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淳化为古豳地,现存历史文物古迹324处,全国罕见的“西周大鼎”、世界唯一的“唐三阶教刻经石窟”、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路“秦直道”、汉甘泉宫,汉武帝活动的重要场所、震惊中外的“爷台山反击战”等遗址都在淳化县。</p><p>大家跟着我的足记,依次探访一下有着厚重历史的淳化。</p> <p>🐎一、金川湾石窟</p><p>位于淳化县石桥镇金川湾村西,冶峪河南岸山岩中。</p><p>是唐代初期建造的三阶教刻经石窟。</p> <p>石窟为单窟,石窟内壁有半圆雕坐佛像一尊,为陕西境内第二大佛。</p><p>金川湾石窟是目前世界遗存最完整三阶教经文孤本,石窟内经文书写和雕像风格表现出唐代遗风,是研究唐代书法的重要场所。</p> <p>浑浊的冶峪河水静静地流淌着。</p> <p>沿着冶峪河边的小路蜿蜒而上。</p> <p>石窟就在眼前了。</p> <p>洞窟坐南向北,依崖凿窟,窟外石崖剥蚀,裂石欲坠。窟高约两层楼房。</p> <p>看到石窟所处的环境真是叫人心惊。</p><p><br></p> <p>好在已经对这里进行了很好的保护:</p><p>2004年对窟内经文、佛像加安了钢筋防护网围栏。</p><p>2010年修建了仿古屋檐保护建筑,缓解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石刻及佛像的破坏。</p><p>2015年实施安技防项目。</p><p>2018年5月实施了护坡加固工程。</p><p>2012年至今德国专家多次对石窟进行经文风化保护性修复实验。</p> <p>铁将军把门。</p> <p>石窟内壁原有半圆雕坐佛像一尊,十年动乱中佛头被打碎,佛身裂为块状。其两侧原有胁侍像,现仅留残迹。坐佛有舟形背光,其顶有浮雕小佛像7尊,现已残缺不全。</p><p>窟内东西两壁刻满经文,字径1.5厘米。存经可辨认的有: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七阶佛名经、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妙法莲华经、佛说大方广十轮经序品等。以残存字痕计算,两壁刻写之经文共约9万字,经文刻在易风化的细砂岩上,部分已脱落难辩。</p> <p>在窗缝里,只看到坐佛,看不到两壁的经文。</p><p>看到窟内残破的模样叫人心酸,看到人们所做的努力略感到欣慰。</p><p>希望下次有机会能进石窟看看经文。</p> <p>窟前的石路面下就是断崖,这里也应该加固。</p> <p>🐎二、淳化大鼎</p><p>淳化有名的文物是淳化大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9年出土于陕西淳化县。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该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千克,是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p><p>此鼎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p><p>大鼎我也没见过,等我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寻找到大鼎把这张网上找到的照片换掉!</p> <p>没看到过大鼎,我们就找一找大鼎的出土地。</p><p>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塬,就是大鼎的出土地。</p><p>大鼎是在村内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的,该鼎形体高大又出土在淳化,故名淳化大鼎。</p> <p>目前设立了方圆1000×500米的出土遗址保护范围。</p> <p>塬上通向村子的小路。</p> <p>庄家茂盛,正是黄花的收获季节。</p> <p>深沟的断崖上有多处灰坑。</p> <p>🐎三、爷台山战役遗址。</p><p>爷台山在淳化县东的一片山地。</p><p>距淳化县有2公里处,东临耀县张果老崖;西有豹子沟,桐树渠,火抱山和老庄梁;南有碑子崾岘和陶家庄;北为沟壑。主峰海拔1313米。这一带峰峦叠翠,云谲波诡。</p> <p>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军曾在此地作战,因此而闻名。</p><p>爷台山战斗是指1945年7月至8月,中国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对侵占关中地区爷台山等地国民党军的反击战。经过此次战斗,八路军将国民党军驱逐出边区境外,收复了失去的全部村庄。</p><p>爷台山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企图控制爷台山进而夺取关中、威胁延安、全面进攻边区的阴谋破产。</p> <p>爷台山纪念馆里用图文详细介绍了爷台山战役的重大意义。</p><p>陈列了当年的实物。</p> <p>向爷台山的主峰进军。</p> <p>山顶就在前方,停下脚步留个影。</p> <p>爷台山山势雄伟、遍地林海,是个打狙击战的好战场。</p> <p>一路绿植覆盖了整座山峰,苍松上挂着松塔,飞鸟啾鸣,各种昆虫爬行在山峦各处。</p><p>每到春季满山的槐花盛开,幽香四溢。我们只见到满山的槐树林。</p> <p>一只蜗牛奋力的向山顶攀爬。</p> <p>这是只马陆吧?马陆可有毒耶😱看上去叫人悚然。</p><p>看到它被困在台阶的石柱上,心安!</p> <p>在爷台山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纪念爷台山战役的纪念亭,亭里立有一里面碑。</p><p>周围松柏常青、绿树环绕。</p> <p>碑后面介绍了爷台山战役的概况。</p> <p>纪念碑亭子的旁边,立有许多纪念碑。</p> <p>纪念亭的旁边修建了一座瞭望塔,有三层楼高。塔为方形,登上塔顶,东能远望铜川,北能眺望延安,西向汉云陵、秦直道、甘泉宫,南向西安、咸阳。塔台既可以供护林员掌握情况,又可以供游客观赏山景。</p> <p>艾青赋诗爷台山:</p><p>勇敢呵</p><p>爷台山</p><p>在你的后面</p><p>一百五十万人</p><p>为了自卫</p><p>挺起了胸膛</p><p>致敬呵</p><p>爷台山</p><p>为了保卫全边区的老乡</p><p>为了保卫老乡的土地和住房</p><p>为了保卫解放区</p><p>为了保卫党中央</p><p>愿你象巨人一样</p><p>站立在边界上——</p><p>不要让一个坏蛋</p><p>跨进边区</p><p>不要让一个鬼怪</p><p>踏上这光明的地方!</p> <p>野草茂盛,依稀不可见的战壕。</p><p>如果冬天前来,估计可以把当年战争的场景清晰地展示出来。</p> <p>🐎四、甘泉宫</p><p>甘泉宫为汉武帝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活动场所,它不只是作为统治阶级的避暑胜地,而且许多重大政治活动都安排在这里进行。</p><p>汉代的甘泉宫是汉武帝在秦林光宫(秦二世造)的基础上加以扩建而成。</p> <p>甘泉宫是这次出游计划的终点,距离西安有120公里。</p><p>远远地就看到了甘泉宫的两个夯土堆。</p> <p>矗立的石碑,残缺不全的夯土堆,在乌云的掩映下,显得那么的苍凉。昔日的辉煌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涤的无有了踪迹。</p> <p>甘泉宫所在地是“黄帝以来祭天圜邱之处”。</p><p>又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p><p>武帝因齐人李少翁言,“作甘泉宫遗址,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这些记述表明古代祭天神非常隆重。</p> <p>秦、汉两朝在此营建宫室,是因为甘泉一带在古代以地势险要闻名。</p><p>甘泉山是屏障咸阳的前哨。秦始皇为了防御侮,在此修筑林光宫,又从甘泉至内蒙九原修直道,以利军备。</p><p>而秦始皇到甘泉林光宫,不仅是为了避暑,更有威慑匈奴的安边作用。 </p><p>西汉时期,甘泉宫遗址的规模仅次于长安未央宫。有记载说甘泉宫遗址“宫殿楼观略与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由此可见甘泉宫的宏伟壮观。</p><p><br></p> <p>史记,自秦汉下至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646年)曾到甘泉宫。),帝王们往返于甘泉宫,是因为有许多重大朝政决策安排在这里进行,如:朝见诸侯,宴飧外国使臣等,而防外侮,安边始终是重要活动内容。</p><p><br></p> <p>广场上竖立着一排大小不一、高矮不等的石刻碑。</p><p>石刻碑对“甘泉宫”当年的规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功能分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p><p><br></p> <p>沿着一条宽阔的石头铺就的路的尽头,有一排建筑。</p> <p>像是一个办公的地方?建在这里感到很突兀。</p> <p>路两边为数不多的建筑遗迹。</p><p>汉代石熊。</p> <p>宋代题记石鼓。</p> <p>坐在那有着沧桑历史的破损的残缺的甘泉宫遗留的石墩,享受一下甘泉山上吹来的凉爽的瑟瑟风声,小息一下。</p> <p>爬上十几米高的夯土堆远眺,有着6平方公里的甘泉宫,已经被茁壮的绿油油的庄稼地覆盖。</p><p>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p> <p>站在夯土堆上,回望我们的来路:小广场,广场的石刻碑,石鼓,石熊,石墩,那排小屋。</p> <p>站在夯土堆上往下看,一条笔直的大道呈现在眼前。</p><p>啊……,激动呀……。</p><p>这次计划之一的《秦直道》,就在脚下了!</p> <p>站在高处多拍几张,很是气势,壮观。</p> <p>🐎五、秦直道</p><p>秦直道,位于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一条秦代修筑的交通干道。</p><p>该道路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但没有具体的建成日期。建成之后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时逐渐废弃。</p> <p>绕过那排平房,就来到了一条笔直的宽约30米,长约700多米的石砌大道。</p><p>大道的另一端可以看见一座纪念碑似的建筑。</p><p>那一定就是《秦直道》的起点了。</p><p>心情立马澎湃起来,激动地加快了脚步,向前方奔去。</p> <p>那座高大的建筑,果真是“秦直道起点”纪念碑。</p><p>碑高约有20米,正面背面均标示着“秦直道起点”,而两个侧面分别标示着:“秦直道”修建的详细时间和线路图。</p> <p>标志路线图的模块,上面已经掉了一部分。</p><p><br></p> <p>在秦直道纪念碑的右侧有几个石碑。两个小碑写的是“秦直道起点”。</p> <p>另两个大碑,一面是“张骞出使西域”,介绍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详细经过;另一面是“汉武帝北征”,记述的是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彻底击败匈奴的详细过程;还有一个是“蔡文姬归汉”,记述的是一代才女蔡文姬被虏匈奴,十几年后又重归汉朝的历史事件。</p> <p>站在宽宽的《秦直道》上,感受着迎面吹来的凉爽的风。</p><p>难怪帝王们选择此处避暑!</p> <p>🐎六、汉云陵</p><p>汉云陵位于淳化县城北8公里铁王乡大圪埏村西处,是汉武帝爱妃、汉昭帝之母赵婕妤(勾弋夫人、赵太后)之陵墓。</p> <p>公元前88年立钩弋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p><p>那时钩弋夫人十分年轻,刘弗陵只有五六岁,于是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p><p><br></p> <p>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在王位继承过程中,母以子贵固然多有,立子杀母的现象也曾存在过,主要流行于北魏建国初期,此种作法滥觞于西汉之武帝。</p><p>钩弋夫人是立太子的牺牲品。</p> <p> 汉云陵是汉昭帝刘弗陵为其母钩弋夫人修建的陵墓。</p><p>刘弗陵即位以后,追封其为皇太后,还为其单独修建了陵墓,也算是悲极哀荣。</p><p>刘弗陵不愧是个好儿子。</p> <p>🐎七、这次淳化游结束前,一定要品尝一下淳化特色小吃——饸饹。</p><p>荞面饸饹是淳化县独具特色的地方吃食,2008年淳化县荞面饸饹制作工艺跻身咸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网上搜了一家,门脸不大,没几张桌子,食谱很简单,就是饸络。</p><p>当地人在婚嫁丧葬、节日祝贺、来客招待,有吃饸饹的习俗。</p> <p>荞面饸饹制作从面粉加工、调面、压制、熟辣椒、煎臊子汤等历经几百年的发展,</p><p>已有一整套非常考究的制作工艺。</p><p>淳化人总结他们的饸饹:筋长光亮、香辣宜人、柔瓢可口”。</p><p>店里吃饸饹的人络绎不绝,虽然人不多,但每张桌子都基本翻台2次。两三人,四五人结伴,拖儿带女也不少。</p><p>羊汤饸饹,谈不上优质,但是这店里最可口的。</p><p>鸡汤饸饹不怎么滴,汤熬的不好。陕西话:臊子没揽好!</p> <p>油泼荞面搓搓,真是不敢恭维,味道还是不错的,但看着那粗犷的样子,胃口不好的人要考虑了。</p><p>荞面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及肠胃疾病亦具有食疗功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