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在社会上一谈起晋商,一说起大院,有一句口头禅会脱口而出:“乔家的一个院,常家的两条街"。起初,我并没有弄清这句话的意思,直到前些时候去看了常家庄园,又去游览了乔家大院,才略知这句话的意思。常家庄园两条街从占地面积,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上显的粗旷、霸气给人以膘罕的感觉。乔家大院的一个院,所有建筑布局在高高的围墙之内,且设计典雅、风格古朴、造型独特、结构精密巧妙。这两座建筑群各有各的时代背景,各是各的家族风格,各具各的建筑特色。游览任意一座都会大开眼界。这两座建筑群落基本上构画出了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有人戏言常家庄园粗旷、豪放如北方男子汉,乔家大院古朴典雅,玲珑精妙,令人百看不厌似一大家闺秀。这一男一女适逢中华盛世。正在演绎着家族的传奇......</p> <p><br></p><p>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坐落于县城东北8公里处,乔氏家族于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从塞外的包头起家,从嘉庆年间(1736一1795)开始,以“复盛公"商号为基业,向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商埠迅速发展,先后在京、津、东北和长江流域城镇,设立经营“复"字系列商号。</p> <p><br></p><p>光绪初年,又先后开设“大德通”、“大德恒”兩家票号。按记载祁县乔氏家族在山西富户中位于亢氏、候氏、曹氏之后,名列第四,共有资产四五百万两,实际远不止此数,清末乔氏家族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达200多处,流动资金约在700万一1000万两之上,加上土地房产不动产,资产约达数千万两。</p> <p><br></p><p>作为商业家族,祁县乔家6代经营,历时200余年,是晋中富商中最后破产的家族之一。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左右乔氏家族商业的创始人一一乔贵发一一出生在乔家堡村一个家道贫寒家庭。7岁父亲乔壮威去世,10岁母亲病故,他被迫去东观镇外公家推磨做豆腐。数年后,有了些自立能力,回到乔家堡靠为人帮工生活。乾隆元年(1736)某日,因故遭人嘲讽羞辱。一怒之下,离乡背井去“西口”一一今右玉县的杀虎口,参加了祁县、太谷人经营的“大盛魁”旅蒙驼队,干上了穿越沙漠的行当一一拉骆驼。</p> <p><br></p><p>乔贵发拉了几年骆驼,挣了些钱。在现在称为土默特右旗的地方,自己开始做起了小买卖,此地冬天蔬菜奇缺,但盛产豆类。他靠着小时候在外公家学的做豆腐、生豆芽的手艺做起磨豆腐、生豆芽的买卖。一年下来,比他拉骆驼的收入番了几番。在此期间认识了一个姓秦的伙友,俩人结为兄弟,成为生意场上合伙人。乾隆八年(1743),两人看准商机,在穿越沙漠的必经之路,开设了一个草料店,接待往来商贩,供他们歇脚、吃饭、补充给养。开张之后,生意红火兴隆。</p> <p><br></p><p>乾隆二十二年(1757)两人回到包头合伙开起了“广盛公店"生产较为红火兴隆。由于二人经营有方,收益逐年猛增,几年后,二人投资买房置地,新开“广盛公号"经营范围扩大生意如日中天,财源源源不断。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迈五旬的乔贵发衣锦还乡,在乔家堡当时的十字路口东北角建起宅院。数十年间,“广盛公"生意一直很好,乔、秦二人在包头成了小有名气的财东,老迈之后,俩人都返回家乡颐养天年。乾隆五十四年(1790),乔贵发去世,享年72岁。他生前训诫子孙:“我本是穷人,受尽别人的歧视;后人切不可为富不仁,欺压穷人。”</p> <p><br></p><p>乔贵发告老还乡后,将商号里属于他的股份平分给3个儿子;</p><p>长门乔全德,堂名“德星堂"经营逊色,后世中宵有乔晋櫰考中举人,终因乏嗣而家势渐衰。</p><p>二门乔全义,堂名“宁守堂"。生2子:长子乔致中,字子庸,例贡生,子乔崑、乔峰(户部候补员外郎)次子,乔致远,字静亭,行善重教。</p><p>三门乔全美,堂名“在中堂"旨在奉行儒家的“中庸之道"。</p><p>嘉庆六年,“复盛公”号以乔家“大吉堂"、“进修堂”、“德星堂″、“在中堂"和秦姓“三余堂"名义正式开业,共同投资3万两白银,又以“广盛公"铺底改组而成立的。在乔氏“全”字辈三兄弟当家期间,乔家己有约百万两的财富了。三兄弟中,老三全美最为聪明能干,在3个堂中,“保和堂”与“德星堂”相对较弱,只有“在中堂"发展迅速。嘉庆初年,乔氏三兄弟分家后,乔全美在老院西面买了几个院,在此基础上建起了楼院,并在东面修盖了附属偏院。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老院"。</p> <p><br></p><p>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同辈排行老五,乳名“亮儿",人称“亮财主"。乔致庸幼年丧母,7岁丧父,由兄嫂抚育成人。他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四书五经,“恩以儒术昌门阀”,但考中秀才后,因兄长乔致广病故,“在中堂"无人主持,便弃文从商,继承父兄遗业。乔致庸在经营交往上胸怀宽厚,但在内部管理上却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乔致庸教导子孙:经商之道,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他再三强调,必须戒骄、戒贪、戒懒。对铺店规章制度,家规家法都有具体条文。</p><p>乔家的家规杜绝了子孙堕落、祸起萧墙的根由,使族中后世持盈保泰,走上正路。</p><p>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乔致庸寿终正寝,享年89岁。他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家产,有着赏花翎顶戴、资政大夫的二品官衔和分省补用道员的名誉官职以及附贡生的功名。</p> <p><br></p><p>乔致庸晚年,由乔景俨掌握家政,民国元年(1921),乔景俨去世后,乔映霞才正式当家,在同辈11个叔伯兄弟中,他排行居长,人称“大少"。他从小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学习用功,成绩优良,知书达理。青年时期,正值“戊戌变法",他既对康、梁敬慕,又向往西方文明。倾向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清末曾在天津参加同盟会。他谨遵祖训,力戒游惰,治家严格。兄弟成家后,均让其另立门户,独立为生。民国二年(1913),他出任祁县第三区区长。1916年专心经营商业,对包头“复”字号和两大票号都大加整顿。整顿后,包头“复”字号在民国八至十五年(1919一1926)生意特别发达。</p><p>1921年,乔映霞精神失常,久治不愈。于1956年病逝北京,享年81岁</p> <p><br></p><p>乔映霞患病后,34岁的乔映奎成为乔家的掌门人。字星斋,乔景俨第三子,他从小聪明伶俐,性格开郎,成年后英後魁梧,仪表堂堂。掌家之后,乔映奎接手了乔映霞设计的“在中堂"宅院扩建工程。先在紧靠西南院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院子,即“新院"。同时还将祠堂向西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祠堂西南面修起一座花园。花园玲珑幽雅,有湖光山色,亭台水榭、异树奇花,饶有江南情趣。</p> <p><br></p><p>至此,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乔家“在中堂"大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打拼扩建,形成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大院占地面积13亩(8667平方米),建筑面积5.8亩(合3867平方米),共6个大院,19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不与周围的民宅相连,四周是全封闭砖墙,高10米有余。大门坐西朝东,有高大的顶楼与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顶上阴喙石雕楹额,上书“古风"二字。与大门相对是砖雕百寿图照壁。上刻乔家女婿常赞春书写的100个篆体“寿"字。大门以里,是宽7米,长80米的石铺甬道,将6个大院分隔两旁。甬道尽头是祠堂,与大门相对,为庙堂式结构。设计精巧,建筑考究,规范而富有变化,屏雕、石雕、砖雕、木雕,艺术精湛绝伦。</p> <p><br></p><p>“在中堂″最后一任掌门人是乔映霞的长子乔健。民国十八年(1929)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力主分家。在“大德恒"总掌柜阎维藩的主持下,“在中堂”分崩离析。自此以后,社会动荡时局不稳,战争不断。乔氏家族的商业王国己无法正常运转,只能苟延时日,惨淡经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乔健明白共产党不会让资本家长期剝削牟利,对资产进行了些许处理。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乔家的百年基业画了句号,是众多晋商巨贾落幕较体面的一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