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个兵,反思我们那个时代为啥当兵。

音光之速

<h3>  很多电视剧诸如《血色浪漫》《大院的孩子们》等,都有个共同的镜头,就是农村户籍为吃饭当兵,城镇青年为分配工作当兵,以及下放知青为回城当兵,这是不是真的?所有这些大院的孩子写的回忆录或影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那时的特权很严重,包括严歌苓的《芳华》也很明确这一点,这是真的吗?<br> 这与公开宣传的似乎有点不符,网上也有人发文说那时的人很纯朴,只知奉献,没有私心,真的是这样吗?<br> 我与我同龄的战友们都经历了那个时代,农民为吃饭当兵,城里人为工作当兵基本属实,但并不全是这样。<br> 文革那会,无论农村户籍还是城镇户籍,都喜欢当兵。看似光鲜的保卫国家的名义,但在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下,并非都是抱着保卫祖国的思想当兵。<br> 当时农村户籍被严重歧视,既不能进城打工,也不能买卖自留地里的菜,更不能买卖别人的东西,当时叫投机倒把,挖社会主义墙角。农民没吃没穿很普及,在当时农村户籍是没有出路的代名词,当兵吃上饭是农民首选。<br> 城里人当兵很光鲜,包分配工作,还都是国企,当兵已经成了找工作的代名词。在那个特殊时代,利用入伍改变人生轨迹的思想同样很普及。无论城里人还是农村户籍,红色子女还是工农子女,当时入伍都有趋利行为,只是口号很革命。<br> 那时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停课闹革命,停产武斗等,城镇毕业学生没有工作可供分配,社会很不稳定。首当其冲受到危害的是正准备走向社会的青少年。从这个角度讲,如何让孩子避开这种很极端的社会现象,做为城镇的青少年,当兵肯定是最佳选择。<br> 为此那时各地的武装部也成了后门最严重的部门之一。<br> 当我们回顾那一段时光,当我们为曾经是一个兵能保卫祖国奉献力量时,是不是要反思当时的社会发生了什么?<br> 思想不是罪,无论因什么思想当兵,如果碰上战争,都要上战场,都要付出生命保卫祖国,这是毋庸置疑。自卫反击战牺牲的战士,他们之前为什么入伍很重要吗?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家庭都是英雄的家庭。<br> 利用入伍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很正常,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既有利于社会,同时有利于自己,这种选择才是人之常情。没必要把当兵入伍搞的那么高大上,今天还有多少人认为为工作当兵是觉悟不高?问题是人们能不能公平的获得这种机会,而不是按照等级阶层高低不同分配社会资源。<br> 正值应该下放的许多大龄留城青年挣着当兵,大院的男孩子当兵成自然,而普通百姓家庭的家长为孩子当兵费尽意思,正常的义务兵成了走后门的战场。<br> 曾经当兵的你是否想到过在那种状态下,自己的家长不惜低头哈腰求人帮忙?<br> 特别是在农村下放当兵的知青,是否还记得当时为当兵曾经忐忑不安的心情?<br> 大院的男孩子们是否能想到过当你抬腿就走的时候,可曾想过那么多家长望眼欲穿,上天无路,入地无门?<br> 不是所有家庭背景都有抬腿就走这个条件,无论军队与地方,无论红色阶层还是工农阶层,都想让孩子当兵,家长真的都是想着为了保卫祖国吗?<br> 做为一种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所有的家长们的心照不宣,但他们能给孩子说这些吗?家长们几乎说的都是最冠冕堂皇的革命口号,诸如到部队要艰苦朴素,锻炼革命意志等。<br> 有多少孩子能感觉到家长为自己当兵的良苦用心?大部分孩子都以为这边报名,按部就班检查身体,够格就走了,哪来的腐败?这里有没有不公正?这背后父母的心酸有谁知道?父母不会把这种运作与心酸公开告诉孩子的,都希望孩子带着阳光的心态当兵。<br> 举个徐州60多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的事情,徐州知青办主任被枪毙了,他的罪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知青回城指标,胁迫引诱知青的母亲与其行不轨之事。为了孩子回城,母亲不惜为此以身换取知青回城指标,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事她们只能放在心里,永远不会给孩子说,母亲的泪水只能自己吞,这种心酸有谁知道?孩子们还以为是自己在农村积极表现,光明正大获得的返城指标,何来腐败一说?枪毙前公审他的时候,沿路人山人海,人们义愤填膺。<br> 随着我们的成熟,能不能反思一下文革那会为啥都以当兵为最佳选择?真的是靓丽的军装?真的是众望所归?小时候确实有长大参军很靓丽威武的想法,长大后参军虽然仍是一种向往,但成年人已经不是简单的军装靓丽威武的概念。<br> 我之前的许多其他部队的校友都当兵了,他们当兵的时候正处于停课闹革命,当兵恰逢其时。<br> 在文革有过两次大规模扩军招兵,一次是1969年冬季,第二次是次年的1970年冬季,两次大规模的招兵主要是考虑可能与苏联打仗。因此相对来说这两年入伍比较宽松,在文革停工停课没有招工的状态下,解决了城镇被闲置的知青下放问题,可以说是文革时期城镇居民很难得的机遇。但之后每年因为复员多招兵少,通过当兵找工作越来越紧张,后门的门槛越来越高,以至于文革后家长为孩子当兵走后门,所花费的费用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br> 所有的社会制度都有腐败,解放后小范围的腐败肯定随时都有,这很正常,没必要避开这些内容。但文革时由于长期停课停工,加上复工后开工不足,招工相对很少,加上城镇知青下放农村政策的影响,造成招兵成了城镇适龄青年招工最普及也是唯一的渠道,大规模的腐败最先行的是从文革招兵开始。那时百姓没有钱,尽管文革初期走后门的门槛很低,但涉及人数很大,门槛必将逐步由小到大,并逐步向复课复工以后的推荐上学,招工等各个领域发展,人数规模之大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家庭。一直延伸到文革后家庭逐步有钱的时代,等到80年代末到90年代,大家感觉腐败很严重的时候,走后门入伍当兵的高额费用早已是家喻户晓,已经是熟视无睹了。<br> 我当兵是1970年12月, 正好是大规模招兵的第二年,也是全国城镇学生与知青入伍最多的一年。当时部队有许多小兵,由于年龄小,根本没有趋利思想,对入党提干这四个字几乎从不涉及,没想过也不朝这个方向努力。当兵几年实际都是糊里糊涂,到复员时还是孩子,无欲则刚,我们真的不在乎复员回家,甚至复员回家干什么都没考虑过,抬腿来抬腿走。为什么城市兵少有考虑入党提干的,但农村兵,特别是还乡知青入伍的农村兵,入党提干成了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否则回家种地。<br> 当我们高呼社会要公正的时候,曾经的兵反思过那时与今天相比吗?<br> 别告诉我,那时的你只为保卫祖国而当兵,暂且不说觉悟高低,即便为工作而当兵也很正常,并不能因此证明觉悟不高。我们那时的小兵,少年思维啥都不懂,当时的少年兵真的就是这么想的,我们只知道当兵就是保卫祖国,没有利用入伍改变自己人生的梦想。这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小兵觉悟多高,而是我们真的不懂当兵的出路在哪里。甚至我们的家长由于没有文化,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么想的,那么多大院的孩子当兵是否想过,当我们的回忆高唱继承军魂的时候,难道真的没有侵占底层百姓的利益?<br> 看着两辈人同时穿着军装的照片,难道只继承了军魂,是否还继承了按阶层高低不同的先天占有别人没有的分配优势?今天的我们与父母最大的不同,是我们都有文化,而家长除了一大堆功勋章,他们真的啥都不懂,我们能不能自己给出个准确的答案?<br> 那个时候无论地方还是部队子女,恐怕只有这些小兵真的不知道为工作当兵,首先是因为年龄小,基本还属于无知状态,另外即便家长有这个打算,也不会直接非常露骨的告诉孩子,鼓励孩子的革命道理一大堆,孩子们都信以为真。<br> 但留城的没有工作的大龄青年,以及下放知青应该知道当兵解决了自己的工作,最起码知道当兵分配工作是努力方向,否则家长谁也不会为孩子当兵挤破头走后门。<br> 孩子啥都不懂,孩子长大了难道还不懂?我们曾经是一个兵,经历过文革走后门的时代,还经历过文革后城镇户口为入伍当兵恐怖疯狂的门槛费,我们难道没有答案吗?<br> 无论是农村兵还是城市兵,我们都很留恋那一段时光,虽然很艰苦,但并肩奋斗,开心的日子永远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当战士们坐在一起的时候,遥望着远方,憧憬着未来的日子,城市兵没有感觉到未来可能的出路不同。但农村兵希望继续留队,即便不能提干也希望多待几年,这种隐隐约约的差距在还乡知青的农村兵表现的最为明显。<br> 当我听说我的一个农村兵战友当了9年兵,从69年入伍一直干到文革结束,我真的很惊讶。农村的贫穷阻挡了他复员回家的路,让他艰苦奋斗留在了部队,但最后哪来哪去继续回家当农民。他作为一个当时的文化人,应该明白他有原罪,原罪就是农村户籍,这是他生命中的无奈。<br> 谈公正,反腐败,就要搞清什么叫公正,什么叫腐败,难道没有钱就没有腐败?那时疯狂的后门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家庭,学生,留城大龄青年,下放知青等,因为孩子的前途全在此一举。而农村兵就更惨了,由于户籍原罪在身,竞争的大门被封死了,他们只能利用当兵混个饭饱,俗称命中注定。<br> 仅以工资高低均衡度来衡量社会的腐败程度,这是个人欠缺知识,这是个体性。人们认可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财富的富人子女继承私产,但永远不认可按照等级阶层高低分配社会所有人共有的资源,这是社会性。<br> 电影《芳华》那个学雷锋的农村兵,他说了他们农村户籍当兵的苦衷,那是农村兵的真实思想,无论他多么努力,他做为农村户籍那个阶层的典型代表,被剥夺了与别人公平竞争的权力,挣扎在生死线上。像电影《芳华》那个有一定文化,具有一定志向的还乡农村兵,为了冲出农村,干着别人不愿干的事,被封为学雷锋标兵,那种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而那些城里兵从不在乎他的存在,还有那些大院的孩子兵,都主动把做好人好事的机会留给那个农村兵,因为他不学雷锋怎么入党提干?怎么留城吃商品粮?因为复员转业后的出路决定了一切。<br> 今天的孩子们也许认为这是电影艺术,是渲染气氛。但我们亲身经历的可以证明这一切,《芳华》作者严歌苓是文革时代的小兵,导演冯小刚是文革刚结束参军,他们都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否则很难拍出上座率第一,感动无数人的电影。<br> 在此向为能真实反映时代气息的曾经的同时代老兵严歌苓与冯小刚致敬,因为这不仅需要勇气与智慧,更需要大义凛然的正气。今天,真实的故事渐渐远离了我们,最起码农村户籍带着身份证可以进城与城镇户口的人竞争了,今天的进步是可视的,除了电视还能看到这个故事,人们似乎忘却了过去发生的悲剧。<br>  没有严歌苓,没有冯小刚,没有我们那个时代的军人站出来恢复那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们这几年军人的生涯还有什么意义?扪心自问,我们参军的目的是什么?看看我们的周围,这种类似公开透明的按阶层分配社会资源的故事结束了吗?</h3> <h3>下图是我的朋友家的图片,家长们除了一大堆勋章以及各类荣誉,他们基本属于无需考虑或习惯于无需考虑社会走向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