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家的记忆》

赵颖

<p>歌曲《忆亲人》</p><p>我来了,你看见我了吗。&nbsp;丝丝雨伴着烟雾飘飘。</p><p>我来了,带来了亲人的思念;那烟雨迷失了我的双眼,这边桃花开了,又一个春天到了。</p><p>那边你好吗,是否快乐的过着每一天。</p><p>这边亲人思念,让微风送到你身边,那边你不要牵挂,我们努力的过好每一天,我们努力的过好每一天!</p> <p>缅怀亲人,祈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2020年7月11日9点44分,这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85岁。三年之内父母相继离去了,使我们感到十分悲痛和想念!</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家就在,没有了父母也就没有了家。只有亲身体会的人,才有刻苦铭心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前八十岁时,编写了一本《家的记忆》,我把他制作成美编,供家人们缅怀和收藏。</p><p class="ql-block"> 为父母点亮一盏心灯!愿父母在天堂一切安好!愿父母在天之灵保佑您的儿女子孙们健康!平安!快乐!🙏🙏🙏🌹🌹🌹🎉🎉🎉</p> <p>为亲人点亮一盏心灯!(于2020年7月11日去世)</p> <p>为亲人点亮一盏心灯!</p> <p>为亲人点亮一盏心灯!(母亲于2017年12月5日去世)</p> <p class="ql-block">烛光照亮通往天堂的路</p> <p>我的父亲!</p> <p>父亲</p> <p class="ql-block">我和我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我和我的母亲</p> <p>我和我的父亲!</p> <p>父母年轻时的合影</p> <p>年轻时的父亲</p> <p>年轻时的母亲</p> <p>父母合影</p> <p>父母</p> <p>父母</p> <p>父亲生日</p> <p>2015年6月21日母亲过八十大寿! 同时这天也是父亲节!</p> <p>妈妈是一名教师,小学校的书记。</p> <p>人民教师,教书育人。</p> <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5日家人给父亲过生日!也就是在父亲过完82岁生日的下一个月,2017年的12月5日17点44分,母亲去世离开了我们(享年81岁)。</p> <p>为亲人点亮一盏心灯!</p> <p>下面是我的父亲生前在(2014年)八十岁时写的《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2014年3月28曰吃过晚饭,坐在写字台前看完《北京晚报》闲来无事,不知怎么的,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突发奇想,想写一部《家的故事》,他既不是家史,又像家史,既不是自传,又像自传。写家的故事,既没有规划,也没有提纲,思路就像一匹野马,在松辽大平原上自由的驰骋奔跑,跑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一、闯关东</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的时候,听伯父讲,我的祖父母育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全家共六口人。我的老家在河北省唐山地区丰润县赵各庄村。解放前,因老家遭遇连年旱灾,地里的粮食颗粒无收,人们根本无法生活。于是,我的祖父赵凯怀揣生存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毅然决然的带着全家外出逃荒,寻找能够继续生存的家园。在那个年代,因生活所迫外出逃荒的人很多,如果不外出逃荒,就有可能饿死在家中,外出逃荒是当年人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和-种比较可行的途径,人们形容外出逃荒行为叫“闯关东”。当时我的祖父挑着一个担子,担子两头各有一个箩筐。一头箩筐里挑着全家仅有的破旧衣衫和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生活必需品,一头箩筐里挑着他们最小的儿子,就是我的叔父。就这样一边要饭一边赶路,一路上不知脚上打了多少个血泡,换了多少双草鞋要饭磨破了多少嘴皮子,风雨无阻,千辛万苦,历经磨难,忍饥挨饿,历经数月总算是从祖籍河北唐山来到了关外,落户在当时的奉天省(今天的辽宁省)法库县柏家沟乡雇家房申村,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 二、赵家面铺</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东北地区,地多人少,地广人稀,是个非常宜居的好地方。定居之后,我的祖父母全家人就一起开荒种地,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也就是说一家人饿不死了。经过全家人的不懈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辛劳一份所得,一年一年荒地越开越多,当时已经开垦的荒地有三垧多,不但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还存有了部分余粮,经我的祖父母商量,在家开了一间面铺,为村里人家有偿磨面,赚点零用钱,村里人称为“赵家面铺”。由于我的祖父母经营有方,服务周到,童叟无欺,村里人都愿意到“赵家面铺”来磨面,生意越来越好,一年比一年红火,几年的时间,“赵家面铺”不断发展壮大,收入年年攀升,但我的祖父母依然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几年后,他们用从“嘴里”节省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在原来的破草房处,翻建了一座四合院,正房坐北朝南,三面青(东西南三面青砖砌成,这在当时是非常不错的房子,全村除了地主家,没有几座这样的房)的五间大草房,东西各两间,中间一间为厨房,有两排灶台。东屋两间,西屋两间,屋内均砌有南北大炕,冬暖夏凉。东厢房五间,青砖平房,均是住人的房间。西厢房也是五间青砖平房,其中两间是仓房,两间是碾房,里边有一台石碾子,碾米压面用,还有一间是马圈。门房两间,还有一个大门洞,两扇大木门,晚间上闩关门。西南角有猪圈一座,整个四合院非常严谨,是典型标准的农村四合院。</p> <p>赵氏家族族谱</p> <p> 三、赵氏家族</p><p> 我的祖父母,带领全家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事业有成,孩子们也逐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我的伯父叫赵广德,是个地道的农民,在家种地务农。我的父亲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叫赵广文,字会卿,长大后在内蒙古通辽县“东泰隆”糕点厂学徒,后成为“东泰隆”掌柜的。我的叔父叫赵广林,是当地农村有名的厨师,红白喜事们的大厨,经常被四里八乡的村民请去操办喜宴、丧宴和农村中大小宴请等活动。我的姑姑嫁给了本村的王氏农民,过着小农的生活。说起我的姑父,还有一一段小故事,有-天,我这位姑父与同村的几位老乡坐马车去法库县城卖南瓜,同车的老乡看他背着两个大南瓜坐在马车上,就说:坐马车上你还背着南瓜干嘛,还不放下。可他就是不肯放下,一直把两个南瓜脊到县城,你说可乐不可乐。回来后,村里人给他起了个“雅号”叫“活乐子”。我们这一代人,堂兄弟有八个,堂姐妹有六个,堂兄弟中我排行“老八”,当时村民都称我为““八爷”。我的伯父赵广德育有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赵有珍,是个农民,在村子里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村子里的大事小情,比如谁家闹意见了、哥几个闹分家了,邻里之间闹意见了,都请他出面说和调解,有点像过去的乡绅;二儿子赵有壁,在家种地,是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那种地道的农民;三儿子赵有祥,在法库县城工作,1932年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成主伪满洲国,他在法库县日本人开的“兴农合作社”里当一名雇员,为日本人工作,成了一名“小汉奸”;四儿子赵有恩,农民,中年丧妻,无儿女,一直未再婚,一个人孤独的渡过后半生;五儿子赵有丰,小学教师,因我叔父没有儿子,就将他过继给我叔父做儿子,为养子;六儿子赵有义,农民。我伯父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本村杨家做主妇,一个嫁给了张家做主妇,都是典型的农民家庭,生活简单,但都比较顺心。 </p><p> 我的父亲赵广文,第一个妻子育有三女-子,我的二姐嫁给了东村高家坨子村的高家了,农民家庭。四姐嫁给了西村刘家窝棚李家,四姐夫李绍宗是一名乡村教师;五姐嫁给了柏家沟村张家,也是地道的农民家庭。儿子赵有昌,也就是我的亲哥哥,伪满洲国四平师道学校毕业,相学于现在的师范学校,在家乡柏家沟小学当一名体肓教师。我祖父的家庭,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发展,已成为一个人口众多,子孙满堂的大家庭。多年以后,由于生活习惯、环境的不断变化,我父辈他们兄弟之间,由于私心作怪,每家都在积攒自己的私房钱,为自己的家庭着想,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于是过去那种和谐大家庭的氛围逐步消散,随之而来的是矛盾重重,愈演愈烈,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的祖父母去世以后,原存的和谐大家庭已经发展到了无法管理的状况,分家是当时农村解决突出矛盾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我祖父母千里迢迢、千辛万苦,一手创建,付出极大心血操持的和谐大家庭,在他们“走”后的几年里,逐步落到不得不分家的地步。于是,我祖父母留下的祖宅和财产,在我父辈的那个年代,老哥三个开始分家。</p><p> 分家是在农村里较有威望的头面人物的主持下进行的,我祖父母留下的祖宅和财产一分为三,老哥三个每人一份,具体分家情:一是当年翻建的四合院从中线一分为二,东边半个院,包括两间东屋,半间厨房和五间东厢房、门房分给了大伯父赵广德,西边半个厨房、两间西屋,分给我父亲赵广文,五间西厢房全是碾房、仓房、马圈实际是全家公用的,所以我父亲只分到了两间西屋;由于我叔父赵广林寡人一个,三晌祖坟地分给了他。就此,这个大家族以这种不得已的方式解体了。</p> <p> 四、通辽记忆</p><p> 分家之后,我的母亲带着哥哥跟随我父亲去了内蒙古的通辽县城,并在此定居。此时我父亲在通辽县城的“东泰隆”糕点厂和烧锅厂工作的很好(经考证,“东泰隆”烧锅厂就是现在的蒙古王酒业公司的前身),得到股东的信任,由学徒升到掌柜的,就相当于现在的经理。说实话,在通辽县城生活的这段时间,是我们全家最幸福最美好的一段时间,由于我父亲的突然去世,也是我们全家最难忘最痛苦的一段往事。 </p><p> 1935年11月6日,我出生在通辽县城。在我4、5岁的时候,那时有些事还有些模糊的记忆,我记得父亲的工作十分繁忙,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都很晚才回家,可不管多晚,我的母亲总是做好饭菜,坐在炕头等我父亲回来一起吃饭,充分体现出我父母恩爱有加的一面。那时每晚父亲回来的时候,总是带些烧鸡、兔肉之类的下酒菜,与我母亲一起吃饭,两人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聊着家常,其乐融融,生活的十分美满幸福,这种美好的景象就是现在我都记忆犹新。我的父亲母亲都喝酒抽烟,听母亲说:1940年秋的一天晚上,和往常一样与父亲喝酒聊天,席间突然父亲手指夹的烟卷掉到了地上,手也不听使唤了,紧接着半边身体就不会动了,说话也含糊不清了,随即就躺在了床上。天亮后,我哥哥就马上去四平市请来一个有名气的老中医,当时老中医诊断为“脑出血”,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缺医少药,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生的医术有限,“脑出血”病在当时就是不治之症。因此,老中医告诉我母亲没有希望了,准备后事吧。听到这个结论,有如晴天霹雳,一家之主、顶梁柱,突然就这么倒下了,事情来的太突然了,全家人都接受不了,也不知所措。当时我家住两间平房套间,分里外屋,父亲病故后,遗体停放在外间,穿一身清朝的官服,头戴-顶清朝的红缨官帽,脚止穿一双朝靴,手和脚都绑上了红绳,脸上盖着一张黄纸说实话,我当时非常害怕,怕到不敢走外屋出去的程度,每次出入房间都是从里屋的窗户爬进爬出。“东泰隆”的大股东们得知这个噩耗后,分别到家中看望,并为父亲操办了一个在当时十分隆重的葬礼。我记得,当时在我家庭院里搭设了一个很大的席棚,请来了两个“师经班子”昼夜不停地吹拉弹唱,念经祈福。在我家院门口还有一个班鼓乐队,一来吊唁的宾客,就会鸣号通知家属,来客人了。这时的我已按照老规矩,全副武装,披麻戴孝,头上戴着孝帽、身上穿着孝衫,就连脚上穿的鞋子都用白布包止,腰问扎上一根麻绳,这就是农村祖上传下来的披麻戴孝。每来一波吊唁的客人,我哥哥都要在父亲棺材两侧跪着迎接答谢贵宾的到来。葬礼大概办了7天,在院子里的席棚下,挂满了帐子,就是来吊唁的人送的绸缎布,还有一些其它生活用品。 </p><p> 父亲的突然离去,使全家断了经济来源,当时的年代,一个30多数的寡妇,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没有钱在城市里是无法生活的。因此,办完父亲的丧事,母亲果断做出了回辽宁老家生活的决定,经过简单的准备,将父亲的棺椁中塞满了灯芯草,以固定尸体,棺椁用白铁皮包好,雇用了三辆马车,一辆马车拉着父亲的灵柩棺椁、一辆马车拉着全家所有生活用品、衣物和仅有的家产,一辆马车拉着我们娘三个,离开了繁华的给我留下许多童年美好回忆的通辽县城,随着母亲毅然踏上了回辽宁农村老家的路程,从此又开始了农村那种简单的田园生活。我的母亲与我父亲结婚没几年,恩爱幸福的好生活也没过上几年,我的父亲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以后,我母亲含辛茹苦的拉扯我们哥两个,终身未再嫁人。1959年我调到北京工作,因我爱人生小孩,把我母亲接到北京照顾我爱人和孩子,与我们一家共同生活,直到1983年6月去世。我的母亲是一个温和且心地非常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没有文化,不识字,但把我哥和我都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我的哥哥是我父亲前妻所生,与我同父异母,而我是她老人家亲生的,她是哥哥的后妈,但在家里,我感觉我的母亲对我哥哥要比对我亲(当然不是说我母亲对我不好,她对我也非常好),什么事都得先想着哥哥,从不让哥哥受半点委屈,直到我母亲去世,我都是这种感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善良。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我之所以在工作上能够取得较好成绩,在生活上有美满幸福的家庭,这些与她的那种高尚品德,无声的培养,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传身教使我深深懂得了什么是宽容、包容、什么是高尚情操、什么是传统美德;使我深深懂得了“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使我深深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的真正意义。我的母亲虽然大半辈子都生长生活在东北农村辽阔的大地上,但她用一生很好的诠释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和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我爱我的母亲,同时,也感谢我的母亲对我的养育、呵护和帮助,以及为我的成长付出的辛苦。</p> <p>父亲</p> <p> 五、田园生活 </p><p> 我的老家住在辽河西岸的雇家房申村,地处河套地区,土地肥沃,盛产高梁、谷子、大豆,风调雨顺年景,一年大丰收的粮食,可够一家人吃三年的。如果今年洪水泛滥,那么土地增加了营养,明年必然大丰收。所以,农村的吃饭问题,是难解决的。当时哥哥和我年纪都还很小,家中没有劳动力,家中田地由我二姐家代种,这样就解决了我家的口粮问题,家里房前屋后还有两块园田,就是后来说的所谓“自留地”,每年母亲在园田中种一些如黄瓜、豆角、茄子、西红柿、南瓜等蔬菜,应有尽有,这样就解决了吃菜的问题,再养些鸡鸭🦆鹅猪等,鸡蛋🥚鸭蛋、鹅蛋拿去换些零用钱💰,解决油盐、副食品和孩子穿戴及上学费用等,日子还算过得去。辽河大平原,真的是好地方,水美、地美,人更美。</p><p> 多年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培养了我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些年,在农村吃的是高梁米饭、高梁米面贴饼子、高梁米面片汤,可以说我是从小吃高梁米长大的。大家都知道,东北盛产高梁、谷子、大豆,平时很少吃馒头、白米饭。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很朴素,穿的衣服都是大人穿过的旧衣服改的,冬天穿的棉衣棉裤,到了春天,就把棉花从棉衣棉裤中掏出来,改成单衣,把夹单衣的里拆下来,改成夏天穿的布衫,就像俗话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直到今天,我从不挑穿,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p><p> 多年的农村生活,还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意志。我学会了很多农业劳动技能,学会了春天播种、开苗间苗,学会了夏天铲地,秋天割地丰收,学会了打场晾晒,收粮入仓。名种农活都会一点点。在家上学时,7、8月份放暑假期间,我和小伙伴上山打柴,下河摸鱼🐟,什么活都干过,而且干得有模有样。东北的冬天十分寒冷,基本上在零下20几度,西北风一吹,脸冻得像刀割的疼痛,脚冻得像猫咬的一样。但是,人定胜天,不是说东北有三宝吗,“人参、貂皮、乌拉草”,还有一种用牛皮做的“乌拉鞋”像小船一样穿上布靴子,絮上乌拉草,在雪地上站着,脚依然是热乎乎的。在老家东北,一进入腊月那就更冷了,有道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这个季节,东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做粘豆包,准备过年了,大人们就准备“年纸单子”,也就是到县城里买年货的清单,越到年根底下,就越热闹,那就是“二十六做豆腐、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蒸馒头、三十过大年”。</p><p> 春节到了,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每家院子里都竖起一个5、6米高的灯杆,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家家户户的灯笼,把整个村子都照的红红彤彤的,大人们忙着贴春联、掛钱,孩子们穿着新衣裳,在当街和院子里放鞭炮,好不热闹。到了半夜子时,在院子里摆上香案,鞭炮齐鸣,这叫做“接神”,保佑来年招财进宝,事事平安。这时候,就是给老祖宗和长辈叩头拜年,互说“恭喜发财”。这个年,一直到正月十五放花灯算结束。春节过后,又要规划新的一年,准备春耕生产。就像一位诗人说的:“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村”。</p> <p> 六、求学之路</p><p> 我的母亲梁玉英,是一位没有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像许多农村妇女那样,平时操持家务,抚养子女。但她很开明,也很有远见。我是在母亲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长大的。在我母亲的头脑中始终认为,男儿一定要学习,要有文化,知书达理,不但要学习,而且一定要学好,这样才能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将来才能骑大马,当大官,过上好日子。1943年2月,当时我8岁,我母亲就送我进入伪满洲国的雇家房申村国民小学念书,学国语、日语、算数三门课程。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对孩子们的统治教育也是很严格的,当时的学校每周一的早上,学生要列队站在操场上,校长宣读“日本天皇诏书”,每名学生要向东方遥拜日本天皇,学习的课文要是背不下来,或者违反学校规定,老师就要罚你或者打手板。</p><p> 在伪满洲国的小学校里,我读了两年书,到1945年日本投降,进入了解放战争,当时战事停停打打,学校也处于半停课状态。1948年我的家乡解放了,学校全部复课,我进入了大明安碑完全小学读书,我以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习,毕业了。同年考入铁岭县第二中学。</p><p> 1953年秋天,我中学毕业,考入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也就是现在的“长春建筑工程学院”。学校的规模很大,当时是中苏关系最好的时期,执行的是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用的是苏联的教材,一部分课程是苏联专家授课。1956年8月15日,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毕业。8月14日,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校长说:同学们,你们即将走向生活,为祖国的钢铁企业建设贡献力量。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最大的“钢都”,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工作</p> <p> 七、参加工作</p><p> 到达鞍山钢铁公司后,我被分配到炼铁公司炼铁工区高炉二段,改造建设了3号高炉。3号高炉是日本人留下的破旧高炉,日本人走的时候说:你们中国人只能在此种高梁。但是我们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高炉建设,胜利生产出第一炉铁水,战胜了日本人的鬼话,我们胜利了。我参加工作时,技术职称为见习技术员,半年后,就转为助理技术员,行政职务为施工工长。在施工现场具体领导工人班组施工作业,和工人师傅们一起摸爬滚打。在施工现场,一干就是14年,学到了很多施工作业知识和解决难点问题的方法及施工组织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p> <p>父亲</p> <p>母亲</p> <p>父母的结婚证</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夏天,在鞍钢工作时,我接到家里的来信,叫我回家去相亲,相亲结果双方都很满意,约定春节结婚。1958年元月28日,春节之后,我们登记结婚了,那时结婚不像现在,什么都有,车接车送的,还照成套的结婚照,举行结婚仪式等等,我们结婚没有新房、没有嫁妆、没有婚纱,没有婚礼。当时我在鞍山用三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一块瑞士坤表和一件棉大衣。回家后,在柏家沟商店买一双棉皮鞋,就把她接到我们家,全家人一起吃了顿丰盛的晚餐,我们就算是结婚了。她在家里住了三天,就赶到乡里开“乡村代表大会”去了。</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初期,全国支援鞍钢,1958年以后,鞍钢支援全国。当时,我在鞍钢建设总公司炼铁工程公司工作,为了支援全国钢铁建设,我们公司成建制的调往北京。我是1958年4月份到达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当年的“石钢”只有几座小高炉,是一个有铁无钢的小钢铁厂,与鞍钢无法比,不在一个档次上,差得很远。我们建设大军进驻“石钢”后,用14天时间,建成了一座小转炉炼钢厂,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尴尬局面。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我先后参加了烧结厂、二高炉、35吨转炉炼钢厂等三大建设工作,以及配套厂矿的建设。在当时,转炉炼钢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技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没有现成的技术图纸,就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组织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很快就炼出了第一炉钢,当年刘少奇主席、朱德总司令、北京市市长彭真等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首钢指导工作,很快首钢就达到钢产量1000万吨大型钢铁企业的规模,成为国家有名的大型钢铁企业。自1958年到首钢工作以来直到退休,我始终没有离开过基本建设单位,始终在基本建设一线岗位工作。我曾在首钢老建筑公司、一建公司、二建公司、三建公司、建总纪委、建总机关总支、贵钢建设指挥部等单位工作,先后从事过技术员、工段长、施工队长、施工科副科长、党委副书记、书记、建总纪委副书记、建总机关总支书记、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等岗位工作。可以说首钢的建筑、各厂矿、高炉等基础设施建设,我都参与组织建设过。参与组织建设的典型工程有首钢陶楼、文馆、月季园、炼铁厂二、三高炉等。</p> <p>首钢厂东门</p> <p>首钢月季园。</p> <p> 我在从事党委书记工作期间,曾把一个落后的单位,通过抓党的建设,抓作风建设,抓团结稳定,抓队伍建设,抓制度建设,打造成为首钢的“功勋单位”,当年首钢公司只有2家单位是“功勋单位”,我们单位是其中之一,取得这个成绩十分不易,首钢公司周冠武书记亲自到场参加我们单位的会餐,给我们敬酒,《首钢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光荣啊!</p> <p>工作照</p> <p>工作照</p> <p>工作照</p> <p>工作照</p> <p>工作照</p> <p>工作照</p> <p>首钢</p> <p>工作照</p> <p>工作照</p> <p>工作照</p> <p>首钢月季园</p> <p>首钢厂东门</p> <p>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p> <p>首钢</p> <p>首钢</p> <p>首钢陶楼</p> <p>首钢</p> <p>首钢</p> <p>首钢</p> <p>首钢</p> <p> 回顾我38年的工作历程,感慨万千,当年我是早七晚八星期天白搭,没日没夜的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工程紧的时候,经常几天不回家,吃住在工地、单位,对首钢付出的很多。这些年来,我感到最愧疚的是对老伴对孩子对家里没有尽到义务,对家庭付出的太少太少。我从一名技术员一步一步成长为处级领导干部,我在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首先离不开组织的培养、班子成员、工友的帮助支持,其次离不开我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再就是离不开我家庭成员的包容和理解,我感到十分的骄傲。</p><p> 1995年8月我离开了奋斗了38年的工作岗位,光荣退休了。退休后,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充分发挥余热,在中关村上地开发区工作了5年,参与组织建设了一座科技大厦。后经老同事介绍,到首钢监理公司工作,当时聘任我为总监理工程师,用了5年的时间,参与组织建设了首钢篮球馆。60岁退休后,我又整整干了10年的工作,到70岁我才真正意义上的退休。</p> <p> 60岁退休后这十年,一是自己的身体还可以,从事的工作又不怎么累,虽然自己从事12年的党委书记工作,但施工组织、技术业务自己并没有丢掉。始终与基本建设打交道,见的疑难杂症多、组织抢修、处理故障多、基本知识牢固、施工现场经验比较丰富,加之当时的建筑行业也没有什么创新,因此,建筑施工组织工作是自己的强项,总监理工作干起来十分得心应手。二是刚退休,自己心里对工作还有些恋恋不舍,加上自己不好游玩,比较内向,各项娱乐活动会一点,但不太喜好,每天在家除了遛弯、睡觉、吃饭,就无所事事,感觉有些憋闷,这也是我想出去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出去工作有点事干,即锻炼了身体,还能给家里挣点小钱贴补一下,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p> <p>新首钢园区</p> <p>新首钢园区</p> <p>新首钢园区</p> <p>新首钢园区</p> <p>新首钢园区</p> <p>新首钢</p> <p>新首钢</p> <p>新首钢大桥</p> <p> 70岁后我再也没有出去工作过。现在我80岁了,身体一般,心脏支了7个支架,有糖尿病,我家族中的同辈人,没有活到我这个岁数的,年纪小的在50岁左右就去世了,年纪大一点的也就60多岁就没了,对我个人的现状,我感到很知足很自豪。我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已退休当奶奶了,两个儿子都在首钢工作,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大孙子是大学生,学的是建筑专业,跟我当年学的专业一样,大学毕业在北京市国企上班,做建筑行业,与我当年的工作相同,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工作快一年了,收入一般,当今的社会,找个称心如意的工作不太容易,他总算是有个工作干。小孙子上小学六年级,学习不错,懂事听话,不让家长操心。大外孙子结婚有个闺女,3岁多了,特可爱。我也算是四世同堂了,儿女们、孙辈们都很孝顺,知道照顾老人,每家比较和谐,我非常知足,我要好好活着,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8日,我带着父亲踏上回往家乡的列车。</p> <p class="ql-block">高铁列车上(父亲的眼神似乎在想我的母亲)</p> <p>金泰悦莱花园酒店!</p> <p>高铁列车上</p> <p>金泰悦莱花园酒店!</p> <p>法库纪检委家属楼</p> <p class="ql-block">父亲看到了离别很久的家乡的辽河。</p> <p class="ql-block">父亲看到家乡的辽河,感到非常亲切。</p> <p>法海寺</p> <p>法海寺</p> <p> 八、入团入党</p><p> 我于1959年1月21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4年10月23日因超龄退团。当时石景山钢铁公司团委颁发给我一份超龄团纪念证。我于1971年元旦向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1976年11月26日向党支部递交了第六份入党申请书,在这六年间,我真诚的向党组织递交了6份申请书,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多次迫切表达我自愿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三中全会以后,终于在1976年12月21日,我的愿望成为现实。</p><p> 记得12月21日那天,由正式党员,工区主任朱炳祥、行政管理员李洪昌两位同志介绍,支部大会全体党员讨论通过,建筑公司党委批准,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由于我的家庭出身成分“高”,是富中农,又是知识分子,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家庭成分”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我无情的挡在了党组织的外边,入党我整整申请了6年,在这6年中,我有过想不通和放弃的念头、看到别人纷纷入党,有过急躁的心情,我能坚持理想,坚持入党的信心,坚持不懈,积极主动要求入党,实现我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一方面是我对党的热爱和忠诚,一方面是我岳父的鼓励和帮助,我十分感谢我的岳父,是他给我勇气和力量,使我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走上领导岗位。</p> <p> 九、光荣称号</p><p> 1、1962年被评为首钢建筑公司“五好青年”</p><p> 2、1962年——1975年多次被评为首钢建筑 公司先进职工。</p><p> 3、1979年被授予首钢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p><p> 4、1980年被评为首钢公司先进职工</p><p> 5、1980年被授予首钢公司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p><p> 6、1981年被授予首钢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p><p> 7、1982年被授予首钢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p><p> 8、1986年被首钢公司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p><p> 9、1982年11月在首钢重点工程建设中荣立三等功</p><p> 10、1993年被授予首钢第一建设总公司先进生产者称号</p><p> 11、1993年7月被首钢公司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p> <p> 十、职务晋级</p><p> 1、1956年8月至1958年8月,任鞍钢公司炼钢公司炼铁工区工长;</p><p> 2、1958年4月至1968年3月,任石钢一建公司一工区段长;</p><p> 3、1968年3月至1982年2月,任首钢一建公司一工区技术负责人;</p><p> 4、1982年3月至1983年1月,任首钢一建公司工程科副科长;</p><p> 5、1983年2月至1983年9月,任首钢一建公司二队队长;</p><p> 6、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任首钢一建公司党委副书记;</p><p> 7、1985年1月至1987年6月,任首钢二建公司党委书记;</p><p> 8、1987年7月至1988年2月,任首钢建总纪委副书记;</p><p> 9、1988年3月至1995年11月,任首钢建设公司三公司党委书记;</p><p> 10、1995年11月6日退休。</p> <p> 回忆我们父母的一生,一句话,既平凡,又伟大。平凡,他们一生过着非常平凡的生活,与世无争,夫唱妇随,夫妻之间从未红过脸,吵过架,他们一直以来没有更高的奢望,不求个人大富大贵,只求全家平平安安。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生很少参与各种娱乐、聚餐、聚会等活动,工作之余,除做好家务之事以外,就是看书看报看电视。父亲的最大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到祖国的宝岛台湾看一看,但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非常的遗憾。伟大,他们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工作岗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精益求精的做好每件工作。爸妈在单位都做领导工作,爸爸是首钢建设公司三公司党委书记;工程师。妈妈是石景山区八角小学书记。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爸妈上班都特别忙,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我们都是由奶奶看着,工作期间,几乎没休过病事假,休息日经常是加班,以至于身体提前透支,在心脏血管中支了七个支架,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他们从无怨言,一心扑在工作上,他们一生取得了很多荣誉,做出了更多的贡献,这是他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做儿女的骄傲。我们爱我们的父亲母亲,怀念他们的音容笑貌,怀念跟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出游,甚至在病床前伺候他们的日子,我们多渴望他们身体健康,能有更多的机会陪伴在他们身边,可这一切……,愿父母的在天之灵安息,愿二老在天堂一切安好!</p> <p> 为亲人点亮一盏心灯!愿天堂没有疾病,愿父母在天堂一切安好!</p><p> 经历过生死离别的人,亲人的离去,让我们更懂得爱和珍惜。走了的人已经远去,活着的人还要继续。</p><p>所以,我们活着的人,都要好好善待和把握与人相处的日子,让生命不再留下遗憾!</p><p><br></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9日,没有母亲的母亲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母生前都希望他(她)的小孙子能考上大学,今年小孙子完成了爷爷奶奶的心愿以613分成绩考上了大学。</p> <p class="ql-block">已收到录取通知书。已被首都医科大学五年制儿科学专业录取。</p> <p class="ql-block">录取通知书</p> <p class="ql-block">父亲生前特别希望他的大孙子能像他一样当一名土建工程师,2020年12月4日经过评审成为一名土建工程师,完成了爷爷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20日,第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2020年6月30日~7月11日住院期间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2020年6月30日~7月11日住院期间拍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生前在家拍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9年(猪年)春节,也是母亲离开我们一年多点的第二个春节拍照的,我和父亲都是本命年,那年他84岁我60岁,回想起来就好像是昨天,感到非常亲切,也非常想念父母。</p> <p class="ql-block">2015年6月21日母亲过八十大寿</p> <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5日,最后一次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真心的祈祷,天堂的父母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母亲节!父亲节!</p> <p class="ql-block">烛光照亮通往天堂的路</p>