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董岭闲情偶寄》</p><p> 董岭,浙江省安吉县一山村,岭高八百米。 </p><p> 董岭所处何山?求询山人:此天目山乎?山人曰:非;再问:莫干山乎?曰:也非。适遇一老者,老者曰:此地有大汉天子遗踪,故山称大汉山,峰为大汉峰。又,山峦连绵,或有名,或无名,难以尽叙。</p><p> 故而,董岭究竟处于何山,至今莫名。</p><p><br></p><p> 一、寻树记</p><p> 清晨,在浙北大峡谷积蓄了一夜的云雾,终于按捺不住地顺着山坡爬上来,慢慢地漫过树冠、山头,整个山村立刻笼罩在云情雨意之中,远近的山光水色变成一幅泼墨山水画,连行人也成了画中一景。</p><p> 沿着柏油马路朝村口走去,走着走着,忽见一块路牌,上写“古树公园”,于是,便照着路牌指引,向一座小山坡而去。这座山的名字叫牛山,五代吴越王钱镠赐名,不过,董岭人喜欢叫它阳山,或者叫小黄山,古树公园就在半山坡上,形象一点说,就在牛肚子上。</p><p> 说是公园,有点勉强,因为,此处没有园林的布局,只是名木古树相对集中一些。但如果把整座山看作是一处葱茏阴翳的原始园林的话,那么,古树公园这名字倒也当得。公园里扎堆生长着侏罗纪期银杏树、金钱松、红豆杉、黄山松、天目松以及榧树、锥栗、玉兰等古树,树龄500年以上的就有80余株。山道旁矗立两株金钱松,树龄400年,树干一棵粗些,一棵细些,我试着抱了一下,那棵细的,我只抱了一半,而粗的那棵,需要三个我才能抱得拢。我猜想,在古代,这两棵树下应该有建筑,也许是一座庙,或者是一座祠堂,岁月穿梭,光阴荏苒,人类活动的痕迹已经消磨殆尽,只余树木在原处矗立,向后人叙述历史上的曾经。</p><p> 我环顾四周,公园里茂密地生长着蕨类,针叶类、松树类、银杏类、乔木类、羊齿类植物,组成一个远古原始森林,一幢幢农舍掩映于繁茂草木间,时隐时现。如今,这些农舍都成农家乐客舍,盛夏季节,避暑的人蜂拥而至,一房难求。可以肯定地说,以前,这里的树木更加浓密,人类的活动,让树木变稀疏。所幸,董岭人摆脱了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的野蛮行径,转而自觉保护珍贵的原始资源,一些生长状态不佳的古树得到维护与治疗,裸露的根须得到覆土,而村民改造住宅时,只要是靠古树太近,都会停止建筑,把空间让给古树。在一棵500年树龄的柳树下,我看到一块宅基地腾出来了,古柳有了生长空间。这现象,让我对董岭村古树公园的未来增加了期许。</p><p><br></p><p> 二、觅草记</p><p> 很久很久以前,董岭村一位身怀六甲的农妇正在院子里剥玉米,忽然,一只小花鹿一瘸一拐地跳进柴门,浑身哆嗦、双眼惶惧地看着农妇。农妇立即明白,这只受伤的小鹿被猎人追赶,情急之下向她求救。于是,农妇把小鹿藏在身穿的灯笼伞裙下,继续若无其事地剥玉米。不一会,三个猎人追到院子,询问小鹿去向,农妇胡乱指了个方向,引开猎人,小鹿脱险了。待到治好小鹿的伤,农妇才放小鹿归山。</p><p> 几个月后,农妇临盆,产下龙凤胎,但出现可怕的血崩。正在危急之际,只见一只小花鹿衔着一把草急奔而来,放下草,叫了几声,转头而去。接生婆识得这草叫“破血丹”,遂将草一半煎汤,让农妇内服,一半捣烂,给农妇外敷。片刻,农妇血止,面色转红,母子平安。从此,这草就有了新的名字:鹿衔草。</p><p> 董岭人说,小黄山里生长着许多名贵中草药,其中就有鹿衔草。还说鹿衔草有神奇功效,能袪风湿、强筋健骨、止血止咳、降脂降压、调节心率,简直就是仙草。这就萌生了我去小黄山寻找鹿衔草的念头。</p><p> 除了高大粗壮的古树外,小黄山里到处都是草丛,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有名贵草药生于其间,我差不多要说满坡杂草丛生了。草丛里开满各式各样的野花,花色虽不十分鲜艳,但那盛开的姿态就像满山坡撒欢的村姑,欢快而热烈,充满野性。我勉强叫得上几种花的名字,野蔷薇、大百合、五彩络石、小叶女贞、金光菊、一年蓬、绣线菊、铁线莲,一种茎呈紫红的草,我误以为是红蓼,上网一查,却叫垂序商陆,一个完全陌生的植物名字。</p><p>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山路上湿漉漉,一步一滑,打着伞,听雨滴敲击雨伞的声音,反倒觉得山道越发幽静。涧水旁的一株金钱松下,伫立一只毛茸茸的小鹿,猛一看,以为是真的,再一看,竟是塑像,活灵活现,几可乱真。这是一只有故事的鹿,一只衔仙草报恩的鹿,也许,它与海南三亚鹿回头的是同一只鹿,弱小的生命,在弱肉强食的现实中,只有化作巨石或者雕像,才能获得永生。鹿像下会有鹿衔草吧?但涧水湍急,涧石湿滑,我不敢太过冒险,只得放弃涉水过涧觅草的念头。</p><p> 有一条蹬道通往小黄山观景台,不过,道路被封闭,无法通行。我继续沿着湿滑的山道漫行,眼睛在路两旁草丛里搜寻,期望发现一种椭圆的叶子像人肺、粉色的花朵像风铃、茎高一尺有余的植物。直到雨已停止,路已到头,也没发现我所寻觅的仙草。我也不沮丧,说白了,寻觅仙草只是个借口,在雨中的山路上随心所欲漫步,让每一个毛孔在清新湿润的空气里像鲜花般开放,才是真正的目的。</p><p><br></p><p> </p><p> 三、捡石记</p><p> 窗外有几株栗子树,树枝上已挂满带刺的青果,虽然离收获季节还远,但还是让人想到它成熟后的香甜。栗子树下是一条山涧,整天吵闹不停,涧水跳跃着往下冲,冲进浙北大峡谷,与其他来水汇合,一起冲向黄浦江。</p><p> 这几天连续阴雨,降雨量丰沛,山涧溪水的势头要比平时雄壮得多。我想,流水从山上澎湃而下,会不会把一些奇特的石头带下来呢?早饭后,我就打着伞,去捡石头。根据经验,顺着山涧、河流、泄洪道寻找,如果有缘,说不定能捡到喜欢的石头。</p><p> 这条山涧像个爱捉迷藏的淘气鬼,在山谷里专挑人不易靠近的地方时隐时现地往下流,从我住处到峡谷,落差五六百米,真正能靠近水边挑挑拣拣的没几处。山谷幽暗,站在高处岩石上观察河滩,光线不太好,看不太清。我灵机一动,打开手机摄影镜头,把场景拉近,在手机屏幕上放大了看,待发现有眼缘的石头,再设法下到涧边去挑拣。几番下来,我有些失望,竟然没有一块能入我法眼。</p><p> 大凡捡石头,一捡玉化的石头,二捡奇特的石头,再不济,在纹理上、造型上得有观赏性。我发现,董岭的石头要么是毛孔粗糙的麻石,要么是结构酥松的砂石,没有什么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山涧里是如此,小溪边是如此,泄洪道上也是如此,这让我深为沮丧,甚至心生忿忿:费劲巴力跋山涉水深入宝山竟空手而返。</p><p> 抬头环顾群峰,忽而歉然一笑。捡石头,本是在寻找我们喜欢的样子,石头不能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但我们可以找出石头吸引人的地方。寻找奇石的过程,就是寻找“欢喜心”的过程,找到了“欢喜心”,又何必在意捡不捡得到喜欢的石头?你看这云遮雾罩的群峰,哪一座不是奇丽峻峭、姿态万千的奇石,虽带不走,但观之眼,会之意,藏于心,亦足矣。</p><p> 想到此,心遂坦然。复回到山道,信步而走,忽见一对老年夫妇在一堆河滩石前挑挑拣拣,趋前一看,是一堆村人垒墙余下的石头,浅酱色,或圆或扁,毫无出奇之处,老年夫妇嘟嘟囔囔地立起身,我亦准备起身离开,眼角忽然扫到一块巴掌大的青石,形状残破,满身坑凹,厚厚的石皮,很显然,满身的坑凹是数百年上千年水流冲刷所致,石皮是长期浸泡水中而形成。于是,我眼明手快地捡到手中,不想触碰到旁边一块比这稍大的青石,一样的坑凹,一样的石皮,与刚才一块仿佛是同胞兄弟,兼具太湖石与灵璧石的韵味,我惊喜交加且不动声色地纳入囊中。偷窥一下老俩口的神态,见他们眼中流出懊恼与妒忌神色,知道他们是有眼力见的,只是,缺少一点与这两块石头的缘分。</p><p> 生活就像捡石头,你若有寻找美的眼睛和情怀,总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美的存在,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欢喜。</p> <p>寻树记</p> <p>觅草记</p> <p>捡石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