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它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竹编工艺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宋代已闻名四方,清朝以前选为贡品,清末民初为盛。然而目前,竹编技艺后继乏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br></p> <p>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p> <p>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实验学校三(5)班的雏鹰小队成员来到上新屋村和金华市竹编非遗传承人——施广中爷爷一起走近竹编世界。施爷爷今年七十二岁,上新屋村人,是一位竹编技能大师,是非遗项目“竹编”金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2017年首届传统竹编工艺品比赛中荣获金奖。施爷爷凭着一腔热忱,苦心专研探索五十载,将竹编技艺进行创新改良,挖掘更多文化元素,赋予了传统手工艺品更多的艺术价值。</p> <p>施爷爷的小课堂开讲啦,看同学们听得多认真。</p><p><br></p> <p>施爷爷告诉我们想要有一个完美的竹编作品呈现,步骤极为复杂,其中的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剖篾是竹编工艺的关键,剖出的篾片,粗细大小均匀,青白分明,有的薄如纸,有的细如线,编织的篾器精致美观,而最细的面还需要用牙齿来剖开。说着爷爷现场给我们演示起来,孩子们连连惊叹,无不被施爷爷的娴熟技艺所折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竹丝蔑片的加工到编织的式样选择,无不饱含着竹编艺人精湛的技艺和坚韧的智慧。</p> <p>看了施爷爷的演示,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我的,我轻轻一摇,就把一根竹片剖好了,哈哈,幸好有机器的帮忙,用刀的话我还不敢试呢!</p> <p>竹片剖好了,爷爷来教我们做竹刷,竹刷就是古时候用来刷锅的刷子。看似简单的事情并不简单。我们总是搞不清楚竹条该往哪里穿过去。施爷爷只好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我们完成。</p> <p>单做竹刷还不过瘾,我们还想做一只小船。爷爷欣然应允了,做小船用到的是基础编法——压一挑一,就是用手指挑起一根再压下一根(经篾)后放入纬篾。</p> <p>队员们有模有样地编得可认真了,现在已初见成效!</p> <p>压几根挑几根是可以随机应变的。篾的宽窄、压挑的疏密、都是可以随机变换的。正是因为如此,简单的压一挑一才可以演变出无穷多的大型小器。</p><p>可以是酱紫的</p> <p>这个就是难度最高的了,你猜猜里面写的是哪几个字?哈哈,猜不出来吧,告诉你吧,是鸾凤和鸣。这样的作品只有施爷爷能完成哦。</p> <p>哐铛!成品来了,小朋友们都好有成就感,自己原来可以编出这么漂亮的小船。小船带着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漂向远方。</p> <p>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临近分别时爷爷还送给我们每人一个五角星。希望我们像星星一样到哪都能发光发亮。小队员们也送上了自己亲手写给爷爷的信,感谢施爷爷对传统手工艺的守候,表达了要学习施爷爷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决心,最后祝爷爷身体健康,万事如意!</p> <p>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队员的义务和责任。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锻炼了动手的能力,还学习和了解了竹编这一门古老的技艺,深刻感悟了非遗的魅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