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书的开篇说到: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p><p> 我曾无数次幻想当我再一次踏入小学校园的情境,这一次,我不是背着书包来上学的学生,而是带着书本上课的老师。在六年的时光里,老师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看他从懵懂无知到青春年少,孩子们也见证着老师的成长,看你从不知所措到驾轻就熟。对于教师这个行业,我永远充满着敬佩。我认识的每一位老师,都无比的优秀,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永远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我敬佩不已。</p><p><b>永远有一颗爱孩子的心</b></p><p> 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他们自己的可爱之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这种出色的特点就是滋养教育才能的基础。” </p><p> 爱孩子,首先要发现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在生活中,我们总能从家长口中听到“别人家的孩子”,但你要相信其实自己家的孩子也很优秀,只不过你没有发现。例如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喜欢搭积木不爱学习,但你没有发现他在搭积木时总是能够凭借自己的想法搭建起各式各样的积木,你没有发现他主动要求和别人一起搭积木、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p><p> 爱孩子,其次要了解孩子。例如机构里的小A同学,是一名男生,脾气好,不挑食,每天早上来机构时,总是露出他的标准笑容,问他好不好行不行,他从来都是点点头说好,作业做得不好要求他擦掉重新做即使三四遍也从来不会发脾气,但是只要批评他时语气稍微重一点他就会流眼泪。了解以后才发现,小A的家里父母都很忙,没有时间管他,一直都是奶奶带的,暑假在机构从早到晚一天5节课,这样的孩子不免让人心疼。小B同学,每当到了下午要回家时,他背不出来乘法口诀或是课文便会止不住的哭泣,即便是在教室里伤心地哭上一小时,也不愿再多读两遍。其原因在于,他在家里时,只要他一哭,他就可以不用写作业。我想,像这样对孩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后,便能够理解孩子平时的举动,并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帮助。</p><p>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p><p><b>学会自我反思</b></p><p> 学会反思其实是我在考研时的一大收获,每天在学习完后我会反思今日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调整好第二天的学习状态。考研时地不断地反思,让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作息时间。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在自己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将会产生你自己的教学思想。当我在听课时,我总会比较自己与上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差异,从而反思自身,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当我结束一天的工作时,我总是会想今天对待孩子哪里进步了,哪里还做得不够好。我想,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正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p><p> 就像李镇西老师在《做个反思型教师》文中写到:“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是因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他认为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做反思型的教师。</p><p> 其实,书中的其他点也让我沉浸其中,比如《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中所提及的阅读的重要性,《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中要求教会学生学习等。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就像上好一堂课,是要用一生去准备的。读了这本书,书中的很多建议都在平时的教育中得到了很有效的印证,但还有许多却还是一知半解,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慢慢地体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