。毛主席曾言:饭可一日不食,书不可一日不读。中学生正是七八点钟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党的十九大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何做起?从小做起。读经典,品经典,让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得更远;让我们以前人为鉴,勤学苦读,发奋图强,孝亲爱国,建功立业。人生的许多烦恼与疑惑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尤其是中学生习读经典对于性格养成有重要的影响,经典润物细无声,日积月累中潜移默化的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优秀。<br> <div> ⑦欣赏优秀的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近年来涌现了许许多多高质量的历史文化类节目,他们接地气,紧承时代潮流却保持着文化本身的特色,吸引了一批批青年的兴趣,掀起了传统文化热。我校每周也安排了课时,师生们一起观看节日,互相交流,达成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带动学生欣赏经典,领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div><div><br></div><div> ⑧实地感受,亲身践行。我们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浏览名胜古迹如古隆中,米公祠参观地方博物馆,倾听导游讲解,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与意义,慰问敬老院,打扫处所,聊天谈心。这些难忘的经历会是学生的宝贵财富,引导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天地。</div> <b><font color="#ed2308">三、展望未来,力求更好</font></b> <div>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代人的重视,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也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br> 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会、为父母做家务、“手抄报”、“书法比赛”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各方面能力,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br> 传统节日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经典诵读教育、地方名人民俗教育等,不仅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这也是陶冶学生高尚情趣的重要素材与教材。<br> 但活动的推进中,我们也发现存在大大小小的不足亟待改善,重视度不足,教师素养仍需提升,后续影响不够理想,学科之间的联系有些割裂,活动形式娱乐性与教育性比重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的暴露需要我们予以改进,不断完善。</div><div> 最后,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后依然能兴趣不减,利用空闲时间进一步深入解读经典,挖掘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学以致用,让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内心,做一名小小的宣传者,传承者,为我国璀璨的文化长河感到骄傲与自豪。</div> <p>单位:枣阳市太平镇第三初级中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